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与课文的区别——读《言语教学论》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4-07-22 09:48:01
文章:浣歌 分享

《文章与课文的区别——读《言语教学论》》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谈及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时,说到文章与课文的区别。下面是该书中的一些观点。

什么是“文章”?

所谓文章,至少有这么三个层面:

第一,语言的层面,即语词和语法。语词与语法是文章的工具。

第二,是义理的层面。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第三,是语用(交际)的层面,从文章使用工作这个行为来看,它就是一个言语交际的作品。

什么叫“文章”?

从文章学的立场上来说,只有当它表达了一相相对独立完整的思想内容时才叫文章。从这一立场出发,学文章就是学义理,这就是所谓的“义理教学”。

从语言学的立场上来说,文章是以语言为工具创造出来的成文作品。从这个意义出发,学文章就是学语言。

于是形成了现代语文教学的两大流派:思想派和语言派。

其实在语文教学这相范畴内,文章不应该是文章学中的文章,也不应该是语言学中的文章。

语文教学中的文章是指言语作品。言语作品的内容是言语行为,即交际动机和交际效果的的统一体,它的形式是言语、言语主体和言语环境之间的结构关系。

文章一旦被组进文教材,它就不是一般的文章,它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文章转化为“课文”。两者有什么不同?

第一,文章的功能是传达一种信息的,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而作为课文的文章,它的功能是作语文教学的凭借。如叶圣陶的“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第二,读文章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了解文章的内容;而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文章表达内容的方法。如陈军所言:文章落脚于“道”,当然也有“文”,但是学文章强调的是因文悟道,道是目的、是主体;课文落脚于“文”,当然学课文并不排斥“道”的学习,但强调“文”的训练,即语文文字的历练,在强调“道”的同时,要特别突出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该书在第六章《语文课的教学目的》中也提到读文章是为了悟道,得其意而忘其形。语文教学中学文章是为了“言语获得”(言语发展),即通过学文章掌握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这里的“文章”,前者似乎广义上的文章,后者似乎狭义上的文章,即课文。

我认为李海林分析得有道理,虽然还有点迷迷糊糊的。

在读到这些章节的时候,我的头脑中还跳出另外一个词语:文本。“文本”一词已广泛地运用于语文教师之间,尤其是在讲座、报告中。然而,“文本”是什么?它与课文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校一位老师在批判理论的装神弄鬼时,曾经说过,“文本”,不就是课文吗!

网上查得《简明牛津英语字典》说文本是“任何书写或印刷品的文字形式”。照这个定义来看,“文本”的外延又似乎大于“文章”。因为文章是用“语词和语法”作为工具,“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交际作品。而文本似乎并不顾及它是否合乎语法,是否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而只要是“任何书写或印刷品的文字形式”就可以了。

这个定义似乎不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说的“文本”。陈伟荣著《西方文艺阐释学对文本概念演变的影响》(《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4期,39-40)一文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古典阐释学中的文本是指按语言规则结合而成的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或指语言组合体中不同语言学层次上的结构组织本身。

现代西方文艺阐释学认为文本是“基于人类认知世界这个更广阔的结合认知情境中的多义性建构,它既是一个标志文献内涵的范畴,又是标志认知对象的精神本原性归宿的一个范畴;既是文献传播的内容,又同时是受众阐释的对象;既是知识、信息的符号化系统,又同时是知识、信息交流的中介物。”通俗地说,“文本除了指经典文献、经典文句外,还可分别指称原文、正文、本文、版本、课文等等”。

郝志红著《人文文献观视角下的文本概念》(《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55-56)中说道:

“文本是文献传播的内容和受众阐释的对象,是以标准化的编码形式表达整体意义的符号系统,是经过人类加工处理、付诸一定载体的社会文献信息。”这里,无论给出的文本定义有多少定语(视角),其最核心的概念界定可以一言以蔽之,即文本=文献信息。

……从历史渊源上,西方早期的文本概念用词text是专指《圣经》的经文与经句的。至中世纪后期的宗教改革和理性启蒙运动,text也开始指称法律条文和文学艺术作品。这和我们古代将“文献”限定在“经典”的理念可谓同出一辙。但不同的是,西方近现代的文献学在分别用document和literature表征广义文献、狭义文献的同时,仍然坚持用text表现文献内在价值的文化传统,以至于流为日常用语时,不但多义地表达文献类型,而且万变不离其宗——与文献内涵的价值有关,不论是指原文、本文、正文、课文,还是版本。在美语中,甚而指称教科书及教材。

这样,“文本”似乎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含义。

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文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教科书、教材、课文?

