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 > 

向内涵要素养,以简单为取向,向方式求效益

栏目: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
时间:2015-06-17 16:14:13

《向内涵要素养,以简单为取向,向方式求效益》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    向内涵要素养以阅读教学为例。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有价值的确实比例不高。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语文课缺少内涵。内涵的缺失,使得不少语文课成为可有可无的、甚至令人生厌的课,从而导致了语文课的贬值。
我的语文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我执教的两堂课上。
(一)立足整体,充分体现文体特征,引导学生把握不同文本的阅读规律。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我以为是割裂整体的分析。阅读课堂随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木”式的教学。文本阅读的内涵被修辞格、表现手法、段落大意、孤立的词句鉴赏、毫无价值的对话等掩盖了。这种教学,学生获得的只是零碎的知识,无法形成一个体系。不仅缺乏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和美感,而且也把读写割裂开来,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生命,也浪费了老师的生命。
(二)内容充实,过程完整,引导学生掌握品味、鉴赏、分析的基本方法。
具体的分析、鉴赏过程,本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然后在具体的教学中,真正能自觉这样做的比例并不高,不少人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给文章简单地贴上空洞的标签。
以《窗》这篇小说为例,小说通过两个病人鞭挞了人性中的丑,礼赞人性中的美的。但是人性的美与丑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固化不变的。但不少老师把美丑给绝对化了,粗暴地把两个病人分别定位为美和丑的典型,特别是把远窗病人单纯地定性为一个十足的罪人。有了这样的定位,在分析时就抽取某些语段,简单地去印证之前的定性,使得鉴赏、品味成了索然无味的证明,毫无语文教学应有的美感和内涵。
我们来描述一下远窗病人心理变化轨迹:最初远窗人对病友讲述窗外美景是尽情“享受”的;接下来他对“为什么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的想法,是感到“惭愧”的;他努力克制这种想法,但“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内心异常痛苦,以致病情也加重;近窗病人生命垂危,他见死不救,变得异常冷漠、残忍;病友去世,他抓住时机,支身看窗外,心情很急迫。  在把握了这条轨迹的基础上,再咀嚼品味一些相关的细节,远窗病人的形象也就清晰了:他的本性也是善良的,他也热爱生命;但是嫉妒心使他变得自私、冷酷,成为一个见死不救的魔鬼;同时他还显得很虚伪。
这样的分析,人物形象不仅清晰,而且也丰满得多,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也更深刻。它启示我们,美变丑往往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有时是痛苦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的事件、机会常会促使人性发生突变。
(三)利用差异,从已知求未知,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提高文本阅读的有效率。
语文教学难在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多内容学生自己就能读懂。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未必比学生知道更多。如果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导致一堂课大部分内容都是重复学生已经知道的,这不仅毫无价值,还令人生厌。在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文本阅读的有效性问题。语文教学需要从学生觉得一望而知的东西中发现他一无所知,关键则是从已知里发现未知,也就是从已知中提出未知的问题。一个教师的起码水平,就是从学生的已知里发现未知。
还以《窗》为例,人人都能感觉到近窗病人心灵的美好,但是好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怎样来表现他心灵的美好的呢?难道他的美好,只是表现在为远窗病人描述窗外的美景吗?这些学生显然是不会想到的,所以围绕这点思考,我设计下面一个教学环节:
(四)抓住特点,遵循创作规律,营造优美的课堂境界,在熏陶之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如《窗》一文不以“两个病人”而以“窗”为题,并以“墙”作结,其特点非常明显,而且也关乎文章的灵魂。对“窗”大家殾能关注和理解,但对结尾“墙”关注和理解就不够。往往只是从艺术效果层面去分析,而对它表达的感情尤其是寄寓的道理则忽视了。从艺术的角度看,运用了“欧·亨利式的结尾”,给了读者想像的空间;从感情的角度看,是作者对远窗病人的一种讽刺和惩罚;从“墙”与“窗”的关系层面去解读,寓意更深远,既然“窗”有虚的含义,那么“墙”自然也有这方面的含义。至于具体含义在下面一个方面再明确。
再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来谈谈如何从创作规律入手,提升语文课堂的境界。
有的老师一上来就明确这首送别诗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而且每一联都流露了这种情感。我以为这样理解,弱化了此诗的艺术魅力。文似观山不喜平,诗歌也如此。好的诗歌,往往能在尺幅之间掀起波澜,在起伏中走向高潮。我们试对此诗的四联作简要的分析:
其情感变化可作如下描述:此地一别,山水相隔------同病相连,身不由己------身隔天涯,心同比邻------分手在即,不学儿女。
这样的分析,无疑富有艺术的张力,学生也能得到美的熏陶。
(五)形象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提高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和思想认识的水平。
文本阅读就是行走在感性和理性之间。阅读只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才能提高,认识事物的水平也会提升,才能把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譬如《柳叶儿》一文的结尾:“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这一段在写什么?难道仅仅是在抒发对柳叶儿的赞美、感激之情吗?它难道不是在议论柳叶儿在特定时期里不同于平时的价值吗?如果老师能借助这一点来启发学生对事物价值的认识,学生的内心是不是会渐渐地发育成熟吗?
所以在执教《窗》一文时,我始终想表现一种认识,作者借助两个病人之间的故事,讴歌了人性中的美,鞭挞了人性中的丑;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由美变丑往往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突发的事件、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和特定的人生境遇往往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如果我们无法把握原则,那么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就会彻底堕落。同时小说也在启发我们如何对待生活,对待外人、外物。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堵“光秃秃的墙”,这堵“墙”使我们无法欣赏到窗外的美景,使我们的内心变得阴暗、自私甚至残忍。但是只要在这堵“墙”上开一扇“窗”,我们就可以享受到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宽敞、明亮;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人间的关爱,生活的温馨……
二、以简单为取向
一、阅读教学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无非弄清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二,阅读教学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最原始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三、阅读课堂最基本的手段是什么?应该是教师引着学生(师生一同)走进文本,披文入情,循文入义。就是引导学生养成“裸读”的习惯。只有像”三秋树“一样“删繁就简”,才能像“二月花”一般“领异标新。阅读教学只有回归到原点,从”零度“出发,才是最有效的。只有真正读懂文章,最大程度地接近文本的真义,那么无论什么样的题目,都能水到渠成般地解决。但是我们当前的阅读教学从过程来看,往往从中途、甚至终点出发;从内容来看,庞杂繁富,过多地考虑技巧、规律和套路;从形式来看,多彩但中看不中用;从环节来看,众多拖沓,过度追求所谓的完整。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高三上了一堂散文鉴赏课--《天子坟》。
大道至简。教学设计切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教学目标要简明,教学内容要简约,教学环节要简化。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简”是语文课堂的价值取向。
三、向方式求效益
为践行这样的教育主张,我们积极推行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主题的课改实验。一方面,我们认真学习领会“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和“自主学、合作学、展示学”的基本方式,一方面在各类研训活动,尤其是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组活动中进行尝试,几年来工作组的所有成员都执教了公开课和研讨课,不少老师执教了多堂课。中王幽美、高华、陆萍等老师面向全市开设了汇报课,韩发潮、朱燕老师在苏州市评优课中获二等奖,李静老师获教师基本功竞赛苏州市一等奖、江苏省二等奖,在苏州市课改展示课活动中王奖华、王去峰、许峰老师执教的课获得良好的反响,特别是许峰老师的课,有内涵,生本味浓,获得了老师、专家的高度评价。在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推动下,老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苏州市把握学科能力竞赛中,学科组的许峰、陆萍获一等奖,高文珠、王幽美获二等奖,另有四人获三等奖。同时也推动了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语文高考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当然,在推进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也碰到了很多困惑和困难,特别是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碰到的困难更多。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始终坚持两点,一是内涵与方式并重,方式是基于内涵的方式;二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会不断地探索下去。
最后用一句话来表达我们的信念和姿态:我们走在大路上!
推荐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
  • 发掘孩子的闪光点
    发掘孩子的闪光点

