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 

科学,值得探究的话题--读《蚯蚓,影子和漩涡——幼儿班里的科学活动》有感

栏目: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时间:2016-02-23 11:18:21

《科学,值得探究的话题--读《蚯蚓,影子和漩涡——幼儿班里的科学活动》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教师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蚯蚓,影子和漩涡——幼儿班里的科学活动》是美国科学家卡瑞.沃斯撰写一本关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著作,我利用整整一个寒假的时间细细品读此著作,直至近日才完全品完,本想借助此书为在科学领域充满困惑的我开启教育之门。

全书结构简洁清晰,第一部分阐述了幼儿园高质量科学活动的基本原则与策略。第二部份以叙事性研究案例的形式,用一个个科学小事例,展示了幼儿在班里的科学探究活动。第三部分则针对当前幼儿科学领域教育中有争议的一些焦点问题,阐明了自己的客观观点。这些书中所记叙的教育观点,如今正是引领我们开展班级里的科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方法,这些书中所记录的案例故事,也已经成为我们在开展科学教学时所能参考的经典案例,这些书中提出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也正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同样所面临的困惑与问题。虽然此书只有薄薄的百余页,但却丝毫不影响它成为一本幼儿科学教育方面的经典著作。 
  阅读中,我始终被书中教师引导的主脉络所牵引,追寻幼儿科学探究的足迹,我看到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科学经历进行着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索。结合幼儿科学教育专家刘占兰在译者序中所的提到的一些问题,来对比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科学活动,我也渐渐有了些许思考: 


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持久的探究


  探究,是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在美国幼教同行的眼里,探究能力是幼儿非常重要的一种必要技能,他们所引导幼儿开展的活动,正是一个不断探究的学习过程。 
  回忆我们在幼儿园开展的教学活动,但凡涉及科学内领域容的,总是能很容易引起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引发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比如:吹泡泡、踩影子,再如:玩磁铁、观察雨后出现的蜗牛等,所以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正是这个道理。但是,为什么这些活动都没能深入并持续的开展下去呢?思考原因可能是由于缺少了对幼儿持续探究、深入探究的不断引领。 
  时间是高质量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要素之一。当幼儿通过许多不同的途径对几个科学概念进行反复探究时,他们就能有计划地对其工作进行思考、分析和反思。在这本书中所记录到,教师非常重视让幼儿进行持续数周、数月的科学研究,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很少引导孩子开展这种持久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有的活动仅仅限于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有的活动会有一些延伸,有的活动仅限于主题开展的一周或者几周时间。撇开集体教学活动的局限,我们仍然可以在区域活动、游戏、日常活动中继续引导孩子探索感兴趣的事物和探讨所产生的科学问题。 
  深入探究是判定科学活动质量的又一要素。在书中记录的“蚯蚓的故事”案例中,教师对幼儿的提出的一段问题引导,让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师:要让蚯蚓在教室里感觉到和在自然环境中的家一样,我们要做什么? 
  幼1:草地,它们需要草地。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1:我就是在草地上发现我的蚯蚓的。 
  师:我还记得你为了发现蚯蚓还向下挖呢,干吗还要挖呢? 
  幼2:蚯蚓就住在那里。
  师:它们住在哪里? 
  幼(集体):在地里,在泥土里。 
  师:噢,所以我们需要泥土来让蚯蚓感到像在家一样! 
  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到教师采用了几个关键的问题,引导幼儿科学探究的深入。在我们的科学活动指导中,同样需要少一些低效的问题,多一些这样的“关键问题”,以不断给予幼儿积极的回应与帮助,引导幼儿探究的正确方向,保证探究的精确深度。 


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注

在这本著作中,有一个章节是对幼儿在班里生命科学活动的论述。刘占兰教授提到:书中描述的所有关于生命的探究活动中,处处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令人触动。譬如:生命探究活动强调在原生态环境中进行观察和研究生命,他们为蚯蚓制作了和自然生活环境相似的家,为蝴蝶建造了一个和大自然生活环境一样的家。我想,这样做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为了观察的科学性这么简单,更多的是源于对生命的关注,即使是幼小的蚯蚓和蝴蝶亦是如此。所以在书中,我看到案例中班级里的17条蚯蚓,在孩子们向自然中心的咨询学习后,被放进了肥沃的土壤里,最终孵化出的蝴蝶被放飞。

这样的尊重同样令我感到感触,肃然起敬。我们也曾开展过认识蚯蚓的科学教学活动,印象中从泥土里被捕获的蚯蚓,蜷缩在密闭的小瓶子里,显得毫无生气。活动结束后,一些好点的蚯蚓被倒回泥地,而一些不好的蚯蚓被继续放在自然角里供孩子“观察”,最终他们的宿命就是逐渐变干、发臭,最后被扔掉。而在与蝴蝶相似的“蚕宝宝”的饲养过程中,因为桑叶的不易采摘,“蚕宝宝”们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长得十分孱弱,即使是在精心饲养下健康成长,完成了生长的必要经历,那些产下的卵也会因为数量太多和失去继续观察的价值而被遗弃。对比书中与现实中两个相似的案例活动,我们不得不反思以往我们在科学活动中对待生命的探索行为。

不断地探究和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注,是我在此书阅读中印象最深刻的两个章节。除此之外,通过阅读这本书,还让原本对科学领域教学并不熟悉的我,了解了更多关于开展科学活动的有益观点与思考。接下来,我想正如迪安·利文教授对本书的推荐理由那样,“所有的幼儿教师都应该学习如何将本书中的观点用于他们的教学。”,我也可以尽可能的尝试将一些观点运用在今后的科学领域探索活动之中,我想只有通过实践,才是对这些观点方法最好的验证与吸收吧。
推荐幼儿园教师读后感
  • 做智慧的研究者——读书有感
    做智慧的研究者——读书有感

