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 

进退之间

栏目: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14-07-20 21:28:12
文章:方蕊 分享

《进退之间》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进 退之 间
“教”、“学”相长
——以一则区角活动案例谈教学中的师幼互动

“神奇的筛子”是我在科学区指导幼儿探索的系列案例。在这一个活动中我选取了几个阶段的指导片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记录。这则案例体现了我在指导区角活动时的一些观点与做法,同时,在记录与反思的过程中,也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活动背景:
最近几次区角活动由于缺乏新材料的投入,幼儿对科学区的兴趣逐渐减退。正在我努力思索、寻找新的探索点时,一个偶然的事件给我们的活动注入了新的“血液”:幼儿在搬运自然角物品时不小心将一些种子和干果混在了一起,大家纷纷讨论、尝试分离的方法:“呀,怎么办?”“快捡起来。”“用扫帚扫一扫要快。”“老师,怎么样才好呢?”……于是“筛子”的活动就这样产生了。
二、片断描述与简析
片断一:
区角活动的时间到了,在巡视一圈后我将注意力转到今天活动的重点——科学区。南南和涵琦已发现了今天的新材料:黄豆和沙的混合物、筛子、勺子、筷子等,他们正饶有兴趣的在研究,但又不知所措。于是我轻轻的进入,告诉他们:我不小心把黄豆和沙混在了一起,你们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好吗?他们一听来了劲,开始有目的的想办法,涵琦用勺子,城城用筷子一粒粒夹。这样速度很慢,但他们却很投入。我几次想上去提醒他们可以用筛子试试,但都忍住了。
过了一会儿,南南开始去翻看其它的工具。他发现了筛子,端详了好一会儿,然后用筛子去舀黄豆和沙,沙从筛子的孔中漏了出来,南南对这个发现很惊喜,马上告诉涵琦,于是涵琦也开始用筛子操作。
我静静的看着他们,由于第一次操作,他们的方法掌握的不是很好,几次下来,沙撒了一地。我还是静静的观察着,连续多次后,涵琦可能从“分”的新鲜感中慢慢转移到寻找合适的方法中,开始用勺子舀混合物到筛子中,但在移动筛子时还是把沙漏到了桌上。我真想去帮助他,但最终还是忍住了。就在这时,涵琦找到了好办法:他用一个小脸盆接在筛子的下面,再把混合物用勺子舀到筛子中,这一次总算没把沙弄到桌上。涵琦继续在全神贯注的操作,南南看到他的好方法后也开始模仿。我微笑着走开了。
(简析:教师以极大的耐心和欣赏的态度来观察幼儿的言行。 当幼儿
... >>
并没有选择筛子而是用筷子和手一下下分离混合物时,教师并没有急于去提醒,而是耐心的观察等待,幼儿在满足了一时的新鲜感后便通过观察“工具”发现了筛子,并用它进行尝试。这是幼儿自己的发现,对于他的影响是不同一般的,更重要的是能养成他良好的、积极的探索习惯。)
片断二:
新材料提供后的几天里,有不少幼儿都来问我:“老师,这是什么东西?”“这个怎么玩?”“我已经会分了,它能分不一样的东西吗?”“我也带来了薯片罐,能教我做这个玩具吗?”。。。。。。随着这一连串的问题的产生,我知道是组织一次集体教学活动的时候了。我准备了充足的材料,因为考虑到有部分幼儿没尝试过,于是我先让他们自由的用多种材料操作,然后引出筛子这一工具,并利用图示的方法让他们了解了筛子的名称、特点,并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了它的作用。幼儿很快掌握了分离两种混合物的方法。但是在活动的最后,让孩子分离三种混合物时,只有少数几个孩子成功了。也许这对孩子来说是个难点,在集体活动中如果讲解一下,孩子就会掌握,但我想,还是让孩子在以后的区角活动中自己摸索发现吧。于是在后来的科学区中我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操作要求——分离米、沙、黄豆三种物体的混合物。幼儿一开始有点手足无措,反复的操作还是不能找到好方法。我观察了一会儿,决定介入指导:我故作惊讶的对枫说:“咦,你和栋栋分出的东西怎么不一样呢?”他们左看右看也觉得很奇怪,我故意把他们的筛子放在一起。枫看了一会儿筛子,突然兴奋的说:“呀,我们的筛子是不一样的。”我马上问她:“有什么不一样?”她说:“我的筛子孔小,他的大。”我又问:“你的小孔筛子分出了什么?他的呢?”她一边看一边说:“我的小孔筛子分出了沙,他的大孔筛子分出了黄豆。”我赞许的看了看她,又似问她,又似自言自语的说:“筛子不一样,分出的东西就不一样,但一个筛子只能分出一样,那怎样才能把三样都分开呢?”枫和栋栋都跟着我一起思考。我说,你们再想想,我等一下再来看你们。我在认知区时抬头看到他们已在合作操作了。又过了一会儿,枫跑来告诉我,他们把三种混合物都分开了。我向他们了解了操作的方法和一些细节,并肯定了他们。
(简析:我根据实际情况在区角活动中先让幼儿自由操作筛子,当普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时,采用了集体教学的形式,让幼儿对筛子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最后又将这一内容在区角活动活动中延伸。让
... >>
幼儿能更有创造性,更主动,更深入的进行探索。由此可见,教师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能灵活多样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善于将教学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学习需要,那么这样的集体教学活动所具有的教学效益是非常巨大的。而区角活动中幼儿能自主的选择、自主的学习,在培养孩子的个性与创造力及发展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又有着集体教学活动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在实践中将两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利用两者的优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片断三:
