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形,润物无声——读《为师之道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8-11-08 15:44:16

《大爱无形,润物无声——读《为师之道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初识于老师是在大三,一次机缘巧合在电脑上点开了《秋天的思念》这个视频,一点开就被于老师那深情并茂的朗读给吸引到了,在心里默想语文老师就应该有这般功底。于是在心底郑重记下这个名字——于永正。

再次认识就在去年学校按要求组织学习于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心中一惊一喜乐甚喜甚。用了三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在自己宿舍里大声宣布:我要做下一个于永正!

最近这次再读就更加亲切了,就像于老师就在跟前和我们说学生在她身上的教育故事,毫无晦涩感。没有像读其他理论书那样的有不懂或难以理解的地方。

举个例子:学生挨了我一顿批评,一定会感到沮丧,……我把这种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

多么具体可行,给像我们这样年轻的教师带来多么深的感悟,使我们这群在黑暗中摸着石头过河的教者看到了光明。原来“拍拍肩、摸摸头或者说让他替你发一次作业,到办公室拿一样东西,东一句西一句的扯一些家常”都能增加师生的感情。

于老师说过了“不惑之年”“中庸”以融入血脉中成为素者。让自己成为一个“真诚

恻怛”的人。每每大发雷霆说的愤怒的话,不超过三句就会被“恻怛”制止住了。我身感悟颇深!而且当教师不应该是过了“不惑之年”,更应该是从一踏上工作岗位就应该有这种“真诚恻怛”。每当想发脾气的时候就要想一想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每个认得成长都是在不断变得“犯错—改正”中,没有谁是完美的,调皮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就是孩子。儿童正是在犯错误的时期,儿童做错事是正常的,不出错是反常的,不淘气的孩子绝对不正常。永远保存我们的童心就会理解孩子,就会体谅孩子。

   做于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也是灵动的。为什么呢?因为,会有哪个老师会把玩当做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哪个老师不都是想多布置点作业,生怕学生在家多玩一会儿!而于老师却说:“玩,当然是小学生的作业。”

玩,当然应该是小学生的作业,如若不然一个个都呆坐在屋子里有什么生机可言?于老师不只是让孩子们玩,还带着他们一起玩,做一个开心的“孩子王”。让这群小朋友,在他这个大朋友的带领下茁壮成长。

书中还有很多乐事,比如如何正确对待后进生,怎么提高自身的基本功……于老师用了很多心思把他的五十年教学生涯的一个高度总结。他说,做了半个世纪的老师,心里确实有好多话要说,不知怎么,说着说着,话就多了起来……

是这样,我们读着也意犹未尽,真想当面和于老师聊一聊。至此止笔,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以于老师为榜样,望更多的老师和我一样,像于老师那样润物无声,化爱于无形!!!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深深的无奈——看《非常公民》有感
    深深的无奈——看《非常公民》有感

    爱新觉罗溥仪,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名字,他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也就是所谓的末代皇帝。他曾享受过宫廷的奢华和安逸,却也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和艰辛,从一个高高在上、万人景仰的皇帝,演变成一个新中国的普通公民,这期间的风风雨雨是我们常人所不能想像的。 当我看完《非常公民》(溥仪和他的五个女人)这本书时,思绪便被他那种深深的无奈所牵引着,虽没有感同身受,但却能理解他的这种无奈的心情。也许用了不起来形容他不太合适,可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与众不同

    07-22
  • 阅读《可以这样做班主任》
    阅读《可以这样做班主任》

    班主任是学生的成长摇篮。要关爱每一位学生,捧一颗真心来和学生交流,带满腔热情来对待学生。班主任是教师的综合反映,无论你是怎样的班主任,相信大家都是为了学生的美好明天而在努力着。而这本《可以这样做班主任》用亲切的语言向我们展示那一位位平常却又不平凡的班主任事迹,让我这个同为班主任的读者多了一刻冷静,一点思索与一份压力。也多了一份想做好优秀班主任的动力。 倾听生命拔节的乐曲:不要随便否定一名学生,其实他们都是很棒的,捣蛋鬼、调皮王,他们其实也很孤单,无非是想引起我们的关注。孩子们在班主任的关爱下会慢慢成长,作

