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障

栏目: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18-01-05 19:14:21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障》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不管在哪个学习阶段,运算始终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计算前,我始终要求学生,能清楚地写每一个数字,列竖式时,能做到格式正确,横线用尺画,准确地把竖式的答案写到横式上,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障。

在课堂上,每堂课前2钟时间,我都会好好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开展2分钟口算练习,在练习中扎实基础,提高速度。在每次的计算课上,我都会给孩子充分的探索时间,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在三年级上册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这一课时,针对例题图中的条件和问题,我请学生进行了列式:52&bide;2,这时我问学生:“52除以2等于多少呢?你能先想一想,再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想法吗?”在集体交流中,发现学生的想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把52分成50和2,先用50除以2,因为把50平均分成两份,所以马上想到了25,再用2除以2是1,25加上1就是26。(2)根据例题图,先把5筒羽毛球中的4筒先平均分成2份,每个班得到2筒也就是20个,再把一筒一个个拿出来和2和合起来就是12个,平均分给两个班,每班得到6个,20加6就是26个。(3)部分学生课前有了预习,或者家长提前教过,还列出了竖式。在肯定三种方法后,我并没有把脚步停下来,而是让学生找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竖式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理解了为什么在竖式中十位上余下的1,也就是1个十要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一起算的道理,用直观的分一分,为抽象的算理奠定了基础,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算法。而仔细分析第一种方法,看似在把50平均分成两份,其实在分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把50中的4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0 ,而剩下的10再平均分成两份,无法分得每份是几个十,所以还是要看成是10个一,得到每份是5个一,最后合起来得到25,和其他两种方法也有相似的地方。

课堂上,我没有过多的强调学生该用哪一种方法进行计算,或者说也没有过多的去比较哪一种方法好,哪一种方法不好?而是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三种的方法之间的联系,从联系中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从而为相互支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即使是单纯的计算教学课,也可以上得这样有趣,这样幸福,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尽情地想,尽情地说,老师只起一个引路人的作用。
推荐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 不同的教学细节展现了她们不同的教学风格《认识厘米》
    不同的教学细节展现了她们不同的教学风格《认识厘米》

    周四聆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不同的教学细节展现了她们不同的教学风格。 【细节一】 师: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在你的学生尺上指一指。 生1:从0到1。 师:从刻度0到刻度1。 生2:从刻度1到刻度2。 师:这样一大格就是1厘米。还有1厘米吗? 生:刻度6到刻度7,刻度10到刻度11。 师边示范边讲解: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伸出右手拇指和食指,比划一下。再拿尺量一量是不是1厘米。 学生动手比划。 师:闭眼记一记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一下。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大头钉、橡皮的厚度

    11-21
  • 给学生搭设探究的坡度案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给学生搭设探究的坡度案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太仓市新区第二小学 王文英(一)探究需要坡度 案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师出示教室平面图(见下图),提问:在教室里,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 学生回答:门的面、凳子的面、天花板的面 教师再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长方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图形(1)、(2)、(4)、(5)都是长方形,那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长方形的特征,并提供一张表格让学生填写。(表格如下) 形 状 边的特征 角的特征 长方形 数分钟后,教师组织反馈,有的学生未填一字,有的学生在边的特征一栏

    06-24
  •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2、根据对周长的理解,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学会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周长的含义。 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学会测量周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十字绣图片)最近我们学校正在开展拓展活动,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参加了十字绣社团,沈老师家里也有一幅十字绣,但是还没有镶上边框。到底需要多长的边框呢

    12-23
  •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认识一一间隔,师:小朋友们,咱们今天一起到兔子庄园玩一玩。去之前老师先要考考你,这是一个出示3个,下一个呢?下一个(请一个学生)? 问:你是怎么想到的?(请另一个学生)你想到了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像这样,一个物体隔着一个物体有规律的排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排列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 那么我们可以说正方形和圆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下面欣赏一下老师收集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照片 提要求:你们一边看,一边还要能找出哪些物体一一间隔排列? 出示:PPT(手链图 衣服图 红白蜡烛图) 师:欣赏了这么

    06-29
  • 《看一看(一)》教学反思
    《看一看(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图形与几何这一范畴的内容。通过观察长方体,观察小熊两个情境,让学生体会观察位置与观察结果之间的关系。 观察物体首先要确定观察的位置,在本节课一开始学生在确定观察位置方面存在困难,这里我设计模拟占位,实际看一看,让学生直观感受观察位置与观察结果的关系。 在解决问题二:什么位置能看到长方体的1、2、3个面这一环节。我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丰富的学具,开展多样的观察、想象活动。采用交互软件沟通全体学生的认知。

    05-28
  •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的换算,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分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这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

    07-23
  • 在解读中理解  在实践中提升  ——“小数加减法”“同课异构”教学评析
    在解读中理解 在实践中提升 ——“小数加减法”“同课异构”教学评析

    八一中心小学 王秀花,2015年5月18-20日,八一中心校开展的教学能手同课异构评比活动的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P71-72《小数加减法》及相关练习

    12-19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乘法》听课记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口算乘法》听课记录

    (有事来晚,前半部分没听) 1、编成口诀:一乘二数三加零 出示:30010=3000 你能明白这口诀的意思吗? 2、练习题: 我平均每天送60封信 ,邮递员工作50天,要送多少封信?你每天要送多少封信? 每天要送这么多,你想多邮递员说什么?*您真辛苦啊! 3、奥比岛邮递员招聘考试: 出示实习邮递员:8010= 6020= 5040= 40080= 70020= 2050= 2410= 12200= 请你们填写手上的答题卡 *填写答题卡 教师巡视提醒(累了可以趴下来休息) 还没完的举手老师看一下 *少部分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