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课堂节奏

栏目: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时间:2021-12-07 16:39:50

《课堂节奏》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课堂节奏很少被关注,我们会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但是这些都是死的。真正在课堂上有生命活力的,就是课堂本身。那什么是节奏?艺术返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造型艺术上则为浓淡、疏密、阴阳、向背相陪衬。——朱光潜《诗论》

回想我们课堂的节奏,如果语文课堂没有节奏,那就没有艺术可言。教学应该是具有艺术性的,所以把握节奏,是语文课堂的灵魂。节奏的处理和优化如何,直接影响语文课堂的品质、效率和境界。

为什么我们的课不能抓心?

我们的课不能影响孩子?

我们的课不具有吸引力?

最终原因,还是因为课堂没有节奏。

处理课堂节奏,就需要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选择相应的策略。太极相生、阴阳两极。多好!

动静相生

一堂课应该是动静结合的,书声琅琅、热烈讨论、师生对话、提问、评价都是动态的,有时候课堂没有声音,但是我们作为教师要明白一点:此时无声胜有声。好的课堂一定是动静相生的。过于活泼或者过于安静的课堂,都是两极化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互相转化和提升,才是课堂最好的状态。

我想到了《花钟》这一课,我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表现,我感觉静不够沉、动又不够活。精心设计的环节,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这和我的引导有关系。我内心一直在想:孩子们都学过一遍了,没有激情了,回答的太准确了。其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想,我给自己套了一个“圈”,还是我挖掘的不够深。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让孩子说的再多一点,通过感悟、品读去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把他们内心的激情调动出来,让动引出生成。“看似完美”的不完美也许会变成“看似不完美”的灵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是有,但是我真的可以挖掘的再深一点,谁又知道不会有新的生成呢?这是我的遗憾。

二、收放有序

“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收放自如,这样的课,才是好课。”——王崧舟

你敢不敢放?什么时候放?放到什么程度?这都是老师在设计课堂节奏时,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王老师说到这一点时,我默默问了自己一句,答案是:不敢放……我肯定收不回来。

《地震当中的父与子》

第一种结局:这位父亲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最终拯救了自己的二字和其他14个孩子。

第二种结局:这为父亲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

让学生来讨论,假如结局是第二种,你又会有怎样的看法?

第三种结局:这为父亲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最终不但没有救出儿子,连自己也被余震中坍塌的房子压死了。

让学生来讨论,假如结局是第三种,你又会有怎样的看法?

地震是不可抗的因素,虽然因为地震失去了生命,但是仍然体现了父亲这伟大的爱子之情。

把学生的情感和思路打开,不过度地收,往往更能打动学生的心。

三、曲直相映

所谓直:教学线索顺着课文的线索来设计。

所谓曲:教学线索在处理时有变化。

《圆明园的毁灭》

曲的节奏

变序之曲:先学第一自然段,再学最后一段。抓住两个“不可估量”引导学生谈感受,再拓展延伸,还会有第三个、第四个“不可估量”。

猜想之曲:圆明园里有什么?金碧辉煌的殿堂、充满田园野趣的建筑景观、有华丽的亭台楼阁……事实上,圆明园还有很多景观。让学生思考,课文还需要多少“有”,才能把圆明园的景观描述具体。并让学生寻找证据。

拓展之曲:学生读完课文的2、3、4自然段之后,补充阅读资料《圆明园的世界之最》,通过资料的补充阅读,让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更加充足。

升华之曲:设想并拟写,圆明园的碑文。

四、起伏有致

《荷花》

第一种教学设计:

呈现生词新词

选择你最想读的词语读一读

说一说你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

齐读这些新词。

第二种教学设计:

呈现一首小诗:

一池荷叶,

挨挨挤挤。

一个花骨朵,

饱胀得快要破裂。

一阵风吹来,

嫩黄的小莲蓬翩翩起舞,

啊,多美的姿势!

自由朗读这首小诗,

指名逐句朗读,相机理解词语的意思。

板画“舒朗”的荷叶,再板画“挨挨挤挤”的荷叶;

板画“瘦削”的花骨朵,再板画“饱胀”的花骨朵;

板画小莲蓬;

让学生用双手摆成小莲蓬的形状,做出翩翩起舞的动作,然后定格学生的动作。

齐读这首小诗。

两个教学片段,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效果也截然不同。一堂课成功与否,都可以用节奏去处理、去分析。

五、点面相成

课堂节奏,有时候可以是一个点,有时候可以是一个面。往往是点点面面、面面点点、点面相成,形成合理的课堂节奏。把握好点,面就在了。

《只有一个地球》

王老师抓住三个重点语段。

第一层次:课文的重点语段。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选择理由:正是因为地球在不断地侵蚀着、被破坏者。只有充分体现这一部分,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保护地球的迫切性。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选择理由:这一段文字和第三段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在讲地球的无私和慷慨,但是人类又是那样的贪婪。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的意愿。

