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心素养看新一轮课程改革——读《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有感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8-06-24 13:18:13

《从核心素养看新一轮课程改革——读《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离开校园就不会再有人像老师那样把知识主动传授奉送于你,书本将是我们不断获得新知识的源头活水。有人说一本好书就如同一座图书馆。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于时间的汪洋大海里的灯塔。可以以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正是这样一本书,在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的今天,对核心素养的研究给我们的教育目标确立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了强大的力量。对于我这样一个即将踏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师范生来说,阅读此书对我的意义也是极大的,特别是在教学理念的重新建构方面,我有着极大的触动。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及其团队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的深入研究后的专著。该书首先从核心素养内涵的历史演变和国际共识中界定核心素养的概念;随后从国际视角、传统文化、现实需求、现行课程标准几方面探寻核心素养的内涵;最后论述了对核心素养推行的实践探究。林崇德教授及其团队主要集中于研究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也为后期核心素养的推广打下基础。
刚刚踏上教师岗位,我十分忐忑,总是在想我又应该在素养本位的课改中怎么做呢?在阅读了《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并有幸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张华教授关于核心素养的讲座后,我想: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坚持两大要义。第一是,学科即研究。第二是,学科即问题。
第一,学科即研究。教学是师生间的共同探究与创造过程。著名美术家陈丹青说过,我和我的学生不是上下级师生的关系,我们共同面对艺术、相互问难、共同探索、一起创作。这是让学生亲历学科实践的过程,说的通俗点,知识怎么来,我就怎么学。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个计算机博导利用暑假带着几个七八岁的孩子做科研,他不是把他们作为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告诉他们1+1=2,而是把他们看做研究者,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这几个孩子也能像模像样的写论文呢。
教学即研究的关键点:打破传统的知识分工,将研究方式转化为教学方式。这时,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它成了两类研究者,首先是学科研究者,第二是学生研究者。要教好书你必须研究你所教授的内容,起码要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要教好书你也必须了解你教学的对象——你的学生,你要了解他们的学情、学力,他们的兴趣、动机和需求,他们的个性特征和智力生理发展水平等等。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师。同时,要求学生有哪些素养,教师就应先具备这些素养。因此新时代的教师需要有批判性思维,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也应该可以超越学科去思考。萨意德说过,教师具有专业性和业余性。也就是说:我是教语文的但也应该懂些数学和科学,至少要懂一些政治和历史,大体就是这样的意思。
教学改革的第二大要义是:学科即问题。强调学科核心素养意味着知识观的转变。把学科的固定结论转化为开放的学科问题,即把知识点转化为学科核心观念,把观念与情境相联系。在情境中研究学习。李泽厚说:学科不是“客观真理”的化身,而是被不断探究、不断理解的问题。一切的发现都是发明。这里说的情境就是问题情境。通常问题情境主要有三类:真实的生活情境、观念情境和虚拟情境。
如果没有情境就无法将知识变为问题,也就无法运用与检验知识了。下面举个教学实例,某个版本的小学数学书上要教授“连乘”这一教学内容时是这样呈现给学生的:书上画了好多的小方格,然后问怎样可以快速的算出方格数,下面就直接给出了算式,并告诉学生这就是“连乘”而后就是一些相关的联系题。而一位德国教师来上海上课时,他首先问孩子们的是:你们学校三年级的所有学生一年一共吃多少块巧克力?这个完全开饭的问题,没有那么多的条件项,孩子们可能只知道三年级一共几个班,但是每班的人数,每个人一年吃巧克力的量都需要进行调查而得。这个问题就是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了,而且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数学知识,同时还涉及健康、人际交往等等,需要孩子们先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再亲历实践解决问题。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主题式的教学,在主题活动中学生发现问题,并在亲身实践中一步步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也就是知识产生的过程。
五、小结
我觉得,课堂教学过程也正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最后我想借用王国维先生对人生三境界的总结,套用来总结课堂教学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首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寻找发现问题的过程;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经历真实问题解决过程;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发现交流评价展示结论的过程。
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既有协作又有探究批判,这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既有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又有老师专业素养的发展。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
我很荣幸曾经是2001年新课改的亲历者;也十分高兴即将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成为课改再出发的实践者。林崇德教授的这本《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给了我许多理论上的支持,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理论化为实践,带领我的孩子们在研究中发现知识,成为一个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会学习、健康生活、有责任担当、能实践创新的时代新人。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润物细无声——再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润物细无声——再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把同一本书多读几次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最近拜读了望海发在博客网上的一篇题为《人都是在影响中长大的》文章,再去把《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看了看,自己又有了新的认识。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有一句话:我们总是在接受着影响。对教师来说是这样的,对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做教师的是学生除了父母之外接触最多的人,是受影响最大的之一,教师在有意或无意中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不仅在学识上要做一个智者,在师德上更应是一个大写的人生,

