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效率——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栏目: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15-04-11 15:38:22
文章:青衣 分享

《把握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效率——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有效地数学课堂,是建立在教师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上的。因本次教学苏教版二上《认识平均分》是为今后教学《认识除法》做好铺垫,也是学生完成从文字语言→数学语言→符号语言的转换,所以我认识到本课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建立符号意识,才能准确表达数学思想,避免日常语言的繁复、冗长或含混不清。

例如:

3个人分12枝铅笔,平均每人分几枝?

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12&bide;3=4(枝)

日常语言

数学语言

符号语言

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因为除法的意义就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平均分的两类分法,才能理解除法的意义及算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运算方法。

第3次经历教学《认识平均分》,于是我结合了实践与理论的知识,让我对本节课又有了新的认识。

第3次经历教学《认识平均分》,于是我结合了实践与理论的知识,让我对本节课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导入概念明确化
前一次教学的导入,为了避免学生放开分,分得太散,还浪费时间,所以有意的引导学生分成2份后选出分得同样多的分法是平均分,之后再追问还可以怎么平均分。自以为很完美,可学生在总结的时候容易说:“分成2分同样多的是平均分”。即使经历了较多的操作练习,也感受到了无论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同样多是平均分,但学生还是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导致平均分的概念模糊。
王老师帮助我分析教材后提出:在导入的时候,平均分的概念的建立应是在丰富的表象上,刚开始不应急于出示平均分,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分的是同样多,再在学生有了较多的操作和认识后揭示什么是平均分。
我觉得很有道理,概念的建立不能太单薄,否则学生很难从表象中抽象概念,而教材的意图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认识对比,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本次教学,我采用了尊重教材,适当开发的原则,这样导入了新课:
1.创设情境,随意分
师边贴边问:老师这里有一些桃,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个?(6个桃),现在我打算分成几堆?想想看,可以怎么分?(前置性作业已经在家分过)生说师画。交流说说,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估计学生
①○○  ○○  ○○
②○  ○  ○  ○  ○  ○
③  ○○○  ○○○会认为比较特殊。
2.指名学生交流师根据学生说摆,问:“为什么这么分,你是怎么想的?”
估计学生说第一种是2个2个分的,第二种是1个1个分的,第三种是3个3个分的,师肯定并引导认识到是每份分得都同样多。(出示概念)
2. 引出平均分
师指出:是啊,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什么是平均分?(重点:要让学生明确,每份分的同样多。)(板书课题:平均分)
3.利用概念检验
师指着另外几种问:这几种是平均分吗?(不是)你是怎么想的?(每份分的不一样多,不是平均分。) 从前,我觉得如果让学生分,再让学生说,导入太繁琐,学生不易明白,会降低教学效率。但今天本堂课,布置了前置性作业,导入只需要交流,学生有了实践经验,又能在对比辨析中明确平均分的概念,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在细节处还可以优化教学,比如学生分的几种情况无需老师刻意分类,可以事先准备好画好的圆,直接卡片出示,那么分的时候可以随机出示,并能移动分类,符合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新授抓住重点。
每一节课,总有其重点,今天是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后,重点认识平均分的一种分法,按每几个几份的分,这个环节教学思路要紧抓:把谁分?怎么分?结果怎么样?联系乘法,铺垫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使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时候有效与口诀想结合。但我在让学生操作的时候,忽视了一些小细节,比如我给了学生14根小棒,让学生把8平均分,我如果能让学生先数出8根,追问:“我们把谁平均分?”那么学生就能明确是把8分。实际中,老师指出,有学生直接从14中拿出4个2,那么就混淆了概念。
在练习中同样的,也要紧紧抓住这一教学思路,使学生的学习思路紧紧围绕本课重点来学习,才能在把握住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
三、数形结合,深度挖掘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学生的模仿性很强,而我今天的教学,属于模仿性教学,只有机械的模仿,对于知识结构浮于表面,不到位。教学的目的,在于内化知识:“把谁分?怎么分?结果怎么样?”为了这样掌握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就有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摆,让学生说,更要让学生看摆的图说,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感受旧知,图片的结果可以和几个几想联系,与口诀相联系。在这里,我接受了陆校长建议,在练习中挖掘:放手让学生摆,让学生说,比如给一个模式,让学生填空:“N个,每( )一份,可以平均分成(  )份。”学生在操作与说的过程中,就能数形结合,帮助数模的产生。
学生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理解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于是学生在《认识除法》中能容易理解“除号”及除法算式的意义,提高下一堂课的教学效率。掌握知识的产生源,沟通乘法,铺垫除法,那么,这节课也顺利结束了。
但是,我们的教学研究没有结束之路。再思《认识平均分》让我对本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相信实践+反思=成长,为了更有效的教学,我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相关内容
  • 二年级老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精选范文
    二年级老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精选范文

