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本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栏目: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18-09-15 09:34:56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本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课前准备】1.  搜集王维资料,再找几首王维所写的古诗。2.  查找“茱萸”的资料。3.  查找重阳节的由来。【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采用默读,朗读的方式,熟知课文内容。 2、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
【合作探究】
活动一:读通古诗
1.划出古诗节奏,朗读古诗,注意语速、停顿、重音。
2.组内练习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 在︱异 乡‖为︱异 客,
每 逢︱佳 节‖倍︱思 亲。
遥 知︱兄 弟‖登︱高 处,
遍 插︱茱 萸‖少︱一 人。
活动二:理解诗意
1.用“﹏﹏﹏”画出表现诗句意思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读给组内的小伙伴听一听,看谁读得好。
3.展示。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可以个别读,也可以小组齐读。
理解“异乡”、“佳节”,结合传统节日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名句。
介绍茱萸,结合图片理解茱萸的作用。
介绍重阳节的由来
    4,小组内讨论概括诗的大概意思,指名说说。
活动三:感悟诗情
1.朗读课文,思考:能不能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概括王维所表达的感情?板书:思
2.介绍吟诵,引导总结本诗的感情基调:忧伤。示范吟诵古诗,感受诗中的情感。
3.组内练习吟诵。
4.班级吟诵展示。
【检测反馈】
1.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有名的思乡诗,试着吟诵吧!
                 《 泊 船 瓜 洲 》
                                       宋   王安石
            京 口 ︱ 瓜 洲 ‖ 一 水 ︱ 间 ,  
钟 山 ︱ 只 隔 ‖ 数 重 ︱ 山 。
春 风 ︱ 又 绿 ‖ 江 南 ︱ 岸 ,
明 月 ︱ 何 时 ‖ 照 我 ︱ 还 ?
注意:(“间”读“jiàn”)
 
2每逢佳节倍思亲
【目标设定】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益于纸面。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背景和缘由。借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这首诗用词自然却又极为凝练,“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达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尤其一个“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素材选择】
1.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15岁时便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长安求学。善画人物、丛竹、山水。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2.山东:王维作此诗时,其家已由太原郡(今山西祁县)迁至蒲(今山西永济),蒲在华山以东,所以此处的“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山西一带)。
3.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为阳数,故称“重阳”,也叫“重九”。古时这一天有配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祛邪避灾的习俗。
4.重阳节的由来:相传古代有位名叫桓景的人,跟着费长房学习修仙之术,一天费长房警告桓景:“九月九日,你家会有大灾难,你要赶紧告诉家人,请他们缝制布囊袋,里面装着茱萸,系在手臂上,并且爬到高山上,在山上饮菊花酒,才可避开这场大灾难。”桓景听从费长房的话,在农历九月九日举家登山,到了傍晚回到家里的時候,发现所饲养的鸡、狗、羊等家禽家畜,皆已暴毙而死。费长房知道后,说:“这些都是替死鬼呀!”后來人们于重九日登高、饮菊花酒,配挂茱萸等习俗,就是因此而來。
【问题设计】
1.课文是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2..王维为什么“倍思亲”?
 
【活动组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家家户户造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      谈话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2.      板书课题:2每逢佳节倍思亲
3.      出示学习目标
4.      解释题意(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给每段加上小节号,轻声读课文,读通语句。
(2)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注意读音。(正音)
佳节    一年一度   重阳节   
情景    扶老携幼   家家户户   
兄弟    头插茱萸   登高远眺  
异乡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2)齐读
造句:你能用“家家户户”来说一句话吗? 
(2)了解词语理解情况,重点理解如下词语:
兄弟  异乡  佳节 登高  兴高采烈
(3)指名试读课文,及时纠正。
3.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
 
三、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 指名认读生字。
2. 说说这几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 师范写,生书空。
4. 生描红、临写,师巡回指导。
 
【回顾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1.抄写词语
2.组词
扶(       )   陪(       )    异(       )
携(       )   倍(       )    意(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⒉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⒊进一步认识“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教学重点]
⒈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理解“佳节”:原意是“美好的节日”,在课文中这个美好的节日指的是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板书:九月九日
理解“思亲”:谁“思亲”?思念的亲人在课文中指谁?
板书:山东兄弟(远在华山以东的兄弟)
3.课文题目出自王维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古诗)
听古诗朗读
在听的过程中,诗中哪些字眼让你有疑问的?(结合学生回答,点出:独、倍、遥、少)
这些字眼凝聚了王维内心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在“文包诗”这样的课文中,采用诗文结合的学习方法,走进诗人内心深处,和诗人一起感怀。
 
