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教案反思认识椭圆形

栏目: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2-09-21 15:44:20
文章:持续 分享

《中班数学教案反思认识椭圆形》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1、中班数学教案反思认识椭圆形

活动目标:

  1、认识椭圆形,掌握椭圆形的特点,学习正确区别椭圆形和圆形。

  2、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椭圆形物品,并将这些物品摆放到教室的各处。

  2、教师演示用具:从圆形变换到椭圆形的电脑课件、圆形与椭圆形图片,上面有可以活动的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测量小棍,呈直角摆放。

  3、幼儿学具:地板上画有圆心的圆形和椭圆形、幼儿测量长度的绳、操作盘上圆形和椭圆形的卡纸拼出的图案、圆形和椭圆形的集合图等。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认识椭圆形并能正确说出名称。

  难点是比较椭圆形与圆形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观察感知椭圆形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操作,将圆形拖长变成椭圆形,幼儿观察由圆形变化到椭圆形的过程,并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椭圆形。

  2、指导幼儿观察认识椭圆形的形状,并正确为椭圆形命名。

  二:操作比较讨论找出椭圆形的特征

  1、教师:小朋友们,刚才老师用圆形慢慢地变出了椭圆形,那么圆形和椭圆形它俩一样吗?到底哪儿不一样呢?下面小朋友自己来测量比较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2、教师指导幼儿三人一组在地板上的圆形与椭圆形前,用绳子进行操作测量,由于孩子们有测量圆形的经验,所以教师指导幼儿通过测量、比较得出椭圆形的特征。

  3、指导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圆形边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而椭圆形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是不同的,从而知道圆形是圆圆的圆,椭圆形是长长的圆。

  4、教师进行总结,出示圆形和椭圆形图片,比较椭圆形和圆形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从而证实幼儿的发现是正确的。

  三:实践应用,观察寻找并介绍生活中的椭圆形物体

  1、教师:“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椭圆形,知道了椭圆形的特征,现在我们来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哪些东西是椭圆形的?活找到了之后,用你的小手摸一摸它的椭圆形的边缘,感知一下椭圆形的形状,然后把椭圆形的东西放到前面的椭圆形的筐子里吧!”

  2、教师组织幼儿到教室的各处找:桌子上、窗台上、玩具柜里等等。幼儿找到之后,教师指导幼儿用自己的小手摸一摸它的椭圆形的边缘,感知一下椭圆形的形状,然后把椭圆形的东西放到前面的椭圆形的筐子里。

  3、教师组织幼儿检查椭圆形的筐子里的物品是否正确,并进行总结。

  4、教师提问:“小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椭圆形的东西,请你仔细想一想你还见到过哪些椭圆形的东西?”

  5、组织幼儿讲讲自己见到过的椭圆形的物体。

  四:动手操作,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由圆形或椭圆形卡片拼出的各种图案,指导幼儿讲讲都有哪些图形组成的。

  2、幼儿每人一套由圆形或椭圆形卡片拼出的各种图案,指导幼儿将椭圆形的卡片送到椭圆形的集合中,圆形的卡片送到圆形集合之中。

  3、教师组织幼儿互相检查集合中的卡片是否正确,并进行小结。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将手中的教具放到数学活动区中,并在平时的动中进行图形的拼摆练习,使这一活动得到延伸,从而巩固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反思:

  这节认识椭圆形的活动课结束了、觉得孩子还是学会了至少目标是达到了。我的这节活动是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认识图形、我还是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本班孩子的特点来安排的,我们班幼儿很活泼所以不能用太沉闷的教学模式来上、我是想让孩子在动静交替的模式中去学习去探索。这节活动整个设计流程不错、就是在对孩子提问上有点差错、老是提问的不够准确。有的问题太过成人化了、这是我不足的地方。还有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把握程度不够。这是我应该注意的地方。

2、中班数学认识椭圆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认识椭圆形,能将椭圆形与其它图形进行区分。

  2、能够让幼儿找到与椭圆形相似的物体。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音乐《认识椭圆形》,红色、黄色椭圆形若干个、各种颜色的图形若干、小组操作图、椭圆形和圆形卡片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 初步感知:

  今天我们去参观“图形游乐园”,路上要经过很多的图形,我们一边走一边读出它们的名字吧。幼儿听音乐一边走一边复习已认识的图形。

  1、引导幼儿观察“图形游乐园”里有什么图形?

  2、找一找“图形游乐园”里来了什么样的新朋友?

  3、猜一猜新朋友叫什么?跟读“椭圆形”

  4、点击“环球动漫城”图标,幼儿欣赏动画。“我们刚才听到的儿歌名字叫“认识椭圆形”,今天有三个小伙伴被带入了椭圆形王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认知理解:

  1、教师提问:

  ①魔镜是什么形状的呢?

  ②他们踩着什么样的图形来到巧克力喷泉边?

  2、视觉感知椭圆形:

  ①出示椭圆形,引导幼儿观察其边缘。(光滑没有棱角)

  ②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椭圆形教具,这些都是椭圆形。

  3、视觉辨别椭圆形:

  ①出示圆形和椭圆形,通过重叠比较的方法发现椭圆形比圆形扁,呼啦圈演示。

  ②通过比较椭圆形和圆形的两条中心线不一样长。

  ③出示所有大小、颜色不同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请幼儿从中找出椭圆形。并验证。

  三、操作体验:

  1、第一组幼儿 给椭圆形涂色:将椭圆形找出来、涂上同一种颜色。

  2、完成《迪多游戏乐园》第21页“大象的晚餐”游戏。

  四、经验迁移:

  寻找生活中见过的哪些东西是椭圆形的如:椭圆形的鸡蛋、镜子、包装盒、饼干等。“我们去外面看看有没有椭圆形的东西好吗?跟客人教师再见!”

