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石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栏目: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18-09-08 12:05:04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石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2、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雨痕”“波痕”“矿物”“化石”等词语。 3、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目标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板书:石头书
1、复习生字。分行指名读。教师适当评价。
川川  磊磊   叔叔
地壳  贝壳   好奇  好处  藏着 西藏
脚印   足迹    雨痕   波痕
矿物   矿石    化石   煤炭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根据板书用1、2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川川、磊磊和勘探队员对话,学到了很多知识)
3、打开课文快速找找,哪句话说出他们学到了很多知识?
出示句子:石头书的学问还真不少呢。
4、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川川和磊磊一起读一读这本石头书,看看这石头书里到底有多少学问?
二、讲读课文
(-)学习1—5小节
   1、瞧,勘探队员在看什么呀?(出示图片)川川、磊磊觉得很好奇,谁来当一当川川问一问?(指名读:叔叔,您在看什么呀?)
叔叔笑着说:“我在读书呢。”
哦!他在读书。可眼前只有光秃秃的石头,哪里有书呢?这可真奇怪呀!(读好这两个问句)
  出示:书?哪里有书哇?    
赶紧读读勘探员叔叔是怎么回答的吧!  出示:石头就是书。你们……
师:哦,我明白了,原来叔叔是说石头像书。
2、看图,这石头什么样?------一层一层,读这个词,把这个词语放进句子里,你能读好吗?  出示整句  指名读
3、比较句子   初步了解反问句句式
   叔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指名回答后出示:  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老师想来读一读这句话,听一听,你更喜欢哪一句?
老师读后指名回答。(第一句的语气更强烈)
是的,像这种“不就是……吗?”的句式称为反问句(在书上写好),其实,第二课中我们也见过。 “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谁也来说一句反问句。(指名说。)反问句能加强说话的语气,这里叔叔想加强肯定的语气,肯定石头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 齐读
(二)学习6—11小节
过渡:那么石头还有什么地方像书呢?接下来川川、磊磊又问了什么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分小组学习一下文章的6-11小节。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分角色读一读6-11自然段。
(2)圈一圈,读一读石头书上的字和画,想想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每人说出1句或2句。)
         例如:(波痕)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海洋)。
      (    )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              )。
      (    )告诉我们这里可能有(              )。
               (    )告诉我们(                        )。
2、分组学习,教师巡视。3、交流、展示合作成果,教师给出适当的评价。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小组合作的成果。(1)小组朗读6-11小节,评价。(用掌声感谢他们的朗读)(2)石头还有什么地方像书的?(有字有画)想看看石头书上的字和画吗?(出示图片
(3)、化石。师:我知道同学们课前也搜集了很多关于化石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呢?(课前搜集资料,以图片为主)
【什么是化石?
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等埋藏在地下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化石分为哪几类?
a、遗体化石(包括动物的骨骼、牙齿、贝壳,植物的茎、干、花、叶、种子等。)
b、遗迹化石(动物的脚印、蛋、原始人制造的工具等。)
化石的形成
生物死后沉落到海底,泥沙不断地堆积在他们的尸体上。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肉体腐烂后,只剩下甲壳和骨骼,生物遗体也就变成了化石,后来经过地壳抬升,风化剥蚀,化石逐渐露出地表。
(5)、采访一下小勘探员们,这些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
    指名回答第三题。
(6)、你们推测的很有道理。我们来看看勘探员叔叔根据这些化石推断出了什么?分三组朗读第11节。
(7)、你们怎么理解这个演变过程的。(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生1:我把这个过程画成了3幅画。(边说边演示。)
生2:我补充一点,我从“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很多很多年”等词语中知道了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
(8)、在化石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地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神奇而又漫长的变迁过程。(播放视频)
(9)、谁能给这段视频配演说词。
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今天川川、磊磊看到的这座山了。
师:这是个多么漫长而又神奇的过程啊,难怪书上要说------(齐读)
出示句子:石头书的学问还真不少呢。
4、师生合作读6-11节
老师也和同学们想跟着川川、磊磊一起读一读这本神奇的书。
(老师问,学生答)
(三)、学习12-14小节
过渡:接着看,还有什么地方也说明石头像书的?
1、指名回答读:石头是用处可大了。
2、有哪些用处。引读:这本书会告诉我们……
3、省略号中的内容能接着说吗?(哪里有天然气?哪里有石油?)
4、能告诉我们那么多,石头书的用处可真大呀。
5、难怪川川和磊磊高兴地说:“石头书的学问还真不少呢。”齐读。
三、总结深化,激发探究欲望
1、今天,我们跟随川川和磊磊读到了一本神奇的书,知道了外形上石头书一层一层,很像一侧厚厚的书,这本书上还有字有画,里面蕴涵着很多学问,还知道了,石头书有很大的用处。
老师有个问题,川川和磊磊为什么能学到这么多的学问呢?书上的哪个词语告诉了我们。(刨根问底)
2、理解“刨根问底”。
师:你是怎么理解“刨根问底”的。
生1:我查了字典上的解释: 比喻追究底细。
生2:我觉得就是要问个究竟。
生3:就是我们常说的“打破沙锅问到底”。
3、那谁来,刨一刨,问一问呢?
生散问。师:像这样问了很多问题,是刨根问底吗?(不是)来看看老师是怎么问的?
请问:我们吃的馒头是用什么做的吗?(用面粉)。那面粉又是哪里来的呢?(是用小麦加工而成的。)那小麦又是哪里来的呢?(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呀)
看,像老师这样围绕一个问题问下去,这才叫“刨根问底”。4、川川和磊磊怎么会“刨”到这么多的学问的?(善于观察、充满好奇、不懂就问)  勘探队员怎么会知道那么多知识的?(知识丰富、观察仔细、研究投入)3、教师小结:这样看来,不仅石头是一本书,川川、磊磊和勘探队员也是一本书啊!你们同意吗?
4、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竟然有这么多学问,看来生活中许多看似普通的东西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也能学到许多知识,因为大自然就是一本书。
回顾目标
四、【课堂检测】
思考:你还知道自然界中有什么可以被称为书的?能说说为什么吗?
(      )是一本书,因为(                                )。
(老人是一本书,因为他们有丰富的阅历;
云是一本书,因为它能告诉我们天气的变化;
年轮是一本书,因为它能告诉我们方向……)
     大自然就是一本神奇的书。愿同学们在这本书中能“刨”到更多的知识。

