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接近学习起点——尊重儿童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时间:2014-07-22 09:12:14

《接近学习起点——尊重儿童》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永远应该贴近学生学的起点。而学的起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基于起点的教学,就有了低就、接近、高攀这三种不同的层次。教师的智慧,在于能否准确把握,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
一、低就学习起点——走近儿童
二年级有一个《认识角》的课例,为了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我布置前置作业“找找生活中的角”,全班学生都想到了三角板。对于三角板上的角,大家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图1 图2 图3
针对学生这一起点,我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增加了如下设计:
(1)刚才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的特征,再看三角板,你还认为三角板就是一个角吗?为什么?
(感受三角形是一个围起来的图形,而角只有2条边,无法围起来,所以不是“角”。)
(2)三角板上有没有角?如果有,在哪里?
(从实物中抽象出3个角。引导学生感悟到“角是由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边组成的图形”,和它的开口方向、边的长短都没有关系。)



(3)观察三角板中的三个角,你还有什么发现?
(故意把角的边画得长短不一,给学生造成视觉误差;有实物作为视觉经验,学生看出下面2个角是一样大的。由此产生认识上的矛盾并引发出角的大小比较,产生“重合比较”的需要,凸显了“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张开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教学难点。)
在这个课例中,学生把实物与抽象的几何图形混为一谈,这在低年级学生身上是经常能看到的。很多学习素材往往就是这样:生活中随处可见,其中蕴含了数学的影子,但这个影子并不等同于数学。生活中的实物,是学生的学习起点,而数学知识必须在此基础上加以抽象,需要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两者之间的联系,能成为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走近儿童熟悉的生活世界,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由此展开探索与思考,逐步接近数学的本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是一种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肯定,有利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寻找、思考、甄别,逐步健全对数学的认识。
二、接近学习起点——尊重儿童
四年级教学《认识平行》,课前让学生尝试画平行线,很多学生画出了形如“=”的两条直线。为什么会如此“不约而同”?
“平行”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有很多可供参考的实例,比如练习本上的横条、直尺上对应的两边等。所以,与学生已有经验接近的平行线实例就是“=”。调查了孩子们的想法,他们主要是基于以下的思考:
1.“平行线”是对称的,所以应该画得一样长。
2.平时看到的都是“横”的线。
3. 两条直线只要没有“碰”到就是平行关系。
4. 先画一条边,看看差不多宽,再画另一条边,很容易画。
这些想法真实的反映了学生的起点,它们与数学上的要求已经很接近了,教学就应该从这里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1.生活中能用眼睛看见的,一律都是线段;直线仅仅存在于想象中。所以,之前认识直线时,不仅要注意线段与直线画法的区别,更要让学生充分想象“无限延长”,为本课认识平行线打好基础。
2.学生习惯画“横”的线,但“横线”并不是它的本质特征,所以,老师在示范的时候要抓住概念的核心思想,而不仅仅是从形式上去理解,要注意“去表象”。
3. “碰到”或是“没碰到”不能只凭“看到”。因为直线具有无限延长的可能,所以,可以根据需要去延长;只要两线之间的距离不等,就必将会在延长后的某处相交,也就不平行了。所以,平行又可以理解为两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宽度差不多”是对平行线最朴素、最有价值的想法。所以,老师千万别以传统的“一画、二靠、三移、四画”来束缚孩子。一方面要洞悉孩子的想法,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反例,让孩子亲眼看到“直接画”后产生较为明显的误差,以此来促使学生寻找新的可靠的方法,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平行线”。
4.相比“不相交”与“距离处处相等”,究竟哪个才是最有价值的判断依据?这就需要“同一平面”这一前提条件。很多时候都有一些默认条件,比如“所有的半径都相等”默认的前提“等圆”,如果一定要加上前提,反而会觉得矫情。但在平行线这一课里,就是要让学生区别“同一平面”与“不同平面”。在二维的数学经验里强调三维的空间,教师要意识到这是学生认识的难点,所以,需要多借鉴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数学与儿童真实的学习起点近些、再近些。
用“=”表现平行线的图像特征,这是学生最直接的反应,这就是学生的起点,在教学中,应给予充分的利用,这是一种对儿童原有认知的尊重。尊重,会唤醒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致。教学时,应从此处出发,由表及里,既顺应学生的起点,更尊重数学,努力挖掘其最根本的内核,找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正确建构相关概念。
三、“高攀”学习起点——发展儿童
在教学中,常会遇到学生已经“懂了”、“会了”的现象,感觉学生的学习起点很高了,那这时的教学又该如何开展?
什么是圆柱?一年级的孩子已经会辨认,生活中随处可见圆柱的实物,用长方形纸随便一卷就可以变出一个圆柱,……。在六年级学生的眼里,圆柱是“早就知道”的东西。为了不仅从知识层面,更是从方法层面发展儿童,我采用了另一种教学方式。
1.师示范(长方形小旗):这是一个——长方形,你能用它变出一个圆柱吗?(交流后用课件演示其旋转的完整过程。)
[六人小组,每组发一个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的圆柱。课件出示3个不同规格的长方形:3×10,6×10,3×20(厘米)。]
小组讨论:桌上的圆柱可以用哪个长方形旋转得到?为什么?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长方形那组3厘米的边旋转时是圆柱底面的半径,长方形那组10厘米的边是圆柱的高,所以选择3×10这个长方形。(见图1)