  随音乐退场。

  教学反思:

  这节认识椭圆形的活动课结束了、觉得孩子还是学会了至少目标是达到了。我的这节活动是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认识图形、我还是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本班孩子的特点来安排的,我们班幼儿很活泼所以不能用太沉闷的教学模式来上、我是想让孩子在动静交替的模式中去学习去探索。这节活动整个设计流程不错、就是在对孩子提问上有点差错、老是提问的不够准确。有的问题太过成人化了、这是我不足的地方。还有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把握程度不够。这是我应该注意的地方。

3、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椭圆形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椭圆形。

  2.能够用语言表达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二、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PPT、熊妈妈、熊妹妹、椭圆形的镜子图片、圆形、操作册

  三、活动过程:

  1.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活动。

  引导语:“有一天,熊妈妈和熊妹妹一起去逛街。它们看到一家店里挂了好多的镜子,就走了进去。熊妹妹拉着熊妈妈走到一面镜子前问:“妈妈,这面镜子真奇怪!”

  2.引导幼儿认识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1)出示椭圆形的镜子图片,请幼儿自由发挥。

  (2)出示圆形,让幼儿感知椭圆形和圆形不一样的地方。

  3.小结椭圆形的特征,重点引导幼儿能用语言表达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1)椭圆形两头比圆形长。

  (2)上下对折和左右对折出来的折印不一样长。

  4.引导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类似椭圆形的物体。

  5.分发操作册,幼儿探索操作:

  (1)引导按照颜色进行分类。

  (2)引导幼儿按照大小进行排序。

  (3)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椭圆形。

  6.幼儿操作,老师巡视指导并重点指导能力较弱的幼儿动手操作。

  7、老师对本次活动的操作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这节认识椭圆形的活动课结束了、觉得孩子还是学会了至少目标是达到了。我的这节活动是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认识图形、我还是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本班孩子的特点来安排的,我们班幼儿很活泼所以不能用太沉闷的教学模式来上、我是想让孩子在动静交替的模式中去学习去探索。这节活动整个设计流程不错、就是在对孩子提问上有点差错、老是提问的不够准确。有的问题太过成人化了、这是我不足的地方。还有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把握程度不够。这是我应该注意的地方。

4、中班数学优质课认识椭圆形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椭圆形。

  2.能够用语言表达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二、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PPT、熊妈妈、熊妹妹、椭圆形的镜子图片、圆形、操作册

  三、活动过程:

  1.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活动。

  引导语:“有一天,熊妈妈和熊妹妹一起去逛街。它们看到一家店里挂了好多的镜子,就走了进去。"出自:屈;老.师教案网"熊妹妹拉着熊妈妈走到一面镜子前问:“妈妈,这面镜子真奇怪!”

  2.引导幼儿认识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1)出示椭圆形的镜子图片,请幼儿自由发挥。

  (2)出示圆形,让幼儿感知椭圆形和圆形不一样的地方。

  3.小结椭圆形的特征,重点引导幼儿能用语言表达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1)椭圆形两头比圆形长。

  (2)上下对折和左右对折出来的折印不一样长。

  4.引导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类似椭圆形的物体。

  5.分发操作册,幼儿探索操作:

  (1)引导按照颜色进行分类。

  (2)引导幼儿按照大小进行排序。

  (3)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椭圆形。

  6.幼儿操作,老师巡视指导并重点指导能力较弱的幼儿动手操作。

  7、老师对本次活动的操作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这节认识椭圆形的活动课结束了、觉得孩子还是学会了至少目标是达到了。我的这节活动是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认识图形、我还是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本班孩子的特点来安排的,我们班幼儿很活泼所以不能用太沉闷的教学模式来上、我是想让孩子在动静交替的模式中去学习去探索。这节活动整个设计流程不错、就是在对孩子提问上有点差错、老是提问的不够准确。有的问题太过成人化了、这是我不足的地方。还有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把握程度不够。这是我应该注意的地方。

5、中班数学公开课认识椭圆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椭圆形,掌握椭圆形的特点,学习正确区别椭圆形和圆形。

  2、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椭圆形物品,并将这些物品摆放到教室的各处。

  2、教师演示用具:从圆形变换到椭圆形的电脑课件、圆形与椭圆形图片,上面有可以活动的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测量小棍,呈直角摆放。

  3、幼儿学具:地板上画有圆心的圆形和椭圆形、幼儿测量长度的绳、操作盘上圆形和椭圆形的卡纸拼出的图案、圆形和椭圆形的集合图等。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认识椭圆形并能正确说出名称。

  难点是比较椭圆形与圆形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观察感知椭圆形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操作,将圆形拖长变成椭圆形,幼儿观察由圆形变化到椭圆形的过程,并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椭圆形。

  2、指导幼儿观察认识椭圆形的形状,并正确为椭圆形命名。

  二:操作比较讨论找出椭圆形的特征

  1、教师:小朋友们,刚才老师用圆形慢慢地变出了椭圆形,那么圆形和椭圆形它俩一样吗?到底哪儿不一样呢?下面小朋友自己来测量比较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2、教师指导幼儿三人一组在地板上的圆形与椭圆形前,用绳子进行操作测量,由于孩子们有测量圆形的经验,所以教师指导幼儿通过测量、比较得出椭圆形的特征。

  3、指导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圆形边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而椭圆形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是不同的,从而知道圆形是圆圆的圆,椭圆形是长长的圆。

  4、教师进行总结,出示圆形和椭圆形图片,比较椭圆形和圆形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从而证实幼儿的发现是正确的。

  三:实践应用,观察寻找并介绍生活中的椭圆形物体

  1、教师:“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椭圆形,知道了椭圆形的特征,现在我们来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哪些东西是椭圆形的?活找到了之后,用你的小手摸一摸它的椭圆形的边缘,感知一下椭圆形的形状,然后把椭圆形的东西放到前面的椭圆形的筐子里吧!”