    阳阳是我们班出名的最慢,吃午饭最慢,搬椅子最慢,上床最慢,起床还是最慢。想了各种方法任然没有大的改变。在一次体育活动踩高跷上,他让我刮目相看,在自由探索如何能让高跷踩的又快又稳时,我看见他速度极快的从一边跑到另一边,心里还想,他怎么跑的这么快,别摔倒了,于是,我观察了一会,他跑的又快又稳。我很好奇的问他:李秋阳高跷踩得很好啊,你是怎么做到的?明显他也是出乎意料老师会问他,他想了一会说:我我脚踩在上面,然后然后绳子拉紧,我就跑的很快了于是他赶紧在跑给我看,他解释的不错,知道怎么样踩高跷又快又稳,集体交流的时

    06-22
  • 从细微处入手,帮助孩子们茁壮成长
    从细微处入手,帮助孩子们茁壮成长

    今天,参加了幼儿园组织的班主任论坛,要求讲讲班级亮点,我觉得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是琐碎的、繁杂的,虽然每件事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其实却关系着孩子们的发展,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从细微处入手,帮助孩子们茁壮成长。我主要介绍几个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一、座位调整 1.幼儿围坐成U字形,成三直排,每月进行轮换,避免长时间坐在同一个方位,形成用眼过度。 2.经常调换U字的方向,从小培养方位感。 3.地上无任何线条,培养幼儿根据实际情形调整座位的能力。 二、自由空间 孩子们是自由的个体,他们渴望自由,但老师们往

