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 

读《我眼中的普纳荷班级环境》有感

栏目: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时间:2016-04-20 16:28:45

《读《我眼中的普纳荷班级环境》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育要把世界带进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教学走向世界”,真正优秀的教育就是要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育境界。这是我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教育孩子不就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学习生活,那么生活的各种各样的事情都需要孩子去学习,那么让孩子能够真正的学习到如何去生活,幼儿园与教师创造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收放自如的课堂氛围是我一直向往的教学氛围,但对于真正实施起来又显得那么的艰难,但在普纳荷的教师这样的课堂氛围就是信手拈来的事情,原来秘密就在于良好的教室规则制定,该规则一共有四条,其中第三条是“眼睛要看着说话者”、“管住自己的小手”。仅仅是这么简单的两句话,就将这么宽松自由的课堂驾驭自如了,而且课堂中孩子们自在的随性的各种听课姿势正是孩子们天性的表现,轻松愉悦、收放有度的心理氛围更能激发孩子的专注力和主动性,这也是符合心理学中注意力的“倒U型曲线”规律的。

反思能力是普纳荷学校教育中非常注重的一项能力(另外三项是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文章中说道了有一次作者跟随负责野外课程的Kumu老师爬校内的岩石山,下山的路上,碰到一个老师带着十几个七八岁左右的孩子从旁边的教学楼出来往山上走,每个孩子身后都背着一个大书包,其中一个男孩走到老师面前反复对他说“老师,我的书包太重了”,老师的处理方式是仅回应了一句“工see(我知道了)”,便继续带着孩子们往前走。我相信在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在听到孩子反反复复都说这样一句话时,都会心软的让孩子把书包里的东西放掉一些或者会帮忙背一会,当然不仅是老师,所有的家长也都会这么做的。这正是我们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个误区,而在普纳荷就不会这样,老师简单的一句“我看见了”一方面是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累的,但另一方面也是鼓励孩子,我相信你能行的,加油吧,只有你自己克服了困难,才能到达胜利的终点,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才会在这次活动中有收获。当然那一刹那孩子肯定会埋怨老师的无情,但在他下一次回味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会感谢这位老师,让他知道了下次碰到这样的事情我应该怎么做才会不像这次这么累,你看,孩子又一次学习到了一个有益的知识,真的很羡慕这些孩子有这么优秀且这么为孩子们考虑的好老师。

当然老师是孩子们指引方向的明灯,而一个良好的环境也是一盏明灯。在普纳荷就有这样良好的一盏环境明灯。朴实自然的教室环境、立体丰富的主题展示环境、注重幼儿自主与全面发展的大型活动环境等方方面面都是为孩子考虑的重要因素。他们不注重教室要有怎么样的整洁环境,在意的知识怎么样的环境能适合孩子的发展,普纳荷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每一个孩子的细致观察、记录与指导中。此外,可以进行不同组合与拼摆的活动桌,也体现了班级环境的灵活性、可变性。由此可见,普纳荷班级物质环境中的美是自然的、和谐的,它毫不做作,不是教师精心维护、刻意保持的环境,也不是单纯追求完美无缺或井井有条的环境,而是体现了人与环境的自然互动,展现出人作为环境主人的积极价值。所说这样的好环境是我所向往的,但我也要考虑这样的做法适合我的孩子们吗,适合我们这里的环境吗,要考虑的方面很多,但我会积极去尝试,把不同的教育方式带入我的课堂中。

普纳荷之光已经为我照亮了未来的方向,也许我会在这个方向上有坎坷,也许我会在这个方向上有突破有自己的想法,但这都需要我在以后的实践中寻找到答案,那么,就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吧。
推荐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 阅读为自己的实践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阅读为自己的实践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阅读是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基本途径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前不久,我阅读了陈 亮、朱德全老师《幼儿语言游戏的本质特点、指导原则及策略》的文章,让我进一步地了解了幼儿语言游戏的一些理论层面的特点、指导方法,为我平时的实践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读了文章,让我知道了:从语言游戏的本质特点出发,教师需适时采用自上而下的师者角色式显性指导,平行关系的伙伴角色式隐性指导和自下而上的生者角色式隐性指导。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指导方式有助于改变幼儿园语言游戏训练化与反语言的不良倾向,使语言游戏返

    06-22
  • 潜心观察 用心思考——读《观察记录须找准问题的“眼”》有感
    潜心观察 用心思考——读《观察记录须找准问题的“眼”》有感

    观察记录可以说是教师专业能力必须的基本素质,观察记录也是教师正确施教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对活动内容的兴趣,对活动过程的参与情况、对问题的理解能力等,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交往行为、善于倾听孩子谈论的话题、善于发现孩子存在的疑问等等。观察记录分析也常常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种行动研究方式,那么,教师怎样进行有效地观察记录,才能为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帮助,提高行动研究的质量?我读了《早期教育》2009年6月刊登的文章《观察记录须找准问题的眼》,颇受启发,下面我对眼有这样几点认识。