  2、教师组织幼儿到教室的各处找:桌子上、窗台上、玩具柜里等等。幼儿找到之后,教师指导幼儿用自己的小手摸一摸它的椭圆形的边缘,感知一下椭圆形的形状,然后把椭圆形的东西放到前面的椭圆形的筐子里。

  3、教师组织幼儿检查椭圆形的筐子里的物品是否正确,并进行总结。

  4、教师提问:“小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椭圆形的东西,请你仔细想一想你还见到过哪些椭圆形的东西?”

  5、组织幼儿讲讲自己见到过的椭圆形的物体。

  四:动手操作,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由圆形或椭圆形卡片拼出的各种图案,指导幼儿讲讲都有哪些图形组成的。

  2、幼儿每人一套由圆形或椭圆形卡片拼出的各种图案,指导幼儿将椭圆形的卡片送到椭圆形的集合中,圆形的卡片送到圆形集合之中。

  3、教师组织幼儿互相检查集合中的卡片是否正确,并进行小结。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将手中的教具放到数学活动区中,并在平时的动中进行图形的拼摆练习,使这一活动得到延伸,从而巩固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反思:

  这节认识椭圆形的活动课结束了、觉得孩子还是学会了至少目标是达到了。我的这节活动是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认识图形、我还是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本班孩子的特点来安排的,我们班幼儿很活泼所以不能用太沉闷的教学模式来上、我是想让孩子在动静交替的模式中去学习去探索。这节活动整个设计流程不错、就是在对孩子提问上有点差错、老是提问的不够准确。有的问题太过成人化了、这是我不足的地方。还有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把握程度不够。这是我应该注意的地方。

6、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椭圆形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发展目测力、判断力、寻找生活中的椭圆形。

  2.在与圆形的比较中学正确感知椭圆形。

  3.能根据其特征在许多图形中找出椭圆形、学会认识椭圆形。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活动准备:

  1.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卡片一套 。

  2.各种图形卡片。

  3、碟片、石头、糖、面包、树叶、苹果、鸡蛋。

  4、音乐。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认识椭圆形,

  活动难点:

  寻找生活中的椭圆形、利用椭圆形自创与操作。

  活动过程:

  一、 手指游戏《手指变变变》导入主题。

  1、 和幼儿一起玩手指变变变的游戏。

  2、用毛根变魔术(各种椭圆形的东西)

  3、复习已经认识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今天我们班又来了一个新的图形宝宝、它是谁呢 ?想不想认识一下新的朋友?

  我们一起把它变出来好不好,咕噜咕噜变、椭圆形宝宝出来了,小朋友们好,我是椭圆形宝宝,很高兴认识大家,椭圆形宝宝非常有礼貌、我们是不是也要向它问好呢!

  二、了解椭圆形的特征。

  1、师:我这里有两个图形一个是圆形一个是椭圆形,它们有什么不同?找一找哪个是长长的圆、扁扁的圆? (圆形圆一点、椭圆形扁扁的比圆形长一点)

  师:我们把这个长长、扁扁的圆 、叫做椭圆形。

  2、请小朋友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椭圆形呢?

  三、寻找椭圆形。

  1、出示准备好的道具、这里也有椭圆形看看谁最先找出来。

  师:调皮的椭圆形要和我们捉迷藏,我们一起找一找哪些东西像椭圆形?

  出示碟子、树叶、苹果、鸡蛋、糖、面包、石头等。

  四、幼儿拼图并点评。

  1、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用各种图形简笔画

  2、把准备好的图形拼作一幅画。

  3、幼儿的操作教师指导。

  4、展示幼儿作品、加以鼓励。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个数学活动,先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幼儿辨认图形特征,整节课程,思路清晰,设计完整,气氛活跃。感知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了解椭圆形的主要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引导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类似椭圆形的物体。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的不仅是对圆形和椭圆形,更重要的他们懂得如何去区别它们之间的不一样。孩子能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想象并能说出相应的图形名称,能在不同的图案中找出不同的图形再通过自己动手拼图,更加进一步掌握了图形的特征。

  不足之处:

  语言不够亲切,缺乏亲和力、幼儿动手操作粘贴时间较长、缺乏了鼓励孩子的语言、看到幼儿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便非常的无措,对个别幼儿的指导不够、语言不精炼,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还要多加学习。

7、中班数学椭圆形饼干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说出椭圆形的名称,通过比较,感知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2.在找找、说说、变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椭圆形,扩散性思维得到提升。

  3.喜欢参与数学活动,并产生兴趣。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教学准备:大的圆形、椭圆形 ,动物拼图;幼儿人手一份圆形、椭圆形、毛根、纸条教学过程:

  一.出示昆虫拼图,激发兴趣1.小朋友,你们好,蝴蝶漂亮吗?你知道我的身上有哪些图形宝宝吗?

