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与合”中丰富周长的联系——三年级上册“周长”复习课的实践研究

栏目: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18-12-22 06:12:04

《在“分与合”中丰富周长的联系——三年级上册“周长”复习课的实践研究》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现于邳州市八义集镇果满山小学支教) 胡良梅【课前思考】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单元,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关图形的拆分拼合计算周长的相关知识,学生普遍感到困难。许多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反复画图讲解思路,但是收效甚微。依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如果让具体的拼摆操作成为思考的背景,会让隐蔽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几何就会变得直观易学。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建立图形分合间的周长联系,我尝试进行了这节周长复习课的实践研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掌握不规则图形、剪拼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渗透转化、数形结合等思想,发展几何直观;

3.在具体的剪拼操作和思考交流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促进几何学习的积极情感。

【课前准备】课件、剪刀、毛线

课前,每一位学生寻找一片树叶,并量出它的周长。

每位学生分发一张长17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

一、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1.课件逐层出示:

①先出示有方格背景的2幅图。

指一指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在哪里?说一说,平面图形的周长指的是……

②再出示数据。

询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你会计算它们的周长吗?先来看图1.

师:图1的周长是多少,你打算怎样求?指名前去介绍。

数一数每一条边线的长度,再合起来。全班一起数。

追问:怎么数到这里就结束了?(从起点回到起点,不遗漏不重复)

除了数边线求周长,还有别的方法吗?通过移动边线,转化成规则的长方形,再计算。

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板书:观察、比较

师:现在转化成的长方形长是?宽?周长怎么计算?板书算式和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③学习单出示:先描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再想办法求出周长。(只要完成图2)
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图2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

追问:为什么图2不能直接平移转化成正方形?

小结:转化时,要注意不能遗漏未被平移的线段。转化前后图形的周长不能发生变化。

2. 交流课前测量树叶的方法。

师:课前,小朋友是怎样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的?谁来介绍一下。追问:为什么不能用直尺直接测量?小结:树叶的一周是弯曲的线,不方便用直尺直接测量,但是我们可以借助毛线沿着一片树叶的边缘绕一圈,然后把绳子拉直再测量。板书:化曲为直

师:绕毛线的时候,遇到什么问题了吗?是怎么解决的?学会合作。

过渡:有关周长的学习,还有好多有趣的问题,下面我们借助这张纸片来玩一玩。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交流,巩固周长的意义,回顾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以及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激活平移转化以及化曲为直的思想。并进一步明确,不能丢掉未被平移的线段,要保证转化前后的周长不变。还要注意小方格的边长表示的是几厘米。

二、玩一玩纸片上的周长

1. 剪、分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这张纸,你能提出一些有关周长的问题吗?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估计会问: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提示:如果从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你知道它的边长是多少吗?

提出问题: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剪剩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1)课件出示三个问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同时贴出三幅图。

(2)汇报交流

①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教师板书算式:(17+10)×2=54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板书 10×4=40厘米

剪剩的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板书(7+10)×2=34厘米

追问:10×4=40和10+7=17中的10分别是什么意思?

②两个图形的周长合在一起是多少厘米?40+34=74厘米

追问:指着74厘米和54厘米,为什么大长方形的的周长与分成的两个图形的周长和不相等呢?多出的20厘米是怎么回事呢?

指图小结:看来,把一个图形分成两个图形,周长就会——增加。

(3)课件:将正方形斜着对折成两个三角形,估计一下,这条折痕比10厘米——长

师:同学们的几何直觉真准,的确,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要比直角边长一些。

你能算出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吗? 生量一量、算一算。交流:怎样想怎样算的?

(4)师将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随意撕成两块。

问: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比刚才三角形的周长怎么样?弯曲的边怎么测量?化曲为直。2. 拼、合,把各自的正方形对折分成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标出每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①用两个一样的的小长方形拼图(长10厘米宽5厘米)

用这两张长方形纸,可以拼成什么图形?独立拼一拼。

你会计算拼成图形的周长吗?同位交流计算方法。

②全班交流。哪个小组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分别指名几组前去贴出作品,介绍计算方法。师标上序号。

③师:借助大屏,我们来梳理一下同学们拼成的图形。课件出示。

思考:前2幅图有什么联系?