五、板书

雨痕
有“字”         波痕
石头书                          矿物

树叶
有“画”           小鱼           化石
                                 贝壳

[教学反思]
《17  石头书 》导学单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前任务】
一、 根据课题质疑
二、 资料收集
介绍:                               
三、 【课中探究】
1.读好“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换一种说法呢)
2.小组合作学习
组内交流:
(1)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石头书上的字?
(2)化石说明了什么?
(3)看懂石头书有什么作用?
3.小组交流。
4.理解词语意思
1.“我在读书呢。”叔叔笑着说。在本篇课文中“读书”的意思是                  。
2.小明在教室里认认真真地读书。这句话中“读书”的意思是                    。

【课外拓展】
  李四光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可喜欢石头啦。为了给国家找矿藏,他整天忙着研究石头,常常忘了干别的事情。
  一个星期天,李四光爷爷带着女儿玲玲来到郊外游玩。春天的郊外美极了,柳条儿在微风中飘舞,麦苗在阳光下微笑,小鸟在唧唧喳喳唱歌,还有那满山坡的鲜花,像给山冈铺上一块彩色的地毯。他们采了一会儿花,就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来。他们一个藏,一个找,玩得真高兴。又轮到玲玲藏了,她藏在一棵大树后面,等爸爸来找。可是,她等了好长时间,仍然不见爸爸来,她只好从大树后面出来找爸爸。
  玲玲找呀找,忽然,看到小溪边有个人。她走近一看,原来是爸爸。爸爸正蹲在那里,拿着放大镜,在全神贯注地观察石头呢!溪水溅湿了裤管,他都没有发觉。玲玲望着爸爸专心致志的样子,真不忍心去打扰他。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 三年级上册 《陶罐和铁罐》教学课堂实录
    三年级上册 《陶罐和铁罐》教学课堂实录