    白下进校马瞬琴 在冬天寒冷的假日里,读着陈震老师的书《做温暖的教育者》,很受感动。我在思考,作为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不仅要做一个温暖的教育者,更要做一个智慧的研究者。 做温暖的教育者,需要我们在工作时,充满爱心、充满真心、充满公心、充满慧心。让我们的服务对象能真切感受到我们平等、理解的爱。这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而做一个智慧的研究者,则是我们每一个教研员应有的追求。 智慧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的研究者,是指研究者在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判断事物并在实践中遵循事物规律、实

    06-22
  • 读虞永平老师《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有感
    读虞永平老师《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有感

    每读完一本好书心里不免会有种大彻大悟、感触颇丰的感觉。读了虞永平老师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忽然间觉得自己参加工作至今为止短短几个月的一些工作方式与教育策略还是有很多没有达到应有的价值与目标,很多时候,我们太过于追求教育结果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给幼儿带来的多元智能发展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利用好区域和环境带给幼儿的学习兴趣,错失了让幼儿探索发现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引导者、支持者,机械式的灌输让幼儿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这本书读完后,我的脑海里自然而然的浮现出三个观点: 1.生活即

    06-22
  •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理论就像我们的左手,实践就像我们的右手,当我们用两只手协调工作时,效率就会高得多。理论和实践又像我们的左右脚,当我们用两只脚来行走时,步伐就稳当得多。作为一名新教师,自知在实践方面经验尚浅,吴放老师的这句话促使我更加认真地去品读这本书。 我们与人相处时,经常会被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所左右,一不小心就会以偏概全,强调别人的缺点,忽略别人的优点。和同龄人如此,与孩子就更容易如此。这是吴放老师从对乌鸦的态度转变中获得的收获教师需要重新认识孩子。 我们需要关注孩子在自身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关注每个幼儿的个性潜能的发挥

    06-22
  • 发现学习的魔力——《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发现学习的魔力——《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我曾经在《早期教育》上看过连载的《我的美国见闻》,读函授本科时听老师们介绍过美国教学方式的点滴。这些认知只能使我对美国的幼教制度、美国的幼教现状以及中美幼教模式等方面有粗浅的认识,那就是开放自主。对于美国老师究竟怎样组织一个个活生生的活动,仍然一无所知。自从我读到吴放老师撰写的书信体笔记《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让我对美国幼教的理念及教育行为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细致地了解和感悟,我为作者介绍的每个案例而好奇,并为之感动。因为,每个案例都是作者亲身的体验、是作者对中美教育模式的对比与思考,更是作者对幼儿教育如

    06-22
  • 我读《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读后感
    我读《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读后感

    [成书背景]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的书名构想来自于一个由罗里斯.马拉古齐及他亲近的同僚所构思的重要展览,此展览以视觉的方式记录他们着手进行中的一项计划及这项计划对儿童的影响。 马拉古齐于1994年1月辞世,本书是为了纪念他而出版的。这本书由卡洛琳.爱德华兹等人编著,就像瑞吉欧.艾蜜莉亚教育系统本身,是汇集众人智慧合作而成的。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一书,2006年12月,由罗雅芬等翻译、朱家雄审定、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 [内容摘要] 霍华德.加德纳与大卫.霍金斯这两位著名的教育家,在本书的前言和短评中引

    06-22
  • 读《名师人格教育的经典细节》有感
    读《名师人格教育的经典细节》有感

    《名师人格教育的经典细节》一书,它里面的文章创作方法通俗易懂。把死板的道理鲜活化,把教条的写法改变为以案例为主,分析、点评为辅,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有趣的情境中。经典的案例,情境式的叙述,流畅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评述,发人深省的剖析,深入浅出,让我能充分地领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 翻开书的第一篇,名师人格教育之自我修养几个醒目的大字就映入了我的眼帘。是呀,为了更好的教书育人,我们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修养。书中也说到: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学习者。只有热爱学习的教师,才能

    06-22
  • 读幼儿导读“老舍的教子章程”感想
    读幼儿导读“老舍的教子章程”感想

    读幼儿导读老舍的教子章程感想------阿荣旗王杰幼儿园 作者 史金凤 开学初我读了幼儿教育导读2014年一月份名人家教栏目中的老舍的教子章程一文,感受颇多,对照自己,对照工作,都有很大的启示。 老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小说、文学家、戏剧家,或许你还不知道,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也很有一套,他的四个女儿都很有出息,长女舒乙还做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还都得益于他那三不一有的教子章程,不必非考100分不可,特别是不必每一门都考100分,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多从玩中学习,有一个健壮的身体。老舍教子章程

    06-22
  • 读学前教育《让“听不见”都听得见》小议
    读学前教育《让“听不见”都听得见》小议

    读学前教育《让听不见都听得见》小议---阿荣旗王杰幼儿园 作者 史金凤 最近我读了学前教育每月话题栏目红的聊城大学幼教中心 阮淑贞写的让听不见的听得见这篇文章,我很有同感,在我从教29年里遇到过不少听不见的孩子,无论是上课还是活动,总是有一些听不见的孩子,特别幼儿园孩子更为明显,就像人们所说的按下葫芦起来瓢,说一个那个好像跟他没关系,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一点没听见,看了这篇文章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原因有二,1、一日常规要求不到位,不统一,2、教师的指令有时过于繁琐,不分主次,要求过多,反思自己确实如此,作为幼

    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