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幼教论文 > 幼儿园数学活动论文 > 

操作情景的大班数活动中有效师幼互动策略的研究

栏目:幼儿园数学活动论文
时间:2015-07-18 18:52:13

《操作情景的大班数活动中有效师幼互动策略的研究》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数学活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概要:教育本身表现为教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因此,师幼互动的状况直接决定教育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师幼互动现状的调查,从中发现问题,并深入分析大班集体数活动中师幼互动情况,通过对师幼互动产生的背景、时机、内容、方式、方法等相关问题的分析,重点关注引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策略、引发幼儿生生有效互动策略、激励与表扬策略、有效提问策略、适时提醒与追问策略、施动方式方法多样化策略,使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更加有效,从而提升教师对活动的驾驭能力,真正实现教师教育行为的深刻变革。

有效的师幼互动能够促使教育活动目标的有效达成。那么,在幼儿园操作情景的大班数活动中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到底有哪些呢?这是本研究所要探索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一)相关概念和研究现状

1、相关概念

“有效”是指师幼互动过程倡导师幼主动发起有价值的互动,进而促进师幼情意发展,有效达成了活动目标。

“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教师根据活动需要和幼儿实际,向幼儿(个人或群体)主动发起的互动,幼儿(个人或群体)向教师回应的互动。也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幼儿根据活动需要和实际,幼儿(个人或群体)向教师主动发起的互动,教师向幼儿(个人或群体)回应的互动。

“数活动”, 针对3-6岁幼儿这一特殊教育群体,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生活情境的、有目的地引导幼儿探索和感知数学的活动,旨在激发幼儿对数的兴趣、体验数的有用。

 “操作情景的大班数活动”:操作材料是数活动的媒介,是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从而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帮助幼儿主动获得知识和经验,操作情景则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

2、研究现状

纵观国内外在师幼互动方面的研究,大多关注在师幼互动的概念、类型、发起方式、影响因素等等方面,同时侧重教师与个别幼儿之间的互动(刘晶波,1999)。黄娟娟老师也曾“在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中促进教师教育行为变化的研究”中开展实践研究,重点落点在通过师幼互动促进教师成长。而关于大班集体数活动中有效师幼互动策略的研究甚少。

(二)问题的产生与问题解决的意义

1、问题的产生

  基于国内外对“幼儿园师幼互动”的研究现状和我园在师幼互动上的弱点,借助园本“重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推广课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在黄娟娟老师专业的引领、研究的启发下,我以“操作情景的大班数活动”为研究切入点,在充分了解“操作情景的大班数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现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后续效果调查,进一步发现和分析数活动中师幼互动方面的问题或经验,探索研究“操作情景的大班数活动中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

2、问题解决的意义

  本研究在“操作情景的大班数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现状的调查报告”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促使有效师幼互动发生的策略,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使教育教学行为更有效。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1)师幼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及推进目标

(2)师幼互动策略的研究

(3)师幼互动的内容、时机、方式与方法的研究

2、研究方法与步骤

⑴事件取样观察法

  本研究方法是以观察法、登录表法、数据统计分析法三种方法依次有序进行的,前期是行为现状的观察记录,后期是效果观察记录。两篇观察记录均为109次的事件取样的观察记录,每一个中心问题为一次取样事件。登录表法则是把N次的观察记录、根据一定的输入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数据;数据统计分析则是把具体的数据经spss软件进行统计,并对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的过程。

⑵行动研究法

  本研究,我们依然采取了有效的实践——研讨——资料积累——再实践的研究方法。本阶段,每2周一次的实践活动,子课题成员全部参加。

三、研究结果

(一)师幼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及推进目标

1、师幼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开启互动内容几率较高,教师的主动性较强。

(2)教师开启的内容以指导活动与提问询问为主,幼儿开启的内容以寻求帮助安慰与关注为主;

