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一等奖教案教学设计

栏目: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19-11-02 17:28:21

《爬山虎的脚一等奖教案教学设计》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
  1. 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会写“虎、操”等13个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爬山虎、操 场”等16个词语。
  2. 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 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
  教学重点
  1. 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2. 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会写“虎、操”等8个生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7个词语, 理解“舒服”“均匀”“漾起”等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细致的观察。
  3.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并积累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 引导交流:哪些同学见过爬山虎?你们看见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
  2. 过渡: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你们知道爬山虎的脚在哪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读要求:
  (1) 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 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检查生字读音,指导生字书写。
  课件出示:爬山虎 操场 嫩叶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1)指导读准字音。“弯曲”放在句子中朗读,注意读准多音字“曲”的发音。
  (2)指导书写“虎、隙”。
  (“虎”“隙”两个生字较难,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并练写,其他 6个生字提示要点,学生课后再写。)
  指导书写“虎”字:第二画短横像老虎炯炯有神的眼睛,这一横下面的横钩就像老虎尖尖的牙齿,写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 学生练写。
  指导书写“隙”字:“隙”字右边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短竖。在上下两个“小”字之间,那条缝隙里,只有日光能透过来,这个“日”要写得扁一些。学生练写。
  3. 引导交流: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1)引导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后,根据提取的信息汇报。

  (2)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提问:想一想,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
  再次板书:

  设计意图:
  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引入话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对形难字在书写过程中易错笔画的指导,帮助学生准确记住字形。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1.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提取信息。
  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生长在哪些地方。
  2. 交流: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预设:墙上、屋顶。
  3. 讨论:自读第一自然段后,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1: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预设2 :爬山虎是一种擅长攀爬的植物。
  追问:课文中哪些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围绕“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体会爬山虎的茂盛。
  小结:①爬山虎生长在墙上。②爬山虎生长得非常茂盛。
  4 .指导朗读:“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要读得慢一些,“满”和“大”两个字要重读,突出爬山虎繁盛、茂密的样子。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叶子的描述,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
  1过渡:我们从文字中仿佛看到了那一片布满外墙和屋顶的爬山虎,它是那样茂盛。
  2 .出示: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
  (1)发现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嫩红一一嫩绿一一绿得那么新鲜。
  围绕“舒服”指导学生读出安逸、惬意的感受。
  (2)了解无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 出示爬山虎的图片,理解“一顺儿”的意思。
  ② 联系上下文“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均匀”的意思。
  (板书:准确)
  (3)品味起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 出示:微风拂过爬山虎叶子微微漾起波纹的视频。
  ② 说一说“拂”和“漾”的意思。
  ③ 指导朗读:“拂”和“漾”要读得轻一些,突出微风的轻柔和叶子微弱的震颤。
  (板书:生动)
  设计意图:
  细读描写叶子的段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感受课文生动的表达。
  五、总结收获,体会细致的观察
  1. 过渡:无论是叶子颜色的变化,还是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的形态,以及微风拂过时,叶子轻微的震颤,都被叶圣陶爷爷敏锐的眼睛观察到了。
  2. 提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这些叶子的?
  预设1:叶圣陶爷爷一定是拿着放大镜观察的。
  预设2:叶圣陶爷爷一定是走得很近,反复看了很多遍。
  3. 总结:是呀,他之所以能表达得如此准确,是因为他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啊!
  (板书:观察:细致)
  4. 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通过那些准确形象的语句,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下节课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再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后,通过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这样的表达与作者细致的观察是密不可分的。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写“萎、瞧”等5个生字,会写“叶柄、反面”等9个词语,理解“巴住”“逐渐”等词语的意思。
  2.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作者连续观察的方法。
  4. 品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复习导入
  1. 回顾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预设1:我了解到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预设2:体会到了作者在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时,语言十分准确生动。
  预设3 : 了解到作者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 小结:作者将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如此准确、生动,这离不开作者细致的观察。
  二、迁移运用,自主探究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作者细致的观察
  1.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学。
  (1)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用“ ___ ”勾画出表现作者细致观察的句子。
  ① 圈画关键词语,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② 学生默读、勾画、写感受。
  2 .交流学习收获,体会细致观察。
  (1)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数量、形状、颜色的相关语句。
  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讨论:从这些句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点拨: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 描写“爬的过程”的相关语句。
  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引导:请抓住描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描述“爬”的过程!讨论:“巴”字可以换成其他词吗?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 读一读:朗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的相关语句。
  指导朗读:“触”要读得轻一些,“巴”和“拉”要读得有力些。
  (3) 交流爬山虎的脚变化的语句。
  引导:请说一说“逐渐”的意思。
  点拨:作者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脚细微变化的过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聚焦课文中关键的词语 反复品读,通过读、 说等多种形式,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三、感受连续观察
  1. 关注变化过程,感受连续观察。
  提问:通过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和脚逐渐变化的过程,大家发现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你觉得作者观察了多长的时间?
  预设1:作者观察的时间很长。
  预设2:作者是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的。
  点拨:我们通过“爬”的过程和脚变化的过程,都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板书:连续)
  2. 围绕表示时间的词语,感受连续观察。
  交流: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你也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出示: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 变成嫩绿的。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小结:围绕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细致的观察后,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事物变化的过程, 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观察不仅细致,而且持续 了一段时间。
  四、总结观察方法
  总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观察得十分细致,而且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如果我们也能这样连续细致地观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推荐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下册半期考试质量分析(试题资料)
    四年级下册半期考试质量分析(试题资料)

