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同课异构材料《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栏目: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0-07-30 15:49:48

《送教下乡同课异构材料《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准备:

课件

古典音乐《阳关三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诗题

 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去见证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101页,举起小手书空课题。(板书课题课题《送元二使安西》)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写一个读一个。

2、解诗题

(1)、指名读。指导读好诗题的断句。

师:文有文眼,题有题眼,题目中最关键的一个词就是题眼,谁来说说诗题中哪个词最关键?(送)围绕送字你想提哪些问题呢?

师:咱们来看看这些注释,结合预习中对这首诗的了解,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自己练习、指名说)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

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知诗人

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对于王维的情况你了解哪些?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为人所称道。苏轼曾称赞他的诗与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读全诗,掌握节奏。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这首诗有着怎样的画面呢?咱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读诗的时候注意请教课文中的两位小老师,一个是生字词顶上的拼音,拼一拼把字音读准确,一个是文中的注释。结合注释想一想,把诗句读通顺。好,自己读自己的,读到你满意为止。

2、指名读

你们读得多专心呐,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3、读得非常准确!出示多音字的音和义学生读诗选择确定读音;指导写“舍”。

4、读出节奏。

读准了字音,咱们还要读出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

自读——指名读

5、生齐读诗歌。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

三、入诗境,以画解诗。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韵律美,更要读出画面。请大家结合注释和课文中的插图,一边读一边想:每句诗写了怎样的画面?

2、指名说

哪位同学来把你看到的印象深刻的画面向大家描述一下?

清朗的天空,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你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吗?

3、这景真美,(板书:景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

4、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诗人却要和他的好朋友元二分别了。从哪儿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

喝了一杯又一杯,送了一程又一程。

5、我们一起来用心品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

四、品诗意,三叹“更尽”。

1、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元二这一去,要走多远呀?(投影出示路线图)

师配乐介绍:当时阳关以西,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从渭城到安西,一路三千多公里,三千多公里啊!在当时,元二要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这一路上没有了渭城湿润的朝雨,没有了渭城青青的柳色,没有了渭城舒适的客舍,更没有了渭城情深似海的老朋友。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面对即将远行的好朋友,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2) 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三叹“更尽”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千言万语只能以酒相送──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再看看窗外,杨柳依依,而朋友即将远行,满怀的期盼举杯传达——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融化在这浓浓的酒香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抄默千古名句。

这浓浓的友情都化在了送行的酒里,(板书:情浓)这对好朋友真挚醇厚的友情感动了许多人,后来有人给这首诗谱上了曲子,成了盛唐时期最流行的乐曲之一,名为《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咱们和着这首乐曲把这传诵千古的名句工工整整地抄下来,铭记在心里。(指导书写“君”)

五、悟诗情,体会别意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这依依难舍中隐藏着朋友之间怎样的情谊呢?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咱们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男女生分角色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咱们这样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填空式读)

2.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一杯酒,道却千言万语,一首诗,传诵千古情,让我们走进当时送别的画面,背诵这首诗,(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3、创设情境检查背诵。

这节课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回去要和别人分享,现在老师就是妈妈,你是怎么和妈妈分享的?

4、课外积累

(1)小结学习方法

人生自古伤离别,要想真正理解这段跨越时空的真切情感,还需还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细细品读这首诗。好,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咱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用了那些方法?(师小结生概括:解诗题 知诗人、读诗文、品诗意、悟诗情)

(2)自学《山中送别》

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现在用上这个方法学习王维的另一首首送别诗《山中送别》,咱们一边读一边想:诗中写了什么?别忘了请教诗中的三位小老师哦。

(2)分享送别诗名句

诗中虽没有送别的情景,但朋友之间的那片真情流淌在字里行间,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诗的名句,咱们一起来分享。

(出示PPT,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诗。)

六切记体察,体验送别。

师:陈老师很高兴和咱们班的孩子有这样一次难忘的学习活动。课上到这儿,你们已经成了老师的好朋友。真舍不得离开你们这么优秀可爱的孩子们,可是,老师也要回去工作呀!临别之际,你能给我说两句送别的话吗?

