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读书心得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8-11-16 12:59:35

《《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读书心得》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把学校视为一个开放的组织,它不仅关注学校内部的运作,也重视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互动,强调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家庭作为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理应参与教育工作、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可见,学校与家庭合作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必然要求。

《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是由北京大学博士吴重涵著作,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家校合作丛书”的第3本著作,主要探讨家校合作、家长参与的理论、经验与行动,共分为四篇。前两篇基于国际视野综述了家校合作的相关理论,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家校合作的成功经验。后两篇立足于本土行动,讨论学校和教师的家校合作活动。其中第四篇讨论教师的行动,强调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双向互动,介绍教师开展家校合作的行动方法和活动,指导教师如何与家长初次接触,强调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互动,帮助家长提高参与能力,并指导家长辅导孩子在家学习,最后对如何开展留守、流动和单亲家庭的家校合作进行了介绍。

以前中学非常流行嵌入电影名的歇后语,其中“家长会后——今夜有暴风雨”让很多学生感同身受,也让我记忆深刻。这个歇后语直接包含有两个有意思的信息:学生家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活动——家长会;会后,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了教育——暴风雨般的打击。还暗含有一个可以接受的推理:家长会上,教师向家长告了学生的状。通过这幽默自嘲的歇后语,学生们非常智慧地描述了自己对家长参与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的感受。

孩子们希望教师向家长传递表扬自己进步的信息,而对教师的告状心存芥蒂;家长希望全面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却在进入校园的时候深感难以克服的弱势心理。每个人都认为家校合作有作用,却没人说得清有什么作用,在什么方面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长期以来,家校合作就这样在一个目标不明、各怀心思、自行其是的状态下,周而复始地空转着。

然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家校合作已经进入到以科研为基础的、以科学理论引导的专业化实践阶段。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爱普斯坦教授率领一个专业团队致力于家校合作研究20多年,他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已经成为美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国际标准。这一标准在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都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在我国台湾地区,上个世纪50年代即开始从“政府”层面统一推进以研究为基础的家校合作。
目前,我们本土的家校合作理论还没有建立起来。国内对家校合作的有关研究,还停留在对工作的简单经验总结上,停留在政策诠释上,停留在对国外经验的零散介绍上,停留在家长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德育功能等单项研究上,尚不能对政策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觉得这本“家校合作丛书”,将国际先进的家校合作理论和成熟做法系统地引进到国内是必要的,结合本土特色,通过搜集中国本土的实证案例和数据,概括总结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家校合作理论和行动原则,以指导实践和研究之用。

“家校合作”是国内的提法,在国外(以及本书)对应的概念是“学校、家庭和社区伙伴关系”(School,Family,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吴重涵, 2013)。在中国语境中,“合作”常常和“分工”一起使用,称“分工合作”,虽有“共同从事”之意,却强调“各司其职”。而“伙伴关系”则强调“共同目标、共同责任和共同行动”。看起来是两种不同的说法,却蕴含着如何看待家庭与学校互动的不同观念。

多年来,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困难和问题也不少。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的表现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协调不好,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很大,广泛影响学生的还是应试教育,而家庭是影响教育价值观的“看不见的手”。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在家里的时间逐渐增多,家庭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日益突出,如何教育孩子,需要学校和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

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开展家校合作,构建学校、家庭与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是现实的需求。家校合作的理论前沿在哪里?有哪些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学校和教师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这本书给了很好的借鉴和指导。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内容简介】 《窗边的小豆豆》描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东京,发生在一所小学(巴学园)和在那里上学的一个小女孩(黑柳彻子)的真实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

    07-22
  • 我看《沉思录》后感
    我看《沉思录》后感

    想说的第一句话:入社真好,梁先生送书来了;于是,案头有了《沉思录》;随时翻翻,偶有所得;牵强为句,缀连成文;以书名为线,串联了三篇;聊以自嘲,敷衍塞责。 开首之篇:沉 马可奥勒留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年代,以其坚定的精神和超人的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在沉思中感悟人生。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笔、简洁的表述,历练成动荡砥砺沉思、苦难造就伟大的杰作一本智慧之书,一本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何怀宏教授,以他洞察的眼光、睿智的思维、深邃的理性,悟其真谛,得其精髓,权威译作,把《沉思

