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幼儿成长 > 婴幼儿能力培养 > 

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关键《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读后感

栏目:婴幼儿能力培养
时间:2019-01-28 09:40:34

《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关键《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读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婴幼儿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细细品读了第二章节《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关键》感触颇深。大家都知道孩子独立性的重要性,那到底该怎样去培养,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这一章节做了细细的解读和分析。读完这一章节,联系到平时工作时很多家长的行为或是和我聊天时透露的教育理念或是困惑,都能在这一章节找到解决的方法。

首先,在我们知道独立性对孩子的重要性的前提下,应该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我们都知道,2岁左右是孩子独立性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孩子出现了自我概念,总是会“以自己为中心”。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不听话了,其实这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逐步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作为家长,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有时认为孩子的想法和选择是错误的,所以直接会否定孩子的选择或是不给孩子做选择的机会。这样是不明智的,我们应该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向的发展,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成长氛围,也会让孩子自己在不断尝试中明白对错。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会越来越强,怎样保护孩子的主观意识的发展或是促进孩子的独立性的养成!

一、充分的尊重孩子:不当众呵斥孩子,注意交流时语气和态度,认真倾听孩子等。当然,(一)我们作为成人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当以身作责,做好自己,树立好的形象。(二)我们要明白孩子时独立的个体。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思想和需求、情感等,我们要正视他们的存在,及时帮助孩子处理他们的需求。及时对他们的成就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三)能够正确理解“尊重”。有些家长对尊重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尊重孩子仅仅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姑息迁就、百依百顺。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孩子养成“任性”、“唯我独尊?的坏毛病。真正的尊重体现为对孩子的肯定与赞扬,多鼓励孩子,把孩子当朋友。有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真正的尊重他么的行为、语言、思维、想法、选择等,及时又时候他们的角度有些偏颇或是不正确,我们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和交流。(四)尊重孩子部分年龄和场合。尊重孩子应从小开始,并贯穿与日常生活中,是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家庭成员之间是平等的。

二、不要过度的保护孩子:很多家长以爱的名义捆绑孩子,为了安全,不让孩子过多的运动,该走、能跑的年龄,基本是在妈妈爸爸,爷爷奶奶的怀里长大的;为了孩子学习,包办代替一切,什么劳动都不让孩子参加。然而这种保护看似是为孩子着想,但在不知不觉中加家长已经为孩子设定了过多的局限,剥夺他们主动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机会、权力,极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鼓励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过多压抑孩子的独立活动意向,解放他们的双手,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让孩子们适当的“吃吃苦”。

给孩子“受苦”的空间。(一)父母要真正认识“受苦”。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家长们认为“受苦”早已经离我们远去,或是根本不舍得孩子“受苦”。其实,让孩子“受苦”并不是去体验贫苦的生活,而是通过让他们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让他们理解父母的不易,逐渐提高独立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二)舍得让孩子“受苦”。在这个六个大人围着以一个孩子的年代,孩子就是手中宝,没人舍得她受苦。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总不能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不如教会他们如何面对风雨,这样孩子才能在离开家长的保护后展翅高飞。(三)让“受苦”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受点苦,不是一本正经地对孩子说:“今天,我就要让你尝尝受苦的滋味。”而是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劳动,通过劳动获得生存的本领与成功的喜悦,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增强生存能力。当孩子在劳动中尝到了“苦”,自也就能感受到父母的“亲”,在责任与意志面前不仅会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会努力做到“家里的事情帮着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同时学会尊重和体谅,常怀感恩之情。所以合格的家长应该懂得顺应孩子成长的需要,学会转变观念,支持孩子去“受苦”。

当然,培养孩子独立性是从孩子小抓起,从生活点滴作起,更应该从我们家长的思想,态度,教育理念抓起。正确的引导是促进孩子的成长的,当然,由于我们自身的教育误区而耽误了孩子的发展那是得不偿失的。

我把这一章节的理论和思路带入自己研究的课题中进行审视。虽然孩子各有差异,但是孩子们在午睡后起床自理能力的差异也是和家庭教育分不开的。因此,我也会认真,细致的和部分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真正做好家园共育,帮助孩子发展独立性。
推荐婴幼儿能力培养
  • 要不要教孩子从小争第一
    要不要教孩子从小争第一

    宝宝从3岁左右开始就自发地有了竞争意识, 他们不断地跟别人比较: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是快还是慢,是赢还是输。 几乎每个游戏对孩子来说都成了一拼高下的比赛,赢者兴高采烈,输者泪水涟涟, 比赛结果被真切地写在了他们的小脸上。 面对宝宝世界的小小PK,家长们又该如何看待? 每天下午四点钟,在幼儿园门口,总能听到三四岁的孩子对接驾的爸爸妈妈邀功请赏:妈妈!今天我拍球拍了39下,第一名!今天 老师 夸奖我吃饭最快,被子叠得最整齐。爸爸,今天我搭了一座最漂亮的宝塔,有九层,比他们搭的都高。 有些父母支持宝宝参与竞争

