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时、分、秒》教学反思优化

栏目: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19-12-12 19:29:11

《三年级上册数学《时、分、秒》教学反思优化》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每位教师在教学时都会优选最佳方法,希望取得最好的效果。方法无优劣之分,只是看哪种更适合学生的发展。为优化《时、分、秒》的教学,我采取“通览教材,提前布局;调查了解,定准起点;潜心思索,设计方案;点燃激情,迸出灵性”的策略,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于时间的知识,同学们并不陌生,时间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时间,但是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时、分、秒》既简单又困难,说它简单是因为钟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由于耳濡目染,同学们都能认识简单的时间;说它困难,是对1时、1分、1秒的体验上,到底它有多长,有时感到1时很长,有时又感到1时很短。怎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感受,对于同学们来说很困难。为此,我研究了很多课例,借鉴别人的优秀经验,加上自己的实践和思考,认为《时、分、秒》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

一、学期伊始:通览教材,提前布局。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精心设计,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和编排的,那么我们的老师在开学初接班的时候,将一学年的课程知识提前通读,找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安排、有备无患。等到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由于学生已经对相关知识加以关注,有了自己的观察、了解与思考,这时再学习那就是水到渠成,易于把握。我们只要重点突破易错的节点,打通知识间的联系,就易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特别是像时间这种比较抽象的知识,更需要不断观察、运用、感悟和体会,时间长了,感悟和感觉就逐渐形成了。为此,我要求二年级学生开学初每人准备一个闹钟,在家长的帮助下,认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它们分别是什么,你每天起床的时间、上学的时间、睡觉的时间等等,同时再结合平时上下课的时间,适时利用教室内的钟面,让学生说出具体的时间,经过这样的历炼,同学们一定有更深的体验和收获。

二、学前定位:调查了解,定准起点

很多情况下,一节课效果的优劣与学生学习的起点定位有很大的关系。起点定位高,导致学生学习有困难,难把握;起点定位低,学生听起来没兴趣,所以准确地定位是对老师的一个考验。平常的教学中,老师都是从如何教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考虑到学生学的角度偏少,因此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思路,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如何学。怎样学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这就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开学初,在教学《时、分、秒》的知识之前,为了解学生原生态的知识基础水平,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全班同学参与。本次调查问卷涉及到对时间的了解,认识时间的工具,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哪些,钟面上都有些什么,时针、分针的认识,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单位间的换算,常见的时间,认识钟表上的时间等知识内容。

经调查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弱,对时间单位这个概念不清楚,70.6%的同学没填写;钟面上有什么,填数字的较多,说明他们头脑中还是有印象的,对秒针认识稍差,对时针的认识稍好些。根据调查的结果,发现学生在一日时间、钟面上的数字、下课时间、起床时间、睡觉时间,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掌握较好,而在时间单位,经过时间及认识钟表时间上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教学时对掌握较好的可以少花些时间,而对于薄弱的地方,则要加强指导。对学生认识钟面上的时间较差,为增加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则要求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认真观察比较,增加孩子们的应用意识,等到上课前再次进行调查,采取同样的问卷,经过两次对比,发现同学们比上一次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说明我们采取的策略是有效的。

三、理清思路:潜心思索,设计方案。

摸清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根据教材知识结构,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教师一律通过学生的自学来习得。由于经过前期的提前介入,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那么他们在学起来就会失去一些新鲜感,同时会产生轻视的心态,这时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设计一些新颖的学习方式和环节,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如请小朋友当小老师给同学们来介绍时钟。教师设计一个卡通钟,时针又粗又短,秒针又细又长,并配上不同的声音来介绍自己的特点,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更能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增强趣味性。建立有关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是几时几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大约几时——比几时多或少——是几时几分”的探索过程,从而突破认识上的难点,重点是观察分针是过12还是没过12,没过12是上一个时刻,过了则是下一个时刻,再设计同类型的题目来加以巩固,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对1时、1分、1秒长短的认知,一定要用行动来体验,一分一秒可以课堂体验,可设计1分钟写字、口算、跳绳比赛,一秒钟拍一次手,一秒钟走一步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喜欢的,他们一定非常愉悦的参与,1小时的时间稍长一些,一节课完成不了,我们可以采用一节课外加前后两个十分钟来感知。将时间的认识与活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有了参考,更有利于时间观念的形成。

四、师生互动:点燃激情,迸出灵性

经过前面的精心准备,教学效果的优劣体现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灵活把握课堂的能力,把预设与生成的内容科学合理地解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第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良好的开端能更易于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快速进入知识的探究中,有趣、有意义的情境更能吸引学生,所以说良好的开端等于事情成功了一半,如认识“时、分、秒”可以从谜语引入:“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很快将同学们引入到有关时间的学习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的情境:《时、分、秒》可用例3的情境图,让学生结合图中情景,有序地说出小朋友的活动,然后有针对性的引出钟表、认识时间,知识的引入顺畅自然。

