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幼教论文 > 幼儿园美术活动论文 > 

小班幼儿美术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栏目:幼儿园美术活动论文
时间:2015-12-19 18:56:39

《小班幼儿美术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美术活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审美情趣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情感的倾向性.它不同于某一具体的美感心理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活动,也不同于基于某一具体的美的认识而产生的美感愉快,而是体现在个人审美活动中的一种主观的爱好。

审美教育的意义除了提升我们的品味和修养,同时也使我们学会观察和思考,这对于孩子的终生发展是必须的。然而每个人对美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认为这样美,而有的人认为那样美,归根到底美是没有定义的,任何形式都能在不同人的眼中形成美感。但是如果你连欣赏美的能力都没有那就等于失去了一次享受的机会,同时也会必然地使你的人格显得平庸。可以说,美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动力。当你学会欣赏美,常常不由自主地感受美之后,自然而然地你会被这些美感染并将这些美内化,它们如行云流水般在你的体内流淌,让你发现事物各个角度不同的美,产生独树一帜的见解,看到他人所不能见的,甚至为他人所不能为的,这便是创意的来源。

【关键词】:小班美术 审美情趣 培养

在各种儿童艺术教育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中,儿童美术是对儿童实施审美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它是最直观也是最形象的。

幼儿美术教育主要包括美术兴趣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简单的技能技巧的掌握。而审美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大部分的资料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对于审美情趣的培养主要在名作的欣赏上,但事实上审美情趣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伴随人的一生,对人进行美育,愈早愈好,因为孩子的心灵像一张纯净的白纸,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选自:)审美感受可能发生在任何时候,因此我尝试关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来对幼儿审美情趣的培养进行初探。

总有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其他都不喜欢,就喜欢乱涂乱画,为什么呢?这不就是一种美的追求吗?可以说,大部分的孩子都不能抵抗色彩和图形的诱惑。我们何不从小满足他们这种对美的追求,而不是将这种追求扼杀在摇篮中呢?让孩子在美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让“爱美”变成一种习惯,观察的习惯在这中间被培养起来,想象力也随之而来,而表达表现的能力也增强了!这些能力都将是我们的孩子终身受用的能力,因此从小班起,甚至更早就对孩子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

由于在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感受能力较弱,以形象思维为主,经常只是看到事物的表面,不管是表达表现都有限,作品总是线条紊乱,甚至杂乱无章,因此审美情趣的培养没有被得到重视。但是一些资料也表明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贾政让刚满周岁的贾宝玉“抓周儿”,以判定他的前途,谁知一堆的东西贾宝玉偏偏抓了胭脂盒,贾政便认为儿子“将来不过酒色之徒”,其实是没有根据的,刚满周岁的贾宝玉之所以不抓别的,只抓“胭脂盒”,其实是由于婴儿对鲜艳的颜色较敏感,胭脂盒金银剔透的盒身和漂亮的红色深深吸引了他,与他的前途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关系。爱美是人类原始的欲望和需求。同时,《纲要》中也指出:“美术教育要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为此我尝试在小班孩子日常的美术活动中寻找帮助孩子从萌芽期开始积累审美经验,寻找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的方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孩子不论在观察力上,美术表达表现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并且对美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追求。

一、在各种环境中引导孩子寻找美

1)捕捉大自然中的美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存在于大自然,让孩子走近自然才能切身地体会美的真正含义,曾有一位外籍教师拒绝课堂中的死板教授,带领学生们走近大山,感受大山的巍峨、崎岖的山路、新鲜的空气,美丽的花朵,高耸的树木,还有山间潺潺的小溪,引导他们寻找和发现,并进行一些实践,自然界的一切打开了学生们的心扉,这些所感所受激发了他们无限的灵感,他们在山间写生,甚至在小河间自己设计造桥,方便村民行走。这样完全走出课堂的教育还不能在中国完全地被接受,但是却深深触动了我,利用自然的力量,孩子的创造力不正在被很好的激发吗?而我们现在所缺少的不正是一些创造的能力吗?而创造首先要有灵感吧?灵感要源自哪里呢?灵感源自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当我们置身让人神清气爽的环境,怎样美的灵感会没有呢?这些美在我们的呼吸间被潜移默化到我们的内心,最后化作内动力,不正是创作的内动力吗?小班幼儿由于认知有限,处于模仿阶段,因此创造对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但是感受却是有的,这些感受必然成为一种美的累积,为将来的创作打下基础。