(3)师幼互动施动方法形式单一,以询问和提问为主;反馈方法多以接受和陈述为主,即回答具体问题。

(4)互动回合较少,不够深入,互动效率不高,1-2次的互动较多。

2、相关的原因分析

(1)教学经验不丰富,不能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

  在教师组织数活动之前,教师已经做好了对活动价值与幼儿前期经验的分析工作;同时对一次活动也有整体的预设和分析。对于年轻教师来讲,由于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组织活动过程中依然是预设多于生成,甚至对幼儿的生成持“视而不见”的态度或是不能很好的、有效的回应。以至于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预设很多,教师的主动性很强,处于主导的地位。教师主导一次活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幼儿成了容纳器,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抛过来的球,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

(2)过于注重技能,忽视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是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不单单是对知识的追求,更多的是对情感、态度、认知能力方面的培养。教师在根据目标指导幼儿活动的时候,也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安慰、关注、表扬等)、幼儿的生活习惯等等。特别是对于大班幼儿来讲,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坐姿、举手表达、与同伴协商完成等等,直接影响到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情况。

(3)对素材把握不够,提问的有效性不强

孩子说话首先要有话题:话题是以提问的方式呈现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孩子操作之前精心设计提问,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但在年轻教师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就不知该如何向幼儿提问,更不知该如何回应幼儿,主要表现为教师语言罗嗦不精炼、简单重复幼儿言语,或直接告诉幼儿操作方法,不会设计引导幼儿操作的问题,提问的有效性不强。

(4)对幼儿年龄特点把握不够,施动方式方法单一

  在前期调查中,教师强调更多的是儿童化的语言,而忽视了表情和动作,不会综合运用互动方式、方法进行有效互动。幼儿本身是活泼多动的,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反馈方式方法多样化,这些都决定了教师的互动方式方法也要多样化。

3、推进目标

(1)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与幼儿开启互动内容并重

 从“操作情景的大班数活动中有效师幼互动行为现状”分析来看,教师开启互动的比例远远高于幼儿开启互动的比例,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强。

(2)丰富教师开启的内容,满足幼儿的表达表现

从“操作情景的大班数活动中有效师幼互动行为现状”分析来看,教师多以指导活动、提问、询问三种开启内容来开启师幼互动行为,开启互动内容单一。

(3)运用多种施动方式方法,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

 从“操作情景的大班数活动中有效师幼互动行为现状”分析来看,教师不能综合运用语言、表情和动作等多种师动方式、方法。

(二)师幼互动的策略  

1、引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策略

(1)学会等待。就是教师提问之后留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大班幼儿已有主动探索的意识,实践中教师给予幼儿更多自由思考、大胆表达的机会。在集体数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做到了:提问之后,给予幼儿更多思考的余地,更多思考的时间,让幼儿能够更加深入地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包括语言的组织、回答前的心理准备、与同伴的交流等等环节。例如,在大班《挂灯笼》的主题活动中,在抛出问题“为什么这一串灯笼上面有两种灯笼呢?”之后,教师看到教室里安静的情况,没有马上给予提示,而是让幼儿自己思考,给了幼儿一个思考的空间,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基础上促进了有效师幼互动的发生。当教师出示另外一张算式题卡、请幼儿根据算式题来挂灯笼的时候,全体幼儿再一次展开了讨论与思考。同样,教师也给予了幼儿一定自己思考的时间,最后通过总结前一幼儿的表述来提示全体幼儿。

(2)教具的吸引。在实践中,教师根据每次教学的需要,准备丰富的教具,教师抛砖引玉,让幼儿有时间去观察,有时间去表达;丰富的学具,让幼儿有时间去独立操作,通过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增强幼儿参与活动和表达的主动性,以此提高大班幼儿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3)学具的便捷。在幼儿独立或小组合作操作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制作了人手一套的插图卡套,让幼儿更方便、更快捷的了解自己所选图片的数量与种类,同时也为交流分享环节提供了方便,让幼儿一目明了,使互动更加容易有效的开启和进行。