    06-22
  • 幼儿园一日活动即课程
    幼儿园一日活动即课程

    在《伞的世界真大》这个主题中,幼儿不仅知道了伞是遮挡雨雪和太阳的工具之一,还了解了伞可以进行伞面涂鸦悬挂在空中做吊饰,可以旋转观察伞面的图案,还可以用伞来当拐杖在伞的这么多用处中,孩子们最盼望的还是撑开伞在雨中玩耍,但孩子们一直没有机会实现愿望。终于周一这天天公作美啦!在户外的时候天正好下起来小雨加雪。孩子们感受到小雪花一点点落到小脸儿和小手儿上格外的兴奋,在小雪中玩耍的心蠢蠢欲动起来。虽然考虑到天气很冷,但看到孩子们急切的愿望,于是决定让孩子们带着上小伞在小雨雪中玩玩跑跑吧!而且,本周也将近入新主题《快

    06-22
  • 善待孩子的“添乱”
    善待孩子的“添乱”

    早上轮到值班晨检,我和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了幼儿园晨检室,孩子们开始陆陆续续来园,晨检室门口一蹦一跳进来了雯雯,跟在雯雯身后的奶奶一见我就兴奋地说:吴老师,我告诉你,我家雯雯今天早上一个人悄悄叠被子,我想她躲在房间里怎么一直不出来,进去一看,把条被子叠得方方正正。这么小个人,叠那么大的被子,你说阿厉害!我拉着雯雯的手笑着说:雯雯真是太棒了,懂得帮奶奶做事了,看把奶奶高兴得!雯雯一脸的神气样,却翘起了小嘴,扬起头对奶奶说:你以后还叫我走开走开走开吗?奶奶笑着说:你这个小东西,老给我添乱,还说。转过头又对我说:

    06-22
  • 让老师赞美的语言在孩子的心田流淌
    让老师赞美的语言在孩子的心田流淌

    我们在组织幼儿活动的时候,经常会表扬一些表现好的幼儿,比如老师让小朋友画画,按老师的要求画的清晰,完成快的幼儿会受到表扬;比如吃点心的时候,吃得快的吃得干净的小朋友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吃饭的时候,先吃完的不剩菜的小朋友会受到老师的表扬--------。 细看这些表扬,我们能发现,其实老师表扬的标准就是在集体中出类拔萃的孩子,和出类拔萃的行为,才是老师表扬的目标。 所以会造成有些孩子经常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有些孩子永远也得不到老师的表扬。 那么这样的表扬是不是真正对孩子有促进作用呢?其实不然。经常被老师表扬的孩

    06-22
  • 再给孩子5分钟
    再给孩子5分钟

    记得在很早之前就听过一个专家的讲座:再给孩子5分钟。听后感触很多,虽然事隔4年了,但我仍清楚的记得这其中的内容。我也时常把这个方法用于教育自己的方法上,效果还是那样的好。今天我把这个方法用于健健四班这群孩子身上。 最近,孩子午睡也不让我省心,一躺下就聊得起劲。有的甚至还爬起来扔枕头。一看到这样的场面,整个人精神都要崩溃。任凭你再怎么大声叫喊,就是没人理你。最后,我想到了再给孩子5分钟的方法。睡觉前,我集体召开座谈会和孩子们商定从睡下去开始前5分钟,可以自由讲话,自己玩,自己想做的事情在5分钟之内全部做完。

    06-22
  • 手机短信架起了我和家长沟通的桥梁
    手机短信架起了我和家长沟通的桥梁

    今年三月份我刚接过这个班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家长都种棚,平时很忙,家长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与老师沟通的时间。我呢又比较喜欢与家长沟通,可都不认识家长,那怎么办呢 ?幼儿园又没有电脑没有家校通,于是我想到了手机短信。先是搜集了所有孩子家长的手机号,然后我就在每周五下午放学后,把一周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及老师的建议编辑成短信发给每位家长。连续三个月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发现家长开始主动和老师沟通了,效果真的不错。 六一,我园和小学共同组织了一场庆六一文艺汇演,我班孩子积极参加表演了节目,看到他们天真

    06-22
  • 幸福他人就是幸福自己
    幸福他人就是幸福自己

    幸福是什么呢?幸福就是自己的一种心态,我们既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又要不断的努力,这就是幸福。我们幼儿教师每天都在幼儿园忙忙碌碌、照顾孩子,而自己的孩子却顾不上,工作很累。但是每天早上迎着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听着他们童真的话语,这些累

    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