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反思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知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不足,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的知识渗透到抽象的去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这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方程打下较扎实的基

    2016-03-27
  • 重视公式推导,强化面积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重视公式推导,强化面积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唯恐孩子们学得不牢,花了8课时才将《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教完,比预定课时多了3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探索并掌握这三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这是因为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不仅是探索组合图形面积、解决与多边形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领域其他内容的重要基

    2016-03-15
  •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1和练一练,第97页练习十七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列举问题的可能结果、寻求符合问题要求答案的过程,认识解决问题一一列举的策略;能根据问题条件依照一定的顺序列举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用一一列举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及反思、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体验有序思考方法,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求问题解决途径的活动,进一步积累解决问

    2015-11-18
  • 《分数的意义》听课记录
    《分数的意义》听课记录

    学校里每年都举行教学比武,有一年抽到的是《分数的意义》,虽然只有半天时间准备,但我丝毫不担心,因为这一课是比较典型的课,网上参考教案与课件比比皆是,再者我已经听过师父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自认为已心中有数,再怎么着,依葫芦画瓢还是会的。所以那一个下午,我只是把听课记录稍作整理,做了一个简单不过的课件便草草了事。 第二天早上,踏上讲台之前,心中便开始忐忑,由于自己并没有认真钻研课本与教参,感觉思绪混乱,重点难点在哪儿都不知道,这一课到底想让学生掌握些什么,自己该教些什么,根本理不出一个头绪。后悔已晚,只得硬

    2015-10-27
  •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而一一列举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其实学生早就已经接触过一一列举的策略,比如:一年级《10的分与和》、二年级《乘法口诀》、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四年级《简单的周期》等等。现在执教的这个班级,是我从三年级时接手的,在四年级教学《简单的周期》时,由于学生的前置作业非常丰富,在课堂上我也已经有意渗透过一一列举的策略,学生对此并不陌生。所以与其说我今天上了一堂新授课

    2015-10-08
  •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基本完成小学阶段有关平面图形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探索和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其变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目前我班学生的特点是较大一部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较薄弱,没有很好的空间观念,对手绘立体图形的示意图是存在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上我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活动,并侧重于让学生练习手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示意图,通过几节课下来的练习与操作学生的手绘意识有了

    2015-10-07
  • 巧用过去主动探究——《认识公顷》的一点思考
    巧用过去主动探究——《认识公顷》的一点思考

    数学是可以被广泛应用的学科,被誉为锻炼思维的体操和人类智慧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数学教学更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更为丰富和具体的内容。一堂好的数学课应是关注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同时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更要关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下面就结合《认识公顷》一课,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思考: 1. 关注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 《认识公顷》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常见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于公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较少,而教师在教学中难以

    2015-07-14
  • 《通分》教学反思
    《通分》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因为有了前面一课约分做铺垫,所以我觉得这一节的知识并不难,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预习、讨论完成本课的内容,因此我在这节课中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开展教学: !--[if !supportLists]--一、!--[endif]--交流预习作业 在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预习作业: 1.说一说:4和6、8和9、20和5的最小公倍数。 2.把51、43、107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比较:改写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自学P65例4。

    2015-07-14
  • 《圆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引言:《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同时对信息技术应树立的基本理念是: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从中不难看出:无论是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还是信息技术的价值现,都要通过学生的数学活动来实现,要有利于学生

    2015-07-14
  •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倍数和因数的相关知识,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尝试让学生通过练习、小组交流等活动回忆起这部分内容。首先还是通过12个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并且明确倍数和因数是相对的,不能单独存在,在此基础上引出除法算式,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来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进一步理解倍数的因数的概念。 接着,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并通过小组交流得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按着一定的顺序,想乘法算式,一对一对的找。通过练习,学

    2015-07-14
  •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探索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探索

    《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探索出示书本例题4师:仔细观察这3个平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先自己想,随后在小组中交流。 预设:方法 1:用数格子的方法。 方法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师追问: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明白: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三角形的面积有应当如何计算? 出示例5: 师:用例5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取第127页上的六个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

    2015-07-06
  • 《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设计

    练习题的对比与拓展:1.书本第17页第2题,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要注重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拓展题: 4cm 8cm 6cm (1)求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2)求4cm这条高所对应的底是多少厘米? 2.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拓展题: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不等底等高,面积会相等吗? 3.书本第18页第10题,让学生明确涂色部分的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其面积会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等底等高) 拓展

    2015-07-06
  •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设计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设计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书本第14页第五题 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长12厘米,宽7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长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 1. 教师利用学具演示给学生看,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观察长方形拉长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底(长)有什么变化?高(宽)有什么变化? 2. 指生交流,师再用课件演示,让学生在课件动态的演示过程中观察。 3. 根据底和高的变化情况,说一说长方形拉长平行四边形周长有什么变化?面积有什么变化? 4. 师小结。 对比题:将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周长变

    2015-07-06
  • 论文:基于问题的问题教学设计——以“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为例
    论文:基于问题的问题教学设计——以“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为例

    太仓市新区第二小学 王文英 一、问题的发现和思考 问题一:分数表示计算的结果吗?在一次批改作业中,发现学生用近似数表示方程的解(如右图)。明明已经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什么不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呢?是不是学生忘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于是,把那几个学生找来,不料孩子们回答的头头是道: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可是,为什么不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呢?学生表示:解方程是要算出结果的。言下之意,分数并不能表示除法的结果,或者说,在学生看来,用整数和小数才能表示计算的结果,而分数并不行。是什么原因造成

    2015-06-24
  • 我来设计活动型课堂教学预案——《实际问题与方程例2》
    我来设计活动型课堂教学预案——《实际问题与方程例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体会出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单的形式自主探索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体会方程解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的代数意识,渗透方程思想和培养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分析寻找等量关系式。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决问题,体会方程解的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忆旧引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a的2

    201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