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研究课的思考

栏目: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19-12-17 16:23:13

《关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研究课的思考》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由曾有荣老师上镇级研究课:二年级数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在评课时,有位老师说:在授新课时总有感觉不对劲的地方,但不知道从何说起?有些困惑。我也有感觉:设计的教学流程还可以,怎么上起来总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上不出精彩来。在评课交流时老师们都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看法,但我的头绪还在回荡在课堂中,没能收复。在午休时间里,静心思考问题出现在哪?

一、直接呈现课例1的问题过快,没有让学生清楚地观察情境图,说一说情境图反馈的信息,不利于中等生和后进生理解图意。在教学中,观察情境图时要关注到这些学生,自己是不是会组织语言完整地表达信息。在《课程标准》中低段的情感与价值观里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情境图让学生完整地表达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途径,学生表达的数学语言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展现。如果在情境图上,让学生说一说:这多面小红旗,你是怎么数又快又准的?引发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从横着数,一行8面小红旗,有7行,从纵着数一列7面小红旗,有8列。这时老师在提问:根据这些信息,同学们可以提出一个数学信息吗?学生就会提出:一共有多少面小红旗?这样的启发引导比直接呈现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自主探索,老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数学问题的设计要有简洁,有思考价值,还要创新。在本节课中,老师设计两道除法算式的问题是:有56面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多少面?有56面旗,要挂成7行,平均每行挂多少面?学生抓住平时老师训练时说的抓住“平均分”用除法来算,似乎是记忆,不理解。也就是“知其然,但不知所以然”。这样可能造成许多学生会列算式不会说理的现象。两道一样的问题,学生很可能会依样画葫芦,思考的价值不大,所以可以换成这样的问题:有56面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多少面?有56面旗,7面小红旗挂成一行,可以挂几行?即能体现除法的两种含义:平均分和包含。还能让学生有思考的价值,当然这样的问题也是万变不离其宗,但至少让学生思考片刻,没有依样画葫芦。
三、比较两个算式总结出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直接呈现儿歌,再举例子理解,不是有点生硬吗?在这里可以利用板书:56÷8=7  想:(七)八五十六  56÷7=8想:七(八)五十六,引导发现商与口诀的联系,再引出儿歌:算除法、想乘法、缺的就是商。借助模型,更能理解与记忆儿歌。

四、在巩固练习中不能单纯地练习,也显得枯燥无味。在练习的设计上,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多样的练习,避免计算的枯燥,影响课堂氛围。比如:口算比赛、做游戏等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在活动中,活跃了课堂氛围。

计算的教学内容看似简单容易上的,其实要上出精彩也不易,稍不注意的设计会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因为有些问题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很快就知道计算结果,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总结出算法。可偏偏在这“算理”的理解上,学生容易感觉到抽象,没能理解,但算法马上能说。这套教材注重让学生直观图示或动手操作理解算理,把抽象变为直观,学生容易接受,也使教学内容变得多样,不是纯粹的计算。所以,老师在计算教学时利用好直观图示或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空间 ,让学生直观感受或经历操作过程,把算理理解到位,再过渡到算法的掌握。另外,计算教学的练习要形式多样,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或许精彩会溢出。
推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 2013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2013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一、 算一算。 1、直接写得数。 50+60= 270-80= 47+31= 44-26= 78-16= 1000-100= 98-63= 80+150= 380-150= 4000+5000= 360+80= 19+78= 400+600= 1200-300= 2300-800= 2、竖式计算,带※号的要验算。 587= 336+478= ※800-625= ※278+459= 3、计算。 280+312+158 726-513+145 647-(428+172) 二、填一填。 1、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07-21
  • 上册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课堂练习
    上册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课堂练习

    补充习题 第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比一比,填序号。 最大的角是( ),最小的角是( )。 答案提示: 最大的角是③,最小的角是①。 解题思路: 根据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进行思考。 补充习题 第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用三角尺在下图中找出直角,并画上┐。 答案提示: 补充习题 第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在下面给定的边上画一个直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答案提示: 补充习题 第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从钝角的顶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看一看这个钝角被拆分成了两个什么角。 答案提示 两个锐角: 一个直

    07-21
  •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设计小结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设计小结

    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以引导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做了如下的设计: 【细节一】 一开始,老师通过摸一摸桌子的长度来感知长度的观念,接着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办法量一量吗?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有用铅笔盒量的,也有用书量的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如果他们都用同一支铅笔来量,结果会怎样? 用不同标准来量,结果不同,但都用厘米来量,结果一样,

    11-18
  • 新课程背景下关于计算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呈现和利用的思考:反思《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新课程背景下关于计算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呈现和利用的思考:反思《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在原课标的基础上新增了运算能力这一重要的关键词,可见,运算能力应是学生必须具有的数学应用技能之一。计算教学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法则和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者结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性资源,而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呈现和利用谈几点思考。 一、计算教学中呈现学生多种思考,优化算放,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磨砺 本节课上的两幅情境图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法,所以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在计算203=60中,

    04-11
  • 教科书P29~305的乘法口诀教案
    教科书P29~305的乘法口诀教案

    【教学目标】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会用口诀进行计算。2.在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知道5的乘法口诀是怎么得来的,并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教学重点】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编口诀。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分析:由于5的乘法口诀记忆,学生在学习了1~4的乘法口诀已经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已经初步知道了乘法口诀的来源、含义和用途,所以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会感到有太多困难。 【核心问题】5的乘法口诀有哪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和

    11-03
  • 我上《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我上《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通过拉线段找、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几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首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手中的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

    12-22
  • 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后进生的问题意识案例
    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后进生的问题意识案例

    后进生成绩差的原因主要理解能力、基础知识储备、自学能力有限,分不清重难点,更加缺乏问题意识,通常一个例题预习完,都不知道这例题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就算是预习了好几遍,还是懵懵懂懂,不知所以、一头雾水,所以在新授课上更远远落后于其他的学生。后进生的问题意识太淡薄或者说没有一点的问题意识,这是阻碍后进生转化的主要障碍,所以在设计微视频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学习五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节课

    02-13
  • 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以“认识时、分”教学为例
    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以“认识时、分”教学为例

    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令人向往,面对着多彩多样的世界,很多情况下,人们都已经熟视无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多事情也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何谈深入的探究。为此,在知识的学习中,要逐渐创设一种氛围:有趣、有吸引力、有神秘感、有成就感,与生活密切相关,这样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在教学《时、分、秒》这部分知识前,我在班级中

    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