    1、二年级老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精选范文在这学期里我和孩子们一起品尝酸甜苦辣,一起体会喜怒哀乐,丰富学生的经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们相处,我早上早早到教室,辅导学生晨读,督促学生打扫卫生区,倾

  • 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分析及反思
    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教学分析及反思

    观察物体是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认识了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对于方位有一定的概念和认知。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主要是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特征明显而且结构比较简单的物体,引导学生从四个方位进行观察,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而教学难点是能判断从左、右两个方位看到的视图

  • 课堂问题要少而精,尽量避免低层次的问题发问
    课堂问题要少而精,尽量避免低层次的问题发问

    2020年5月13日晚上7点30分,我们全校老师再次通过腾讯视频会议聆听了魏宏聚教授的培训讲座,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心灵的碰撞,虽然只有一个半小时的学习,但是给予的收获和感触却很多。 魏教授这次培训的主题是有效提问。他结合教师的视频教学案例详细地给大家讲解了影响提问的五要素、提问的类型、提问的层次及要求。通过学习,感受最深的是两种提问类型,为了教的提问和为了学的提问。为了教的提问无须考虑全员性,无须提问多人,可以采用

  • 数学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模板
    数学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模板

    1、数学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模板 一、 指导思想: 深入推进和贯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

  • 数学老师教育计划文本
    数学老师教育计划文本

    1、数学老师教育计划文本一、指导思想:在学校教学工作意见指导下,在级部工作的框架下,认真落实学校对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强化数学教学研究,提高全组老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明确任务,

  • 二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
    二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

    1、二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一、学生分析通过经过一年时间的体育教学活动以及体育活动,从中了解到学生的基本兴趣爱好和身体特点,从刚刚入学进校什么都不懂的新生,通过一年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体育的基本队列队形以及掌

  • 二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数量之间的关系反思
    二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数量之间的关系反思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少)多少这种类型的解决问题,因为是求两数相差多少,所以要用减法。在二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中,教学到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观察比较,学生较容易的发现类似于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这样的句型,原本一年级时出现在问题中,而现在却变成了题目中已知的条件,而原本已知的的小华做得朵数,变成了未知的问题。 在探索环节,利用手中的11个圆片表示小英做得朵数,让学生根据条件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摆出小华做得朵数,学生比较自然想到:先要摆出和小英一样多的11朵

  • 二年级学年教学计划范文
    二年级学年教学计划范文

    1、二年级学年教学计划范文一、教材目标及要求: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重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运用,难点是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运用。2、因式分解的重点是因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以及计划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以及计划

    1、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以及计划一年来,本人热爱党,热爱人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思想端正,作风正派,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办事认真负责。在工作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合理

  • 数学2以内的点数小班教案反思
    数学2以内的点数小班教案反思

    1、数学2以内的点数小班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学习2以内的点数,在游戏中尝试区分红黄绿色。  2、初步引导幼儿感知按物体的一种特征进行分类。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