2.还是这个长方形,能不能得到不同的圆柱呢?学生交流想法后演示图2。



思考:为什么同一个长方形,却得到了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圆柱?
发现:绕不一样的边旋转,得到圆柱的半径和高不一样,所以圆柱大小不一样。也就是说,决定圆柱大小的条件就是“半径”和“高”。
3.想象:用6×10这个长方形分别可以旋转出来怎样大的圆柱?想象,再观看演示,和你想的一样吗?
……
结束全课:(画面回到最初的长方形)看到这个长方形,你现在能想到什么?(生:圆柱体)演示:通过前后平移,得到了一个长方体。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的发现都是伴随着已有的知识基础,在动态演示中生成、在想象中不断完善。每一个环节都有出人意料之处:平面的长方形旋转出了立体的圆柱;同一个长方形旋转出大小不同的圆柱;以为长方形只能旋转出圆柱,却通过平移变出了长方体;……。认识圆柱,看似在学生已经都会的学习起点上,是一种“高攀”,但设计的独特与深刻,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思维不断的走向深入,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总有一部分孩子在课前就认为“我已经会了”,这是好事。但要把好事做好,却很不容易。这不仅需要教师明白学生的起点在哪里,更需要清楚要把学生引向哪里去。数学学习比较理想的路径就是借助旧知来认识新知,这样既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互相印证了特征,达到优化认知的目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敏锐的捕捉儿童学的起点,并和课标要求相对照,寻找之间的平衡;不管是低就、接近还是高攀,最终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方法、培养数学思想。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儿童绘本在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儿童绘本在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徐州市白云山小学 唐卞敏,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近年来,绘本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渐渐被引入幼儿园和小学课堂。优秀的绘本文字简洁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培养小学生阅读素养和审美体验的良好形式。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绘本的生动性、趣味性不仅满足了儿童好奇的天性,也将儿童带入阅读的快乐之旅。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内容,绘本教学所具有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占有很大的优势。绘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儿童讲故事,文字简洁有趣。在绘

  • 儿童需要安全和保护,才能去冒险——《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儿童需要安全和保护,才能去冒险——《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现代生活的安全保障的概念已经注入了沉重的含义。似乎与人类安全相关联的身心健康的感受在日常生存的许多方面都收到了威胁:收入、工作、住所、和平、健康、环境。有些成人可能会觉得他们自己被这一切重荷快压弯了腰。还有些人似乎十分不喜欢这种不断冒险和不安全的生活刺激。 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是教师和家长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身边都或多或少存在有各种不安全的隐患。然而,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