  2.教师手指图形各部位,请幼儿说出图形名称。

  3.引出椭圆形:你们认识它吗?它叫椭圆形。

  二.通过比较,感知椭圆形的基本特征1.你们的桌子上就有圆形、椭圆形,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圆形和椭圆形有什么不相同地方?(让幼儿进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分析:开始,我的提问是"圆形和椭圆形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地方?"针对中班小朋友,这样一次性两个问题,使孩子们的回答显得凌乱,有的孩子说相同点,有的孩子却说不同点,同时不能更深入的解决问题。针对孩子们 "比较事物先找不同点" 的特征,我改变了提问,变成"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

  2.集中交流,让幼儿自由说说3.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比较(1)通过两图形重叠比较的方法,发现椭圆形比圆形扁。

  师:小朋友把圆形和椭圆形卡片重叠在一起,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操作比较,发现椭圆形比圆形扁。

  分析:为了图形的比较,这里教具的提供需考虑,圆形的半径和椭圆形短边的半径是相同的,因为这是它们比较的前提。这个环节主要是先重叠看一看,通过看、比较得出结论"椭圆形比圆形扁"的结论。

  (2)请幼儿第一次对折,你有什么发现呢?

  小结:椭圆形两头比圆形长。

  分析:这一次比较是"把图形进行一次对折",强调要求对折。椭圆形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半径短的一边对折,另一种是半径长的一边对折。从而都得出结论,"椭圆形两头比圆形长"。

  (3)再次进行对折,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圆形4条折痕一样长,椭圆形上下对折和左右对折的折痕不一样长。

  分析:这次比较是把"图形进行第二次对折",孩子们发现椭圆形折痕不一样长,还会发现两次对折后交叉处会有个"中心点"。圆形沿着中心点对折,两边总是能重叠,而椭圆形沿着中心点对折有时却不能重叠。

  (4)教师小结:椭圆形两头比圆形长,椭圆形上下对折和左右对折的折痕不一样长。

  分析: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圆形与椭圆形的比较,感知椭圆形的特征。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三次比较得出,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的原则。

  三.找找生活中有哪些椭圆形呢1.出示典型的椭圆形物品图片,说一说分析:生活中椭圆形的物品不少,通过这个环节告诉孩子,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去发现一些椭圆形的物品,例如哈密瓜、西瓜、鸡蛋、饼干盒、树叶等。

  四.变椭圆形1.介绍操作材料,讲述操作要求,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毛根、长纸条,请小朋友来变变椭圆形.

  2.讲解部分幼儿作品分析:这个环节给孩子作品展示的机会,同伴间进行交流,谈谈自己是如何变出椭圆形的。

  3.活动延伸:请孩子们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椭圆形。

8、中班数学椭圆形变变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发展目测力、判断力、寻找生活中的椭圆形。

  2.在与圆形的比较中学正确感知椭圆形。

  3.能根据其特征在许多图形中找出椭圆形、学会认识椭圆形。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卡片一套 。

  2.各种图形卡片。

  3、碟片、石头、糖、面包、树叶、苹果、鸡蛋。

  4、音乐。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认识椭圆形。

  活动难点:

  寻找生活中的椭圆形、利用椭圆形自创与操作。

  活动过程:

  一、 手指游戏《手指变变变》导入主题。

  1、 和幼儿一起玩手指变变变的游戏。

  2、用毛根变魔术(各种椭圆形的东西)

  3、复习已经认识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今天我们班又来了一个新的图形宝宝、它是谁呢 ?想不想认识一下新的朋友?

  我们一起把它变出来好不好,咕噜咕噜变、椭圆形宝宝出来了,小朋友们好,我是椭圆形宝宝,很高兴认识大家,椭圆形宝宝非常有礼貌、我们是不是也要向它问好呢!

  二、了解椭圆形的特征。

  1、师:我这里有两个图形一个是圆形一个是椭圆形,它们有什么不同?找一找哪个是长长的圆、扁扁的圆? (圆形圆一点、椭圆形扁扁的比圆形长一点)

  师:我们把这个长长、扁扁的圆 、叫做椭圆形。

  2、请小朋友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椭圆形呢?

  三、寻找椭圆形。

  1、出示准备好的道具、这里也有椭圆形看看谁最先找出来。

  师:调皮的椭圆形要和我们捉迷藏,我们一起找一找哪些东西像椭圆形?

  出示碟子、树叶、苹果、鸡蛋、糖、面包、石头、等。

  四、幼儿拼图并点评。

  1、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用各种图形简笔画

  2、把准备好的图形拼作一幅画。

  3、幼儿的操作教师指导。

  4、展示幼儿作品、加以鼓励。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个数学活动,先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幼儿辨认图形特征,整节课程,思路清晰,设计完整,气氛活跃。感知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了解椭圆形的主要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引导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类似椭圆形的物体。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的不仅是对圆形和椭圆形,更重要的他们懂得如何去区别它们之间的不一样。孩子能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想象并能说出相应的图形名称,能在不同的图案中找出不同的图形再通过自己动手拼图,更加进一步掌握了图形的特征。

  不足之处:

  语言不够亲切,缺乏亲和力、幼儿动手操作粘贴时间较长、缺乏了鼓励孩子的语言、看到幼儿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品,便非常的无措,对个别幼儿的指导不够、语言不精炼,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还要多加学习。

9、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梯形椭圆形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课改纲要的自主学习。