追问:为什么它们的周长会相等?(都是消失两个宽)

指出:刚才我们把一个图形分成两个图形,周长会增加;现在反过来,把两个图形合并成一个图形,周长就会——减少。

思考:这后面的4幅图有什么联系?(都可以转化成边长是10 的正方形)

思考:如果把6幅图放在一起比较,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吗?

指出:由2个相同长方形拼成的图形,形状不同,周长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设计意图】

玩一玩纸片分为三个层次:①提问计算——比较多出的边长;②折成三角形,感知斜边与直边的关系——撕成两份,感知周长相等;③将正方形剪成2个小长方形,任意拼图,计算周长——比较分类,再次体验转化思想的适用性,感悟变化中蕴含着不变的思想,发展几何直观。

过渡:把所有的纸片收起来。现在我们来快速思考一道题。

三、动脑思考

1.明明用2米长的彩带围成一个正方形,亮亮用2米长的彩带围成一个长方形,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快速口答。

2.将一张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展开后得到的每一个小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

①师:读完题目,感觉怎么样?能理解题意吗?那,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呢?引出“画示意图”

(感觉会画图的举手,如果还是想象不出来图的样子,怎么办?实际操作:折一折)

②学生独立画图分析、解答。在学习单上完成。

指名板演

组织评析:这个同学的做法,谁看懂了?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③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刚这道题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思考解答的。课件展示。
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收获?小结:动手操作,折一折;画出示意图,标出数据;思考问题要全面。板书:画图、标数。【设计意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灵活的思维能力,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品质,渗透数学结合的思想。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觉得有意思吗?你对周长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我们是怎样学习的?你还收获了哪些解题经验?

感谢大家的思考与总结。

课后思考题:

如右图,阴影部分是正方形,求图中最大长方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与反思,梳理本课的学习过程,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炼学习方法,积累活动经验,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课后反思】

第一次实践是在乡村小学。发现学生对不规则图形的两种计算方法(数边线和平移转化)掌握较好;但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弱,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长方形纸片,学生只能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把一个正方形沿着对角撕成两个大小明显不同的不规则图形,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学生大部分没有困难;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拼成组合图形计算周长,拼图产生了5种方法,其中不规则的图形不会计算周长。

第二次实践是在县城小学。学生对平移转化掌握较好,思维固化,已经想不起数边线的方法了;不过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强,不仅提出了预设中的三个问题,还提出了动态的问题: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两个小长方形,得到的周长和比原来长方形的周长多多少?把一个正方形沿着对角撕成两个大小明显不同的不规则图形,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学生大部分竟然一致认为2号图形的周长长一些;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拼成组合图形计算周长,拼图产生了6种方法,并且每一种不规则的图形学生都能熟练平移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思考:两个班级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生成,估计是和原来学习的基础和经验有关。本课重点是梳理已有的周长知识,建立剪拼分合图形之间周长的联系,进一步丰富对周长意义的认识,熟练有关周长的计算,帮助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同时借助观察、比较、操作、思考,渗透转化、数形结合、变中不变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依据学生的课堂状态和听课教师的评价,达成效果较好。
推荐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 2013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质量检测试题(三年级数学试卷)
    2013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质量检测试题(三年级数学试卷)

    一、直接写出得数 3003 = 4008 = 2140 = 6050 = 3023= 2022 = 8.6-3 = 3.9+2.4 = 二、用竖式计算,有★的题要验算 7077 6468 ★4066 4560 8.3-3.4 ★2425 三、填空 1. 6000米=( )千米 36个月=( )年 5000公顷=( )平方千米 2.(1)一个小贝壳的面积大约是23( )。 (2)这个海水浴场的面积约为2( )。 (3)数学书的封面约为4( )。 题号 正确率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合计 3. 7平方千米=