    07-22
  • 读书,生命飞翔的羽翼
    读书,生命飞翔的羽翼

    在我的记忆里,从小,父母总会苦口婆心的让我长大了要好好学习。现在终于了解到他们口中所说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生命飞翔的羽翼!我并没有像文人异士那样的文学修养,也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本质,但是,对文学与读书,我倒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首先,读书是一件快乐而孤单的事。所谓快乐,那是你沉醉在文学中,享受着文学带给你的快乐与忧愁;而孤单,那其实是另一中境界。人因文学而孤单,那就是将你和文学容为一体。人在文海里享受快乐与孤独,听起来就像是一件可以震动人心的事,事实证明,我国的很多抛头颅,撒热血的文学家已经到达了这一种思想

    07-22
  • 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为了完成任务,带着几分无奈和几分好奇,在网上下载观看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然而纪录片中所述内容深深地触动着我,也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 在《教育能改变吗》视频里也都是很真实地反映,比如对高考的反思:高考不改革应试教育还是不能去除,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发展还是老一套模式,甚至在近几年人们对高考反应快达到顶峰的阶段,出现了一个个偏离教育本质的事情。学校还是以考试为出发前提,学校领导者以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出更多高分和前几名的学生为骄傲,老师们如同一个个流水线上高负额的机器一样,制造着一个个雷同的,经过反复操练

    07-22
  • 《找准人生的北斗星》学生读后感
    《找准人生的北斗星》学生读后感

    五一长假期间,女儿看了《找准人生的北斗星》后,感慨万千,随手写下了读后感,女儿在结尾时这样写道:我十分感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的启示,不但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北斗星。当我阅读完后,被女儿的那段话深深感动,是呀,无论是哪种年龄段,都应该找准自己人生的北斗星,才能使自己活得充实、快乐。以下是女儿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 《找准人生的北斗星》读后感 书是我们的朋友,能告诉我们许多知识,它仿佛象一座充满欢声笑语的乐园,让我们尽情地遨游;它又是一座无穷大的知识宝库,让我们在这宝库里

    07-22
  • 《学习动机》学习笔记
    《学习动机》学习笔记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动机有三种作用:激发行为 行为定向 维持行为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 内驱力和需要的关系呈正比。 诱因指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或情境,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凡驱使个体趋向或接近目标者为正诱因。如奖品。反之为负诱因

    07-22
  • 孩子的悲哀——《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孩子的悲哀——《孩子为何失败》读后感

    约翰霍特的《孩子为何失败》以日记的形式边叙边论他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生活化的文字表述,阅读起来十分容易,但字里行间却总是会爆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之所以说爆出,是因为这些问题从来没有被我注意过。 比如说孩子面对老师时因为恐惧与害怕失败而做出的自我保护策略。他的一个学生在回答48的一半的多少时,总是低声回答24 ,无论他怎样诱导那个孩子都无法自信而大声地说出这个由她得出的正确答案。 他的学生有时会不经过思考而随便报出一个答案 ,这比没有回答要好,因为他们会认为这样一来老师肯定认为他们已经思考过,只不过得到了错误

    07-22
  • 文章与课文的区别——读《言语教学论》
    文章与课文的区别——读《言语教学论》

    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谈及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时,说到文章与课文的区别。下面是该书中的一些观点。 什么是文章? 所谓文章,至少有这么三个层面: 第一,语言的层面,即语词和语法。语词与语法是文章的工具。 第二,是义理的层面。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第三,是语用(交际)的层面,从文章使用工作这个行为来看,它就是一个言语交际的作品。 什么叫文章? 从文章学的立场上来说,只有当它表达了一相相对独立完整的思想内容时才叫文章。从这一立场出发,学文章就是学义理,这就是所谓的义理教学。 从语言学的立场上来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