案例:

幼儿园后面有个小花园,一到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就排着队一起到幼儿园旁边的小花园去散步。小花园可美了,有杨柳树、桃树、冬青树,春天里杨柳飘飘,夏天里绿荫葱葱,秋天里落叶飞扬,冬天里腊梅阵阵花香。

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洒洒,我和孩子们又出发了,小公园的树枝上光秃秃的,北风吹来,凉意袭袭!可是一到太阳底下就暖活起来!到了没阳光的地方好几个小朋友一起说:“好冷呀!”我问:是谁来了呀?(是风爷爷)我又问:风是什么颜色的呀?昊昊马上说:风是白色的!伶伶指着被风吹动的常绿树枝叶说:看,风是绿色的!

启示:

伶伶因为看到树被风吹动了,就以为风是绿色的!由于小班幼儿的观察带有随意性,因此在孩子眼中在白云的映衬下风变成了白色,在绿树的摇摆中风又变成了绿色,这正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啊!在他们的世界里风可以是任何颜色的!小班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而没有思考事物内在的实质。风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正在感受大自然所赋予的美的一切,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用画笔的!至于风是什么形状,亦是相同。

2)发现大环境中的美

环境是一门隐性课程,但却是不可缺少的!幼儿园环境是孩子们每天都接触的,置身美的环境中孩子的注意力自然而然会被吸引,并主动地去探索它,并尝试参与其中。小班美术教育要求我们:提供条件、引导幼儿从具有鲜明色彩和简单造型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及环境景物中获得美的感受。(摘自:儿童美术教育探索与实践),因此环境在孩子审美情趣的培养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也因此要求我们在创设环境时要注重环境创设的艺术化,即创设艺术性的环境。

小班阶段的幼儿偏爱鲜艳的颜色,饱和的色彩。因此在色彩上,应该给幼儿以美的享受。图画色泽宜单纯,接近自然,这样的色彩令纯洁的孩子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广袤无边的绿色草原、密密的森林、辽阔的蓝天、漂浮的白云、蔚蓝的海洋和可爱的小动物们。这些单纯、源于自然的色彩,容易使幼儿产生共鸣、易于理解。便于他们欣赏、借鉴、表现。明快的色彩对比能使幼儿从中可以感受到色彩变化的节奏和共振。

3)享受小环境中的美

小班阶段的孩子认知往往是在行动中进行的,当我们小班在创设角色游戏中,我们总会创造一些生动有趣的环境,准备好丰富的材料,如打扮娃娃的衣服,妈妈的项链,让孩子投入到环境的创设中,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受美,享受美,并体验到自己创造美的快乐。

二、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孩子表现美

在我们日常的美术活动中,当孩子在进行美术创作的同时,我们老师要做些什么?除了观察孩子发生的问题,当一些典型性的问题发生时我们就可以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启发,让他们在比较和观察中及时发现各种美的呈现方式,在过程中进行及时地调整,使一些能力较弱,无从下手的孩子获得多一次美的引导,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1、插入式指导,及时解决问题

在我们的美术指导过程中,经常习惯于活动后的点评来对一些产生的问题进行提升和归纳,以积累孩子的审美经验。但其实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来对孩子的作品进行一些必要的点评以引起他们的思考,能使问题得以及时有效的更正,加深他们的记忆。

案例:

春天到了,幼儿园的周围开满了各种颜色的花,有粉红的、有白的,孩子们每次看到这些美丽的花都显得特别兴奋,大自然多美妙啊!为此我想到了这个用橡皮泥做桃花的活动,小朋友们看得可仔细了。他们发现花瓣是弯弯的排队的,不能像火车一样排得直直的。他们还发现花瓣宝宝是好朋友,他们都要碰在一起。可是真的做的时候,问题就来了。我发现由于小班手部协调能力还不够,很多小朋友的花瓣没有搓圆,我走到金家晟旁边,看到他虽然做得很认真,可是他的花瓣没搓圆就放到了一起,导致做出来的小花瓣并不圆整。于是我拿起金家晟的作品,又拿起旁边一个做得好的小朋友的作品,请小朋友看看他们的小花一样吗?你喜欢谁的?为什么?有了这些思考,有的孩子似乎知道要把橡皮泥搓圆,花瓣才能做成漂亮的圆形、、、

启示:

小班孩子由于手部协调能力不够,因此要想把橡皮泥搓得很圆,的确是有一些困难的。但是,在作品的制作过程及时地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点评,能更直接地引起孩子的共鸣,帮助孩子加深记忆。当他们发现搓得圆花瓣更美的时候,有了及时的认识,并可以及时地去尝试,使这一技能得以很好地内化。而在活动后我也尝试让已经解决问题的孩子去影响没有解决问题的孩子,你用了什么方法?你是怎么搓的!这样做不但以个别泛化到了集体,同事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那些孩子的成就感。因此,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教师插入式的引导也是必要的。

2、共同操作,享受艺术

当孩子在动手作画时,特别是一些技能的操作中,孩子由于手部协调能力不够,审美经验不足,经常一张画开始的时候画得很有兴致,越画线条越乱,颜色越杂,不久就对作品失去了信心,也失去了兴趣。此时,老师可以介入,用无声胜有声的方法使他们自己感受,让他们重新拾起信心来完成作品,并再次提升审美经验。

案例:

今天我准备了一些衣服轮廓,打算让孩子设计爸爸妈妈的衣服,我让小朋友想想自己想给谁设计衣服,设计怎么样的衣服。看起来他们的兴趣还挺浓的,有画纽扣的,有画条纹的,走到伶伶这里,我看见她的衣服上有许多漂亮的小花,是用许多圆圈围起来的小花,而这种小花对小班的他们来说应该是有难度的,但是伶伶却画了许多,并且画完小花,她开始仔仔细细地涂颜色,只是她用了橘红画小花,大红涂衣服的颜色,颜色太相近,并且想要绕过这些细致的小花涂颜色是有困难的,伶伶手在画面上一擦,小花就抹得基本看不出来了,她有些气馁,于是我说伶伶,我来帮你吧!她开心地点点头。我用蓝色帮她涂了小花,一定要绕过小花涂,并且提醒她小手稍微抬高一点,不要擦到涂好颜色的地方,终于我们的作品完成了,真美呀,妈妈看了一定很开心。

启示:

伶敢于挑战高难度,是我感到非常高兴的。小班孩子的能力有限,能为衣服设计这样的花纹,我觉得伶在美术上能力要比一般孩子强一些。为了不打击她作画的信心,因此在这样的难度面前我决定去跟她一起完成,在作画的过程中她也有了一些非语言的认知。她发现用2种颜色差别大一点的颜色,小花会更明显一点。同时,小手用力一点,涂出来的颜色也会更深一点。我相信在这样的练习下伶伶又一次发现了美术活动中奇妙的变化,体验到了美的感受。

3、鲜明对比,增强感受

美术作品欣赏是一种最直接地提升幼儿审美能力的途径,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我尝试以孩子自己的作品,同伴的作品,一些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大师作品来丰富孩子的审美经验,让孩子影响孩子,让大师影响孩子。我发现在长期的美术欣赏中他们的确找到了一些观察感受的方法,特别是到了小班下学期他们不再以开始简单地以“这是我的作品”或者“这是我的好朋友的作品”来衡量作品的美丑,对一副作品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案例:

在春天的季节背景下,我设计了《美丽的郁金香》这一活动,尝试用不同材料、工具,运用折、画、贴等简单方法表现郁金香,把折好的郁金香贴到彩纸上,并且添画花杆和花叶!