    07-21
  •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一二单元检测试题(国庆假期作业)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一二单元检测试题(国庆假期作业)

    六套小学三年级数学国庆假期作业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想一想,填一填。(20分) 1、488 = 48( )( ) 96( )( )= 966 2、603=( ),商的最高位在( )位上,商是( )位数。 3、把42个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个。 4、有73个苹果,平均分给幼儿园2个班的小朋友,每班分( )个,还剩( )个。 5、( )5=143 6、在有余数的除法里,( )( )+( )=被除数 7、最小的四位数是( ),比它小1的数是( )。 8、2个千、3个百、6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

    07-21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小数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小数的初步认识

    索慧琪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小数,使学生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知道1里面有10个0.1, ,可以写作0.1。2、能够正确读小数,力图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小数概念的几何模型,沟通小数和分数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3、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发现意识。 【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知道1里面有10个0.1, ,可以写作0.1。 2、会根据一位小数的意义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知道1里面有10个0.1, 可以写作

    10-30
  •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今天张老师来我们班上63页的解决问题,因为上个星期进行了1、2单元的检测,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之前教的乘法倒是忘记了,上午第一节课给孩子们教了如何用图画表示句子的意思,所以在下午的课堂上,孩子们基本也能用图表示出题目的意思,在这点上我发现孩子们还是孺子可教的,不尽如人意的就是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不够好,说话不够完整,看来平时还要勤加练习。 下午第二节给田华分析这节课的时候,我表达了自己理解,我觉得这节课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孩子们理解,在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时候可以用乘法来计算,求不同加数的和的时候,我们只能用

    12-21
  •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认识一一间隔,师:小朋友们,咱们今天一起到兔子庄园玩一玩。去之前老师先要考考你,这是一个出示3个,下一个呢?下一个(请一个学生)? 问:你是怎么想到的?(请另一个学生)你想到了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像这样,一个物体隔着一个物体有规律的排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排列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 那么我们可以说正方形和圆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下面欣赏一下老师收集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照片 提要求:你们一边看,一边还要能找出哪些物体一一间隔排列? 出示:PPT(手链图 衣服图 红白蜡烛图) 师:欣赏了这么

    06-29
  • 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千克和克》一单元这节课的设想
    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千克和克》一单元这节课的设想

    直塘老街,小巷蜿蜒,它是一首历史悠久的长歌,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对照。它保留的街景,值得欣赏;它保留的文化,值得传承;它保留的习俗,值得沿袭。老街文化为学科教学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阅读课,朗读文人的作品;美术课,画一画老街风景;研学课,研究老街习俗;作文课,写一写老街故事。数学学科,怎样与老街文化联系起来呢?研究图形还是计算?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千克和克》这一单元中,提到千克就是公斤。公斤、斤、两是

    09-27
  • 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城西小学“同课异构”有感
    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城西小学“同课异构”有感

    (时集小学:郭晓媛)今天听了五位老师的数学课,收获满满。到了下午,组织进行了精彩的评课活动,我们这组轮到我上台评课,着实让我紧张,再加上中午没对所听的课进行整理,说话语无伦次了都。大概我就是相特所说的那种台下活灵活现,台上双腿打颤的一类人,缺乏锻炼。晚上回来又对今天所上的课------《分数的初步认识》进行了回顾以弥补白天的不足。 在这几节课中,李先尚老师的导入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他几位老师的课都是按

    12-12
  • 《看一看(一)》教学反思
    《看一看(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图形与几何这一范畴的内容。通过观察长方体,观察小熊两个情境,让学生体会观察位置与观察结果之间的关系。 观察物体首先要确定观察的位置,在本节课一开始学生在确定观察位置方面存在困难,这里我设计模拟占位,实际看一看,让学生直观感受观察位置与观察结果的关系。 在解决问题二:什么位置能看到长方体的1、2、3个面这一环节。我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丰富的学具,开展多样的观察、想象活动。采用交互软件沟通全体学生的认知。

    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