幼儿的兴趣来自对材料的操作,幼儿的发展来自于对材料的操作,材料的选择要有创新精神,突出材料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材料应是幼儿所熟悉的、并具有层次感、要可变、可操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2、引发幼儿生生有效互动策略

有效的生生互动能够促进师幼互动的有效发生。我们打破了一贯的教学座位——单马蹄座位,实行了一桌4-6人的教学座位,这样既减少了集体数活动中为操作而小椅子搬来搬去的现象,同时也为小组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一方面满足了大班幼儿分工合作能力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增加了幼儿间的互动,有效的生生互动为有效师幼互动提供了机会。

3、激励与表扬策略

   教师开启师幼互动的内容有很多方面,包括指导活动、照顾生活、抚慰情绪、提问、让幼儿做事、共同游戏、表达情感、激励表扬、分享等等。在实践中,教师更多的关注幼儿的情感特征,加强了自身的观察,及时给予幼儿必要的激励与表扬,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参与欲望。在《好朋友的信》大班主题数活动中,老师考虑到×××是个比较好胜、自尊心较强的幼儿,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当老师发现×××出现了操作问题时,教师蹲下来、抚摸着幼儿的头,温柔提醒,通过语言、动作等各种施动方法,激励与表扬幼儿,呵护孩子的自尊心,激发幼儿纠错与探索欲望。

4、有效提问策略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师幼互动是否有效。策略一:教师在组织活动前,即预设活动的时候就要从幼儿的发展水平出发,预设幼儿理解的问题、预设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可以理解的不同问题。策略二:教师还应思考幼儿听到提问后的反应,根据教师所预设的幼儿不同的回答内容再次设计新的提问。只有提问的类型接近孩子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才能逐步提高教师自身设计问题的能力、回应幼儿回答的能力。

   具体到提问的类型,有记忆型(如:信封里有什么?写了些什么?)、理解型(如:8位小朋友分成两组,一组跟王老师去送信,一组跟钟老师,都有哪些好办法来分组呢?)、综合型提问又分为 运用型和分析型,运用型即老师引导幼儿运用以往经验(如:你是怎么分组的?为什么这样分?);分析型即老师引导幼儿分析问题的现状,这就要求老师在活动中的语言要清楚(如:我们一次向爷爷奶奶介绍很多景点,爷爷奶奶会记不住的那怎么办呢)、评价型是最高认知水平的提问(如:她的这种分法你们认为怎么样?为什么?)等等。为了使师幼互动更加有效,一次活动中教师要综合使用,轮流提问。

   具体提问的时候,教师应注意:

(1)提问要给孩子思考的空间;

(2)提问要关注孩子的想象(培养了想象就培养了创新,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创新精神是很重要的);

(3)提问要有逻辑发展、有层层递进,不应该简单反复;

(4)提问要使孩子产生互动,最好是双向互动,意思就是一个提问出来,孩子会产生追问或反问

5、适时提醒与追问策略

互动发起的时机是否适当影响着师幼互动的有效性。例如在《挂灯笼》的活动中,教师在抛出问题“为什么这一串灯笼上面有两种灯笼呢?”之后,看到幼儿都陷入了思考中,教师这时给予了必要的、更为具体的语言提示,用疑惑的眼神看着幼儿,轻声的说:“红色灯笼有几只呢?用数字几来表示?蓝色的灯笼用几表示呢?一共是几只灯笼呢?”说着,在灯笼周围画了一个圈。在这一互动中,教师把握住了有效互动的时机,通过语言、表情的施动方法、提醒的施动方式,适时、适当的提示,让幼儿了解到了数字与灯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效的师幼互动。

6、施动方式方法多样化策略

  在活动之前,教师对每一位幼儿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活动中要丰富自己的施动方式与方法,针对不同幼儿采取不同的施动方式。

  活动中的幼儿反馈方式很多,一个动作、表情、眼神,都是他内心表现,在活动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与周围幼儿的对话进行互动。如在《我们的城市》主题“送信”数活动中,教师利用与周围幼儿的对话进行暗示、教师自身的温柔提醒,让幼儿尝试自己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呵护幼儿自尊心、自信心。