考虑到幼儿已经积累了一些画简单图形和使用胶棒等美术材料的能力,同时新《纲要》把艺术教育定位在审美教育范畴内,强调对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次活动我在主要以引导幼儿学习折郁金香的基础上,让幼儿用多种材料去表现郁金香。使画面具有完整性以及美感。让孩子在创作的同时感受到画面所带来的审美体验以及创作后的成功感。

鲜艳的颜色,有趣的创作过程,使孩子们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但是由于小班幼儿的能力有限,在画花叶的时候还是遇到了困难,有的孩子由于观察还做不到很细致,没有画上叶子,甚至有的孩子不知道怎么画?还有孩子把花倒过来贴!……发现了这些情况后,我组织了孩子对作品进行欣赏讨论,想要通过评析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但是却有了一些意外的收获。

我没有把所有的作品都拿出来,而是拿了自己的和王乐妍的两幅特征比较明显的进行对比,让孩子有更清晰的比较。然后问他们,你比较喜欢谁的郁金香呢?为什么呢?开始,问孩子为什么喜欢的时候,他们总是说:因为我觉得老师的好看或者说王乐妍的比较好看!于是我又追问:那么,好看在哪里呢?是花儿好看?叶子好看?还是花杆好看呢?伶伶说:我觉得何老师的比较好看,因为何老师的小花上面有风筝,下面有小草!“嗯”我很肯定地点点头,并总结说“伶伶觉得何老师的画面看起来比较热闹,有风筝,还有小草,所以觉得比较好看!”我满以为有了我和小朋友作品的鲜明对比,他们一定能清楚地看出叶子的不同,并且清楚地观察到郁金香的叶子应该是大大的、高高的。但是魏沁川的回答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他努力表达自己的看法:“我觉得王乐妍的好看,因为王乐妍的花杆是这样的”说着他还做起了斜过来的动作,“哦,你觉得王乐妍的花杆斜斜的,比较好看,是吗?”他接着说:“有点像,那个跳舞!”多好的比喻,是啊!我的花杆,直直的,在孩子的眼里便看起来不那么有趣,可是王乐妍的花杆却是斜斜的,看起来像在跳舞!“嗯,说得真好!”我马上夸他!谁说老师的画就一定是标准,叶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什么重要呢?

 

启示:

由实录可见适宜的比较可提高小班幼儿的审美情趣。虽然说比较法一般适用中大班幼儿,可以让幼儿去分析、判断。但我认为比较美术作品的美丑也可以运用在小班幼儿中。两张具有鲜明对比的画面,可以让小班幼儿更清晰地感受到了画面的不同。刘彦伶发现老师的画面里还有风筝和小草,所以比较美,而魏沁川则发现王乐妍的花杆斜斜的像在跳舞比较美!孩子的感觉是最敏锐的,他们也是最具探索精神、发现能力的个体。因此当他们在比较两张相同题材,但画面差异较大的作品时,就能更快的感受到细节上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如:直直的花杆和斜斜的花杆;一支花和许多花······感受都是不同的。切忌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框住孩子。

可见在美术评析过程中运用比较的方法,能使幼儿直观地感受到画面的不同,并通过老师的引导,思考自己喜欢的作品,以及喜欢的原因,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和感受美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的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再加上老师的鼓励和肯定,感受便变得更加清晰了。由此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对美的见解和看法,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在各个领域中提升孩子的审美情趣