    07-21
  • 对待孩子绘画十大忌
    对待孩子绘画十大忌

    孩子们天生就喜欢画画,因为绘画是宝宝的另外一种语言,这种语言也可称之为是孩子需求的表现。幼儿绘画与其生理需求有很大的关系,小眼睛所看到的,心理想要的,嘴巴会说出来,笔下会画出来。但是家长们要注意了,培养宝宝绘画也要讲究方法呦! 绘画十大忌: 1、当孩子绘画时,不停嘴地在一旁评论。 2、追究每个细节是否合乎现实,并要求立即更正。 3、当孩子要求绘画用具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笔和纸的价格,不要浪费。 4、不断提醒孩子注意手和环境的清洁,使孩子不能注意力集中或因为害怕批评而放弃绘画。 5、当孩子把作品送给父母观

    07-21
  • 父母带孩子上街有学问
    父母带孩子上街有学问

    每逢双休日、节假日,父母们总喜欢带着孩子外出买买东西或逛逛公园,为的是让孩子开阔视野,增长社会知识。但是你们可知道带孩子外出也有不少的学问吗? 一、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父母可在上街前先给孩子布置点“任务”。告诉孩子今天要带他去什么地方,要求他把见到的事物记下来。回来后再及时询问孩子。 如:你在道路两旁见到了哪些建筑物?汽车如何在道路上行驶?在公园里看见了什么景区?最让你开心的是什么地方等等。因为这样既可提示孩子外出游玩时要留心观察,提高社会观察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向幼儿介绍知识

    07-21
  • 增强宝宝记忆的八部曲
    增强宝宝记忆的八部曲

    没有记忆,人的大脑将永远是“一片空白”,用谢切诺夫的话说: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不过,增强记忆得从儿童时期做起。这里,给您介绍8种训练儿童记忆的方法。 一部曲:利用游戏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歌德的话正好说中了幼儿的记忆特点。明智的家长绝不能“命令”孩子记住这、记住那,而是让孩子在玩中学、玩中记。您只要想想“你拍一,我拍一,早早睡觉早早起……”这样的拍手歌,就不难想像,利用游戏可以让孩子无意间记住多少东西了。可以训练幼儿记忆力的游戏很多,如说歌谣、讲故事、猜谜语、唱儿歌等等。 二部曲:明确

    07-21
  • 给孩子添点耐性
    给孩子添点耐性

    高密市康成幼儿园 李翠萍 很多孩子在还没有把面前的食物吃完,便迫不及待地嚷着要吃另一些食物;在游乐场玩滑梯,无视小朋友排队轮候,硬要抢先去玩;兴趣班,发现自己怎么也做不好,就放弃;或者是自己的欲望未达到满足,就会发脾气这些种种都是都是孩子缺乏的耐性的常见表现。 孩子的耐性是与其年龄成反比的,而耐性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否则长大后,他的表现很难符合家长的期望。因此,我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忍耐力。 要对孩子进行耐力培养,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能力和性格。孩子平时的脾气如何、情绪如何?在进行耐力培养过程中,家长不要期望过高

    07-21
  • 松开我们的手——独立生活能力培养
    松开我们的手——独立生活能力培养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能够自己独立的料理自己的生活,这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学会的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孩子独立生活的意识,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下,成了温室中的花朵。 我们班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宝宝杭杭,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发现杭杭兴高采烈地看着那些玩滑梯的小朋友,眼中充满羡慕的目光。隔了几天我们需要上二楼去体检,没想到杭杭不敢上楼梯,没办法我们又把她抱上去的。 经这几次后我们渐渐发现这个宝宝生活自理能力存在很大问题。于是找到他妈妈沟通了一下,才了

    07-21
  • 如何训练宝宝自己穿脱衣服
    如何训练宝宝自己穿脱衣服

    2岁后,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会向大人要求自己穿、脱衣服。不要忽视他这种意愿,妈妈要边鼓励边有耐心地协助他。 脱衣训练 在宝宝还没有意愿自己动手脱衣服时,会粘着大人,请求帮助。遇到这种情况,你不要很快就满足他的要求,试着鼓励他:“让我们一起来试着自己脱脱看。” 另一种情形,如果宝宝拒绝你的帮助,自己想脱衣服,却脱不下来时。你在一旁要为他打气:“还差一点噢,做得真不错

    07-21
  • 关心孩子的“同辈群体”关系
    关心孩子的“同辈群体”关系

    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的儿童心理发展专家雷特指出,从儿童早期阶段与同辈群体相处所出现的问题,可预测儿童日后在人群中的适应情形。他提醒父母关心孩子的“同辈群体”关系,在家庭中注意孩子的两种行为倾向: 1、孩子在儿童的同辈群体中,是否经常表现得畏缩或被群体忽视?如是,表明儿童不易打入社会关系,易变得孤独、自卑,可能造成以后逃学或喜欢游荡的行为。 2、孩子与同辈群体相处时,是否经常与同伴摩擦?是否使用暴力攻击别人?因为攻击性是儿童被拒绝加入同辈群体的主要原因。如果你的孩子有攻击行为,这显示他的人际关系并不良好,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