    一、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的考察范围为第一、第二单元,分为选择题(50分)和非选择题(50分)两部分,试题难易程度较之上学期两次考试简单,属偏易,突出对学生基本知识落实情况和基本能力的考察,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答题技巧。试题难易程度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 在选择题方面:提问方式比较直接,多以这表明、这说明、这体现、是方式出现,分析和理解难度都不太,容易上手,不用分析,直接选出答案(识记)的占五分之一,没有难题怪题偏题。 在非选择题方面:材料也不难理解,提问方式也比较直接。26题12分,考察民主监督

    07-21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一单元《挑山工》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一单元《挑山工》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快与慢的第一篇课文。文章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与一位挑山工相遇、接触、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他们登山时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首先写我登山时看见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心中感到很奇怪;其次写我与一位挑山工交谈,明白了他登山速度快的原因

    07-22
  • 名师薛丽芬老师执教《爱因斯坦和小姑娘》赏析
    名师薛丽芬老师执教《爱因斯坦和小姑娘》赏析

    4月25日,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有幸在浏家港小学参加了太仓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课堂展示观摩活动。我先后听了三位学科带头人精彩的示范课。其中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薛丽芬老师执教的《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薛老师是苏州名师,她课堂教学上的优点就像串串珍珠,不胜枚举。我仅选取其中三颗,与大家共赏析之。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薛老师的课堂始终把语文与生活水乳交融。开头,她因势利导根据自己留板寸头的头发的特别造型,让学生谈感受,引出重点词纳闷,接着进一步指引学生端详薛老师的奇特

    03-02
  • 大班语言活动:小猪变形记
    大班语言活动:小猪变形记

    太仓市科教新城幼教中心 张丹 设计意图 《小猪变形记》是一本充满趣味又隐含哲理的图画书,故事中的小猪聪明、富有想象力、极具孩子的特点。小猪自我探索的心理过程,其实就是孩子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一段思想历程,这个历程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这一选材的内涵价值,结合此次展评活动变这一主题,我重点挖掘故事中的两条变化线索,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 线索一:变形的变。抓住变形这一主线,借助连续图片的呈现等,帮助幼儿了解小猪每次变形的过程、小猪变形的顺序与不断变形的完整过程,并在阅读、讲述小猪不断变形的过程

    06-23
  • 《春联》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春联》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浮桥镇九曲小学 王晶《春联》一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以及读背春联的好处。教学目标主要为初步了解春联的一些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针对这个目标有的放矢的。 一、激趣导入 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对对子的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个字对一个字,难不倒学生,两个字对两个字,聪明的学生依旧反应迅速,三个字对三个字就有点难度了,大部分的学生没法回答,这样引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接着引出课题春联,这样的导入设计,我觉得,大部分学生是比较喜欢的,因此在以后的

    02-25
  • 苏教版四年级上学期《秋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苏教版四年级上学期《秋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的语言美,感受诗所表现的秋天景物的特点,体会诗的情感和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秋天之情。3、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能选择一种场景把诗句改写成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作者书写了秋天中的哪些景物?(植物) 二、整体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描写秋天景物特点的词语。 2、指名学生交流: 熟,消,低头

    09-08
  • 让学生们学会欣赏自己——《一路花香》教学反思
    让学生们学会欣赏自己——《一路花香》教学反思

    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明白了一个道理;再次读这篇课文,感悟了一个真谛所以,我选择这一课上公开课。 一、 让学生们学会欣赏自己。 文中的破损的罐子有着不可弥补的缺陷,在骄傲的完好的水罐面前,他非常自卑,觉得自己很无能、很没用,所以它终于在无法忍受的时候向挑水工道了歉,挑水工没有解释什么,只是让它注意路边的野花。路边的花儿真是美丽啊,在阳光的照耀下竞相开放,色彩鲜艳,芬芳无比。任何一个看到这美景的人都会在心中溢

    02-27
  • 送教下乡同课异构材料《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教下乡同课异构材料《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准备: 课件 古典音乐《阳关三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诗题 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