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堂观察讲座(课堂观察在教学中的定位)

栏目: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发展
时间:2015-07-15 17:20:02

《教师的课堂观察讲座(课堂观察在教学中的定位)》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  严乃超  一、课堂观察及其优势(一)什么是课堂观察:自从有了课堂教学以来,教师就一直从事着课堂观察,只不过是日常的一般意义的观察居多----听课与评课,很少进行专门的课堂行为研究。作为专业活动的课堂观察最初是由西方的教育研究者发起的,近年其研究成果大量输入我国,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受到学界的关注与中小学教师的青睐。
课堂观察研究法就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着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发现和梳理研究问题),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具体行动研究方法。
(二)目前教学研究的问题,课堂观察的比较优势:
这些优势是相对于传统听课评课的问题而言的,可以革除传统听课评课的弊端。
1.散漫化。现在不少的听评课活动,往往没有主题、没有重点,存在着任务观点、听课盲目,评课哄抬,听课、评课流于形式等散漫现象,有效性很差。这样的教研活动失去了“研”的价值。而课堂观察针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开展主题性观察与研究,指向性十分明确,能引领每一个听课教师带着任务进课堂,聚焦主题去听课,去观察课堂,认真听、深入思、积极评,有利于克服听评课活动的散漫化问题。
2.表层化。目前的听评课活动,听评课教师就某一主题深入思考的要求与负担,评课时做做听众,或是就事论事,说上些不痛不痒的话,所言往往浮于表面。而课堂观察沿着“主题--观察--现象--归因--对策”的基本程式去研究课堂教学的问题,有现象的获得,有原因的分析,还有对策的制订,具有一定的深度。特别是能够围绕课堂教学的一些细节问题,做比较深层次的探究,是一种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可“探寻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
3.同质化。目前的听评课活动,常常忽视教师的个体差异,评课的话语系统笼统趋同,用同一张历史悠久的评课表,说来说去那么几句话,针对性、层次性差,不利于不同层次的老师的个性化发展,和个性化问题的解决。课堂观察,针对某个教学问题,结合教师的实际,有区别地设置主题,设计有差别的观察视点评价量表,进行细节观察,具有比较强的务实性和针对性。
4.少对话。现在的听评课活动中缺少对话:要么是一言堂,组长或者骨干的天下,要么是万马齐喑,要么大唱赞歌,没有真实的有价值的点评。(主流权威话语)。而课堂观察需要几个教师共同协作完成,在课后的交流时每个人都要在各自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在汇总时又汇集集体智慧,实现真正的对话。
5.主观化。传统听课评课多凭印象,而课堂观察多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更客观。
总之,与传统听课不同:课堂评价要基于课堂观察及其记录,信息的适度推论,言必有据,言之有物。而不是基于经验和印象的漫谈,避免即兴的随意性的评价。课堂观察使听课从依据经验到依据科学与事实,变得科学、精确。使听课具有研究的特质:有主题、有技术、有思考、有研讨、有报告、可循环提升,让听课(观课)成为一种研究。
二、课堂观察在教学中的定位
(一)研究者的课堂观察可能存在的问题
浙江余杭中学、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的经过三年建立了“走向专业化的听评课范式”,包括吴江也是学习这一模式,这一模式是在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指导下的研究成果,带有明显的研究者的课堂观察特征,这一模式为教师开展专业的课堂观察提供了行动典范,为我们提供更科学的视角与内容划分的维度,但同时较缺少直接服务于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意识与视角。我们学校在学习这一模式时觉得使用不方便,可能就是这一原因。上次一位省专家将课堂观察列入可疑的研究方法,可能是另一种极端,我认为凡事都不是非黑即白,取其可取之处,弃其不合之处。像蔡林森那样宣传洋思而抵毁东庐、生本等模式,我很反感。但我也能从他的抵毁中学到关于这些模式的局限性。有人从以下角度分析这一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
1.标准化倾向。这个模式的倾向最主要是太注重量化,太注重量表,标准化的味道极浓。标准化是工业大生产的产物,是批量流水定点生产,等会儿会讲到,如果叫我一天到晚做这样的机械,无个性地工作,我会像富士康工人一样跳楼的。教学本身是灵动与多变的,是需要活跃的思维去感知,而不是机械地去定格的。要赋予死的数据以教育的生命意义,是需要我们灵活地去获取我们所需要的数据。一线的研究不需要复杂而系统的数据,只需要能分析、解决问题的数据。
