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低年级语文教学散想:习惯养成和传授知识哪个更重要

栏目: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时间:2015-06-06 21:13:20

《低年级语文教学散想:习惯养成和传授知识哪个更重要》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记得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话来说明习惯的重要性:小的时候习惯是人的奴隶,长大后人就成了习惯的奴隶。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比如良好的坐姿与孩子今后的生长发育的关系,良好的听讲习惯与学会学习、与人友好交往的关系等等。应该说整个小学阶段都是在为孩子的人生打基础。

知识同样重要。它们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习惯的存在。低年级孩子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着很大的差别,没有了好的听课习惯,不敢想象,那些习惯于趴在课桌上听讲的,手里总是玩弄铅笔的,两条小腿一直一晃一晃小手托着腮的,眼神老是游离于教师和书本的孩子的听课效果能有多高?以写字姿势来讲,走在学校的每个班级你都可以看见执笔、坐姿不正确的孩子,而且人数不在少数。

字写得差一些不要紧,我们不能期望每个孩子都是书法家,但他们的字我们应该最起码要求要入体;思维迟缓一些也不足为奇,我们不能整齐划一的要求孩子的能力,但最起码我们应该要求他们的思维是和老师和同学一起跳动的;朗读的水平不高也不要紧,因为语感的培养还刚起步,但最起码我们应该要求他们要站得直些,读得响亮些,注意基本的停顿等等。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起步阶段,我们有理由认为习惯培养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

二、先读书还是先识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段的教学重点,之所以以词串或者诗歌短文的形式出现,无非是给他们提供一个语境,让他们在语言环境中进行更加有效的识字而已,当然不是排斥了阅读的作用或地位。一般而言课的结构就很简单了——读书、写字。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可以留出15分钟道20分钟给学生写字。但实际上真正让学生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再进行写字指导(课前预习过除外),时间上很不好控制,往往很难给写字留下足够的时间,就是一些公开教学也会出现写字指导匆匆走过场的现象。一般的情况下低年级的每篇课文都安排近10个生字的任务,而由此带来的10个生词或是10几句话或是更多的句子,让他们阅读起来就显得困难重重,所以过好初读关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识字的时间一直被挤占的最主要的原因。

我的做法是第一课时先读书后识字,字可以识得少一些,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初读上。而第二课时则把识字放在教学的前半段来完成,一是可以有充足的时间的保证;再者此段时间学生注意力相对比较集中,识记的效果也好。三、要课前预习吗?这儿说的预习指隔天布置的回家读书和早读课上的读书。如果课前预习了,可以为教师在上课时的初读指导上节省不少的时间,所以不少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我觉得这样做有以下几点不可取:一是回家读书脱离了课堂这样的有“约束”的环境,又缺少必要的指导,再加上自控能力不是太强,于是不少孩子在边读边玩的过程中把“读”得时间拉得过长,久而久之不仅让他们觉得读书成了负担,还养成了读书“漫不经心”的坏习惯;二是把学生的初读指导的任务交给了家长,往往会出现“良莠不齐”的局面,对进一步得指导读书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有时也给家长带来一定的不良情绪;三是不管在家读也好还是早读课上的读也好,容易养成读书“有口无心”的不好习惯。尤其是早读课,齐读的形式居多,不少学生都是口在读而眼睛、心思却游离于外。“一心二用”的学生自然的就会把这种习惯不自觉地带到了课堂上。

我们可以高效率的利用课堂时间来完成的任务,为什么要无端地扩大“战线”,给不良习惯以成长的温床呢呢?

、要训练学生读帖的习惯

每次上缴的作业中总会有学生在字形的识记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兔”字的最后一笔丢了,“追”字的第一笔“撇”写成“点”,中间部分的两横连在一起等等。对于低年段的孩子来讲,他们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还不强,完全放手是肯定不可取的,但也不能一味的让教师包办代替。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般是先让学生看课后的笔顺展开图,熟悉字的笔顺,然后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写字时的注意点,接着教师范写,最后是学生描红临写。仔细看来,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不强,进而自主识字的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学生还是依赖老师,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

