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以“认识时、分”教学为例

栏目: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0-01-26 19:15:13

《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以“认识时、分”教学为例》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令人向往,面对着多彩多样的世界,很多情况下,人们都已经熟视无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多事情也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何谈深入的探究。为此,在知识的学习中,要逐渐创设一种氛围:有趣、有吸引力、有神秘感、有成就感,与生活密切相关,这样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在教学《时、分、秒》这部分知识前,我在班级中做了详细的调查了解,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有了准确的把控,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薄弱之处做好预设,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突破,有效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以及本节课的知识内容,重点加强了以下三方面的设计:

一、         优选情境,直奔主题。

新课标要求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因此,好的开端能尽快吸引学生进入状态,因为是学习时间的知识,我就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生动的情境入手。本节课的引入环节: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嘀哒、嘀哒、嘀哒……这是什么声?

生:齐答钟声,出示钟。

师:今天我们就利用钟来认识时间,板书:认识时、分。

简洁而又明快的引入,由静到动,拉开了本节课的序幕。同学们静心、静气、静神,做好了一切学习准备工作,从学生们熟悉的钟声引入,一下子把孩子们的心吸引到时钟上,没有一点做作,直奔本节知识,且自然顺畅,一下子吊起学生的胃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入手,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二、         起点精准,异中求同。

布鲁纳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一节课效果的优劣关键是否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只有起点准确了,下一步学习的目标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时间才能更合理的分配。如在认识时针、分针和整时上:

师:观察钟面,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钟面上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

生:钟面上有12个数字;

生:跑的最快的是秒针;

师:说的真好,秒针这节课不研究它,后面在学习它。谁给大家指一指,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

师:时针和分钟各有什么特点?

生:时针粗又短,分针粗又长。

师:(出示8时钟面,)这是几时?它有什么特点?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间,并给同桌交流。

师:这些时间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分钟都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从课前的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整时的认识不准确,关键是对时针和分针表示的意义不清楚,因此在本环节设计了根据特征认识时针和分针,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而对整时的认识,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喜好,拨出自己喜欢的时间,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展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刻,这正好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不同时刻的比较,找出整时的特征,构建了更丰富,更深刻的认识,异中求同,从而把握本质,真正理解了整时的意义。

三、         动手操作,建构沟通。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可以将学生的眼、手、脑并用,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思考能力。特别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少,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靠直观,形象记忆为主,为此,我们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将新知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衔接起来,从而逐渐形成知识体系。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例如,教学时分之间的关系时,

出示钟面,观察思考:

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一共有多少个小格?

师:你是怎样想的?和同学交流。

生: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生:我是通过数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算知道的,5×12=60。

师:时钟走一大格是多长时间?分钟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

利用时钟演示给学生看,充分认识一时和几时,一分和几分。

师:请同学们自己拨一拨一时,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时钟走一大格,分钟正好走一圈。

生:时钟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60小格是60分。

生:1时=60分。

学习过程就是从不会到会的体验过程,这一过程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任何的说教都代替不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本环节就是通过学生的操作去发现时、分之间的关系,时针走一大格分钟正好走一圈,每一位学生都有了真实的体验,都有话要说,而且清楚的得出1时=60分的结论,从而轻松的把握本节知识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样的设计,活动目的和要求明确,可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的参与数学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趣味性,并从中获得满满的收获感,培养了自信心。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充分借助直观,对操作活动进行精心而又细致的设计和指导,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动眼、动手、动脑,那么知识的建构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学精于思而慌于颓”,本节知识利用钟声将同学们引入探索时间的殿堂,开门见山,自然顺畅,并通过针对性的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我们都要经过精心的对比、思考,精上选优,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生根发芽,形成参天大树。
推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 <观察物体>教案和反思(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观察物体>教案和反思(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3、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物体的意识。 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认识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模拟拍照游戏,初步感受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是不一样的。 请全班同学给同一个小朋友拍照说说你拍到了什么? 为什么拍到的照片不一样? 二、实践观

    07-21
  •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升华。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

    02-20
  • 在对比反思中构造算法——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
    在对比反思中构造算法——反思《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也是学生计算较大的数的开始。现教材把整十数加一位数移至前一课教,还是有些弊端的,孩子对于整十数加减法不熟练,导致今天构造算法比较困难。 学生只要错误有一、不理解算法,不明白何为相同数位相加减,与整十数加减法搅混。 二、重复计算,加错数位 三、新算法,不熟练,容易看错导致算错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后,我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摆小棒说算法,在操作中体验算理,学生有的肯定

    04-10
  • 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评课稿

    一、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理解并掌握知识。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先示范操作,再放手让学生人人操作体验。让学生在拉线的操作过程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能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线段,由摸一摸,指一指,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 二、教学设计层次分明,形式丰富 练习形式多样有趣,通过不同的途径来丰富学生的认识,有效地巩固了

    08-07
  • 动手操作,提升数感——《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案例分析
    动手操作,提升数感——《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案例分析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的确,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数感。 《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是所有乘法口诀学习的最后阶段,学生已经有了前面学习1~8的乘法口诀以及编口诀的经历,学习本课知识会比较容易,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前面大量的经验积累,部分学生会想当然

    12-13
  • 关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研究课的思考
    关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研究课的思考

    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由曾有荣老师上镇级研究课:二年级数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在评课时,有位老师说:在授新课时总有感觉不对劲的地方,但不知道从何说起?有些困惑。我也有感觉:设计的教学流程还可以,怎么上起来总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上不出精彩来。在评课交流时老师们都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看法,但我的头绪还在回荡在课堂中,没能收复。在午休时间里,静心思考问题出现在哪? 一、直接呈现课

    12-17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的解决问题》,第104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巩固质量观念的建立,知道1000克=1千克。 2、在初步建立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的质量的意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

    04-02
  • 人教版数学《克与千克》听课记录
    人教版数学《克与千克》听课记录

    课前准备: 天平秤你们都能看到吗? 确认分组是否明确,一组 二组 九组 1号 2号 待会儿看那一组表现最精彩 唱首歌跟大家听听 非常好,有些同学还边唱边摇头晃脑 上课 一、课前交流、导入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