要确定教师在教学中不同教学策略的尝试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在这些策略实施中是否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了正确理解及反映了理解走向更深入等方面,而这些方面更多地是依赖观察者对学生学习状态、生成内容的定性分析和描述,而不是单纯以学生举手频次、活动时间长短,甚至是心跳频率、声音分贝的高低来进行比较就能诊断出来的。
2.解构化倾向。有两种解构,一是课堂(观察对象)被解构。二是教师(观察主体)感知被解构。一堂课被量表、指标分解的支离破碎。课堂就被分解成了“课点”或者“课片”。 导致研究视点散化,所以当课后大家围坐在一起交流这堂课的时候,我们常常听到各观察者(组)相互独立的数据,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意义的建设对于只关注了自己这部分的老师来说是一下子较难把握的。所以,老师们会担心:“这样的观察是否丢失了整体性?”另外,把教师分成小组,每几位只能观察限定的维度限定的问题,几个灵活灵动的观察体只能对分配的观察任务做机械的记录,而不能形成他的整体观感。这种观察分工简直有点知觉功能上“分裂主义”的味道。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因相互联系而产生意义,教师的问与学生的回答联系起来才有意义。孤立就会走向片面,抓一点而忽略整体的课堂观察,就如盲人摸象,割裂的观察点的组合不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大象。
3.技术化倾向。技术是为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服务的,现在专家型的课堂观察太过细化、系统化,追求精准的计量,使课堂教学反过来为技术服务了。而忽视了主体的经验与智慧。观察者作为一个内涵丰富、思想独立的个体有其特定的直觉判断和经验,它帮助观察者去认识和判断课堂师生行为背后的内容。同时,观察者的经验也会在课堂观察过程中得到唤醒、反思、比较。但是,当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带着工具性地任务出发,听课者疲于奔命地记录,观察工具的使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观察者经验在课堂上的参与,观察的教师被局限在观察工具所对应的范围内,大大搁浅了经验智慧的发挥。太细化的教学听评也会限制教学主体性发挥,从而束缚教学的灵性,上课的教师被关注得毫发必现,拘于小节,不敢放开,在非自然状态下创造潜能受到一定压制。长期的规训会使教师头脑中只有量表,而丢失了自我。
(二)教师的课堂观察的定位
由于教师的专业背景、教育经验与研究目标不同于专门的研究者,所以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在目的、内容、工具与结论处理等方面与研究者的观察应有所不同,它是为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服务的,而不是为了验证某种教学假设或推演一些理论。我们要正确定位中小学老师的课堂观察。中小学教师的课堂观察活动要以“带着思想上路” 、“直面现象本身”两句话为原则。一方面,中小学老师的课堂观察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为支撑,具有一定思想性、引领性;另一方面,中小学老师的课堂观察要务实,敢于、善于直面课堂教学的问题,透过现象去深层次分析,挖掘出本质。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微视点研究。----系统→细节
课堂教学很复杂,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我们的课堂观察切忌大而全,一下子要把课堂教学的许多方面都涉及,把课堂教学的许多问题都解决。要注意从小的角度切入,形象的说法是“针眼化”。譬如对课堂提问就可以分解许多小的点去观察,如提问的方式、提问的对象、提问后的反馈等等。
2.多工具研究。----原始→技术
课堂观察涉及许多因素,包括观察的目的、手段、方式、方法、报告等,因此,操作起来,我们要根据实际来确定具体的方式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段。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多样化。譬如手段,可以用量表,也可以用录音录相设备,还可以用课堂实录,等等;譬如方式,可以是自我观察、对比观察,也可以是跟踪观察、相互观察,等等。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创新方式方法。
3.小建构研究。----全面→局部
课堂观察才开始,一定不能搞得太复杂,使教师望而生畏,必须操作简单,实效明显,所以要在简约上下工夫。包括观察的程序、方法,包括观察后的反思,特别是观察报告的撰写,不可能每次都形成规范的文本,可以表格式,可以是反思笔记式,也可以是沙龙式,要不拘一格。要做到规范化的严密观察与简约化的大众观察相结合。例如在量表设计时,教师观察者运用可记录的、便于自己分析的观察量表对课堂进行实录,而不是一味地依靠专家编制的需要工程浩大的落脚在理论研究的量表。
4.多方式研究。----功利→常态