四、研究效果

(一)研究前后师幼互动情况比较

表一  研究前后教师与不同性别幼儿互动情况比较(%)

 

 

与集体幼儿互动

性别4





研究前

67.0%

20.2%

12.8%

研究后

53.2%

22.9%

23.9%

合计

60.1%

21.6%

18.3%

  由表一结果可见:研究后较研究前教师“与集体幼儿互动”比率下降,“与个别幼儿互动”比率均有所上升。经卡方检验,研究前后教师“与集体幼儿互动”、“与不同性别幼儿互动”有极显著差异。

 表二   研究前后教师与不同性格幼儿互动情况比较(%)

 

 

 

与集体幼儿互动

与不同性格幼儿互动

内向

外向

研究前

67.9%

16.5%

15.6%

研究后

53.2%

22.0%

24.8%

合计

60.6%

19.3%

20.2%

  由表二结果可见:研究后较研究前教师“与集体幼儿互动”比率下降,“与不同性格幼儿互动”比率均有所上升。经卡方检验,研究前后教师“与集体幼儿互动”、“与不同性格幼儿互动”有极显著差异。

表三  研究前后教师与不同发展水平幼儿互动情况(%)

 

 

与集体互动

 

与不同发展水平幼儿互动







研究前

67.9%

7.3%

18.3%

6.4%

研究后

55.0%

11.0%

22.0%

11.9%

合计

61.5%

9.2%

20.2%

9.2%

  由表三结果可见:研究后较研究前教师“与集体幼儿互动”比率下降,“与不同发展水平幼儿互动”比率均有所上升。将卡方检验,研究前后教师“与集体幼儿互动”、“与不同发展水平幼儿互动”由极显著差异。

表四   研究前后不同互动行为主体情况比较(%)

 

 

行为主体13

无互动

教师

幼儿

研究前

.9%

88.1%

10.1%

研究后

.9%

70.6%

28.4%

合计

.9%

79.4%

19.3%

  由表四结果可见,研究后较研究前教师作为互动主体发起互动的比率有所下降,幼儿作为互动主体发起互动的比率有所上升。将卡方检验,“教师开启互动内容”、“幼儿开启互动内容”有显著性差异。

表五  研究前后教师开启内容的比较(%)

 

约束纪律

指导活动

提问

让幼儿做事

共同游戏

表达情感

询问

分享

激励表扬

研究前

2.8%

22.0%

20.2%

11.9%

3.7%

4.6%

15.6%

9.2%

.5%

研究后

.9%

18.3%

9.2%

9.2%

3.7%

2.8%

11.0%

10.1%

2.8%

合计

1.8%

20.2%

14.7%

10.6%

3.7%

3.7%

13.3%

9.6%

1.4%

  由表五结果可见:研究后较研究前教师开启内容中,约束纪律的比率相对下降,指导活动、提问、让幼儿做事的比率均有所上升。

表六  研究前后幼儿开启互动内容情况比较(%)

 

寻求指导与帮助

告状

引起关注

发表见解

询问

共同游戏

陈述情况

寻求安慰

研究前

5.5%

.0%

1.8%

.2%

.0%

.9%

.9%

2.8%

研究后

8.3%

.9%

3.7%

8.3%

1.8%

1.0%

4.6%

3.7%

合计

6.9%

.5%

2.8%

4.1%

.9%

.9%

2.8%

3.2%

由表六结果可见:研究后较研究前幼儿开启内容中,寻求指导与帮助、引起关注、询问、陈述情况的比率相对上升,共同游戏的比率基本保持不变。

(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

经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执教教师发现驾驭活动的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教育行为也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1、关注全体并因材施教