    陶罐和铁罐 执教:江山市中山小学 柴李萍 [课堂实录] 整理:过眼云烟[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手指课题,生齐读)[课题柴老师事先已经写在了黑板上,少了很多累赘,就如杨明明老师说的简单。] 师:说说陶罐和铁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它们都是用来盛东西的。 生:陶罐是用陶瓷做的,而铁罐是用铁来做的。 生:铁罐不容易碎,陶罐很容易打碎的。 [学生这里的发言很多,找出了很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初读课文,积累词语 1、老师范读课文19自然段,穿插词语的理解。 柴老师要求学生

    07-22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随堂课《燕子》反思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随堂课《燕子》反思

    今天的语文课上郑振铎的《燕子》。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自己非常非常地喜欢。总喜欢一遍又一遍自我陶醉地阅读。可能是我一厢情愿的浪漫,我也希望我班的孩子也如我喜欢这篇文章那样喜欢课文。 上语文课的时候,已经是下午第三节了。可能将近一天的学习,孩子们疲劳了;或者刚上完的体育课让大家的心还在操场上追逐,语文课的气氛一点都没有。为了让孩子们走进课文,走进那诗情画意、光彩夺目的春天,走近那隽逸的小燕子,我自己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希望带他们进入那个

    07-22
  • 小学语文第六册女娲补天教案、说课、反思(第2课时)
    小学语文第六册女娲补天教案、说课、反思(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受到课文中思想感情的熏陶。2、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生字词语: 2、回忆上节课1、2两段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3、4两段: 1、学生自读3、4两段,把女娲补天的过程用3个词语来概括。 (1)、学生读课文,概括。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

    07-22
  • 小学语文第五册《听听,秋的声音》听后感
    小学语文第五册《听听,秋的声音》听后感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中的一些声响,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王老师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验诗的意境。 一、展开想像,让诗歌丰厚起来 由于诗歌的语言很精炼,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去描绘诗中的意境,王老师非常注重这方面的引导。比如在理解黄叶告别大树的时候,王老师这样问学生: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说:黄叶轻轻地、慢慢地从枝头飘落,就像跳舞一样。学生的回答既形象,又充满了动感。特别是在

    07-22
  • 三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的侧重点
    三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的侧重点

    新课标对中年级学段识字与写字的具体要求: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开始把学习的重心转移到了阅读与写作,不然发现识字与写字作为基础还是不容忽视的,一些学生的识字量不够,影响了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汉字,影响了习作

    02-04
  • 在适切评价中开发学生可能性——苏教版三下《槐乡五月》课堂教学反思
    在适切评价中开发学生可能性——苏教版三下《槐乡五月》课堂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槐乡五月》课堂实录(片段)师:同学们,第一自然段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槐花的美?生:把有的槐花比作了玉雕的圆球,使槐花更美了。 生:把槐花下垂的样子比喻成维吾尔族小姑娘的小辫儿,美得很可爱。 (接着几位学生都是围绕比喻的好处来回答) 师:是啊,在以往的课文中,我们已经接触了许许多多的比喻句,我们也知道用上比喻的好处,因此,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这两处比喻给槐花增添的美丽。谁能发现那些不易被人察觉的字眼才算是会读书! 生:我发现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中的抱用得很好,我想,也可以用长的,可作者

    05-13
  • 作家群模式的带片教学——第二单元反思
    作家群模式的带片教学——第二单元反思

    有些课文的内容不是引起我注意的地方,而是作家。如《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林海音。我曾经教过她的文章《窃读记》,我清楚地记得文中的一句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因此,林海音这个名字我记忆犹新。今天又读到她的文章,不仅感到似曾相识,更有进一步了解她的欲望,想了解她的成长经历、了解她的写作风格。 本文是她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堂教学下来,学生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不容易体会,毕竟这篇课文是节选的,所以,课外推荐这本书,体会林海音整个童年经历的事情,才能更好地体会作

    06-17
  • 苏教版第五册第15课《小露珠》教学案例
    苏教版第五册第15课《小露珠》教学案例

    培养学生阅读中答疑能力以及写作中拟人句式运用的训练与分析,能力目标:训练学生阅读中答疑能力以及写作中拟人句式的运用。本堂课的设计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领学生层层深入的理解感悟课文,体会小动物和植物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小露珠的外在美和内在美。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仿照课文中拟人句式的运用,创编诗歌并书写出来。 分析思考: 一、《小露珠》这篇课文层层递进,让我们先认识了露珠外表的美丽,进而再了解露珠的

    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