  活动目标

  1.幼儿利用已有知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来认识梯形和椭圆形。

  2.幼儿通过比较,认识到各种图形的不同及其用处,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3.幼儿利用图形的变化和相互拼凑折叠做游戏及手工,看到自己的销售也灵巧,真了不起。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的彩色纸片,胶水,剪刀。

  活动过程

  1.开始环节:让幼儿分别展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让老师看看,找不准的老师耐心帮助其认一下。

  2.基本环节:

  (1)让孩子拿出与老师手中形状一样图形的纸片展示,告诉幼儿这就是梯形,因为从两侧边上可以斜爬上去,就像梯子一样,因此就叫梯形。然后,老师用准备好的长方形重叠到相应位置,画出两条垂直线,使梯形变成长方形和三角形。让幼儿一目了然,图形能互相变换。这个梯形能变成长方形、正方形,还有三角形。请孩子们把手中的梯形折一折,画一画,看着变一变。

  (2)同样方法教学椭圆形。让孩子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椭圆形的物品,再让孩子把圆形和椭圆形重叠在一起比一比。

  3.结束环节:

  老师与幼儿一起用不同形状的纸折物件或者拼图案。

  4.延伸环节:

  生活中除过有这些规则形状外,还有许多不规则、不知名的形状,请你回家后帮老师找一找。

  教学反思

  1.备课反思:

  梯形认识太抽象,就是扛一架梯子,孩子们也看不到是梯形。所以,只能有意画成上窄下宽的梯子让学生直观。

  2.活动过程反思;

  (1)对不同形状梯形应该讲到,并且在讲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让孩子不要对梯形定势,以便充分了解梯形特点。如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倒置梯形、立置梯形。

  (2)进度不是主要的,要让各类幼儿充分活动起来,做好巡查和个别指导。

  3.对活动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目标,再细些会更好。

10、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椭圆形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椭圆形,掌握椭圆形的特点,学习正确区别椭圆形和圆形。

  2、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椭圆形物品,并将这些物品摆放到教室的各处。

  2、教师演示用具:从圆形变换到椭圆形的电脑课件、圆形与椭圆形图片,上面有可以活动的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测量小棍,呈直角摆放。

  3、幼儿学具:地板上画有圆心的圆形和椭圆形、幼儿测量长度的绳、操作盘上圆形和椭圆形的卡纸拼出的图案、圆形和椭圆形的集合图等。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认识椭圆形并能正确说出名称。

  难点是比较椭圆形与圆形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观察感知椭圆形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操作,将圆形拖长变成椭圆形,幼儿观察由圆形变化到椭圆形的过程,并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椭圆形。

  2、指导幼儿观察认识椭圆形的形状,并正确为椭圆形命名。

  二:操作比较讨论找出椭圆形的特征

  1、教师:小朋友们,刚才老师用圆形慢慢地变出了椭圆形,那么圆形和椭圆形它俩一样吗?到底哪儿不一样呢?下面小朋友自己来测量比较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2、教师指导幼儿三人一组在地板上的圆形与椭圆形前,用绳子进行操作测量,由于孩子们有测量圆形的经验,所以教师指导幼儿通过测量、比较得出椭圆形的特征。

  3、指导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圆形边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而椭圆形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是不同的,从而知道圆形是圆圆的圆,椭圆形是长长的圆。

  4、教师进行总结,出示圆形和椭圆形图片,比较椭圆形和圆形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从而证实幼儿的发现是正确的。

  三:实践应用,观察寻找并介绍生活中的椭圆形物体

  1、教师:“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椭圆形,知道了椭圆形的特征,现在我们来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哪些东西是椭圆形的?找到了之后,用你的小手摸一摸它的椭圆形的边缘,感知一下椭圆形的形状,然后把椭圆形的东西放到前面的椭圆形的筐子里吧!”

  2、教师组织幼儿到教室的各处找:桌子上、窗台上、玩具柜里等等。幼儿找到之后,教师指导幼儿用自己的小手摸一摸它的椭圆形的边缘,感知一下椭圆形的形状,然后把椭圆形的东西放到前面的椭圆形的筐子里。

  3、教师组织幼儿检查椭圆形的筐子里的物品是否正确,并进行总结。

  4、教师提问:“小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椭圆形的东西,请你仔细想一想你还见到过哪些椭圆形的东西?”

  5、组织幼儿讲讲自己见到过的椭圆形的物体。

  四:动手操作,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由圆形或椭圆形卡片拼出的各种图案,指导幼儿讲讲都有哪些图形组成的。

  2、幼儿每人一套由圆形或椭圆形卡片拼出的各种图案,指导幼儿将椭圆形的卡片送到椭圆形的集合中,圆形的卡片送到圆形集合之中。

  3、教师组织幼儿互相检查集合中的卡片是否正确,并进行小结。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将手中的教具放到数学活动区中,并在平时的活动中进行图形的拼摆练习,使这一活动得到延伸,从而巩固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11、中班数学活动快乐蛋宝宝(区别圆形和椭圆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在圆形的基础上建构椭圆形,能区别出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

  2、能用一种颜色建构椭圆形。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了椭圆形和圆形、已学过插空心圆。

  物质准备:各色雪花片、范例。

  活动过程:

  1、观察圆形与椭圆形,区别其不同之处。

  出示空心圆形和空心椭圆形的范例

  提问:

  这是什么图形?他们有什么不同?

  2、讨论建构方法。(愿意用语言表示。)

  提问:

  怎样把圆形变成椭圆形?

