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千克和克》一单元这节课的设想

栏目: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18-09-27 09:18:00

《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千克和克》一单元这节课的设想》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直塘老街,小巷蜿蜒,它是一首历史悠久的长歌,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对照。它保留的街景,值得欣赏;它保留的文化,值得传承;它保留的习俗,值得沿袭。老街文化为学科教学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阅读课,朗读文人的作品;美术课,画一画老街风景;研学课,研究老街习俗;作文课,写一写老街故事。数学学科,怎样与老街文化联系起来呢?研究图形还是计算?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千克和克》这一单元中,提到“千克就是公斤”。公斤、斤、两是我国传统的重量单位。这一单元还有一个拓展的内容,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其中有一种“杆秤”,是从古代一直沿用到现在的一种测量工具。随着时代发展,很多事物都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电子秤的普及,也使得杆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它虽然不是我们直塘老街特有的,但在大城市里已经几乎见不到了,反而像我们直塘这个充满人文历史底蕴的小镇,还能经常看见人们使用。
学生对于“杆秤”和它的用法是比较陌生的,于是我想到可以在数学活动课中,组织学生认识传统的重量单位,同时了解“杆秤”的用法。目的是对重量单位进行拓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将数学知识运动到生活中。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趣意引入,认识传统重量单位
以成语“半斤八两”引入,“半斤八两”形容彼此不相上下、水平相当。1斤等于10两,半斤不就是5两吗?5两怎么会和8两相当呢?
向学生介绍:在古代,1斤等于16两,所以半斤就等于8两。后来,为了与国际接轨,也为了换算方便,就改为1斤等于10两。现在,除了香港地区继续沿用1斤等于16两,我国其它地区都规定1斤等于10两。
我国传统的重量单位有公斤、斤、两。1公斤等于2斤,1斤也就是500克。1斤等于10两,1两是50克。
我们在超市,依然可以看到物品重量以“公斤、斤”为单位。在菜场,依然可以看到一些摊位用“杆秤”称量物品重量,并以“斤、两”为单位。
这里我设想可以课前带着学生去老街走一走,找一找一些继续沿用传统称量的情景,或者展示一些图片。
二、仔细观察,认识传统称量工具
展示杆秤,引导学生观察杆秤,并小组交流由哪几部分组成(秤杆、秤砣、砣绳、两根提绳、钩子或托盘;两排刻度)。接着介绍各部分的用途,特别是两排刻度表示的度量值和度量范围。小提绳对应秤杆侧面的刻度,每一小格是1两,最多承重6斤;大提绳对应秤杆上面的刻度,每一小格是2两,最多承重20斤。
三、实践操作,了解传统称量方法
先介绍方法: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如果是比较轻的物品,拉小提绳,拨动砣绳,直到秤杆平衡,看侧面的刻度,读出砣绳对应的读数;如果是较重的物品,拉大提绳,拨动砣绳,直到秤杆平衡,看上面的刻度,读出砣绳对应的读数。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称量一些物品的重量。
这里我设想可以和我们学校的水乡美食节结合起来,每个班都会准备一些食物,我们就选择需要称量的食物,学生帮助老师一起用杆秤称量,计算价钱。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斤、两”的实际重量,同时在计算方面也得到了锻炼。
四、交流收获,感悟传统老街文化
引导学生谈谈这次活动的感受,体会传统文化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在接受现代化社会的同时,也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并告诉学生,不仅是重量单位,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中,也保留了一些老街特有的传统。
这次数学活动不是仅仅在一节课内完成,目的也不是想要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只要能了解老街文化的资源与数学也有联系,激发学生热爱老街文化、热爱数学的热情,就足够了。
推荐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 重点题需要小题大做(三上数学书第12页第6题)
    重点题需要小题大做(三上数学书第12页第6题)

