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幼教专题 > 幼儿园特殊教育交流 > 

何为习得性无助,对于习得性无助孩子的教育

栏目:幼儿园特殊教育交流
时间:2019-02-01 12:50:07

《何为习得性无助,对于习得性无助孩子的教育》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特殊教育交流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接班,就认识了小C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发现他是个典型的“习得性无助”的孩子。
    何为习得性无助?就是在学习时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他说过这样的话:“当狗多好啊,就不用写作业了”“我真希望生病打针,那就不要上学了”“老师,我不行!”“老师,你怎么知道我智力没有问题?”在和同学交往上,他缺乏自信,总是自我评价过低,很少和同学一起玩,小组合作的活动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即使参加了,也只是凑个数。学习上的事情吸引不了他,表扬加星等鼓励手段对他效果不大,应付了事的状态导致三科不及格。 "习得性无助"现象在这个孩子身上表现出了很明显的低成就动机——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成功。低自我概念——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固执己见地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学习问题。低自我效能感——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倾向于制定较低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遇到挫折时,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会放弃。
    那么,这个孩子的自我否定、自我放弃根源在哪里?通过观察、交流、收集资料。我发现了问题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中的爸爸和妈妈分别从两个角度助推了孩子的“习得性无助”。我找到孩子上学期的期末语文试卷,读了他写的《我真后悔》一文,了解到父亲采用了“贴不良标签”的评价方式导致孩子行为逐渐和标签一致,从一个对学习充满希望的孩子成为对学习恐惧、厌恶、拒绝的孩子,当孩子发现自己的行为逐渐配合了父亲在一年级时说的话时,就更加不折不扣地时时证明“父亲的话成了现实”,长期的积淀使得他消极地认为自己“整个人都坏掉了”“成绩不可能好”“再努力也没有用”“只想跳楼”等等。而另一个方面,母亲的过多包办导致孩子产生了极度的依赖心理,强化了孩子的自我否定,从最初的积极向上和充满热情,到后来发现自己没有母亲的帮助是不可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从而严重导致自己做出不正确的归因——自己就是愚笨,智力低下,没有帮助就不行。他习惯了这种依赖生活,一味地寄居在别人身上享受“轻松”的学习生活,就更加不愿意独立思考,更加不能面对独立承担的任务了。即使面对很简单的问题,也以“我不会”为借口逃避起来,从而关闭了思维的机器,敷衍了事地学习。
    对于这个习得性无助的孩子,我觉得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果。首先是和家长配合,通过沟通交流,让家长认识到问题的原因和根源,切实改变不良评价,增加正向评价。另外,制止家长过度帮助、包办代替的行为,让孩子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即使完成的不好也不要紧。同时,在学校里,鼓励和督促并举,以好的标签、及时的老师表扬和同学鼓励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激发自信心、培养自尊感。当然,严格要求还是必须的,要避免老师的过度帮助和过于宽容导致孩子继续“享受”下去,要坚持让孩子自己通过努力完成作业,绝不放松孩子的“懒惰”习性。这个孩子的转变会占用老师大量的时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决心,但是这种坚持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效的。
    仔细观察学生的状态,了解问题的原因,制定解决的策略,唯有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方能解决这个孩子的“习得性无助”问题。
    继续研究,继续思考,继续帮助中……
推荐幼儿园特殊教育交流
  • 什么样的对话能够真正调动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能够乐于参与
    什么样的对话能够真正调动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能够乐于参与

    任何语言,如果脱离了它产生的具体情境,就只能是毫无生命力的,缺乏真情实感的套话空话。脱离生活,幼儿就难以产生共鸣,不易展开丰富的想象,对话就变得空洞乏味,丧失其应有的生动性,为说而说、为练而练。幼儿无法体验到派生语言的情境,也就失去了语言中最优美、最动人的东西感情。 那么,什么样的对话能够真正调动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能够乐于参与呢?笔者认为,只有生活化、童趣化的题材,才能真正触动幼儿的心灵。 对话应该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强化对生活的指导。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努力让幼儿置身于他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

    06-22
  • 浅谈“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
    浅谈“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