一年级上册有篇课文叫《怀素写字》,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怀素写字非常认真。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先看清字形,再记住笔顺,最后认真写字,怀素写字的这几个步骤让我们受到启发,单纯的让学生对生字进行描红和仿影并不一定能起到有效识字的效果。我们必须指导或要求学生要象怀素那样,学会自己“读贴”。所以在学生描和仿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再加上“读帖”的要求,让他们静下心来,仔细得看,用心得记,认真得写。这样循序渐进,提高识字的效果。
推荐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低段语文教研组总结
    低段语文教研组总结

    光阴荏苒,又一个充满挑战,富有收获的学期结束了。回首这学期,我们低段语文教研组的每位老师都积极投身到教学工作中,认真学习,领会和运用新课程标准,认真学习,落实浙江省低段语文教学建议,踏踏实实地开展教学活动。一学期来,我们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期初教学工作计划中制定的目标,切实提高了本组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也提高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质量。现将本学期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 在开学初,我们就以学校教研活动计划为指导,依据本年段、本学科的特点,本着务实的原则制定除切实可行的计划。通过研究,我们拟

    07-22
  • 培智语文生活化课堂的点滴实践与思考
    培智语文生活化课堂的点滴实践与思考

    曾看到美国教育家华特的一句话: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读来意味深长,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而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智障儿童的特殊性更需要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为此,在教学时,我们更注重学生与实际生活的适应

    07-22
  • 习作教学中评改的艺术
    习作教学中评改的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予以鼓励。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修改作文,使学生在评议中获得启发,再一次自觉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在选词、用词、表达、分析、比较等一系列修改活动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习作讲评课上,教师可拿出已批改好的典型文章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习作,其间,根据实际情况可安排质疑、讨论环节在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感悟后,让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叶圣陶先生在《把稿子念几遍》

    07-22
  • 《秋天的雨》一课听课反思
    《秋天的雨》一课听课反思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文章用美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天图画,通过美的、充满诗意的语言体会秋天的美好,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的课堂上,潘老师设计以读为主线贯串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把抽象的、文学性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感受,让一幅幅秋天的图画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读出秋天的美,读出浓浓的语文味。 首先,潘老师适时指导学生边读

    07-22
  • 品读重点词语,突破阅读难点
    品读重点词语,突破阅读难点

    《秋天的雨》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秋天的雨的;要引领学生品味赏读,深入感悟秋天的美和语言文字的美,并且在这一赏读的过程中结合语言训练,提高理解感悟等语文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中体验语言美、秋天美、意境美。其中,体验语言美和意境美是教学的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潘虹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点,最突出的是重点词语的品读,潘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读、想象,把学生带入秋的意境。 在学习秋雨是一把钥匙

    07-22
  • 资料与图示结合  解决理解难点——《詹天佑》教后
    资料与图示结合 解决理解难点——《詹天佑》教后

    《詹天佑》讲述的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设计、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故事。课文内容丰富,叙事较为简炼,文章开篇点题,中心思想一读便知。但由于文中所写的事件距今天已将近一百年,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不了解,对居庸关、八达岭、青龙桥附近的地势,也只能借语言文字去想像,二这种想象是浅层的。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詹天佑当时所面临的困境,理解他的了不起之处,从而受到詹天佑爱国思想的熏陶,激起爱国情感,形成立志学习的动力,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资料,

    07-22
  •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深刻含义的句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深刻含义的句子

    《唯一的听众》教后 《唯一的听众》讲述的是一个被家人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虽极大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但是并没有泯灭他对小提琴的爱好。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学生都没有问题。但对课文中一些重点句子的深入领会,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六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本领,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领。 文中对老教授的眼神描写,共有三次,而且用词一样,都是平静地望。而这看似相似的三次平静所包含的意义肯定是不一样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找出这三次眼神描写的句子划下来,认真地读一读。再联系上文想想,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

    07-22
  • 寓言中对寓意的理解——《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中对寓意的理解——《伊索寓言》教学反思

    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那么,寓言教学如何能引导学生的理解由表及里走向深刻?如何让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而不是牵强附会?如何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思维得到发展?在这里,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是对寓言的认知,寓言是通过角色出人意外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要儿童能概括出寓意,就必须充分地感受寓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