    三上数学书第12页第6题,属于单元复习中的一道小题目,很不显眼,但有经验的老师知道,这是一个重要考点?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属于逢考必争的题。为什么成为重要考点?因为这其中蕴含着重要的数学规律,谁能舍下最数学的内容呢?看似其貌不扬的一道题因规律而需要小题大做一翻。 发现规律 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8422= 7832= 9624= 844= 786= 968=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组题结果是相等的。 师:猜猜可能的原因? 生:22=4 、32=6 、24=8 一般老师会在这个环节解释规律,而我在

    02-11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小数是十进分数的。 3.初步建构数系,逐步培养对小数的数感。 教具准备:视频展台,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感知小数 1.创设情境,提取小数 出示运动会三年级男子实心球成绩。 能把这些数分分类吗?你分成了几类?什么分的? 揭题:整数我们已经学过,今天来认识小数 2.回归生活,寻找小数 提问:你还

    02-13
  • 08苏州小学数学年会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钱金铎(面积的意义与面积单位)
    08苏州小学数学年会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钱金铎(面积的意义与面积单位)

    一、师生交流: 1.师:认识我吗?知道我从哪里来?我从很远的地方来,先坐船5个小时,再坐车2个小时 问:一共用了多少时间?这么远的路,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来表示? 生1:千米 生2:米 师板书:米 追问:比米小一点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分米、厘米等,板书) 师:米、厘米、分米都是? (长度单位) 2.出示两根小棒,问:两根小棒怎么样?(长度不一样) 指出:物体有长有短,有高有低 二、新授 1.认识面积 出示:两张树叶 指出:物体还有大有小 师:物体都有表面,摸一摸课桌的桌面。 指出板书:物体表面 师:物体的表

    02-18
  • 三(上)数学《认识分数》课堂观察分析报告
    三(上)数学《认识分数》课堂观察分析报告

    本分析报告以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研究的分析框架为工具,依据活动组织这一行为指标中的人人都是活的主体这一分析要点中的几个主要观察点,对韩金涛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具体分析如下: 一、 优势:常规训练到位,多种教学方式,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片段一: 师:请在准备好的正/长方形纸上用打斜线来表示其中的1/2,说说另外一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 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 师:为什么不同的形状折出的不同图形却都能表示1/2呢? 学生思考,并展示交流。 围绕填空再次认识二分之一。 分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每一个学生都在动手

    05-18
  •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今天张老师来我们班上63页的解决问题,因为上个星期进行了1、2单元的检测,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之前教的乘法倒是忘记了,上午第一节课给孩子们教了如何用图画表示句子的意思,所以在下午的课堂上,孩子们基本也能用图表示出题目的意思,在这点上我发现孩子们还是孺子可教的,不尽如人意的就是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不够好,说话不够完整,看来平时还要勤加练习。 下午第二节给田华分析这节课的时候,我表达了自己理解,我觉得这节课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孩子们理解,在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时候可以用乘法来计算,求不同加数的和的时候,我们只能用

    12-21
  • 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克》,主要教学克的认识以及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两部分的内容。关键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对1克有多重进行充分的感知。由于教学内容具有生活化,所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使课堂活动能有序的进行。教学中,先从食品包装袋上标有的计量单位克引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作单位,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生活中计量物体的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天平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方法,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会对一些实物进行估测,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教学中,让学生用天平秤出10克的黄豆大约有几粒,体会克是一个很小的质量单位,1克很轻;再让学生实

    10-20
  •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

    总第 课时 执教时间 月 日,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规范计算习惯。 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迁移和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1)开火

    09-14
  • 数学课“核心问题”—交流的立足点
    数学课“核心问题”—交流的立足点

    上数学课犹如打仗,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要抓住本课学习的最关键问题大量投入时间、空间、资源,力求使学生对这一重点内容的学习达到较高水平。 例如:《倒推》一课学习中,在教学例2时,笔者这样来安排学习活动。 出示例2: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①学生读题审题,问: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②小明邮票的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能想办法将变

    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