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人教版小学二年级)

栏目: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18-07-15 11:36:13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人教版小学二年级)》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初步学会检验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方法。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借助直观,联系加、减法含义,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分析,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2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小英做了11朵花,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小平比小英少做3朵)
(2)根据题目中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
(谁做的花最多?谁做的最少?
  小华做了多少朵?
  小平做了多少朵?)
(3 )教师把学生说的问题分别整理在黑板上;
(4)三个问题中,说说你哪些问题很容易解决?
(小华做得最多,小平做得最少。)
(5)分别解决第二个、第三个问题。
板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1)读一个问题:小华做了多少朵?
 让我们先用学具来摆一摆,再想想怎样解决吧。
在桌上用圆片或小棒在桌上摆一摆,可以怎么摆?
(在第一排摆小棒表示小英做花的朵数,可以怎么摆?请一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摆一摆,其他同学跟着摆一摆)怎样摆小棒表示小华做花的朵数呢?怎样摆就能清楚地看出小华比小英多做了3朵?
(2)先和同桌讨论,再动手摆一摆。
(3)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摆的?我们在摆小棒的过程中药注意些什么?
(由于学生有了上一堂课摆的基础,学生应该能知道,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先摆出和小英相同的根数,再多摆3根)
(4)回顾刚才摆的过程,我们是如何摆出小华的数量的?
(先摆出和小英同样多的,因为小华比小英多3朵,所以再多摆3个)
追问:那小华的个数也就是哪两部分组成的呢?
(也就是和小英相同的部分,再加上比小英多的3朵,就是小华的个数)
(5)如何列式?(11+3=14朵)
(6)我们用身边的学具小棒,在摆一摆的过程,求出了小华的个数是14朵,那我们怎么来知道我们刚才算的是否正确呢?我们怎样来检验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指名说一说。
(小华的个数是14朵,小英的个数是11朵,用14-11=3朵,就是两个人相差的个数,和原来条件中的“小华比小英多3朵”吻合,,所以刚才的计算是对的)
三、独立尝试
(1)那刚才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小平做了多少朵?你会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吗?
(2)学生用学具在桌上摆一摆,并列式解答。
(3)交流反馈:你是怎么用小棒摆出小英和小平的朵数的?是怎么样列式解答的?
(可以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上一边一边介绍自己的想法,一起带着小朋友回顾一下)
(4)为什么用减法?刚才那题为什么用加法?这两题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这一题是小平比小英少3朵,所以先要摆出和小英一样多的11朵,再拿掉3朵,也就是比小英少3朵,一题是添上3朵,一题是拿掉3朵,所以计算方法也是不相同的)
(5)如何检验这个题目做得对不对?
(11-8=3朵,所以和题目中小平比小英少3朵吻合,所以是对的。)
(6)小结: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我们知道求小华做花的朵数,要把11朵和多的3朵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求小平做花的朵数,要从11朵里去掉少的3朵,所以用减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画一画,再说说各是怎么画的?
(2)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的个数是哪两部分相加的和?
 三角形的个数是从哪一部分去掉几个?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先看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说说图中表示松树棵树的直条包括哪两个部分,可以怎样求出松树的棵树。
(2)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1)看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2)教师介绍方法:我们读完题目后可以采用分析关键句的方法,刘芳比李宁少走6格,先找出比较的对象是刘芳和李宁,从这句话中分析出刘芳走得少,李宁走得多,李宁是已知的,求得是少的部分,所以要用减法。
(3)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推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 2013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2013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一、 算一算。 1、直接写得数。 50+60= 270-80= 47+31= 44-26= 78-16= 1000-100= 98-63= 80+150= 380-150= 4000+5000= 360+80= 19+78= 400+600= 1200-300= 2300-800= 2、竖式计算,带※号的要验算。 587= 336+478= ※800-625= ※278+459= 3、计算。 280+312+158 726-513+145 647-(428+172) 二、填一填。 1、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07-21
  •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二单元《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二单元《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

    03-29
  • 在层层积累中建构数单位 ——《认识千以内数》教学实录
    在层层积累中建构数单位 ——《认识千以内数》教学实录

    一、估算导入(1)师出示图片引导:一个班大约40人, 2个班大约多少人? 生:80人。师:80比100?生:80比100小20。师:一个年级3个班呢?你感觉比100? 生:120人,比100多。 (2)师:是啊,今天让我们继续来认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 初步感受不同的计数单位 师:在计数器上表示一个百。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在百位上画1颗算珠表示1个百。 师:请你再在计数器上添一颗算珠,现在表示多少?在计数器上画算珠表示该数。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实物展示学生想法。呈现顺序:A添在个位上

    04-10
  • 我上《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我上《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通过拉线段找、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几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首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手中的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

    12-22
  • 要想全面的上好数学课,一定要在课前下功夫
    要想全面的上好数学课,一定要在课前下功夫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学生能获得那些适应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原来《大纲》要求的双基上升为四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特别重视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和领悟数学思想。但许多时候只是停留在教学的表面,没有上升到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高度。 要想全面的上好数学课,一定要在课前下功夫。先研透教材,需要我们向学生呈现什么、学生

    12-31
  •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角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大

    04-28
  • 借助示意图解决问题
    借助示意图解决问题

    人教版二上84页例5,题目主要是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所学过的加、减、乘法运算解决座位数够不够坐的问题。 在课堂活动中,先引导学生读题,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问题是:租这辆车能否坐得下? 分析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知道什么?应先算出乘客的座位数,以及二(1)班总人数,再进行比较大小,如果班级人数比座位数多就不够坐,如果班级人数比座位数少就够坐。故重点是求客车的座位数。 在课堂活动中,给学

    12-13
  • 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以“认识时、分”教学为例
    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以“认识时、分”教学为例

    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令人向往,面对着多彩多样的世界,很多情况下,人们都已经熟视无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多事情也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何谈深入的探究。为此,在知识的学习中,要逐渐创设一种氛围:有趣、有吸引力、有神秘感、有成就感,与生活密切相关,这样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在教学《时、分、秒》这部分知识前,我在班级中

    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