通过有效师幼互动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教师了解到影响有效师幼互动的一个关键因素,即施动方式与方法,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尝试使用,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学习,教师认为,在活动之前教师特别有必要了解每一位幼儿,针对不同幼儿采取不同的施动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出现了问题,老师不是马上走到幼儿面前明确指出问题,而是综合考虑幼儿的发展情况、幼儿的心理因素,综合运用肢体、语言、表情等等方式方法与幼儿进行互动。

例如,在《好朋友的信》大班主题数活动中,执教教师考虑到×××是个比较好胜、自尊心较强的幼儿,在平时的活动中,×××即使有问题或同伴说“你错了”,×××也不会进行修改的。在今天的数活动操作过程中,老师让幼儿开始动手操作不久,×××2大叫起来“王老师,你看×××1他把所有的景点都粘上去了。”老师看了×××1手里的信封,没有拿上纠正他,而是通过询问×××2,给×××1进行暗示。“×××2,你为什么只选2个景点呀?”, “因为多了我朋友来不及记住,所以每次介绍2个景点。”话音刚落,老师用暗示的眼神看了看×××1,蹲下身子轻声轻语的说:“你一定想把我们上海所有美丽的景点介绍给你朋友是不是?” ×××1点点头,老师轻轻地摸了摸×××1的头说:“可是景点多了朋友记不住的,这次选2个景点,下次再给好朋友介绍别的景点好吗?”只见×××1笑着点点头,拿走了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邮票。

2、养成了倾听的习惯,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调控活动的能力有所提高

教师有良好的倾听习惯,静下心来,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倾听幼儿内心世界,这很重要。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就有时间与机会进行思考和表达,幼儿才会有个性化的东西表现出来。对于教师来说,也能更好地调控活动,使活动目标的达成度更高。例如,《挂灯笼》是《我是中国人》主题背景下的数活动,其中就有这方面成功的师幼互动行为。

操作情景的集体数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情况记录

时间:2012.9.22

记录者:×××

环境与材料

行为描述

回应策略

大班活动室:

北京天安门庆国庆挂彩灯展示图一幅,景点、灯笼、算式题若干。

小朋友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固体胶棒

1、孩子们都在兴高采烈地观察并讨论着喜庆的天安门。×××大声说道:“哇,天安门好漂亮,还有灯笼和算式。”

2、×××很开心地坐在了自己的椅子上,欲言又止。幼儿们看着黑板都在思考,顿时教室里没有了声音。 

3、听到提示后×××马上把手举起来,听到老师第二次提问他,非常高兴地走到前面,指着小黑板说:“算式中的数字4表示4只蓝色的灯笼,数字1表示1只红色的灯笼,合起来就是5只灯笼,所以,4+1=5。

4、×××蹦蹦跳跳地做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师开心的说:对,你的观察真仔细,这些灯笼与算式里藏了秘密,你们发现了吗?

大概20秒钟之后,教师轻声提醒道:一串灯笼上有两种颜色的灯笼,这告诉了我们什么? 

师:哇,你说得真好,真是一个会观察、会脑筋的朋友。

在师幼互动行为情况记录中,教师在抛出问题之后看到教室里安静的情况,没有马上给予提示,而是让幼儿自己思考,给了幼儿一个挑战思维的空间,先让幼儿仔细观察、充分思考,教师再稍做提醒,是教师的倾听、适时的提醒促进了有效师幼互动的发生。

大班年龄段的幼儿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而且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发展,这种发展需求要求幼儿有一定的思考和表现空间。所以,作为教师,抛出问题之后,就应该给予幼儿一定的思考时间,有良好的倾听,听听幼儿的心底里的话。

3、综合运用不同的互动方式,有效回应幼儿

时间:2012.9.20

记录者:×××

环境与材料

行为描述

回应策略

1、老师提问:“信封也写好了,信封上都写了什么呢?”幼儿纷纷回答,如:“我的地址和名字”、“爷爷奶奶的名字”、“敬老院的地址”……

老师听了幼儿的回答,简单回应到:“哦,是的,把你们说的都加起来,就能够成功寄出一封信了。”

2、老师提问:“现在请你告诉后面的客人老师,你的信里都写了什么?”一幼儿回答:“上次我看电视上看到的,老师也教我们画过的,外面墙壁上也有的,就是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

老师听了幼儿的回答,梳理回应到:“哦,你在信里介绍的是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

3、老师提问:“8位小朋友分成两组,一组跟王老师去送信,一组跟钟老师,都有哪些好办法来分组呢?”幼儿纷纷说到:“我要跟着王老师”、“我要跟着钟老师”…….