艺术是相通的,一位美术大师作画的灵感可能是来自一首美妙的乐曲,可能是来自一个唯美的舞蹈,甚至一个小小的动作、、、任何艺术形式都能为另一种艺术形式所服务。在我们的教学中亦是如此,小班幼儿喜欢用手、用身体去表达所感受的一切,因此我们应给予他们机会,用各种形式刺激他们的感官,调动他们各个感知觉系统,鼓励他们将内心的感受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自由地释放出来,达到审美经验再次提升的效果,为我们的美术活动服务。如用好听的音乐激发孩子内心最敏锐的神经,当沉浸于动听、柔美抑或欢快的节奏中时,孩子们开始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地做出各种动作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虽然孩子还不能确切地表达这些感受到底是什么,也许会说:是快的!是慢的,很舒服的,很开心的、、、但是他们内心已经被深深触动,那些原先枯燥的线条变成了会跳舞的伙伴。

案例: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基本形状的练习后,小朋友基本已经会画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等的基本图形,为了让他们进一步学会表现这些形状的不同特征,于是我组织了一次图形宝宝开舞会的活动,将各种形状宝宝放到一起,并画上手和脚,眼睛和嘴巴,赋予他们生命,让孩子跟随这样的情境快乐地进行表达表现。同时,在活动中我让孩子模仿起图形宝宝,放好背景图片,跟着音乐开起了舞会,他们跳得可开心了。就连以往喜欢乱跳的几个小朋友也跟上了节奏。音乐带动了孩子的创作热情,丰富了他们的想象,他们用他们还不太协调的小手,努力地想要让形状宝宝抬起手,抬起脚来跳起舞来。当我看到他们拿来的作品,心里不禁感到惊喜万分,不仅有各种的形状,而且他们手中的线条虽然歪歪扭扭,却更显得更加自然和活泼,这真是一副副“伟大”的作品。

启示:

有趣的情境、快乐的音乐激发了孩子无穷的创作欲望,当他们变成图形宝宝跳起舞,他们对舞蹈的动作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同时感受到跳舞的快乐,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似乎眼前真的有许多的图形宝宝在跳舞,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这样出现了。

在幼儿美术教育的培养中,为了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除了要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更要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在挖掘幼儿的审美潜能方面选择并使用有效的手段。小班阶段还处于涂鸦期,表达的方式可能还不能那么丰富,但这并不表示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没有意义的!从色彩、结构点点中,我们仍然能逐渐地感受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对绝大多数幼儿而言,通过感受美、体验美到表现美、创造美的操作活动,丰富幼儿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塑造。这些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探索精神、创造能力的养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

一、韩平花《儿童美术教育探索与实践》 2009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李慰宜《2—6岁儿童画活动指导》 200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三、杜玫 《幼儿美术与创造性思维发展》 2006年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推荐幼儿园美术活动论文
  • 美术《个性面具》课后评析(关于幼儿美术创作)
    美术《个性面具》课后评析(关于幼儿美术创作)

    一、生活化选材。 美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能动动脑、动动手,废物也能从现它的美与价值。活动《个性面具》中,朱老师就是利用服装边角布料、旧挂历纸、亮光纸、羽毛、落叶等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不被人重视的物品,让孩子们进行美术创作活动,从另一个视角为孩子带来了全新的艺术尝试。 二、激情化过程。 活动一开始,老师就让孩子们观看面具舞会,感受带着面具跳舞的欢快氛围,然后又以参加舞会为由,让孩子们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个性面具去参加舞会,孩子们的活动热情瞬间被激发了。活动过程中,朱老师时不时以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孩子、提醒孩子,使孩

    06-22
  • 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能力

    长葛市实验幼儿园 赵松茹 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端就在于忽视孩子创造性的培养。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就针对我国教育的弊端疾呼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他说: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今天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一间斗室,一幅范画加说教是目前很多幼儿园绘画教学的真实写照。不少教师在教育中重视教孩子依样画葫芦,循规蹈矩,一板一眼地记忆现成的知识而不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创造。按照老师的范画临摹可以使幼儿掌握粗浅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但这样却束缚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使