中小学组织的课堂观察要根据老师的实际,新上岗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分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组织不同的课堂观察。可以每学期开展一些如同教材、同教时、同教案、同课题的课堂观察。往往每个层次的教师之间教学的素养有很大的互补性,对同一层次教师,可尝试互补性观察,让同一层次的教师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各自的不同教法、学法,“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对不同层次教师,尝试学习指导性观察。譬如师徒,课堂观察时师傅可以预先告知徒弟观察和学习的重点,让学习和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师徒之间还可以开展跟踪或者追踪式的课堂观察,让学习和指导更深入。
(三)教师的课堂观察要处理好下面几个关系:
1.研究与教学的关系。要兼顾教育学研究与学科教学。有些观察只注重技术性,只关注教学习惯与技巧,而忽视学科教学本身,例如所用的量表是可适用于所有课堂的。专业化的听评课首先是学科化。要尊重学科个性,体现学科追求。评价木匠、瓦匠,不能站在同一个“视角”, 评价时候也不能使用同一张“量表”。我们要围绕研究目标与教学目标进行双重观察,观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前者最终应服务于后者,所有研究要回归教学的本原,即学科教学及其达成性,课程理念、教学方式改进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不能像研究者课堂观察那样脱离后者,而是始终要扣着课标、教学目标来观察。设计观察工具时要将目标设定与目标达成(教学实效)相联系,共同设计。
2.细节与整体的关系。细节观察太过零碎,容易忽视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根据主题关注部分细节作深入观察,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对全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把握。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方法开展此项工作,如课题组的成员进行主题化细节观察,其他教师开展整体观察。等。
3.定量与定性的关系。
定量课堂观察是以观察量表为工具收集资料,并且依据具体数据开展研究的课堂观察。需要对观察的课堂现象进行量化,以便进行科学分析。这种观察直观、简约、有说服力,便于操作。
定性课堂观察是研究者依据粗线条的观察纲要,在课堂现场对观察对象做详尽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必要的追溯性的补充与完善。观察结果的呈现形式是非数字化的,主要是归纳法,并且资料分析在观察的过程中就进行着。其主要优点是:   能整体把握对课堂的真实感受;能体现评课人对课堂现象的理解、思考和深层次分析;能灵活地抓住个别有价值的细节;能简便、自由地记录;能主动地、有导向地引领课堂教学的方向。
定性主要用文字记录与图式记录,要有观察项目,记录才会聚焦,分析才会深入。
我们要定量与定性结合研究,以定性为主。定量客观适用于外在数量观察,定性主观适用于内在质量观察。有些统计的价值大,有些统计的价值小,或投入多,产出少。但也有些必要的定量:如时间分配、无效问题与评价反馈的数量、学生的参与度等。例如问题类型与次数要与问题的价值兼顾,在关注问题量的基础上,要关注问题内容设计的有趣、合理、科学,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距离等。
4.内容与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对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两个摄像头,一个对学生,一个对老师。教的引导行为与思维品质,学的行为与思维品质,师生、生生的互动对话等。关注学生的兴趣度、参与度、表达度与思维度。关注老师的创造性、设计性、适度性(重点、难点把握等)、亲合性、引导性。
5.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设计观察过程时先要将教与学的过程作具体化的预设,同时又要留出生成性观察的开放空间。例如对提问的学生反馈可以根据经验分类预设,并安排到观察过程中去,同时留一个其他项,提供预设外生成性的观察,或将生成观察项分为生成的有效利用与无效疏导两类进行观察。这一项是开放性的,也可为丰富和完善以后的预设提供依据。
6.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一堂课有15人发言或者17人发言的统计数字有意义吗?如果一节课没有30人以上发言,还有统计的必要吗?一位教师提问多少次,都是什么类型,我觉得简单记几个类型就可以。凡事要灵活。
推荐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发展
  • 讲座《新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自我成长》反思
    讲座《新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自我成长》反思