还是按语感论的观点,不要去问是什么,怎样解释,只要会用就可以了?
相关内容
  • 课文解析《慈母情深》听课反思
    课文解析《慈母情深》听课反思

    2019年10月30日,徐州市邳州市小学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在邳州市天山路小学举行统编教材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作为天山路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充分体验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天然优势,全程参与了活动并进行了深刻的学习。其中给我深刻印象的是我校索永主任执教的《慈母情深》。 《慈母情深》是经典的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母亲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敬爱。但

  • 文章留千古,精神代代承——2019年海南省中小学好校长、好教师培养工程国学经典诵读教师示范性培训
    文章留千古,精神代代承——2019年海南省中小学好校长、好教师培养工程国学经典诵读教师示范性培训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不朽瑰宝,其音韵和谐、隽永含蓄,既令人深深着迷,又容易让人初见者望而却步。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统编本教材将全部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新教材的古诗文篇目增加至128篇,数量大,远离现代生活,让古诗文的教学成为了中小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了深入理解古诗文教学理论,拓展延伸国学经典诵读学习领域,激发教、学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情,海南省教培院组织了本次2019年海南省好校长、好教师培养工

  • 言语与情感、情绪如何相互促进?
    言语与情感、情绪如何相互促进?

    言语与情感、情绪如何相互促进? 语言——人人都不可缺少,不可忽视,它在学习、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一个人心里愉快时,他(她)会用言语来表达此刻的心情,他(她)会说:“今天好开心呀!今天过得好快乐,心情好的就像吃了蜜一样。”言语,不但能抒发情感;同时,还可以发泄内心的苦恼;更甚至于将人的情绪一一描绘出来。 情感和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有时人内心的烦恼、气愤等不能用谚语表达时,就只能通过情绪来发泄,如:孩子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一整天都会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中,他的脸上就会满是微笑。那么

  • 文章与课文的区别——读《言语教学论》
    文章与课文的区别——读《言语教学论》

    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谈及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时,说到文章与课文的区别。下面是该书中的一些观点。 什么是文章? 所谓文章,至少有这么三个层面: 第一,语言的层面,即语词和语法。语词与语法是文章的工具。 第二,是义理的层面。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第三,是语用(交际)的层面,从文章使用工作这个行为来看,它就是一个言语交际的作品。 什么叫文章? 从文章学的立场上来说,只有当它表达了一相相对独立完整的思想内容时才叫文章。从这一立场出发,学文章就是学义理,这就是所谓的义理教学。 从语言学的立场上来

  • 课文怎么教效果会更好
    课文怎么教效果会更好

    课文怎么教,似乎是个大问题,无法三言两语来说明。其实,教到今天,怎么教的方式,虽然不可能一下子说明白,但是的确越来越清晰。首先,要有主线,那是文章的思路,是作者的创作路线,是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必须途径,也是理解文章内涵的必须途径;其次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包括理解意思,理解表达的方式,如锤炼词语,句式学习,段落的构造等;再次是学习理解和运用文字的相关本领,如,联系生活理解文章形象,想象,感悟,朗读,说话方式等;最后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知道要学习的内容,接下来的问题是,选用哪些语文点来教知识,培养能力,

  • 文章女儿文爱马再获拉丁舞冠军,他跪在地上给女儿拍照
    文章女儿文爱马再获拉丁舞冠军,他跪在地上给女儿拍照

    文章与马伊琍在28日宣布离婚了,这段历时11年的婚姻终于落下了帷幕,而很多人在猜测两个人为何离婚的同时,也将目光放在了文章与马伊琍的两个女儿身上,据双方好友向太陈岚爆料,文章与马伊琍的女儿将会暂时在女方及其父母身边,但文章也会一并照顾。 早在27日,文章就被拍摄到与马伊琍父母一同去为参加舞蹈比赛的女儿文君竹(小名爱马)加油,当时文章与马伊琍离婚的消息已经甚嚣尘上。 文章在当天晚上还发布朋友圈称自己太累了,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