老师回应到:“跟着王老师和钟老师都是一样去敬老院的,现在先想想都有哪些好办法来分组呢?”

  在师幼互动行为情况记录中,上述实录的三个片段就向我们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回应的方式:

(1)肯定建议

对于幼儿关于“信封上都有些什么”的回答,老师进行了简单的回应,展现与肯定了幼儿已有的经验,体现了活动中老师语言的精炼。

(2)认可提升

面对孩子罗里罗嗦,拐了很多弯才拐到了问题上的情况,老师及时将幼儿的语言进行梳理提升“哦,你在信里介绍的是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

(3)抛转问题

当老师提出要分组行动时,孩子们纠结于要跟哪个老师的问题,使得活动越行越远,这时老师抛转问题:“跟着王老师和钟老师都是一样去敬老院的,现在先想想都有哪些好办法来分组呢?”使得孩子生成的疑问又重新回到了主题,体现了目标在心中,提问要与目标紧密联系。

分析了王老师的本次活动,我觉得老师在活动中处处关注孩子的生成,老师对于孩子的回应、提升有智慧,对于孩子的问题要有精确的判断,并迅速作出精确的反应,老师的回应不是随心所欲的,目标始终是在老师心中的,要从孩子的有效发展出发来想问题,这样才能意识到哪些是值得生成的,从而使老师的回应更有针对性,师幼互动更有效,活动目标达成度更高。

总之,通过操作情景的大班数活动中有效师幼互动策略的研究,教师出现“走过场”的现象少了,对活动的控制行为明显减少,教师驾驭活动过程的能力有所提高,师幼互动更加有效,教育教学行为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孙红卫.《幼儿体育活动中师幼教学行为互动策略的研究报告》.2006,(5)

2.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
推荐幼儿园数学活动论文
  • 【學習數學的程序】︰數感、量感、形感、空間感
    【學習數學的程序】︰數感、量感、形感、空間感

    數學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我們每天都會相遇的,譬如︰起床看「時間與日期」、買早餐用「錢幣」、搭公車看「站牌」、打電話撥「門號」、用「遙控器」選電視台‥‥‥等,這一些都是須要與「數字」有密切的關係。 所以說數學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而言,是最基本的且重要的知識。 數學是什麼? 在古中國(清朝以前)的正規教育是沒有數學課,而數學的字眼是由英文字「Mathematics」翻譯而來,其本意較接進「求知、思考」。 「求知、思考」只是要把事情弄得比較合理、比較有條有理。 其實幼兒學數學就像學說話、學走路一樣,必須「

    07-21
  • 中班数学教学研讨活动《彩旗飘起来》反思
    中班数学教学研讨活动《彩旗飘起来》反思

    一年来,平湖市教研室对幼儿园科学教学进行重点研训。先后进行了四次全市性的数学教学研讨活动。这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市中心教研组的研讨活动。11月10日在我们曹桥行知幼儿园举行平湖市幼儿园科学教学第四次主题式研训活动,我承担了中班数学活动《彩旗飘起来》研讨课。当我知道自己要上指定内容的时候,心中有点着急,因为按一定规律排序,在这方面我好像接触很少,也不太了解目前中班孩子的排序能力处于怎么样的水平。于是我在设计教案前仔细查阅了许多的参考用书。我也走进了中二班,与个别幼儿交谈,获得一些信息。于是,我就开始设计教学活动

    07-21
  • 读《浅谈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后感
    读《浅谈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后感