    在全球信息化一日千里的今天,教师和学生应该拥有什么知识和具备哪些能力才能有效地教学和高效地生活?这是个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关于数字时代的教育技术问题。今天,来自二十四中的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精彩纷呈的讲座《新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自我成长》。 本以为我们这些80后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应该是很了解,运用起来也应该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可是,当老师随便提出几个数字时代的名词时,在场的我们却哑口无言:什么是电子白板?什么是Wiki?什么是云计算?什么是创感时代? 大学毕业两年后,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有一半已经过时、2010年

    07-22
  • 这样的学习就是幸福的
    这样的学习就是幸福的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教研活动,又可以听到两位老师的精彩课了。一看听课表没有三年级的,有点遗憾,再一看,有四年级杨老师的课,没关系,教学本来就是相通的。 杨老师选的《小珊迪》是篇选读课文,自己对于这类的课文真得是力不从心,要么感到没什么可讲,要么是这也得抓,那也得抓,非得二堂课才能解决。今天借此机会就好好学习吧。课一开始课件出示现代孩子幸福生活的照片,和课文中小珊迪的悲惨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小珊迪的可怜。自己平时的语言太平淡了,杨老师的每一处过渡都值得我学习,比如:小珊迪只是想要件能御寒

    07-22
  • 《语文教师的三堂必修课》大连学习简记
    《语文教师的三堂必修课》大连学习简记

    自王老师一站到台上,那份自信、激情与对教育的沉醉就自然地流淌着。我想这些,最重要的是来自于她自我的不断积淀。如她所言: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最好的伯乐是自己,你想要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生活,你想要怎样的课堂,就有怎样的生活。尽管我已经做了14年的基层教研员,但我依然有十足的激情,十足的冲动走入课堂,和孩子们一起学习。 随即,就是她的《语文教师的三堂必修课》。简记之。 第一堂课:教学设计。 1、精心设计一课一得。 2、整体设计一组一得。 作为语文老师,不仅仅要了解小学阶段的目标,还要了解初中、高中的目标。

    07-22
  • 农村优秀青年教师专题研修班的学习感触
    农村优秀青年教师专题研修班的学习感触

    有幸参加上海市农村优秀青年教师专题研修班第四期的学习,心里既紧张又充满期待。第三期的结业式已经听得我们满怀欣喜、信心满满,紧接着我们第四期的第一个培训讲座《做有自信力的初中教师》开讲了!李百艳老师,用她语文的语言、亲身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教师这一职业的魅力,更看到了李老师自身所体现的那种自信,深受感触。 一、自身可以改变,教、更要学。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李百艳老师说,教而不思则罔。回想当下的自己,教龄六年多,初三化学老师,年年初三,六届的初三中考,这些似乎都表明我已经很成熟,可谓空手也能进课堂了真的就

    07-22
  • 新教育年会之评课与议课
    新教育年会之评课与议课

    上午,聆听了两位专家(郑桂华老师执教的人教实验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以及新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干国祥老师执教的八年级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他们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语文教学活动,随后研讨会进入了议课阶段。 我们平时在教学研讨活动之后,也常常会对教学活动进行点评,我们往往是把他称作评课。在以前,我们的评课,常常是以对教学活动的肯定为主。如今,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在教学评课时,也不再局限于对教学活动的肯定,而是有针对性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课活动,鼓励教师亮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从而在研讨中提升我们

    07-22
  • 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
    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

    昨晚的家长教育专题报告,主讲还是郑委老师,整个报告厅座无虚席,走廊里、报告厅的前侧后侧都坐满了人。从中可以感受到郑老师的魅力,感受到家长对自身素质的重视。本次专题内容是家长科学有效辅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这是困扰很多家长的话题。今天把学到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对于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往往会采取五种对策:延长学习时间,找老师开小灶,多方面请家教,报各种辅导班,购买高科产品。可是,效果都不太理想,关键是这些对策都是求助于别人的。 影响孩子学习的三个因素:孩子爱不爱学,这是孩子的情绪态度;孩子会不会学,这是学习

    07-22
  • 名师引领,让我更快成长
    名师引领,让我更快成长

    今天实验小学的颜老师来我们学校引领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帮助我们更快得成长。我上的是一年级17课《雪地里的小画家》。说来惭愧,从我知道要上课到今天也有好几天了,可怜我这记性,周末忘了把电脑的尾巴带回家,也就没来机会做课件改教案了,昨天匆匆做好了课件,记了记教案。今天就上场了。我很笨,怎么都学不会,但凡听过我上课的老师都会觉得我缺乏童话,声音也不那么好听。班主任在后面压阵,班里的孩子今天特别乖。我很失败,打碎了孩子一个个的梦。记得有一个孩子在记用这个字时,她说两个月碰在一起就变成了用。多聪明的孩子呀,多棒呀。

    07-22
  • 把最完美的学生交还给家长,交给社会
    把最完美的学生交还给家长,交给社会

    女儿14个月了,除开大伯、叔叔不会叫,其他的她都会叫。八个月时她开始叫爸爸、妈妈,到十一个月时学会开口说话,一周岁时开始学走路。她带给了我、我的家人无限的快乐。女儿很乖,除了看见我要粘我之外,其他人管她她都不会哭闹。我说的话女儿都能听懂,墙上贴的挂图她已经认识了一半。虽然我不知道女儿将来是否成绩优秀,但我坚信她是聪明的。 女儿从我刚有她的时候,就陪着我走了艰苦的一年。记得刚怀她的时候,正好碰上期末考试,那时我正好教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全县的统考,再加上刚怀有宝宝老肚子痛的我。我无法想象我是否能够坚持下去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