  请个别幼儿上来进行尝试,将空心圆形变成空心椭圆形。

  3、幼儿建构,教师指导。

  提醒幼儿用一种颜色建构,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建构出蛋宝宝的手脚。

  4、评价。

  自由评价:向别人介绍自己将空心圆形变成空心椭圆形的方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个数学活动,先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幼儿辨认图形特征,整节课程,思路清晰,设计完整,气氛活跃。感知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了解椭圆形的主要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12、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半圆形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更好地让幼儿认识半圆形的意义,孩子们都能勇跃的参与进来,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并且在动手将圆形变成半圆形的时候,孩子们也都能成功的完成任务。我用鼓励、启发性的语言,建立激励鼓舞的环境,让幼儿保持开放的心态,使幼儿个性化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能够认识半圆形。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半圆形。

  难点:知道一个圆形可以变成两个一样大小的半圆形

  活动准备

  1.装有各种形状的篮子(人手一份)

  2.剪刀。浆糊若干。

  3.大的示范圆形和半圆形各一个。

  4.用图形拼成的完整画面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 让幼儿认识圆形和半圆形。

  1. 教师出示示范圆形,问幼儿其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再出示示范半圆形,再问幼儿其图形的名称和特称。

  2. 让幼儿在图形篮里找出圆形和半圆形。

  3. 给幼儿讲解圆形和半圆形的关系

  二.幼儿尝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

  1. 教师让幼儿思考:你能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吗?是怎么把圆形变成半圆形的?让幼儿自主先思考再与其旁幼儿讨论。教师巡回旁听。

  2. 幼儿讨论后,教师请若干名幼儿说一说自己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的。

  3. 幼儿尝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教师巡回观察。

  4. 教师把幼儿的成品半圆形进行讲评。

  三.教幼儿如何正确的把圆形变成半圆形

  1. 教师出示圆形,把圆形对折,必须以中线为中心边对边对折,对折后,在圆形的中线把圆形一分为二,把成品半圆形放在同等大小的整圆上比较,看看是不是该整圆的一半,该半圆形不能大于整圆,也不能小于整圆。

  2. 教师再次向幼儿正确示范如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验证。

  3..请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再一次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作验证。

  4..教师对幼儿的第二次的成品半圆形进行讲评。

  5. 教师小结:半圆形就是整圆的一半,两个同样大小的半圆形合起来就是一个整圆。

  四,延伸活动;快乐图形拼

  1. 教师出示.用图形拼成的完整画面图一幅,请幼儿观察哪些物体用了哪些图形拼成。

  哪些物体的拼成里有半圆形。

  2. 教师激发幼儿:你可以用哪些图形可以拼画面上没有的物体?并请你说一说。

  3. 请幼儿自主与同伴用各种形状进行合作创意粘贴。教师巡回观察和指导。

  4. 教师点评若干幼儿的作品。

  5. 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本活动能遵循“教师为主导,孩子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幼儿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关健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1.初步认识半圆形

  在认识半圆形之前,我先出示了圆形给幼儿认识,让他们明白,半圆形和圆形的

  演变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待他们知道了这一点,再下面的认识过程做了相应的铺垫。

  2.以幼儿为主体,在操作中探索发现、获得知识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活动特别注重幼儿自主操作的指导。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在认识半圆形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幼儿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摸一摸、剪一剪,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先幼儿自主的尝试想方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他们都会只是随手把圆形剪成半圆形。待他们自主的尝试过后,教师讲解正确如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示范后,让幼儿再一次按照教师说的步骤去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当他们发现特征后,在老师的启发下,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还能依照教师的正确步骤去动手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培养幼儿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3. 最后借助图形快乐拼,给幼儿一个全面的认识各种图形的平台,并能利用各种图形演变成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在我巡回的观察中,我发现了幼儿利用半圆形变成了:月亮,花朵的花瓣,小兔子蘑菇房的房顶,等等。幼儿从动手中与图形们做“游戏”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创意能力。

13、中班数学认识半圆形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更好地让幼儿认识半圆形的意义,孩子们都能勇跃的参与进来,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并且在动手将圆形变成半圆形的时候,孩子们也都能成功的完成任务。我用鼓励、启发性的语言,建立激励鼓舞的环境,让幼儿保持开放的心态,使幼儿个性化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能够认识半圆形。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半圆形。

  难点:知道一个圆形可以变成两个一样大小的半圆形

  活动准备

  1.装有各种形状的篮子(人手一份)

  2.剪刀。浆糊若干。

  3.大的示范圆形和半圆形各一个。

  4.用图形拼成的完整画面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 让幼儿认识圆形和半圆形。

  1. 教师出示示范圆形,问幼儿其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再出示示范半圆形,再问幼儿其图形的名称和特称。

  2. 让幼儿在图形篮里找出圆形和半圆形。

  3. 给幼儿讲解圆形和半圆形的关系。

  二.幼儿尝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

  1. 教师让幼儿思考:你能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吗?是怎么把圆形变成半圆形的?让幼儿自主先思考再与其旁幼儿讨论。教师巡回旁听。

  2. 幼儿讨论后,教师请若干名幼儿说一说自己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的。

  3. 幼儿尝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教师巡回观察。

  4. 教师把幼儿的成品半圆形进行讲评。

  三.教幼儿如何正确的把圆形变成半圆形

  1. 教师出示圆形,把圆形对折,必须以中线为中心边对边对折,对折后,在圆形的中线把圆形一分为二,把成品半圆形放在同等大小的整圆上比较,看看是不是该整圆的一半,该半圆形不能大于整圆,也不能小于整圆。