二.诗文结合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 “独”组词
⑵你感觉这一句诗是课文的哪一部分的内容?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交流。
⑶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15岁——补充: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求学的长安在华山以西,两地相隔千里。
②两年——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呀,王维就这么独自一人度过。
③指导朗读感受王维孤身在外的心情。(指名读)
④想象:长安,这里没有——,没有——,也没有——,也正因为如此,长安,在诗人的笔下,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异乡。而身处在异乡的人,也只能称为——异客。
⑤理解两个“异”(学生根据多项给出的意思选择)
师:两个“异”字,又将“独”字中王维那举目无亲的孤单程度加深了。此时的王维孤身一人在长安,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⑥指导朗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分组读:两组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两组读诗句,比一比,谁更能读出王维的孤独、王维的思念、王维的举目无亲。
 
2.第二段教学
⑴过渡:孤独中,思念中,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来到了。节日的长安大街一片什么景象?指名读。
⑵想象说话:“扶老携幼”“兴高采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样的热闹愉快的过节画面还能让你想到什么词语?
(张灯结彩、人山人海、灯火辉煌、载歌载舞)
⑶出示:一年一度  欢度节日,给“度”选择正确的选项。
⑷你还知道哪些重阳节的风俗?再度结合情境理解“兴高采烈”
⑸指导读前三句话,读出人们的欢乐。
⑹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⑺这句话是哪句诗的意思?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理解 “倍”(加倍,更加)
想象:如果你是王维,此刻,你更希望的是什么?
指导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⑻分组读:一组读人们的欢乐,一组读王维的孤独,一组读诗句。进一步体会。
过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亲,是王维心中断不了的心痛。王维想到了什么?
 3.第三段教学⑴指名读。指导朗读:王维以前和兄弟们的欢聚,你觉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读出你自己的体会。⑵理解:天各一方,不能相会……①  出示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中哪个字说出了“天各一方,不能相会”(遥)
②……如同一声长长的叹息,又如同滴滴思乡的泪水,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好这一句,速度适当放慢。
⑶各种心情凝聚于小小的标点之中,此时的王维内心真是——思绪万千啊!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的心中也肯定和王维一样的思绪万千。引读“此时此刻“一句。
家乡的兄弟他们会——
他们会——
他们会说——
⑷齐读第三小节。
⑸读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⑹师:诗人王维漂泊他乡,整整两年没见着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范读,指读,评议,指读。
齐读整首诗。
背诵
⑺诗歌除了诵读,还能唱。欣赏歌曲。尝试跟唱。
 
三.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⒈王维这首小诗诗中有句,所谓诗中有句,是合观全诗自为一体,而其中的佳句又独具意义,可以单独流传。它的前两句在人们的传诵中,成了人们思亲情感的普遍概括。所以,每当人们在节日思亲时,便很自然吟诵这诗句了。(每逢佳节倍思亲)
⒉王维的思乡情,在很多诗中都有表白。出示《杂诗》
⑴范读,齐读,借助译文理解诗意。
⑵思考讨论:王维只是想知道家乡的梅花开了没有吗?那他想知道的究竟是什么?
⑶对于离乡的整整两年的王维来说,故乡可怀念的人啊、事物啊可多了,在这首诗中他就抓住了“寒梅著花未”一个小小的细微处将自己深深的思乡情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⑷再次齐读,体会这种情感。
【回顾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
1.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2.完成《补充习题》。
 