    07-22
  • 一次心灵的旅行——《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交流
    一次心灵的旅行——《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交流

    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感动一词萦绕耳际,挥之不去,因雷夫老师的执着追求而感动,因孩子们的杰出表现而感动,更因这普通而又充满奇迹的教室而感动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读懂了语文教学的两大主阵地。 1、【关于阅读】雷夫老师说: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对阅读的热爱,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啊,我们都明白阅读对于孩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何引导孩子喜欢上阅读,甚至善于阅读,一直是令我们大伤脑筋的事,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雷夫老师的做法:另一种焦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阅读,从而爱上阅读;大人的指导

    07-22
  • 我看《沉思录》后感
    我看《沉思录》后感

    想说的第一句话:入社真好,梁先生送书来了;于是,案头有了《沉思录》;随时翻翻,偶有所得;牵强为句,缀连成文;以书名为线,串联了三篇;聊以自嘲,敷衍塞责。 开首之篇:沉 马可奥勒留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年代,以其坚定的精神和超人的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在沉思中感悟人生。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笔、简洁的表述,历练成动荡砥砺沉思、苦难造就伟大的杰作一本智慧之书,一本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何怀宏教授,以他洞察的眼光、睿智的思维、深邃的理性,悟其真谛,得其精髓,权威译作,把《沉思

    07-22
  • 那一面旗帜在飘扬——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那一面旗帜在飘扬——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窗外,喧嚣的都市正经受着夏日高温的炙烤;窗内的我轻轻合上《致青年教师》一书的扉页,阵阵墨香犹如清风吹进我的心田。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爱自己的学生,教会他们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心他人,培养仁爱之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未来的社会超越今天的文明,这就是理想 吴非用朴素与平实的语言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教育哲理,它们不高深却因为作者对学生的满腔热爱,对教育事业拳拳赤子之心显得那么的隽永与深远。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参加工作至今也有十几个年头,

    07-22
  • 从《豪猪的哲学》想到的
    从《豪猪的哲学》想到的

    最近在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看到她引用的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了尖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但总不知道保持怎样的距离才最好,太远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于是又开始疏离;但又觉得冷了终于豪猪们保持了最适当的距离,又得到了群体的温暖。于是我也想到我们师生之间也可以保持适当的距离,也能产生最大的教育作用。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往往希望走进学生的心灵,这当然是最高的境界。其实对学生一种有距离的教育也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对成熟的肯定。在学生的成长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

    07-22
  • 读了“课堂纪律管理刍议”我有所收获
    读了“课堂纪律管理刍议”我有所收获

    工作的三年中,我一直对课堂纪律把握不好,每次上课都担心把握不住课堂,尤其是挂牌课、公开课,更是忧心忡忡,课前必须先将学生训斥一番,以保证该堂课的顺利进行。这样不仅学生学的被动,老师也十分吃力。后来我尝试制定了一些课堂管理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也没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那么如何改善课堂纪律,减少课堂混乱现象呢? 读了课堂纪律管理刍议我有所收获。 首先,作为教师,应将一些零散的要求归纳整合,给学生固定的标准,让学生明白这些标准是每一次课堂的程序和常规,只有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

    07-22
  • 机械的学习——《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机械的学习——《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孩子为何失败?我想关键在于无效的学习。孩子在课堂上运用策略保护自己这一举动就能够说明学习在他们心中是件让他们倍感恐惧的事情。因为家长和老师都相信通过学习孩子会变得聪明,而未经孩子的同意就强加一些意念在他们身上,孩子的身心都遭到束缚恐惧感便产生了。孩子来学校上课只是无奈而被动地服从家长的意志。他们在学校的任何表现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已,有点行尸走肉的样子。 霍特先生的学生马朱莉在他叫学生举出p结尾的动词后,激动的叫起来我做不到。霍特起先不知道她为什么如此激动,后来通过慢慢询问终于知道了马朱莉根本不知道动词的

    07-22
  • 认知于共同体--读《教学勇气》有感
    认知于共同体--读《教学勇气》有感

    近来认真阅读了《教学勇气》一书,书中有关教育共同体的论述对自己启发很大。 我认为对于教育共同体的建设,首先要打破我们错误的想法,比如说:认为知识和经验是自己多年的积累,不能轻易共享。或者认为自己的知识水足够胜任学科教学了,根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但是:现实是共同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个人的力量越加显得渺小,群体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我们只有结成一个团队,形成一个共同体,才能更加有效的提升自己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实效。 要实现教育共同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