    07-22
  •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读《幸福地做老师——我的生本教育实践之路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读《幸福地做老师——我的生本教育实践之路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为爱结束天长地久,我的离去若让你拥有所有,让真爱带我走,说分手。爱人情侣间的一次放手,能被看成是成全了一次爱,见证了一次爱,那我们老师对学生的一次放手,会是怎样?作为老师的我们,或许曾无数次的思考过这个问题,但也或许曾无数次的否定这个想法。但是,荆志强老师就很自信地告诉了我们: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在生本教学中老师们要学会放手,要相信学生能行,相信学生潜能无限,让学生亲自感受、体验、分析、总结。一个教师,没有三头六臂,更不是千手观音,而班上有四五十个学生,如过想办法把他们很好地组织起来,把他

    07-22
  • 让学生承认自我,做出自我---《我的理想课堂》读后感
    让学生承认自我,做出自我---《我的理想课堂》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这是我们教师的共同信念。对于学生,我们只有坚信他想改变,想成为好人,想有出息,这样诲人不倦才有动力和基础,我们的工作才不至于失去希望和信心。 现在的教育不可否认地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我们不只一次地听说,并自己也经常感慨,现在的学生真难教,没法教。我们更会无意识地给学生加上一个个标签,而有一些往往是差生,落后生,后进生。尽管我们也曾满腔热情地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倾注关爱,信任,但事实却是,我们被一次次的失望而击溃,我们可能也因此而选择放弃。 不变的学

    07-22
  • 读<中国教师缺什么>有感----平等
    读<中国教师缺什么>有感----平等

    闲暇时分,我又翻开了中国教师缺什么这本书,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作为一线教师,在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不足之处,今日看了一篇关于师生平等的文章,感触很深! 在过去传统式教学中,老师在学生的眼中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在老师的眼中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两者很少沟通,交流,以致出现了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将后进生视为最差的学生等等,这是老师的不足,也是教育的黑点.爱好学生容易,爱坏学生难,这是大多数老师的感触,当然,老师有限的精力不可能非常平均的分布到每个学生身上去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所谓差生的待遇似乎与好学

    07-22
  •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中有关作文教学方面的建议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中有关作文教学方面的建议

    在认真地学习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后,我的感触很深。在建议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关作文教学方面的建议。因为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的中心工作。而当下,作文教学低质低效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如果只是让老师看一些有关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理论书籍或文章,结果一定是效果甚微的。 但是《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中有关作文教学方面的建议,从作文教学立足于让学生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习作要有适当频率和数量要求、作文批改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少批评,多建议少修改这三方面,给我们一线语文老师进行了实践性、操作性

    07-22
  • 读《教学勇气》有感——学习于共同体中
    读《教学勇气》有感——学习于共同体中

    每当听到其它学科的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回来后的交流心得。我总觉得我们训练组的老师就像后妈生的小孩没有机会学习。自己只能关起门来教学训练。当我在阅读帕克?帕尔墨的《教学勇气》这本书的时候,发现这本书不容易学习,里面有些观点很深奥,然而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块璞,它的光芒全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精心打磨才能见到耀眼的、无比珍贵的美玉。果然在我读到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有了心灵的碰撞。 世界上没有优秀教学的公式,而且专家的指导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

    07-22
  • 面对学生,我们需要学会让爱不断生长
    面对学生,我们需要学会让爱不断生长

    每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都会遇到不听话,难教育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的你会用什么办法呢?当尝试了各种教育方法之后还是没有起色时又该怎么办呢?随之而来的是情绪上的烦恼、气馁、愤怒、甚至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了。这时你改变不了学生,就尝试着改变自己吧!需要转变态度的不是学生,而是我们教师自己的心态。在舒马赫的经典名著《小即是美》中给了我们这样的理解:在对立与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怎么能够使教育的纪律和自由的要求调和呢?实际上,有无数的母亲和教师都在做着这个工作,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写出一个解决办法来。他们的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