    《浅谈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语言应该体现探索性。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把初步的数学知识和概念直接向幼儿讲解,而是应该启发幼儿依靠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发现和探索,并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 思考:好奇,好问,好摆弄是幼儿的天性,这种天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孩子对事物的好奇探索在于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在特定的环境中有探索行为产生,在作客时会有探索行为产生,甚至在回家的路上也可能发生探索行为。这什么会这样呢?对幼儿而言,探索就是玩,而玩幼儿的天性。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直接经验,通过摸、

    07-21
  • 听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有感
    听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有感

    一幼 周琼光 认识梯形的名称,让幼儿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征,是中班的数学活动内容之一。然而梯形的多样性及特殊性往往让很多老师感到不好向幼儿讲解介绍。今天听了张老师组织的《认识梯形》这一活动,我受益匪浅。 整个活动以游戏的方式贯穿始终。好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张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紧紧抓住了这一特点。首先设置兔宝宝买镜子的情境,让幼儿到商店帮兔宝宝买既不是圆形椭圆形,也不是方形的镜子,看一看是哪一种形状的镜子,叫什么名字呢?引出认识了梯形的名称,满足了幼儿好帮助别人的情感。再通过形象的梯形娃娃翻筋斗,梯形娃娃与方形娃

    07-21
  • 数学教育中的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
    数学教育中的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

    在科学领域的学习中,有些教学内容是幼儿难以通过自主操作独立感知和发现,需要教师在集体活动中演示讲解或引导幼儿观察、讨论。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是幼儿园常用的两种教学组织形式,它们各有特点和功能。如何让两种形式相统一呢?三月的幼教核心期刊《数学教育中的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对于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的优势进行了解释详细。 幼儿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的特点,在数学学习中仅仅依靠教师的直观掩饰或语言传授是难以让幼儿达到完全理解的目的的,我们要借助小组活动形式,在痛一时间内设计肉感个小组活动,根据不同的幼儿发展水平,为它们提

    07-21
  • 角色游戏中的数学教学
    角色游戏中的数学教学

    太仓市实验幼教中心中心幼儿园 顾怡茜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 超市、点心店、理发店等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离不开的重要场所,孩子们也经常跟着爸爸、妈妈光临这些场所,日常接触得多,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再现起来比较容易。在这些游戏中,孩子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利用游戏的形式,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非常生动。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活动方式,他们也知道去医院看病要用钱、去点心店吃点心要用钱、到小超市买东西要用钱、到理发店洗头也要用钱。那我们何不利用这些游戏形式,来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

    07-21
  • 从“说”数字中了解数量
    从“说”数字中了解数量

    在孩子刚3岁时,你很可能会听见她开始说一些数字,这也有助于她逐步了解数量。幼儿都喜欢竖起手指来表示他们的年龄,喜欢告诉别人自己能从1数到10,还喜欢唱字母歌。一开始,他们还只是背诵数字的名称,就像背歌词那样。例如,孩子漏背数字(如,1、2、3、5、6、7)或毫不间断地说一连串的数字(如,12345),这都是很普遍的。他们也许还会数一些他们看见过家长或年龄比他们大一些的孩子数过的东西,但他们数得不正确。在他们说出最后这个数字的过程中,数一连串数字的声音会逐渐减弱或重新数过。孩子模仿他人数数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字

    07-21
  • 找寻幼儿数学教育的切入点
    找寻幼儿数学教育的切入点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思维学科,在幼儿园里历来被认为是一门课,这是因为孩子的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逻辑思维几乎等于零,幼儿的这个年龄特点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是幼儿园的教育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自然、科学无处不到,因此,数学教育同时又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教好数学,让孩子乐于学习数学,一直是我苦思冥想的问题,本学期,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寻幼儿数学教育的切入点,初见成效,觉得应该记下来。 第一,遵循幼儿的思维特点,从形象入手教数学。 幼儿园的孩子大多36岁,思维以形象思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