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让学生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教学中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时间:2019-11-21 17:07:50

《让学生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教学中》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第一次接触“数感”一词是听徐斌老师在《“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使我对“数感就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徐老师用通俗的语言使我们教师对于数感的含义有了更清晰地认识。数感就是在对数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帮助我们灵活的运用数和驾驭数。

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数感已经在有意和无意间融入了我们的学习生活。

用数数建立数感。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从数数开始的,在一年级就有这样的题目出现,如:找规律填数。1、2、3、()、5、()、7;2、4、()、8、()、12。数感强的学生读着读着就能发现每一题的规律。第一题从左往右依次加1,第二题从左往右依次加2或者用学生的话说叫两个两个数。随着数系的扩大,教材安排了百数表。每行有10个数,有10行(每列有10个数,有10列);一行中相邻两个数右面的数比左面的数大1;一列中相邻两个数下面一个数比上面数大10。有的学生是从左往右依次加1填写的,有的学生是竖着依次加10填写的。填完以后,我让学生说说通过填写百数表,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这次填数的活动,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数的感觉更敏锐了,数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计算中发展数感。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口算、竖式计算、简便运算等,如果口算是计算的基础,竖式计算就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复合运算,而简便运算是一种体现高级思维的特殊运算。这些知识是融会贯通的。小学生对数的敏感也是在计算中逐步积累并发展的,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如四年级学习“四舍五入试商”192÷39的试商过程,就体现了数感的积累和发展。39接近几十?可以把39看作几十来试商?学生首先要灵活运用乘法口诀,考虑3乘几接近19,三六十八。39接近40,而192接近200,商5超过了被除数,通过灵活的估计,得出先试4,这样试商就成功了。因此,数感是靠前期不断的积累,及后期持续的思考发展起来的。

用估算中强化数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发现估算是新教材特别重视的计算方法,每学期的计算部分教材都安排了估算和计算。如四年级上册三部计算式题:在○里填“>”或“<”。37×14-12○37×(14-12)这一题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考察了学生的估算能力。37接近40,14接近15,40乘15等于600,左边算式结果是600多。右边算式结果是80左右。很显然填“>”。这里题目没有做要求,如果学生的估算能力有限也可以通过计算比较出大小。

估算不仅体现在计算中还渗透在解决问题中,它也能帮我们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如三年级上册出现的这样一道题:一台相机要398元,学校摄影组需要购买5台这样的相机。带了2000元钱,够不够?一部分学生是通过计算398×5=1990,1990元小于2000元,所以够。数感强的学生把398估成400,400×5=2000,那么398×5<2000。从而得出结论够。这样看来估算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估算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长期有效的科学的培养。

在交流中丰富数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感的建立有利于理解和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多从生活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让学生多交流,在交流中丰富学生的数感。如四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题:同学们栽树,四年级栽了32棵,六年级栽的棵树比四年级的3倍少18棵。四年级比六年级少栽多少棵树?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四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是学生一年级时常见的问题题型。概括能力好一点的学生可能这样提问:“四年级再栽多少棵树就和六年级一样多?”通过交流解答,学生的数感得到了丰富。

除此之外,教师有意识的多设计一些生生互动的活动,也能丰富学生的数感。如“4组同学去植树,每组12人,一共植树144棵,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老师出示了一个学生的计算过程:144÷12÷4=3(棵),并没有做出评价,而是让全班来讨论是否正确。有的学生说对和他们算的结果一样,有的学生从分析数量关系的角度说144是一共植树的棵树,12是每组有12人,用144÷12能求出什么呢?说不通,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应该改成144÷4÷12,先算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再算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就这样在很平常的反馈交流中学生的数感就得到了提高。

在应用中提升数感。数感是理解和应用的程度指标,因此在实际问题中应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如在四年级上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中有一道题目:“一辆大巴车前两小时行了23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再过4小时可以到达济南。南京到济南的公路长多少千米?”很显然这一题要先算出这辆大巴车行驶的速度,230÷2=115(千米),再过4小时行驶了4×115=460(千米)。有的学生到此就截止了,认为460千米就是南京到济南公路的全长。细心的学生会发现这460千米是后来4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并不是全长,要想算全长还要加上前两小时行驶的230千米。又如:“每上一层楼要走16级台阶,家住五楼的业主下到一楼要走多少级台阶?”有的学生拿到题目不假思索地就用16×5=80(级),结合实际情景,家住五楼的业主下到一楼只需要走4个16级,即16×4=64(级)。在一些应用中,如果多个角度的去思考,就有利于学生数感的提升和题意的理解。

