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栏目: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15-12-09 10:42:43

《《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认识平均分》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乘法,并能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现象,而除法运算是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抽象与概况。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因加强学生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
一、从问题出发,在操作中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通过前期交流,班中已有半数同学知道平均分这个词语,并能够用除法进行计算,但是问起原由,还是说不出所以然。所以在新课伊始,通过问题“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出发引发学生思考、对比,逐步在操作中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这个操作活动,学生基本能够想到把6分成1和5,2和4,3和3。这时老师马上追问:“你最喜欢哪种分法?”学生回答相当精彩:我最喜欢把6分成3和3这种分法,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把6个桃分给两个人,这种分法最公平。其他同学一致点头表示认同。学生简单的一个回答,其实已经折射出几个要点:1.学生对3种分法的分类;2.联系生活实际,3和3这种分法是公平的。这点其实也是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核心所在。之后继续追问:“6个桃还可以怎样进行平均分?”学生马上反应过来,每份一个,分成6份;每份2个,分成3份。最后问:3种分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通过对比交流得出:每份分得同样多,那这就是“平均分”。所以在初步建立平均分概念时,我是通过不同阶段的4个连续的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在问题的思考和操作实践中感悟,什么是平均分以及平均分的特点。
二、自主探究,在操作中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在认识到怎样把6个桃进行平均分后,让学生尝试把8个桃平均分、把12根小棒平均分,进行自主探究。当然包括练习在内,每个环节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1.把8个桃平均分,重点是让学生掌握:(1)8个桃,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概念及分的方法。(2)通过比较发现,这里8个桃总数是不变的,虽然分法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平均分。
2.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时,重点让学生明确:9个萝卜和9个草莓,总数是一样的,但是把9分成两份,一份4、一份5,每份不一样多,所以不是平均分。9分成3份,每份都是3个,所以这种分法是平均分。虽然教学时没有过多的渲染,但是也是为今后除法教学做好铺垫作用。
3.联系想想做做第2题时,逐步出示练习,让学生学会有序思考分析题意。结合联系,进一步巩固平均分概念的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回顾,小结3题的共同点:都是平均分。都是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一分。可以用几个几表示。
4.在进行试一试分12根小棒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1)列举出把12根小棒进行平均分的所有情况;(2)进行有序的列举,例如每份1根、每份2根、每份3根……对比发现,这样做可以不重复不遗漏;(3)发现规律:不论每份几根,这些分法都是把12根小棒进行了平均。并且每份分的数越少,分得的份数越多。
所以就整体而言,这个环节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但是对于每个练习的设计,教师应该把握好一个大方向,对学生的探究是有要求的,需要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三、生活应用,再次回味平均分的内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为生活服务的。本课时主要学习了平均分,那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组织学生进行相应交流,并列举习题让学生解决,既能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又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举两得。
推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 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综合测试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综合测试题

    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卷 二 年 级 数 学 (60分钟完成)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 我会填。(每空1分,共35分) 1.看图写数。 写作: 这个数是( ),它是由( )个千, 读作: (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 2. 用4、0、9、6四个数组成的最大四位数是( )。 3.一万里面有( )个千;18个十是( );32个百是( )。 4.在下面的( )里填上克或千克。 重30( ) 重 650( ) 重 4000( ) 5.一个星期有7天,35天有( )个星期

    07-21
  • 苏教版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分析

    苏教版二年级《认识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后,两位教师在教学角的大小时做了如下不同的设计:教师甲:投影出示三个不同大小的角。(锐角、直角和钝角) 提问:你知道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生:3号角最大,1号角最

    11-17
  •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升华。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

    02-20
  • 采用引导式教学,让学生按步理清解题思路
    采用引导式教学,让学生按步理清解题思路

    学生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这样求相差数的问题,如:小英摆了25个花片,小华摆了16个花片,小华比小英少摆了多少个?小英比小华多摆了多少个?两个问题提问的方式不一样,但因为都是表示求两数之间相差多少,所以都用减法来进行计算,所以孩子们看到这样的题目总是不假思索。 二年级下册出现了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如:小英摆了11个花片,小华比小英多摆了3个,小华摆了多少个?小

    09-16
  • 同课异构,构出精彩《九的乘法口诀》活动反思
    同课异构,构出精彩《九的乘法口诀》活动反思

    草桥镇古墩小学 孙金慧,12月17日,培育站在城东小学开展活动,这次的活动和以往的同课异构不同,不是上同一节教材内容,上午两节二上《九的乘法口诀》,下午两节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四位上课的学员都能够打磨课堂,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课堂上能够确定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先说说上午由王思坤老师和袁月阳老师两位执教的《九的乘法口诀》,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1-8的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方

    12-26
  • 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以“认识时、分”教学为例
    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以“认识时、分”教学为例

    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令人向往,面对着多彩多样的世界,很多情况下,人们都已经熟视无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多事情也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何谈深入的探究。为此,在知识的学习中,要逐渐创设一种氛围:有趣、有吸引力、有神秘感、有成就感,与生活密切相关,这样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在教学《时、分、秒》这部分知识前,我在班级中

    01-26
  • 《0的加减法》教案
    《0的加减法》教案

    教学内容:0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回顾0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有关0的加、减法的含义,并能熟练计算。 3.通过在数学活动中的观察、思考、讨论、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4. 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0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难点:理解0的含义,发现有关0的计算

    11-28
  • 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在观察、试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性和稳定性。 教学难点: 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找出其中的三角形。 2、课件出示课本59页主题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三角形。 3、问:为什么这里用三角形而不用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