    我认为要了解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就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教学反思?其次是了解在教学反思中促进了我们的哪些发展?最后再进一步明确教学反思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即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下面我将围绕这三个框架进行阐述。 1、明确教学反思的涵义 先来说反思,我认为有思考才有写作,有写作必定是在思考。作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范围很广,比如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可以反思自己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即我们可以反思生活,可以反思教育。而我们做得更多的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因为一线教

    06-22
  • 特殊幼儿的游戏治疗
    特殊幼儿的游戏治疗

    游戏治疗模式众多,其中又以跨领域之游戏本位评估TPBA(Transdisciplinary play-based assessment)模式最适合学前阶段的特殊孩子,其特色乃根据观察订定游戏治疗的目标,作法如下: 要进行跨领域之游戏本位评估模式(TPBA),需有一个设备齐全,且空间够大的教室。为了要让孩子有选择的机会,教室内需设有不同的角落。例如:娃娃家区、积木区、美劳区、玩沙区、粗大动作区等等。教室靠走廊的一边,最好有适合观察的单面镜,若无法设置单面镜,则需为观察者安排一个不干扰孩子活动的位置。若没有适

    07-20
  • 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的个案研究
    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的个案研究

    韦芳燕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194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大学的心理医生雷奥凯纳(Leo Kenner)首次将孤独症作为一种诊断分类提出。他报告了11个患有此症的儿童,其共同表现为:从婴儿期开始很少与人交往,极端孤僻,语言发展迟滞,缺乏交际语言,重复简单活动,要求环境中的刺激保持原样,行为刻板,缺乏想象。Kanner将这类患儿命名为婴儿孤独症(infantile autism)。我国开始对儿童孤独症的研究,特别是对弱视群体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对孤独

    07-20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探索 一、以科研引路,教科研同步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 学习和研究同步,理论认识和工作实践共同提高 在理论上系统地学习,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增强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而且提高了所需知识和能力。组织了二十多次讲座,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进行10万字的情报研究,并请专家指导,减少了盲目性,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 教科研同步,心理教育能力和保教能力共同提高 以

    07-20
  • 孩子“拒绝亲近”该怎么办?
    孩子“拒绝亲近”该怎么办?

    * * 是一位男孩,于1998年1月出生;父亲:现任职于某设计院,母亲:大学本科,中学英语教师。该幼儿入园前不会说话,存在语言障碍;有刻板行为;缺乏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从不吃米饭和菜,有严重偏食的现象。情绪起伏不定,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喜欢待在桌子下、玩具橱、教室角落等不为人发现的地方。与人交往时缺乏应有的目光接触,对别人的语言指示和问话没有任何反应,且拒绝别人的亲近和拥抱。 记得入园前的一次家访,我们刚踏进 * *家的家门,他一见到陌生人立即紧张起来,当我俯下身子摸摸他的头,想与他亲近时,每想到他的反应很

    07-20
  • 家长的人际互动创设
    家长的人际互动创设

    家长的人际互动创设是由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通过其语言、行为以及表情等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提供人际互动,并在良好的亲子人际环境中,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进行教育干预。在家长的人际互动中,父母主要提供亲情和交流性支持。 亲情支持。在调查中发现,不少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都由祖父母照顾,父母都因工作忙而疏于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为此,通过让父母每天与孩子玩15分钟左右的游戏来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发展水平的方式,让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更多的亲情交融。 交流支持。除要求家长与院子一起以游戏方式来进行教育干预外,

    11-25
  • 育人小故事之内心的阳光
    育人小故事之内心的阳光

    开展特教工作的目的,不仅要让温暖的阳光照亮每一个特殊孩子的心田,还要像涓涓细流滋润、贯穿到他们的成长过程,使其心灵得到升华。特教老师就必须要有爱心,去关爱、善待每一个特殊群体的学生。 特教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距甚远。如果把普通学校比喻成沃土的话,那么,特教学校则是贫瘠的土地。然而,我就是一位能将贫瘠土地变成肥沃土地的人;在贫瘠土地上默默辛勤耕耘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