    06-22
  • 用心去欣赏孩子的画
    用心去欣赏孩子的画

    画得什么呀!一点都不像。我想,一定有很多成人都这样评论过孩子的画。今天,我就想告诉大家,其实,我们的孩子需要大家的鼓励。也许就是我们成人不经意间的一句批评或是鼓励的话,就足以打消孩子的绘画积极性或是鼓舞孩子越画越好。 孩子的绘画不应流于形式,也不适合以画得像与不像为标准来进行评价。伟大的毕加索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花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向孩子那样画画。其实,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非要孩子们画的像呢?!就连世界闻名的大画家都学习像孩子那样画,这就足以证明,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可贵。 前几天,我请孩子们绘画小

    06-22
  • 美工教学活动对幼儿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工教学活动对幼儿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每当看到孩子们一幅幅既可爱又可笑的美术作品,如不成比例的造型,随意安排的构图等,都让我感叹幼儿大胆的想象和独特的创造!正是这种超常规的、独特的现象反映出了幼儿的思维创造能力。在儿童美术发展过程中,从涂鸦期儿童乱涂乱画到象征期儿童为事物象征性地再造一个不完整的形象,再到图式期儿童用画来表达多种概念等等,都显示出儿童的创造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地体现出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目标和要求,其中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

    06-22
  • 感知、情绪、情感是影响幼儿美术创作的重要因素
    感知、情绪、情感是影响幼儿美术创作的重要因素

    幼儿美术是幼儿从事造型,欣赏艺术活动的活动,幼儿美术作品再现了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印象,表达了他们的愿望和审美追求。儿童画是幼稚的,荒诞可爱的,不是艺术,外在表象又与原始艺术西方现代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儿童画带有自由性,梦幻性,率真性,不仅是原始艺术特征,而且是西方艺术大师梦寐以求的。幼儿美术创造是承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一、视觉经验是美术形象的来源 在美术创造活动中,感知主要指视知觉,也就是说幼儿通过观看获得关于事物的视觉经验,这是美术创造中形象的来源。 一幅作品,无论是再现某件事物的,还是高度抽象

    06-22
  • 幼儿美术活动在主题教育中的有机整合
    幼儿美术活动在主题教育中的有机整合

    美术如何整合在主题活动中,这是许多教师十分关注而有困惑的问题,主题活动的内容大都来自于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发现。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我们是以幼儿的自主性为目标的,网络由师生共同建构,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主动参与,重视探索活动的过程,促进不同层次孩子的表现与表达。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充分顾及孩子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给予幼儿自由探索的时间,使幼儿能尽兴的表现。这是幼儿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并非完全是成人教学结果,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那如何把美术整合在主题活动中呢? 一、

    07-20
  • 在美术教育中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在美术教育中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伟大科学家爱恩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想象确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美术活动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它不是由教师按照自己的意图来操作的活动,它有一定规律,但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应把幼儿作为美术活动的主体,作品创作的主人。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积极、大胆的表现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想法,使他们处于主动活动中,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一)孩子是作品创作的主人。 让孩子当作品的主人,这是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前提。相信孩子,是孩子发挥创造力的兴奋剂。传统的

    07-20
  • 老师,我的泥太干了
    老师,我的泥太干了

    今天是开学初的第一堂陶艺课,上个学期孩子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掌握了捏泥条、压泥块等办法,于是,第一堂课我打算让孩子们捏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应该不成问题,而本身艺术活动既然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那么示范我认为也不是那么重要,创新才是张扬幼儿个性的关键。于是,我没有教幼儿具体的方法,直接让幼儿创造自己独特的造型来表现小动物的形象。 孩子们的表现真让我喜出望外。瞧,伟伟捏了一只横行霸道的螃蟹,真酷!路路小朋友用一块大泥搓圆、拍扁,再在上面粘上了许多小泥条,安上眼睛、五官等,一只狮子的头像从此诞生了,够神气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