第二、更好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知识地学习中,不能一帆风顺,要适当经历挫折、困惑,再经过自己的思考、交流及教师的点播,思路逐渐明朗,难点被突破,体会:“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这样的学习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如例4接近整时的教学时,教师将题目展示出来,让学生说一说各是几时,这时对7时55分的钟表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7时55分,一种是8时55分,大家各抒己见,互不相让。这时教师让大家冷静下来,根据时针与分针说出自己的理由。一种说是时针接近8,但未到8,所以是7时55分,另一种说是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55,所以是8时55分,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相同点都是55分,不同点一个是7时,一个是8时,谁能有更好的方法来证实自己的想法正确呢?请大家思考、讨论、交流,很快就有同学找到了方法。老师请他给大家介绍:他说,我们让时间再往后走,当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8,这时是8时,所以在这之前,指着分针指着11,那它一定是7时55分。经他这么一说,原来说是8时55分的同学都哑口无言了,更有同学说,我们可以将分针退到10的位置,这时是7时50分,再往后走1大格,又走了5分钟,就是7时55分,经过大家这么一辩论,使同学们对难点有了更好的认知。接下来的8时05分则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可见知识需要不断地“辩”和“思”,知识越辩越清晰,越辩越明朗,这是深度思考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希望得到的。

由于每个班级中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风格的不同,每人都有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我,我的方法未必适合别人,但是只要适合学生学习,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地发展,都是最好的方法。愿我的思考和方法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小明.小学课堂差异教学策略的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3.吴恢銮.差异课堂小学数学差异教学探索[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4.赵文静.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二年级下册.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
推荐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第一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第一稿

    教材分析:平移与旋转是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新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这些现象。 教学目标: 1. 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3. 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

    11-15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轴对称图形》教学细节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轴对称图形》教学细节

    在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并能感悟和理解对折、重合、折痕等关键词,教师适时帮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之后电脑出示一些学生知道的几何图形,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新知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下面是两位老师不同的执教细节。 【案例一】 教师电脑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正五边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师:请拿出信封,倒出图形,小组内一起验证。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对折验证。(教师巡视) 师:交流一下,第一个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生:对

    11-19
  • 人教版小学下册第六单元认识面积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下册第六单元认识面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题目是《认识面积》。一、说教材:《认识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教材通过三个层次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2、结合比较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的活动,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3、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相同方格数的不同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面积,从而概括出面积的含义。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但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

    10-08
  • 注重算法的优化,建立算式之间的联系
    注重算法的优化,建立算式之间的联系

    一、了解学生知识基础, 在上课一开始,杨老师出示了4个两步计算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观察之后,说出每个题目的运算顺序,通过这样一个环节,了解学生对三年级知识的掌握程度,知道学生在哪些方面掌握得很好,哪些方面掌握得不是很好,以学生的知识基础为生长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做到有的放矢,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这堂课上,我们看到杨老师的教学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从复习旧知导入,了解学生知识基

    01-05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案例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案例

    【李允允 】 一、案例背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册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知道把长方形某个面的形状

    08-02
  • 加强对比练习,突破小数加减法难点
    加强对比练习,突破小数加减法难点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是《小数的初步认识》,在这一单元里有一位小数的认识和意义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因为是小数的初步认识,在认识里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一位小数,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然后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 在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教学时,我首先复习了整数加减法的练习,使学生明白了进行计算时必须相同数位对齐。 课本中的例题都是一位小数加减一位小数。对于一位小数加减整数,整数加减一位小数,这一教学

    05-28
  • 教学《口算乘法》有感
    教学《口算乘法》有感

    今天上午第二节我讲了《口算乘法》。这节课的内容不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口算的两种方法。我觉得这节课的不同之处在质疑和激励语的运用上。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学探究。自学的环节里,有的小组讨论的很激烈,组长的带领作用发挥的很好。没过几分钟就找出了2-3种方法。可有的小组讨论了半天还没有找出3种方法。(如1603就有三种方法)这个环节我发现了问题:组长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以后我要和语文老师商量一下孩子们的座位问题。最后的

    02-12
  • 教学《画角》有感
    教学《画角》有感

    昨天,我们班讲了《画角》。知道画角掌握不好,提前在《量角》这一课里让学生做得尽量扎实一些。可讲完后才发现:即使讲的再全面,孩子们在接受起来仍然需要一个过程。 我大概总结了一下孩子们容易出错的几个问题:1、分不清内外刻度。导致在画角时把钝角和锐角都混淆了。2、画角时记不住标上读数和角的符号。这两点在上课时我强调了很多遍,可遇到现实,就大打折扣,令人伤心。 于是,我利用今天下午周清的时间一边看孩子们做卷子一边

    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