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小碗中的体会:更多孩子勇于面对困难的契机》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作者: 葛琳 活动背景: “聪明屋”一直一来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去的地方,里面有着各种各样有趣又好玩的材料,可以让我们小朋友变得更加聪明。最近孩子们迷上了“造纸”的材料,通过把久报纸捣烂来制作一张新的纸,几次游戏下来,孩子们发现游戏结束的时候不把纸浆从容器中拿出来,等我们下次玩的时候纸浆也变干了,会有一些形状,那我们可不可以把纸浆做成什么东西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了这一次的游戏。情景记录:
第一次:
“我去拿报纸,你去用杯子装水。”活动一开始,静怡就和小铨分工忙碌了起来。很快材料都准备齐全了。撕碎的报纸放在了容器中,小铨往两个容器中各加了一杯水,两人就开始捣碎报纸的工作,不时再往里面加一些水,经过大约15分钟,报纸变成了烂烂的纸浆,基本看不到较大块的颗粒了,接下去要怎么做呢?两个孩子打算做什么呢?
“我们做小碗吧。”小铨看着自己拿来装水的小碗有了主意。“好的。”于是两个就把纸浆都倒在小碗里,用手压压平,装了满满一碗纸浆,又用纱布盖在上面,把小碗倒过来放,让水沥干。孩子们开始等待小碗的完成,我用微波炉帮助孩子烘干,经过漫长的等待,当孩子们看到呈现在他们面前的作品的时候,都觉得那不是小碗,因为不可以往里面放东西。里面应该是空的才对。
第二次:
有了上次失败的经验后,两个孩子回家请教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其他孩子也帮助出主意。这一次,小铨和静怡倒好纸浆改变了制作的方法,两个小心翼翼把纸浆涂在小碗的碗壁上,好像在刷涂料一样,小铨捧着小碗,静怡慢慢往里面放,别提多仔细了,终于在小碗的碗壁上铺了一层厚厚的纸浆。经过烘干,这次会成功吗?两个孩子特别紧张,大家也在焦急的期待。当看到作品呈现的时候,孩子们都欢呼起来,这次终于成功了。
分析与反思:
制作小碗完全来自于孩子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对制作过程的热爱,对探究的兴趣,更看到了遇到困难不放弃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良好的品质。也许我们对小班的孩子要求比较低一些,但是在探索活动面前,小班孩子的求知欲望一点儿也不低。
在这两次的操作中,两个孩子分工合作非常明确,每个制作的步骤都非常认真,可见孩子对这个活动从慢了兴趣。第一制作小碗,两个孩子想到了利用现成的小碗做模具,但是忽略了小碗必须可以放东西这个特性,做出来的作品形状像了,但是本质不像,在我以为孩子会放弃的时候,孩子却回家像妈妈爸爸寻求帮助,在家实验,积累经验,通过第二次的尝试终于完成了制作,可见孩子对这个活动的制作。
正因为孩子的执着、对探索活动的不放弃,才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两个孩子出色的表现让我找到了引导更多孩子勇于面对困难的契机,通过这个小碗的成功来引导孩子遇到困难多想想,让孩子发现可以帮忙出主意的人有很多,只要多动脑筋没有完不成的事情。相信在同伴的影响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