我知道数感的培养是个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我们在平时的备课中要考虑到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制定好恰当的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教法,使学生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教学中。
推荐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随笔
  • 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片段: 1、学习例1。 T:请问买3个3.5元的风筝要付多少钱?这个问题大家能解决吗?请独立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 2、学生交流 S1:3.5+3.5+3.5=10.5(元)我用的是小数连加的方法。 S2:3元3=9元 0.5元3=1.5(元)9+1.5=10.5(元) T:0.5元3=1.5(元)怎么算的? S2:2个0.5是1元,再加上1个0.5元就是1.5元了。 T:你是转化成加法计算的,是吗? S2:是。 S3:老师我把3.53=10.5看成353=105,再把最后的得数缩小10倍,就是10.5

    07-22
  • 孩子的数学为什么错得不可思议
    孩子的数学为什么错得不可思议

    有感于数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发明的符号体系 6月22日,有幸听了南京师范大学张俊教授的数学报告,感想很多。但最让我恍然大悟的是一个案例带来的。 张教授说:出示5个苹果,问孩子一共有几个?孩子会说三个。于是,让孩子用手指点数:1、2、3、4、5。然后你再问他一共几个?孩子会说:三个。 当时,我们下面听报告的都笑了,在小班,甚至在中班的部分孩子那里,我们确实遭遇过这样的例子,而且并不少。那么,孩子怎么会错得如此不可思议?明明清楚的点数了1、2、3、4、5,为什么数完之后却还是说3个呢? 以前,我总觉得太离谱

    07-22
  • 有效整合 挖掘资源
    有效整合 挖掘资源

    我把数学教材的编排划分为两大块,一是例题、二是习题,根据这一特点我把题目确定为有效整合,即要用足用好例题,进行有效整合;挖掘资源是对习题进行习题开发,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资源。下面就从这两方面展开陈述。 一、有效整合 以认识几百几十这一课为例,例题设计的是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450这个数,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思考拨珠、写数和读数,紧凑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到450这个数的意义,进一步巩固认、读、写几百几十。接下去是试一试让学生边拨珠边十个十个数到420,几百九十后面一个数是多少是学生比较难理

    07-22
  • 如何让前后知识更好的衔接
    如何让前后知识更好的衔接

    本单元教学了乘法,其中第一课时不进位乘法中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在前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时,学生根据题意能够想到203,可以用20+20+20=60,也有学生想到因为23=6,所以想到203=60,能想到这种方法很好,但是学生未必说得出其中的道理,所以在这个时候老师对这样做的道理进行了解释,是由于2个十乘3就是6个十,6个十就是60,所以只要想23=6,就可以知道203等于多少了。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反映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准确率比较高。 接下来教学了两位数乘一位

    07-22
  • “百节好课”小学数学展示活动的一些思考
    “百节好课”小学数学展示活动的一些思考

    周五,我有幸到鹿河小学观摩了太仓市第二届百节好课(小学)数学展示活动,听了李华老师的《找规律》和顾维亚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两节数学课,虽然这两节都是老生常谈的课了,但两位老师都上出了各自的不同风格,给了我很多地思考,让我这已落后的思想有了新的碰撞火花: 李老师的《找规律》摒弃了教材上的例子,让学生先自主操作,将手中的4绿4黄的圆片有规律地摆成一列,以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的例子引入新课,课上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实现生帮生的美德,当然学生自主表达也是小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当然,这里老师应该要舍得放手,让学生说,

    07-22
  • “操”之过急为哪般---从三次授课谈操作中小学数学课程价值的追
    “操”之过急为哪般---从三次授课谈操作中小学数学课程价值的追

    一、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观现在的数学教材,有许多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尤其是在空间和图形方面。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而动手操作正是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架起了一座桥梁。 纵观目前的课堂,许

    07-22
  • 浅谈在找次品教学中优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浅谈在找次品教学中优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之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有多种策略,而如何选择最优的策略就需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猜测、验证等方法找到最合理、最省时、最优的方法,进而感受到优化这一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所在。 现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

    07-22
  • 小学数学作业要求
    小学数学作业要求

    一、作业时间要求: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回家作业;其它年级的作业量控制在20分钟左右。二、作业种类及完成情况要求:1.口算本。建议能利用每节课课始完成,了解学生口算的速度;对于部分题目,要做好指导工作,降低计算的难度或是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建议每周做好情况汇总,激励学生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练习本。要针对每一课时的学习要求,明确格式、解答步骤,指导学生规范答题。尽量争取在课堂上留出完成的时间。 3.补充习题。建议作为回家作业使用。要求每题必做,对重点、难点题要做好讲评工作,力求人人掌握。 4.周周练。根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