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我们这样做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时间:2020-06-26 20:19:48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我们这样做》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史宁中教授曾经说“经验是靠‘悟’出来的”,这句话说明了经验具有内隐性,很难对经验进行量化,甚至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每个人在同一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并不相同,所以教师无法简单的评述经验的好坏,以上原因导致经验研究是难啃的硬骨头。最近阅读了中关村二小李兰瑛老师和她的团队撰写的《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我们这样做》这本书,有很多的收获。

这本书围绕小学阶段度量领域有关内容,以“度量”活动作为研究与实践的切入点和抓手,构建出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基本框架。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呢?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关键是要设计好的数学教学活动并有效实施

一个完整、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一般需要经过“活动设计前的准备--活动设计—活动实施“三个环节。

一、活动设计前的准备

活动设计前的准备主要是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从而设计出合适的数学活动,这个环节就是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学习活动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基础,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探究新的问题。

二、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就是在确定“学什么“的基础上,思考”怎么学“的问题,也就是要思考学生的学习途径的问题。一个合适的数学活动是以数学知识内容为载体,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能够体现数学的实质,从而让学生可以从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的。这样的活动学生应该充分经历经验的暴露、经验的生成、经验的提升和经验的应用的每一个阶段,也是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途径。

三、活动实施

如何让学生真经历,真思考?朱老师要求我们教师应当承担的角色就要由“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要想办法激发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对于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要引导学生多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握问题的本质。

比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节课时,通过前侧发现学生对1米的表象多建立在单位换算的基础上,缺乏利用参照物理解长度的经验,对1千米的认识更是模糊。所以在教学时要提供丰富的参照物来建立长度的表象,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有了以上的思考,教学设计如下:

活动一:测量10米活动,暴露已有经验

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借助教室内物体,测量10米有多长。

活动二:汇报交流,生成新的测量经验

1.小组汇报,集体交流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的是什么物体?如何测量的,描述10米的长度。

2.为什么不选择米尺而选择卷尺?对各组的测量方法和结果,你们还有什么建议?

活动三:认识1000米有多长,反思提升经验

1.借助10米的学习经验,小组交流讨论,100米、1000米的长度。

2.汇报100有多长,感悟1000米的长短。

活动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经验

“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是可视性极低的长度单位,要想建立1000米的认知表象,把10米的认识作为“敲门砖”,进而研究100米,形成认知经验,在推想感知1000米的长度。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良好的活动促进了经验的形成。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数学作业我优秀”――形成性评价的一点做法
    “数学作业我优秀”――形成性评价的一点做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觉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管是作业还是测试成绩,两极分化较明显。这固然与学生大脑反应的快慢,接受能力的高低有关,但是我觉得与学生学习习惯不良有着更大的关系。有的学生平时作业拖拉,细心、认真不够,上课不专心听讲等,是导致成绩跟不上的主要原因。我尝试开展了以数学作业我优秀数学作业我优秀了为主题的比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改变部分学生学习被动局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班级分四个小组,指定一个学习主动,习惯好,成绩优秀的学生但当负责人,

    07-22
  • 乘法口诀中的类比思想方法的渗透
    乘法口诀中的类比思想方法的渗透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 在2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第一课时5的乘法口诀,通过创设情境,先利用加法计算出2个5、3个5、4个3、5个5相加的和,然后利用乘法的意义把乘法和相应的加法对应起来,得出每个乘法的得数,然后再根据乘法算式自编口诀,再进行交流和修改,从而得出正确的5的乘法

    07-22
  • 小学数学公开课观摩课后的反思
    小学数学公开课观摩课后的反思

    周四的时候老师们共同去观摩了小学数学公开课,机会难得,现谈一下我的收获。 一、问题不是问话。一个老师强调说课堂上的提问题而不是问话,这个时候我联想到自己的课堂,课堂问题的设置是否合理,是不是把简单的问话当成问题,这样能否起到引发学生思考的作用?教师应该对每一堂课进行全面的设计,细致到每一个问题的提问,达到什么效果,提问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掌握什么?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问话就当成问题来提问。这点对我提醒很大,提出这一点的是一个很有经验的老师,也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二、课堂的层次分明。上

    07-22
  • 论文:关于“计数单位”的教学思考
    论文:关于“计数单位”的教学思考

    摘要:计数单位的认识在数与代数领域的地位基本属于起始课。看似简单却不好教;且由于相关知识时间跨度大,容易造成学生认识上的片面、孤立,不利于整体、科学的建构。对计数单位的正确认识首先是培养数感的前提,其次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从而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当前课堂,计数单位的教学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力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对这一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计数单位;数感培养;模型建构 最近在组织学生进行毕业总复习的时候,有关计数单位的题感觉学生掌握得不理想,引发了我对小学阶段所涉及的计数单

    07-22
  • 负数意义的一步步深入
    负数意义的一步步深入

    负数对学生来说不陌生,在我平时的教学中,也会遇到不够减,总有学生会提醒:老师,可以用负数来表示。在三年级的科学课上,学生也已经学会了看温度计上温度,会用负数表示温度,对负号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负数对学生来说并不生疏。本周三上午我们学校进行开学典礼和始业教育,没有上数学课。于是,我布置了前置性回家作业,完成书本上的练习。虽大部分学生知道负数,会读负数,会做书上的练习。但对负数概念的理解还是模糊的。本节课在学生交流生活中的负数引入,把重点定为理解负数的意义,同时利用温度、生活中的负数、数轴来加深学生对负数意

    07-22
  • 我的量角器断了——《角的度量》一课的“小插曲”
    我的量角器断了——《角的度量》一课的“小插曲”

    走进了小学课堂,每节课都要面对着一张张活泼的笑脸和一双双充满求知的眼睛,而这些笑脸和眼睛背后,总能看到我们的学生好动、好玩,个性张扬。因此,课堂上大大小

    07-22
  • 让幽默、游戏走进数学课堂
    让幽默、游戏走进数学课堂

    本节课是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例4,着重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并继续学习代入求值。教学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包括两个例子。前一个是加减数量关系的例子,后一个是乘除数量关系的例子。两个例子都是采用归纳的思路展开教学,即先列出用具体的数表示的式子,让学生看到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个别现象,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怎样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一般情况呢?由此引出含有字母的式子。为体现课改精神,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

    07-22
  • 海盐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个性化课例点评汇总
    海盐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个性化课例点评汇总

    课例1:张晓东,海盐县向阳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县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研究组成员。在他的课上,我们可以欣赏到他那充满灵气的执教风度,风趣幽默的课堂引领,严谨规范的教学语言、清晰有序的板书设计、扎实高效的教学风格。 《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就比较成功地体现了他的这些独有的教学风格。他在打破常规思路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在学生板演画三角形的过程中,通过细腻的引导,适时的启发,逐步和学生一起得出三角形的定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定义的科学和严谨。然后又通过将两个三角形进行比较,使学生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