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反思

栏目: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16-03-27 11:10:10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知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不足,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的知识渗透到抽象的去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这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方程打下较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例3进我重点抓住以下几个环节:第一要弄清每一幅天平图中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呈现天平两边的物体(或砝码),让学生说说原来天平的两边各有多少克物体(或砝码),然后又在天平两边分别添上(或去掉)多少克物体(或砝码)。

第二要引导学生用等式把每个天平图所表示的相等关系准确表示出来。第三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每一组等式的变化情况,并能通过进一步的思考概括出等式的性质。老师先出示天平图1,天平左边放一个50克重的物体,天平右边放一个50克的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边的关系?”生写出50=50;教师在天平的左边增加一个10克砝码,“这时的关系怎么表示?”生写出50+10>50,“这时天平的两边不相等,怎样才能让天平两边相等?”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边增加同样重量的砝码,生写出50+10=50+10;然后让学生说说怎样在天平两边都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平衡?通过学生的交流得出只要在天平两边同时增加相同克数的砝码,天平都是平衡的,概括出50+a=50+a。根据这一组天平图得出的等式概括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再出现第二组天平图3、图4,学生观察,教师板书x+a=50+a    x+a-a=50+a-a。 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吗?”通过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应逐步提示,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得出等式的性质。最后,让学生自己写几个等式看一看。通过具体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结论提供了真实的情境,富有启发性、引领性,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并掌握了知识。教学例4时,让学生看图列出相应的方程后,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试着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只要求学生能够把求x值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表过出来就可以了。教学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时,可以先在原方程的下面板书解方程的第一步,并说明写“解”是为了表明接下来就是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里为什么要在方程两边都减去10?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继续板书解方程的结果,并提醒要把每一步中的“=”上下对齐。由于是第一次学习解方程,学生心理上难免会有些准备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我就利用天平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并详细讲解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包括检验。通过这样有步骤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完成试一试,巩固解方程的知识。

《等式的性质(2)和解方程》是在《等式的性质(1)》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我在教学本课内容时重点抓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例5和例3的结构基本相同,也是从天平图表示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入手,应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活动中,自主探索并理解等式的另一条性质。其次结合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例6的解法。由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完成,再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并理解相关条件寻找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第三应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方程的能力。通过学生尝试、交流,教师适当的评析,使学生明白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都应利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第四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意识。
推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 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模拟试卷
    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模拟试卷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模拟测试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模拟检测试卷 (全卷共4页,答卷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 分 评卷员 一、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5分) 1、分数 34 的分子乘上3,要想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 ( )。 A、加上3 B、乘上3 C、除以3 2、质数与质数的乘积一定是( )。 A、合数 B、质数 C、可能是质数,也可能是合数 3、下列图案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个。 A、1 B、2 C、3 4、下面平面图形中,(

    07-21
  •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设计与思考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设计与思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的例4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七的5~8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展对分数的认识。 重难点:确定单位1的量,利用分数的意义理解同类两个数量的关系。 设计思考:这一课时是用分数表示同类两个数量的关系,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之前学生接触的分数的意义表达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事实上,分数的应用不局限于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范畴,还经常用来表

    01-29
  •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设计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设计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书本第14页第五题 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长12厘米,宽7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长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 1. 教师利用学具演示给学生看,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观察长方形拉长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底(长)有什么变化?高(宽)有什么变化? 2. 指生交流,师再用课件演示,让学生在课件动态的演示过程中观察。 3. 根据底和高的变化情况,说一说长方形拉长平行四边形周长有什么变化?面积有什么变化? 4. 师小结。 对比题:将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周长变

    07-06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组合图形的面积》案例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组合图形的面积》案例分析

    一、自主学习:(1)讨论:怎样把这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2)小组合作,把你们怎样转化的在图上画出来,然后解答,一种方法画一张图。(3)想一想,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分析】 适时安排本环节进行反馈,一方面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效果,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了解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学生反馈的不同做法,引导学生从解题思路的有效性重新审视自己的解题方法,即当题目中的条件不允许

    01-25
  •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能运用举例的策略找到符合所有符合条件的答案。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感受举例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号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问题一一列举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掌握有序列举的方

    05-12
  • 五数教学质量分析表
    五数教学质量分析表

    学生做题前不能仔细审题,搞不清楚题目要求;没有在草稿本上记录思考过程的好习惯,只在头脑中想一下就直接写答案;有部分学生对以前学习的知识有所遗忘。 1.注意温故知新,勤复习。 2.交给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圈画重点词句的审题方法。 3.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时,在草稿本上记录思考的过程,想清楚、明白后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例如:①30千克=( )吨 301000=0.03 ②画图解决第9题。 ③( )( )=45.6 第二题 1 20 第1题小数点的后面有15名学生认为就

    12-12
  •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学习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75,76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会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通过练习,能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1、师: 用你手中的任意一个学具,表示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学生通过折、画表示出自己喜欢的分数。 2、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交流:把你喜欢的分数介绍给大家。( ) 3、师:看到这个分数,大胆联想,你想到了什么? (除法)14= 4、师:除了14= ,还有没有哪

    12-19
  •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是在教学了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进行的新的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转化的思想能够找出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难点是理解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同时,突破重点的过程也是本节课的一个新的难点。尤其是对于那部分学困生来说,通过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在抽象出此时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相等的这一重要环节上,肯定会出现一部

    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