筛子的工作已持续了一段时间,一些幼儿仍饶有兴趣的操作,但也有一些幼儿开始渐渐“退热”了。如何抓住机会让幼儿有新的挑战呢?
我观察着幼儿的操作。山山正在全神贯注的操作,他已将三种物体的混合物分开了,然后又混合。这一次他并没有用一个筛子,而是将两个筛子重叠起来,再将混合物倒入上面的筛子中,两手握住两个筛子轻轻摇晃。咦,三样东西一下子就分开了。他的方法让我也很惊喜,我怎么没想到这样的方法呢?这是一个好机会!集体讲评时,我故作神秘的告诉大家,山山发现了一个好办法,能分一次就把三种混合物分开,你们想知道吗?我先不告诉大家,你们有空时去试试,看谁也能自己找到这个好办法,或者有更好的办法。大家的兴趣都被激发了起来,有几个已跃跃欲试。第二天果然有许多幼儿都在认真的在科学区中探索筛子操作的新方法。南南也在边思考边摆弄,但很长时间依然不得要领,他开始收拾,大概准备放弃。这时我果断的决定介入指导。我进入科学区,坐在城城的旁边开始操作,并自言自语:“我也来试试。”我拿起两个筛子,左看右看,“ 这个小孔筛子只会分出沙,大孔筛子只会分出黄豆,怎样才能让它们三样一起分开呢?”我边说边作思考状,并故意将两个筛子叠放在一起,看看,再分开。南南显然在注意着我的动作,突然,他像是有了新发现马上操作了起来:他将两个筛子重叠放在一起,然后进行分离的操作,果然混合物一下子分开了。南南兴奋地把他的发现告诉我。我表扬了他,并引导他把新方法记录了下来。
(简析:当城城无法寻找到好方法,准备放弃时,教师作为平行游戏者的身份及时的介入指导,将幼儿重新引向探索的道路。在引导时,教师先在边上操作,当幼儿开始关注教师的行为时,
... >>
教师故意用一个暗示性的动作----将两筛子重叠放置,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让他找到突破口。教师使用的暗示性动作,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旨在通过幼儿的吸收性心理,模仿的特性,在实践中领悟教师的意图找到探索的方法。
片断四:
又是区角活动的时间了,今天的科学区环境创设的较小,大家显得有些拥挤。冰冰在玩筛子,琳琳在他旁边玩磁铁。忽然,琳琳一不小心把一盒回形针撒在了冰冰放混合物的小脸盆里。两个人为此争执了起来,互不相让。我知道按他们的性格都不会轻易让步的。于是我赶紧过去转移他们的目标:“哎呀,这些混在了一起可怎么办,谁能把它们分开?”他们一听我的话,都禁不住转过来看混合物。琳琳说:“用筛子啰。”我让她试试,结果不行。冰冰看到了边上的磁铁,他试探的说:“用磁铁行吗?”我不动声色的说:“你试试吧。”冰冰拿起磁铁先把回形针吸了出来,再用筛子分其它的混合物。接着琳琳和冰冰就玩起了这个新游戏。
(简析:当幼儿在探索中出现了失误——将两组内容的材料混在了一起时,教师作出了发展性的反应,生成新的探究活动:当王琳琳和冰冰不小心将回形针与混合物混在一起而发生争执时,教师并没有正面评介协调他们的矛盾,而是采用了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用一句话“这可怎么把他们分开呢?”便马上把他们从争吵中转入探索的氛围中,可谓四两拔千金。)
三、案例分析:
(一)、进退之间——“教”与“学”的平衡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是一对矛盾的综合体。两者间存在着相互制约、自动调节的动态平衡关系。教师教的越多越满,幼儿的学必然越被动,在这种状态下,幼儿的学习的空间从何而来?反之,如果教师退一步,被动一点,幼儿则进一步,主动一些。如案例中,如果教师教的欲望太强,急于告诉幼儿用筛子操作,那么
... >>
幼儿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一定会少许多,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相关联的其它知识。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应对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充满信心。以欣赏的态度观察、接纳幼儿的探索与学习方法。在这样的观念下才能做到放手让幼儿自主学习。如案例中,正是教师对幼儿充满信心,放手让幼儿自己探索,才不会使幼儿按部就班的操作,才能在操作中发现了新的方法——重叠操作,也才能在探索中有与其它材料结合使用的环节。当然,这也并不是否定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除了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的意识,同时还要为幼儿提供、创设探索、学习的条件,引导幼儿向一定的方向深入的探索、学习。如在案例中,当枫和栋栋找不到分离三种混合物的方法时,教师及时的介入引导,运用提问、引导幼儿比较等方式,让幼儿的探索有了质的进步。又如城城在多次失败准备放弃时,教师又适时的指导,让他又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每一次的介入,我都以引导的方式,启发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给幼儿探索预留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二)、探索、发现——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主要学习策略