  2. 教师再次向幼儿正确示范如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验证。

  3..请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再一次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作验证。

  4..教师对幼儿的第二次的成品半圆形进行讲评。

  5. 教师小结:半圆形就是整圆的一半,两个同样大小的半圆形合起来就是一个整圆。

  四,延伸活动;快乐图形拼

  1. 教师出示.用图形拼成的完整画面图一幅,请幼儿观察哪些物体用了哪些图形拼成。

  哪些物体的拼成里有半圆形。

  2. 教师激发幼儿:你可以用哪些图形可以拼画面上没有的物体?并请你说一说。

  3. 请幼儿自主与同伴用各种形状进行合作创意粘贴。教师巡回观察和指导。

  4. 教师点评若干幼儿的作品。

  5. 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本活动能遵循“教师为主导,孩子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幼儿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关健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1.初步认识半圆形

  在认识半圆形之前,我先出示了圆形给幼儿认识,让他们明白,半圆形和圆形的

  演变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待他们知道了这一点,再下面的认识过程做了相应的铺垫。

  2.以幼儿为主体,在操作中探索发现、获得知识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活动特别注重幼儿自主操作的指导。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在认识半圆形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幼儿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摸一摸、剪一剪,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先幼儿自主的尝试想方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他们都会只是随手把圆形剪成半圆形。待他们自主的尝试过后,教师讲解正确如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示范后,让幼儿再一次按照教师说的步骤去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当他们发现特征后,在老师的启发下,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还能依照教师的正确步骤去动手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培养幼儿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3. 最后借助图形快乐拼,给幼儿一个全面的认识各种图形的平台,并能利用各种图形演变成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在我巡回的观察中,我发现了幼儿利用半圆形变成了:月亮,花朵的花瓣,小兔子蘑菇房的房顶,等等。幼儿从动手中与图形们做“游戏”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创意能力。

14、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数学6》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为了激发幼儿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活

  动的方式让幼儿们在活动中认识数字6.

  活动目标

  1. 在游戏活动中认识数字6.理解6的含义,练习数数。

  2. 激发学习兴趣,体会自己动手操作的乐趣。

  3. 充分发挥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幼儿们在探索中学习。

  4. 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数字6,理解6的含义

  难点:了解数字具体数量的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角色棒(大象、小狗、小猫、小牛、小鸭、小猴);

  房子口袋6个;操作卡人手一份;魔术袋(袋里装配对卡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手绢游戏:________回家歌。复习数字1—5.

  引入情景:冬天到了,大象伯伯帮助小动物们盖了几座房子方便他们过冬。

  二.进行部分:

  出示房子口袋贴在黑板上。(边贴边点数1、2、3、4、5、6)

  认识数字6.

  1. 大象伯伯一共盖了几座房子?我们再一起来数一数。

  2. 出示数字卡片6.教师:用数字6来表示?

  3. 引导幼儿观察6像什么?

  4. 顺口溜:6像口哨嘟嘟嘟。

  小动物住房子,巩固对数量6的理解。

  教师:一间房子只能住一只小动物。快请它们来住吧!

  2. 幼儿点数后贴在数字卡片6。

  3. 为房子贴上门牌号。(123456)

  游戏----找朋友。巩固对数字的认识。

  方法:1.幼儿在魔术袋里抽出配对卡,选择黑板上数量对应的数字卡片配对。

  2.幼儿手持数字卡,教师出示配对卡片,拿相应数字卡的幼儿站起来。幼儿完成操作卡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

  幼儿和数字宝宝说再见。

  四.延伸活动:

  1. 在数学区角练习1—6数量的点数并与数字卡对应。

  2. 游戏:夺红旗

  方法:幼儿两人一组站在场地上掷色子决定跳方格的步数,先夺红旗者为胜。

  教学反思

  活动前 没有细致了解幼儿个性发展状况,配合显得仓促。

  教师引导说的太多,应多让幼儿自由来说,老师给出肯定。

15、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半圆形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更好地让幼儿认识半圆形的意义,孩子们都能勇跃的参与进来,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并且在动手将圆形变成半圆形的时候,孩子们也都能成功的完成任务。我用鼓励、启发性的语言,建立激励鼓舞的环境,让幼儿保持开放的心态,使幼儿个性化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能够认识半圆形。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半圆形。

  难点:知道一个圆形可以变成两个一样大小的半圆形

  活动准备

  1.装有各种形状的篮子(人手一份)

  2.剪刀。浆糊若干。

  3.大的示范圆形和半圆形各一个。

  4.用图形拼成的完整画面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 让幼儿认识圆形和半圆形。

  1. 教师出示示范圆形,问幼儿其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再出示示范半圆形,再问幼儿其图形的名称和特称。

  2. 让幼儿在图形篮里找出圆形和半圆形。

  3. 给幼儿讲解圆形和半圆形的关系。

  二.幼儿尝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

  1. 教师让幼儿思考:你能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吗?是怎么把圆形变成半圆形的?让幼儿自主先思考再与其旁幼儿讨论。教师巡回旁听。

  2. 幼儿讨论后,教师请若干名幼儿说一说自己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的。

  3. 幼儿尝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教师巡回观察。

  4. 教师把幼儿的成品半圆形进行讲评。

  三.教幼儿如何正确的把圆形变成半圆形

  1. 教师出示圆形,把圆形对折,必须以中线为中心边对边对折,对折后,在圆形的中线把圆形一分为二,把成品半圆形放在同等大小的整圆上比较,看看是不是该整圆的一半,该半圆形不能大于整圆,也不能小于整圆。