    06-22
  • 《由“木桶效应”说反思幼儿园班级管理》读后感
    《由“木桶效应”说反思幼儿园班级管理》读后感

    本周已经开学了,孩子们进入小班后,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和学习环境已经比较的适应,大部分的幼儿都能开开心心地上幼儿园。但是,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她需要教师精心地去治理。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有效地做好班级的各项管理,使班级各项工作开展有序呢?我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由木桶效应说反思幼儿园班级管理》一文,看后对我启发很大,我认为可以在今后自己的班级管理的实践当中进行尝试和借鉴。下面我将自己学习的一些体会分享如下: 一、概念:什么是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术语,说对于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来说,它盛水的多少,不在

    06-22
  • 把关注和爱给予每一个孩子——读《新区幼教中心教师工作手册》有
    把关注和爱给予每一个孩子——读《新区幼教中心教师工作手册》有

    手捧《新区幼教中心教师工作手册》,感慨良多,这本小册子,从内容的整理到成稿、从教代会上讨论通过到试行,我似乎从头到尾已经阅读过数遍了,最近又阅读了姐妹们的博文,发现小小的册子真是越读越耐读,指导性强又实用,而且每一次阅读也总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感悟。 今日又读,在来园接待环节的小贴士里的一段话跳入我的眼帘:当同时接待2位以上到园的幼儿时,教师的关注要平均地给予每一个幼儿,不能让任何一位幼儿和家长有受冷落的感觉,可以蹲下身子与幼儿说几句话、或轻抚幼儿的头、或亲亲拥抱一下,问问幼儿想先做什么活动,然后在家长的视线

    06-22
  •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读书体会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读书体会

    拜读了孙云晓老师的书籍《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如沐春风,发人深醒,给我很多的启发。他科学透彻的分析,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在整个书中他更多的是运用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例子,让人记忆深刻,也更能给读者以共鸣。读了孙老师的书,我觉得虽然自己刚接触教育工作,但与孩子们的相处中,跟他们构建起和谐的师幼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构建呢? 一、 教师要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 爱是教育者不可缺少的,陶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是发自内心的,才能达到内心的最深处。我们所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一个班里的几十

    06-22
  • 教育电影观后感——《美丽的大脚》
    教育电影观后感——《美丽的大脚》

    在那么多优秀的教育类电影中,我选择了倪萍主演的《美丽的大脚》来观看,因为倪萍是我所熟悉的一位演员,她智慧而又知性,退出主持舞台的她更显幽默和风趣,豁达和开朗的个性十分的吸引人。花了整整一个多小时,看完了整部电影,给我留下的除了感动之外,还有一抹淡淡的哀伤。 影片讲述了黄土地上一位平凡的女教师张美丽的故事。她的丈夫因为愚昧被判了死刑,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没有那样的命运,她教自己的孩子读书,后来又办起了学校,教村里的孩子读书。学校办起来了,她的孩子却没有了。但她没有放弃这群毫不相干的孩子,而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

    06-22
  • 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读后感
    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读后感

    提起写论文,有很多老师都会像我这样搜刮肚肠、抓耳挠腮、不知所云。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两个原因,第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二则是即使有了米也不知道如何去做饭。没有素材、没有积累,必然写不出论文,所以我们必须从平时的教学、生活、阅读中获取各种知识、素材,只有积累储备了丰富的素材和知识,才有可能写出好的论文。但也有很多老师有一大缸子米却不知道怎么办,该放哪个锅子,该煮多久,因此素材积累很多也并不代表就能写好论文了,我们还要学会对论文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学会运用已有的素材。 一、积累论文素材 我们总是会在写论文前挣

    06-22
  • 名师来自于爱——《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读后感
    名师来自于爱——《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读后感

    都说教师这一职业是崇高的,但崇高一词并非职业与生俱来的天性,而是奋斗在这一岗位上人们给它镀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我们现在的幼儿教师有很多的迷茫,不知道如何为自己正确定位,不知道成功是什么?《幼教名师成长案例解读》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成功取决于爱。 在案例中,应彩云老师陪伴孩子一同感受做错事的后果,让孩子在合适的情景中通过强烈的情感冲击,从而体会与别人相处的规则。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味地强加给孩子,有时候痛心痛肺、脸红脖子粗的教育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导致孩子们的逆反心理。爱使我们感同身

    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