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布鲁纳,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运用到教育中,由此掀起了课程改革的热潮。他主张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像处在科学研究前沿的科学家那样探求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同时,学习知识的过程是通
... >>
过与知识的接触与探索,在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的活动中,去发现一些尚未了解的东西,因此,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1、给幼儿创设宽松、安全的探索氛围
创设宽松、安全的探索氛围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在探索过程中应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幼儿那些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认识,在幼儿的认知结构中可能是合理和“正确”的。同时要给予幼儿反复尝试的机会与时间。在指导区角活动时时常会有这样的情况:经过精心准备的材料投放出来后,材料是吸引了幼儿,可他们的操作的方法却与老师预想的完全不同,期待的效果并未出现。在案例中,南南并没有按教师预想的很快运用筛子进行操作,而是沉浸在用筷子操作的快乐中,这时教师并没有马上介入,而是给予了幼儿充分操作的机会,这也是给予了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发现的机会。
2、为幼儿提供能启发探索并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
(1)材料应科学有趣。有趣的材料是对学习的最好刺激。因此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要考虑材料是否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如果只有科学因素,幼儿不易进入活动中,只有趣味,它又失去了科学发现的作用。如案例中的筛子既能吸引幼儿反复操作的兴趣,又能让幼儿在操作中增长知识;又如我班制作的加减法拼图,幼儿在拼成一朵花、一个五角星、一个几何图形的同时,练习了加减法,避免了传统练习的枯燥乏味。
(2)材料应有探索的空间。往往是低结构、半成品的材料,能给幼儿探索的余地、延伸的空间。如筛子,在开始阶段可让幼儿自己收集、制作,操作时从分离两种混合物到选择合适的筛子分离二至三种混合物,在延
... >>
伸操作时,可提供辅助材料,让幼儿再次制作合适的筛子,分离更多或不同的混合物;在操作方法上,可以是独自操作,合作操作;轮流用不同的筛子操作,两个筛子重叠操作等等。
3、成为平等者(幼儿)中的首席
教师是专业化的、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
(1)伙伴、倾听者。教师在幼儿的心中不应是裁判和评价者,而是幼儿的一项资源。当幼儿需要支援时,他可以从教师那获得帮助。就好像教师必须接到幼儿抛过来的球,并且以一种使幼儿仍能继续玩下去的方式抛回去,而后再发展其他的游戏。在这样平等互动中,教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幼儿。
(2)支持者、引导者。把知识呈现给幼儿或回答他们的问题并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帮助幼儿自己发现答案比前者重要的多。而更为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向自己提出问题。在鼓励、支持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也不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法,有时甚至不是使学习变得顺利或容易,而是使问题复杂化,以引导、促进更有价值的学习。
(三)、支持、引导——教师组织科学活动的指导策略
真正的主动探究和学习,应是幼儿积极主动的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作用的结果会不断强化或调整幼儿对客观事物原有的认识和过程。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幼儿产生疑问。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索和学习是从意识到有问题开始的。
... >>
幼儿有了疑问并产生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索才进入了真正的准备状态。其次,教师支持和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猜想和解释。这为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提供了可能。再次,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是真正的主动建构过程。第四,幼儿要能明显的看到操作的结果或获得直接真实的体验。最后,教师应支持、引导幼儿记录获得的信息。
1、支持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促进幼儿认知建构的主动性
