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假设

栏目: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16-11-17 20:48:58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假设》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替换”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等量”可以“替换”。

教学准备

导学案、课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罗建康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部分

自主备课部分

一、交流前置性作业

1、师生校对口算练习

2、第2题申报者自主讲解

引导: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出示问题,选择策略:

1.出示例题。

2.引导交流: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大杯与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3.提问:

(1)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

(2)如果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而且知道正好倒了几个小杯,你会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

4.提出假设: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部倒入大杯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一)理解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1.探索“如果把720亳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

(1)结合例题中的示意图提问: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

(2)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

(3)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

(4)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

2.探索“如果把720亳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

(1)提出问题,看图思考。

(2)交流,明确:将倒入6个小杯中的果汁倒入大杯中,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3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2个大杯。

(3)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

(二)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1、小组内交流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3、师生互评

(三)选择一种方法列式解答并检验

1、列式解答: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交流

2、检验:

(1)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样检验?

(2)交流明确: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3)通过计算检验,完成答句。

三、小结:

(1)提问: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是关键?你能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吗?

(2)学生交流、汇报。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2、练习十一第1、2、3题

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五、当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应题目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假设全部倒入小杯。      

大杯        小杯

1个大杯=3个小杯

小杯:720&bide;(6+3)=80毫升

大杯:80*3=240毫升

解:设小杯X毫升,大杯是3x毫升。

6x+3x=720

   9x=720

   X =80

3x=3*80=240

教后反思

教学中第一次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学生采用了两种替换策略,一种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另一种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难度不大,然后让学生思考: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从而揭示了替换的目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接着教学用方程解答的方法,在学生自己解答时,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做。用替换法解答时,要求学生先写出把上面换成上面?用时要求学生必须会用方程解答。
推荐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 六年级数学线角三角形总复习检测
    六年级数学线角三角形总复习检测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线、角、三角形练习题 一、填一填。 1、直线有( )端点,射线有( )端点。线段有( )端点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处于( )或( )两种关系 3、角的大小由( )决定,角安度数分,分为( ) ( )( )( )( )。 4、由三条( )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一个三角形有( )个角。 5、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 )、( )和直角三角形。 6、任意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 )个锐角,最少有( )个锐角。 7、一个三角形有( )个顶点,最多可以画( )条高。 8、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度,

    07-21
  • 六年级下学期数学单位换算复习练习题
    六年级下学期数学单位换算复习练习题

    六年级总复习单位换算练习题 1年有( )或( )天 3月有( )天 上旬有( )天 2008年第一季度有( )天 2月下旬( )天 1刻=( )分 1天=( )时 1米=( )分米 1千米=( )米 1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元=( )分 1角=( )分 1元=( )角 1吨=( )千克 1千克=( )克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 )平方米 1平方千米=( )公顷 1公顷=( )平方米 1小时=( )分

    07-21
  • 2013年六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二次质量检测测试题(试卷)
    2013年六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二次质量检测测试题(试卷)

    六年级数学第二次检测试题(卷) 一、 用心思考,正确填空:(25分) 1、一个数亿位上是最小的合数,千万位上是最小的质数,十万位是最大的一位数,万位是最小的奇数,其余各位都是最小的偶数,这个数写作( ),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是( )万,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亿。 2、( )︰10= = =( )20=( )% (2分) 3、7. 23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将它改写成以0.001为计数单位的数是( )。 4、ab=3(a和b都是不为0的自然数),则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

    07-21
  • 六年级数学上册转化训练试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转化训练试题

    1. 甲乙两数之和是180,甲数的 等于乙数的 ,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 一堆皮球分放在四个盒子中,其中20%放入甲盒, 放入乙盒子,丙盒子中放入的是甲乙两盒总数的75%,丁盒子中放入了10个,这堆皮球一共多少个? 3. 一批面粉分给三个工厂,甲分得这批面粉的40%,乙分得余下的 ,最后分给丙14.4吨,这批面粉共多少吨? 4. 某校四五六三个年级共有学生618人,其中五年级比四年级多10%,六年级比五年级少10%,各年级有多少人? 5. 甲、乙、丙三队合修一条公路,一段时间后,甲修的是乙丙总和的25%

    07-21
  • 底面积乘高的再认识
    底面积乘高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理解、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运动面的面积乘以运动的距离。通过想象、计算、比较,体会计算物体体积的简便方法。 通过想象,拓展学生思维。教学重点:通过演示、想象、比较、猜想,掌握计算体积的新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比较,将体积的运动与面积的运动相联系,理解物体的体积等于运动面的面积乘以运动的距离。 一、复习导入: (1)PPT出示一点。师:大家观察这个点,当这个点运动起来,它的运动轨迹会是什么样子的?自己动手感受下。 预设:直线、线段、射线、曲线、圆等等。。。。。。

    10-16
  • 圆柱的底面积越大,圆柱的表面积越大
    圆柱的底面积越大,圆柱的表面积越大

    昨天的作业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圆柱的底面积越大,圆柱的表面积越大。( )课上准备给学生评讲,想想还不如让学生相互说服呢!坚持做懒教师。 课上片断回放: 师:昨天回家作业中有道判断,大家的看法不太一样,我们来讨论一下,看看谁能说服谁。 (学生已经猜到是第3题判断。很多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先请认为错的来阐述理由。 孙家豪(认为错):比如说一个圆柱底面直径从1变成2,而高从8变成1,那就不一定表面积增加了。(代表大部分孩子的思考,属于思考比较全面的学生) 师:孙家豪的意思是决定圆柱表面积的大小有两个

    02-14
  • 六数《圆柱的表面积》教学案例分析
    六数《圆柱的表面积》教学案例分析

    圆柱作为立体图形的一个知识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以后进行教学的。过去的教学多以教具的演示配合讲解,使学生机械地理解知识。现在,我以学生带来的实物为探索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自己得出了结论,获得知识。 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的策略进行教学。针对孩子们喜欢喝饮料,可以这样设计教学: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接着可以开门见山地问: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用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情景,很

    06-23
  •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邳州市天山路小学 陈通,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04页例题11、练一练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列方程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了解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能说明相应实际问题数量间的关系,学会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体会模型思想,发展几何直观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

    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