生:——

师:我也“劝君更加努力学,学业成功告故人”。

六、布置作业,发散思维。(任选一题)

1.把这首诗背给小伙伴或是家人听听。

2.课外积累:读一读《唐诗三百首》搜集一些送别诗进行交流。

3、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七、板书设计:        
送 元二 使 安西(送别诗)
景  美
情  浓
推荐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一单元《挑山工》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一单元《挑山工》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快与慢的第一篇课文。文章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与一位挑山工相遇、接触、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他们登山时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首先写我登山时看见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心中感到很奇怪;其次写我与一位挑山工交谈,明白了他登山速度快的原因

    07-22
  • 单元提示中的启示——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单元提示中的启示——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这样写道:阅读本组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思考一下课文中讲述的这些故事,对我们做人处事有什么启示。仔细品读这单元中的四篇课文,都表达了该如何为人的道理。如何能让学生深切体会这些道理,明白如何为人,做一个怎样的人,在这个单元的教学关键点,在理解重点的语句和段落,从反复地品读中去感悟人物的品质。 说说简单,做做可真不容易。就拿《尊严》一课来说,学生经过几次的感悟,仍只能停留在这个年轻人有尊严这一层面,那么尊严是什么?其实是一个人的一种品质,一种高尚的人格体现,一种高贵的精神。可是,孩子们却

    04-02
  • 《第一次抱母亲》第13课反思(4月)
    《第一次抱母亲》第13课反思(4月)

    《第一次抱母亲》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一位普通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同时也表达出一个儿子对母爱的体会和意欲回报的心。教学时,我力求抓住一轻一重的对比,即母亲身体轻,但母亲担子重。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带有轻字的句子自读自悟。如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母亲病重,连转身下床这样平时轻而易举的事情都很难做到。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语音语调低沉了,对母亲怀着一种深深的怜惜,对作者有一种责怪感情。 而对于母亲担子重的理解,则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去体会语言的话外音,课文中多次出现担子、重担等词,这里的重担除

    05-02
  • 阅读分析,学生的痛——四上二单元检测反思
    阅读分析,学生的痛——四上二单元检测反思

    今天,进行了四下语文二单元的检测,全班43个孩子,只有11个学生得优,优秀率25.5%,还有一位学生不合格,得了57.5分。本次检测,是前所未有的糟糕。这个班级是我带上去的,竟然想不到进入四年级会有这么大的落差。 分析二单元的试卷,发现主要出在阅读分析。阅读分析满分的一个也没有,扣3分以内的只有7人。有20人扣8分以上。得了57.5分的那个孩子,就阅读分析一项,扣了22分,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同学们错的原因主要是这么几点: 1.根据意思在课文中找词语,找的不够仔细,或者对一些成语不理解; 2.出现新的类型题

    09-28
  •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本课是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要让学生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根据诗歌的特点,我们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句子重点读,仔细体会,再来交流。这样的探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进一步领会了诗歌的意境!教学中我有用课件,可能会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到诗境之美妙,但觉得减低了学生对语言文字品味。有利有避啊! 《望洞庭》和《娥眉山月歌》两首诗都描写了山、水、月,但是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我想编者将他们编在一起的意图可能就是让学生来比较体会:同样

    09-07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老师,您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老师,您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抒情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描写和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与美好,另一条是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感激和真诚祝愿。两条线索交错发展,构成了明快的节奏和鲜明的主题。课文配有一幅彩图,一位教师和几个面带笑容的小学生,站在花丛中,背景是高大的现代化建筑,正在腾空的火箭等,象征着孩子们在老师的辛勤培养下茁壮成长,向着美好的理想和

    09-08
  •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1.课文的文体与《记金华的双龙洞》相同,属于游记,记叙了作者农历八月十八日到盐官镇海塘大堤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所见、所闻、所想。课文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关键句,既点明了所观之潮是钱塘江大潮,又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还交代了观潮的原因,引起了学生的阅读期望。课文接着的四个自然段,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讲述了观潮的全过程,具体形象地描述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与众不同的

    08-18
  • 统编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编写说明
    统编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编写说明

    单元说明:本单元是围绕提问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是继三年级预测后的第二个阅读策略单元。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阅读状态,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编排本单元旨在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培养问题意识,提高阅读能力。 围绕提问策略,本单元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有童话、说明文、散文等不同文体类型,引导学生在阅读不同类型文章时都能够主动提问。每篇精读课文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不同

    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