幼儿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爱提许多奇怪的问题。在这许多的幼儿所感兴趣的事物和想探索的问题中隐含着许多教育所要达成的有价值的目标。教师应支持幼儿的这些想法,并从这些问题入手,将之扩展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同时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预想的问题也应转化为幼儿自己的问题,这样,由问题所引发的操作活动才是幼儿的主动探索活动。案例中,教师正是关注了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分开不同大小的种子?并以此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创设条件,鼓励幼儿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在
... >>
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始终关注幼儿的疑问、支持幼儿在操作中的一些做法,以此逐步将活动推向深入。
2、引导幼儿以探索的方式进行科学活动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幼儿认识、了解一定的科学现象,同时还要培养其科学意识与能力。从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角度讲,后者更为重要。因此,在进行科学活动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主动的探索,通过探索发展幼儿的科学意识与能力。
在本案例中,教师较多的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索。如片断一:南南先用筷子进行分离活动,这是他利用原有经验的一个体现。当他感觉这样太慢时,开始去寻找其它的工具,在翻看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工具——筛子。初次使用并不知道它的特性,马上用它直接舀,在移动的过程中沙撒了一桌。几次的尝试后,它逐渐改进方法,用小脸盆靠近放混合物的容器,减少撒到桌上的沙。在这一过程中,他又发现了工具中的勺子,于是用勺子舀混合物到筛子中,这样很少会有沙撒在桌上。南南的这次操作过程实际上是他的一次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了解了筛子的用处,同时对于操作的规则,收拾等也有了更多的体会、认识。而且这个过程是他独立进行,我处于一种观望状态。这里教师并没有直接的语言指导,但教师给幼儿创设了探索的条件:操作的材料,(这些材料都是来源于生活,这样的材料可以使幼儿更多的体会到科学的真实,而不为科学操作活动的形式所迷惑。)同时给予了幼儿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在“筛子”的活动中,许多材料和规则、方法等都不是完全由
... >>
教师提供的,有时,幼儿也积极参与,这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探索是十分有益的。
3、支持、引导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
幼儿的自主学习是以有充分的自由空间作保证的。“多给幼儿一点自由空间”,是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也知道在活动中,尤其是科学探索活动中应怎么样来给幼儿一个自由的空间,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知不觉间又变成了一种灌输式。在“筛子”的活动中,让我终于领悟到了这样一个非常简单却管用的方法:“教师退后一步”。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尽量往后退,而让幼儿走在前。正是因为这样,使幼儿在活动中有了相当多的自由空间,得以进行自主的学习。如:在幼儿的自由探索阶段,教师基本做了一个“旁观者”,让幼儿充分探索;在材料准备上,让幼儿充分参与、收集;在操作过程中,让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充分尝试等等。
四、思考:
孩子对筛子的研究逐渐告一段落,他们又对水与沉浮产生了兴趣,但在剖析自己教育行为的同时,我又有了如下的思考:
1、这个活动是否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广的自主学习空间:可让幼儿自己寻找生活中的筛子,进行观察探索;制作筛子的材料可让
... >>
幼儿自己选择、讨论等等;
2、通过观察,教师能抓住部分孩子发展的关键时刻,给予指导,那么如何迁移经验,更好地做到点面结合,面向全体?

在教与学的平衡中,本案例只是作了粗浅的尝试,如何总结规律性的策略,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更深的反思。



<<[11]
相关内容
  • 进退两难的心情句子说说60条
    进退两难的心情句子说说60条

    1、不要为那些不愿在你身上花费时间的人而浪费你的时间。2、他真的很好,不认识更好3、压倒我的从来不是生活,而是两难的选择。4、失落到失望,大抵就是进入夜,我内心感到的孤独与无助,亲情如此,一再折磨爱情……5、我希望,我

  • 进退之间
    进退之间

    进 退之 间 “教”、“学”相长 ——以一则区角活动案例谈教学中的师幼互动 “神奇的筛子”是我在科学区指导幼儿探索的系列案例。在这一个活动中我选取了几个阶段的指导片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记录。这则案例体现了我在指导区角活动时的一些观点与做法,同时,在记录与反思的过程中,也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活动背景: 最近几次区角活动由于缺乏新材料的投入,幼儿对科学区的兴趣逐渐减退。正在我努力思索、寻找新的探索点时,一个偶然的事件给我们的活动注入了新的“血液”:幼儿在搬运自然角物品时不小心将一些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