  2. 教师再次向幼儿正确示范如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验证。

  3..请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再一次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作验证。

  4..教师对幼儿的第二次的成品半圆形进行讲评。

  5. 教师小结:半圆形就是整圆的一半,两个同样大小的半圆形合起来就是一个整圆。

  四,延伸活动;快乐图形拼

  1. 教师出示.用图形拼成的完整画面图一幅,请幼儿观察哪些物体用了哪些图形拼成。

  哪些物体的拼成里有半圆形。

  2. 教师激发幼儿:你可以用哪些图形可以拼画面上没有的物体?并请你说一说。

  3. 请幼儿自主与同伴用各种形状进行合作创意粘贴。教师巡回观察和指导。

  4. 教师点评若干幼儿的作品。

  5. 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本活动能遵循“教师为主导,孩子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幼儿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关健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1.初步认识半圆形

  在认识半圆形之前,我先出示了圆形给幼儿认识,让他们明白,半圆形和圆形的

  演变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待他们知道了这一点,再下面的认识过程做了相应的铺垫。

  2.以幼儿为主体,在操作中探索发现、获得知识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活动特别注重幼儿自主操作的指导。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在认识半圆形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幼儿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摸一摸、剪一剪,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先幼儿自主的尝试想方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他们都会只是随手把圆形剪成半圆形。待他们自主的尝试过后,教师讲解正确如何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并示范后,让幼儿再一次按照教师说的步骤去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当他们发现特征后,在老师的启发下,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还能依照教师的正确步骤去动手把圆形变成半圆形。培养幼儿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3. 最后借助图形快乐拼,给幼儿一个全面的认识各种图形的平台,并能利用各种图形演变成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在我巡回的观察中,我发现了幼儿利用半圆形变成了:月亮,花朵的花瓣,小兔子蘑菇房的房顶,等等。幼儿从动手中与图形们做“游戏”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创意能力。

相关内容
  • 中班科学活动:葡萄干跳舞的秘密
    中班科学活动:葡萄干跳舞的秘密

    活动目标:1.在活动中知道葡萄干在雪碧里跳舞的秘密。2.学习用观察的方法,发现葡萄干在水里和雪碧里的位置变化。3.积极参与交流,乐于对活动结果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测。 活动准备: 1. 每位幼儿一杯雪碧(用绿色标记表示)和一杯水(用红色标记表示);每桌都放置若干葡萄干 2. 一段好听的音乐 3. 实验记录表格一张 4. 相关的科学视频 5. 幼儿实验记录表格(数量大于幼儿人数);每人一小袋葡萄干 活动过程: 一、猜猜哪杯是水,哪杯是雪碧 1.师:

  • 中班角色区教案100篇
    中班角色区教案100篇

    1、中班角色区教案100篇游戏目的:  1、能较形象地模仿医生和护士的语言和行为,反映他们的工作职责。  2、增强规则意识,懂得表演角色和使用物品、场地等应遵守游戏规则。  3、运用礼貌用语和同伴进行交往。  4、

  • 中班生活教案50篇
    中班生活教案50篇

    1、中班生活教案50篇  目标:  1、在游戏的情景中,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  2、通过活动懂得不乱扔垃圾。  3、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4、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准备:木偶(小

  • 中班优秀健康教案50篇
    中班优秀健康教案50篇

    1、中班优秀健康教案50篇  活动目标:  1.知道常见的感冒症状,对发病原因有粗浅的认识。  2.了解感冒带给人的不愉快感受,乐意积极预防感冒。  3.掌握一些预防感冒的方法,学会照顾自己,避免感冒。  4.了解主要症

  • 中班环保教案及反思50篇
    中班环保教案及反思50篇

    1、中班环保教案及反思50篇活动目标:  1、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了解一些常见的环保材料,萌发环保意识。知道环保袋是多种多样的。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在交流活动

  • 中班健康游戏教案40篇
    中班健康游戏教案40篇

    1、中班健康游戏教案40篇  设计意图:  在“和纸玩游戏”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已探索并发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纸。在他们眼里,纸就像魔术师变魔术一样变化多端,妙不可言。从纸巾、纸盒到纸袋,从书籍、报纸到海报,从折纸、

  • 中班手工火锅教案40篇
    中班手工火锅教案40篇

    1、中班手工火锅教案40篇  《送给妈妈的花》是三八妇女节主题活动教案,在迁移小扇子的正反折叠经验的基础上,完成小红花的折叠过程,你们猜猜这朵小红花是送给谁的?我要送给我最爱的妈妈,教师巡回指导,并帮助折好的幼儿在

  • 中班自控能力教案40篇
    中班自控能力教案40篇

    1、中班自控能力教案40篇  一、设计意图  随着天气的逐渐变冷,孩子们穿着越来越厚,尤其是裤子总是歪歪扭扭,提不端正,有的甚至把肚脐眼儿露在外面,这既保暖也不美观。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指南》健康领域中:发展幼儿良好

  • 中班数学教案庆丰收
    中班数学教案庆丰收

    1、中班数学教案庆丰收  活动目标  1.感知水果的有序排列,发现规律。  2.寻找规律,大胆尝试按规律给水果排序。  3.积极参与活动,感受活动的乐趣。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

  • 中班体育游戏教案30篇
    中班体育游戏教案30篇

    1、中班体育游戏教案30篇设计思路:  这是中班的一个体育游戏活动。在活动中我首先带领孩子们模仿高人、矮人走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由此引入走路的不同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多种走法。并借助多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