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幼儿成长 >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 

读《儿童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读后感

栏目: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19-08-27 13:55:44

《读《儿童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读后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该书是一项持续三年的追踪研究,其中以同伴交往的四个水平为基础,动态地考察了儿童从中期到晚期,同伴交往的发展及其对心理适应的影响。

     该书的研究对象与我个人课题所研究对象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书中的两个理论依然给我非常大的启发。书中提到了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分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其理论中指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一组网状结构,每个结构嵌套在下一个结构里。每一层的子系统都与其他子系统和个体相互作用,并对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在我的研究情境中,把观察儿童的行为仅仅局限在幼儿园中午进餐的环节里。有了布朗分布伦纳理论的支持,那么对于幼儿交往行为的解读便需要考虑不同家庭环境以及不同小组成员间的环境影响。

     书中提到的另一个对我有启发的理论是“群体社会化理论”。其理论的核心假设是社会化具有情景特异性,具体的说是儿童在家庭内和家庭外会习得的行为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分别用来适应家庭内部的生活和社会上的生活。群体社会化通过群体的异化和同化现象来理解和解释个性的发展和差异。在研究中发现不同班级之间的进餐环节氛围是不一样的。幼儿在进餐环节这一情景之中不同班级教师的要求也有所差异。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成人教师的权威与认可是影响巨大的。进餐环节的交往行为恰恰是在这一场景下幼儿面对教师与同伴的社会反馈,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

书中具体研究了儿童社交退缩行为和攻击性行为这两中现象。社交退缩行为是指儿童在陌生或熟悉的情境下持续表现出任何形式的过分独处行为,包括退缩,害羞以及社会抑制等。对于退缩行为的测量方法选取了观察法、教师评定法和同伴测量法。书中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儿童的社交退缩行为有着不同的心理机制。比如:在西方社会文化提倡肯定、表现和竞争的背景下,儿童的退缩行为被认为是一种儿童社交能力的不足和不成熟。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儿童的害羞、敏感等社交退缩行为被认为是谦虚、成熟的标志,往往还会获得成人的肯定。对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作者提出了,男孩和女孩在攻击形式上“质”的差异大于“量”的差异。女生会较多的选择关系上的攻击,男生较多选择外显型的攻击行为。

儿童在进入幼儿园和学校之后与同伴的交往越来越多。同时幼儿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追踪研究可以让我们得到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可以考察这种趋势下的个体发展差异。通过阅读此书能够让我更清楚的理解儿童交往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幼儿的交往行为进行引导。
推荐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 我班“调皮大王”变乖了
    我班“调皮大王”变乖了

    每当我要求不上朋友们坐好并保持安静时,丁丁总会跟我唱反调。告诉他去坐好时,他好像一点也听不见。今天又是如此,正当我束手无策,有个孩子说了声:老师刘允恒把书都弄乱了。循声望去,图书乱七八糟地成了一堆。与此同时,我看到丁丁正望着那堆书,就随口说了句:丁丁,请你帮 小朋友 摆好,好吗?听到哦的一声后,他便让真地收拾起来。不一会儿就把书摆放得整整齐齐。我笑着说:谢谢你,丁

    07-21
  •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自信心自尊心保护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自信心自尊心保护

    给儿童选择的机会,孩子才会感到自己对生活是有一定控制力的,这是增进儿童自信的三个因素之一。 我们经常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最好的孩子,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叫他怎样做他就怎样做,因此可以省去父母的操心。有的父母也习惯为孩子设想一切,安排一切,孩子稍有不从,就脸色一变,横加指责,甚至唠叨起来没完。殊不知,这会造成孩子惟命是从、没有主见的人,不会主动探索,甚至不会主动思考。当现实生活要求孩子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孩子就会缩手缩脚、信心不足。 选择能力,是人的重要能力之一;给孩子选择的机会,既会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

    07-21
  • 细节决定成败(五)戳穿诺言:叫我怎能相信你?
    细节决定成败(五)戳穿诺言:叫我怎能相信你?

    今天,心笛编辑呈现给大家的是生活中的一组小侧影,作者身份不同、场景不同、角度也不尽相同。这些细碎的小事,也许你经历过,或从未听说过,可透过这些小片断,我们会愈来愈清晰地触及到它的实质人文与尊重。微不足道却震憾人心。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应该讲究诚实、互信。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才是和谐、完美的。突然有如此的想法,这是因为我近来发现一件小事情,对我影响很大。 那一天,我刚走近办公室,听到里面很吵闹,原来是某老师正在训斥学生。已经司空见惯,我没有在意,就倒了一杯水,坐下,悄悄地喝了起来。你以为你是

    07-21
  • 宝宝皮肤也会感到“饥饿”
    宝宝皮肤也会感到“饥饿”

    正值幼儿园自由活动时间,只见先是两个小朋友搂抱在了一起,又一起摔在地板上来回翻滚。接下来旁边七八个小朋友看见了,呼的一下子都扑到这两个孩子的身上,一个个你推我拥,又叫又嚷,显得十分兴奋。幼儿园的沈老师瞧见这番情景,十分生气,把小朋友们训斥了一顿,并让他们排队罚站。 来找沈老师联系工作的心理学家张教授目睹了这一切,他悄悄地把沈老师叫到门外,劝她把小朋友都解放了。接着,他们来到办公室,与其他老师一起,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讨论。 刚才孩子们的行为并不是淘气,他们是在寻求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你们听说过小孩身上

    07-21
  • 洞察童心:关注小小支配狂
    洞察童心:关注小小支配狂

    任性是不少幼儿的通

    07-21
  • 面对黏人宝宝的九大规则
    面对黏人宝宝的九大规则

    妈妈,别走 当妈妈正忙乱着要赶去上班或者出门时,原本安静听话的宝宝会突然勾着妈妈的脖子,紧紧搂住妈妈,哭泣着不让妈妈离开,任何其他家人都替代不了。这样的一幕也许很多妈妈都遇到过,可能妈妈会觉得很奇怪,原本可以独自玩耍的宝宝为什么会突然变得黏人起来呢? 宝宝为什么黏人 宝宝初生的几个月,他对于任何人向他伸展开的手臂都表示欢快,并不在意亲爱的妈妈是否一直在自己身边。宝宝渐渐地长大,当他大约8个月的时候,开始明白,妈妈不是自己的附属品,而是一个可以离开自己、四处活动的独立个体。同时,他变得害怕陌生人。伦敦Sou

    07-21
  • 7岁,心理发育一道坎
    7岁,心理发育一道坎

    孤僻、逆反……青春期孩子的种种问题困扰着父母。但是许多父母根本无法想到,孩子这些不和谐的改变竟然是在幼儿期埋下的。 心理问题专家刘华清教授表示:父母,尤其是母亲要避免以各种原因疏远7岁之前的孩子,因为孩子7岁前和母亲的关系建立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心理和人格的成长,孩子在青春期就会爆发出种种与人与事不和谐的问题。 刘教授认为:很多妈妈出差或出国时,把孩子交给老人“全权处理”,这会使孩子的潜在心理中形成“我不重要”、“妈妈不喜欢我”等想法,孩子的人格成长中应有的自信和融洽的元素就会缺失,孩子到了青春期,

    07-21
  • 宝宝需要自己感觉
    宝宝需要自己感觉

    火车在轨道上行驶,这是成人的规则,当孩子用玩具火车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会说:“不对,火车应该在轨道上走。”你能知道儿童的内心吗?这可能是一个与火车无关的探索。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