  • 儿童学习故事:测一测、量一量
    儿童学习故事:测一测、量一量

    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艺术幼儿园 顾丽亚,发生了什么:儿童近期相关信息:睿熙活泼开朗,做事热情冲动但是缺乏一些细心。对数学活动比较感兴趣,做事情的速度比较快,但容易粗心。点数时能手口一致地点数10以上的物品,并说出总数,还可以用点子把物体的数量记录下来。但物品的数量多或者分散时容易出现漏数的现象。 第一次: 睿熙选择了U型线和直斜线进行比较,她用花片沿着U形线一片接着一片摆下去。摆好后她从头开始一边指花片一边点数

  • 尊重创造、享受运动、快乐健康——大班体育活动《好玩的气球》活动说课
    尊重创造、享受运动、快乐健康——大班体育活动《好玩的气球》活动说课

    一、选材之源《指南》指出:选取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活动实践。气球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幼儿熟悉又好奇,喜欢用它玩游戏,踩气球、运气球、拍气球玩法多样,孩子们经常和它亲密接触。充气的气球从高往下落有一定的时段,正是这种弹性可以充分挖掘使之成为我们体育活动设计的契机,用于创造性地锻炼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以及提高自我的控制能力和判断力。 然而气球又具有不稳定性,正是这样孩子又有些担惊受怕,破裂巨响挑战着孩子的神经和

  • 儿童为什么不宜戴立体声耳机
    儿童为什么不宜戴立体声耳机

    立体声耳机儿童为什么不宜戴立体声耳机:儿童的听力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鼓膜中内耳及听觉细胞都比成年人娇嫩,对声音的敏感度较强,而辨别声音的能力却比较差, 易引起起听觉疲劳。给儿童戴上立体声耳机,外耳道口被封闭,声音直接传到鼓膜,声压没有缓冲和回旋的余地直接刺激听觉,时间长了,就会使儿童的听觉不敏感。

  • 儿童兴趣淘宝评价好评465条
    儿童兴趣淘宝评价好评465条

    1、非常好玩,刚收到孩子就迫不及待的玩了起来,有些材料可以重复使用,玩这个可以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又可以让他的假期不那么无聊,物美价廉,值得拥有2、班主任老师非常认真,耐心。课程适合小朋友,有意思,小朋友愿意学,3、小孩

  • 儿童诗创作的美育教育功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儿童诗创作的美育教育功能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邳州市燕子埠镇中心小学 靳庆华,摘要:儿童阶段是学生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儿童诗中,美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挖掘儿童诗本身所蕴含的美育效能。在儿童诗的教学中,需要有一个引导和品味的过程,师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本文就儿童诗教学中深化美育路径展开分析和探究,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和实践经验提出一些看法和见解,希望为相关的工作人员和实践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

  • 儿童阅读指导从书《由图画书爱上阅读》读后感
    儿童阅读指导从书《由图画书爱上阅读》读后感

    《由图画书爱上阅读》是作者余耀创作的一本关于儿童阅读指导从书,本书共三章节,分别从对图画书的认识,阅读图画书以及教学图画书三绍了图画书的欣赏方法,如何利用图画书进行教学以及亲子沟通。虽然本书提供的阅读资源是中文图画书,但语言的学习有相通之处,在余老师的图画书教学叙述部分以及对课例的分析中,让我对英文绘本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在本书的第二章节中,余老师讲述了如何欣赏图画书,1、平时的图画书教学起点应从封面开

  •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读《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有感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读《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有感

    冯静红,在园部推荐下,我认真阅读了《燃狄》新一期的内容,虽然里面涉及的幼教方面的内容不多,但其中《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一文还是使我感受颇深,文中提到孩子是成长中的个体,我们实施的是基础教育,是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孩子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为此,我们要学会等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好孩子的天性、想象力与兴趣,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积累能量,奠定基

  • 儿童节教案快乐的六一
    儿童节教案快乐的六一

    1、儿童节教案快乐的六一  “快乐六一,我爱我的幼儿园园”主题亲子绘画  绘画——《快乐的“六一”》  活动目标:  1、根据自己的生活印象构思画面,表现“六一”的情景。(把“六一”的情景绘画出来)  2、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