【拓展延伸】
一、名句拓展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补充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杂诗》王维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宋之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张九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
二、补充阅读
九月九日“登高”的传闻
相传两千年前有位仙人叫费长房,他能知过去晓未来。这一年重阳节快要来临,他对徒弟桓(huán])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家要遭灭顶之灾,你一家必须在重阳节一早离家登山饮菊花酒,臂系(xì  jì)茱萸草,到日落时才能回家。”
  桓景回家将师傅的话告诉妻小,妻子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桓景为防止万一,还是决定按师傅的话去做。
  九月九日那天四更(gēng  gèng)时,桓景让妻小把茱萸草系在臂上{本资料05网整理},带着菊花酒到十里之外的山顶上去饮酒赏景。日落时回转家门,不由大惊失色,原来,他看到所养的鸡鸭猪羊全都已经暴死。
  从此,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臂系茱萸,登高避邪就成了世代相传(chuán  zhuàn)的风俗。
1.给短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          ”划出。
2.九月九日这天,世代相传的风俗有(        )(          )和(        )。
3.我们要崇尚科学,谨防迷信。但这个传说所要表达的愿望,你看出来了吗?
三:给你最想念的远方亲人写下你最想说的话。
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 把握课堂节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埃及金字塔》课堂教学观察
    把握课堂节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埃及金字塔》课堂教学观察

    课堂节奏控制艺术是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标志。不同的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适宜的节奏可以把学生带入愉悦的环境,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混乱失调的教学节奏则容易导致学生走神,教学效率低下。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谈到优化教学过程的标准时强调不仅要看教学效果,还要看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消耗是否是最优值。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节奏,提高教学效率?我以青浦区华新小学高跃永老师执教的《埃及金字塔》一课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进行观察与诊断。 一、师生语速感节奏 (一)、口语节奏的处理 教师优美的有节奏的语言能给学生美

    07-22
  • 苏教版第五册课文《小露珠》听后感
    苏教版第五册课文《小露珠》听后感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文《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作为老师,应该做好审美中介的角色,注重教学技艺的运用,从而让孩子幼小的心灵领悟大自然的美,语言的美,心灵的美,真正的美。今天听了滕老师的课,感受很多,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滕老师这堂课中做到了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以朗读为主线,带领学生感读品悟语言文字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滕老师这堂课能够充分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体会语言,同时充分

    07-22
  • 瞻前顾后——《认识平年、闰年》教学反思
    瞻前顾后——《认识平年、闰年》教学反思

    认识《平年、闰年》一课,难点是如何判断平年和闰年。教学平年、闰年的概念时,利用比较2004年和2005年2月的天数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如何有效教学呢? 我设计了四道前置性作业。第1题: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请你举例说一说。设计意图:这是第一层次的作业,即所有学生都能通过自学了解的,方式也比较多样,可以看书、上网或请教家长等等。第2题:你出生的那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全年共有几天?设计意图:对第一题的延伸,可以使学生实际运用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而且联系到学生自身情况,比较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第3题:下

    07-22
  • 三年级上册《年的来历》说课稿
    三年级上册《年的来历》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大家辛苦了!我是**号考生。一说教材:1教材简介,《年的来历》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讲述一个白胡子老头不怕被年吃掉而独自一人留宿村庄的故事进而向学生介绍了年的来历。文章通俗易懂,情节简单,很适合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传统节日年的来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并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A会写13个生

    07-22
  • 抓住主题,引领探究《七颗钻石》评课
    抓住主题,引领探究《七颗钻石》评课

    苏老师执教《七颗钻石》的第二课时,本课教学在前二次试教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爱心的感召使水缸发生一次次神奇的变化,最后变成金罐,涌出水流交跳出七颗钻石,长入天空变成星星,说明爱心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引导学生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这堂课的教学以爱心的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感悟、想象与朗读,使教学过程清晰流畅。 教学一开始,从回顾

    07-22
  • 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说课与反思
    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说课与反思

    教材分析:《女娲补天》是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是讲女娲为了拯救处于危难时期的人们,不管自身的安危奋力补天的古代神话故事。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是让学生从中感悟、熏陶,直至喜爱神话传说故事的一个很好的蓝本。 教学目标: 本次我把他分为二课时完成,所以我把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为: 1、会认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

    07-22
  •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第二段教学时,我首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让他们找找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学生很快找到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相距上千里等词,于是,我便很自然地出示了这一句话: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然后,让学生读读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这时,学生说到了孔子一路上的艰辛,从这个风餐露宿可以看出来;也有学

    07-22
  • 苏教版三下第一课时复习要点练习题
    苏教版三下第一课时复习要点练习题

    课时数:总第 课时 教学时间: 月 日【教学目标】1.完成学用字词句的教学,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融洽。2.写好钢笔字,注意写好捺画。 【教学过程】 一、学习学用字词句 1.(出示中国地图)这是我们的国土,你对我们的祖国了解多少呢,看谁一口气报出的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