但是只选择这两个点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落实在行动上。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选择理由:这个点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呼吁,在建设性地提出意见,这一篇文章的主旨和升华,就是通过这一段来实现的。

第二层次:重点语段中的重点语词。

孩子们的语言学习,必须落实在第二个层次上,才能踏实。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抓住词语“不加节制”可以让学生联想到很多词语,抓住了不加节制,联系上文,可以反衬出地球的无私。联系下文,可以看到结局:地球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抓住词语“生态灾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看到过听到过怎样的生态灾难。

六、张弛有度

密度太高就是张,密度太低就是迟。好的课堂节奏一定是张张驰驰、张弛有度。

第一种思路:延长这一板块的教学时间。

第二种思路:减少这一板块的教学环节。

第三种思路:调整这一板块的教学重点。


1.教学语言要显示出不同教学层次的节奏

导入语巧设情境,引人入胜,用语要简洁,未成曲调先有情;

过渡语承上启下,自然巧妙,用语要平实,嫁与春风不用媒;

引导语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用语要准确,一语惊堂满座醒;

理答语因势利导,机敏多变,用语要机智,一枝一叶总是情;

提问语难以恰当,富于梯度,用语要清晰,惊风乱飐芙蓉水;

结束语精炼概括,简明规范,用语要深长,此时无声胜有声。

2. 教学语言要与学生的心理节奏相吻合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周期变化,运用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调节、转移、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或采用高昂的强板,或采用平和的弱板、或采用语速快、停顿短的急板,或采用语速缓慢、停顿长的慢板。这样,学生就能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美中,产生心理愉悦,增强学习兴趣,时刻保持一颗灵动知觉的心。

内心疑问:如何看出学生的心理周期变化。

3.老师的教学语言要以情感的变化为基础。

文章不是无情物,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课更重情,更注重情感生发的规律。

教师要通过语言的情感节奏,调节学生的情感律动,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最佳学习情境中。教师爱,则气缓声柔;教师憎,则气冷声峻;教师喜,则气满声高,怒则气沉声促。
推荐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小学毕业班语文复习教学反思
    小学毕业班语文复习教学反思

    第一次带毕业班,还有不到十天就要小升初考试了,然而面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却不知该从何下手。一直以来我的语文教学都是开放式的:课堂上有开放的思维空间、课后有开放的阅读空间。而对于生字、词语这些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我从不爱反复去磨。我以为知识是要去发现的,有一个善于发现的头脑,要比有一双善于记录的双手更重要。也许我这样说会激起许多老师的反驳:没有扎实的基础如何改好高楼?但我也想问,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受过了这样的语文教育后发展如何?我们的国民素质又如何?难道我们能否认,现在的中国人素质低公共场所随便扔垃圾、造

    07-22
  • 《母亲儿子》教材分析
    《母亲儿子》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析:这是一篇小说,以真实生动的语言记述了发生在一对母子之间的感天动地的故事。文章先写满仓当兵时因公出事,牺牲前,孝顺的满仓请求战友不要告诉母亲,就是为了不让母亲伤心。接着写战友们代替满仓给满仓娘写信,寄照片,满仓娘非常幸福。最后写满仓娘临终前,提出了和满仓几乎一样的要求,是为了不影响满仓干大事业。文章表达了人间伟大的亲情,体现了爱是可以感染和传递的。 全文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讲满仓告别母亲去当兵,满仓因公牺牲,临牺牲前编造了一个谎言。 第二段(第五至第九自然

    07-22
  • 借用生活中的故事解决疑难——《钓鱼的启示》主题反思
    借用生活中的故事解决疑难——《钓鱼的启示》主题反思

    在《钓鱼的启示》一文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地再现了詹姆斯十一岁时的一次钓鱼经历:在离允许钓鱼还差两个小时的时候,詹姆斯意外地钓到了一条10公斤的大鲈鱼!父亲要他把鲈鱼放回水里去,他大声抗议。由于父亲态度坚决,他最终虽然不情愿也只得无可奈何地把大鲈鱼放回了水里。本文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小詹姆斯最终把鱼放回了水里,遵守了钓鱼的规则,这是他父亲严格教育的结果。不难设想,假如当时父亲默许甚至赞成小詹姆斯把鱼留下,将

    07-22
  • 激活阅读教学的第二重功效——《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激活阅读教学的第二重功效——《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沈琦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她紧紧抓住了课文的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最感人的部分理解、感悟得十分深刻、透彻! 这堂课的亮点还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最大的亮点就是沈老师在说课时所谈 到的:在爱中渗透写作指导。具体而言之就是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渗透着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无形中得到启示。最终使我们的阅读课也能为写作教学服务。 我把沈老师的做法称之为激活阅读教学的第二重功效。因为阅读教学的第一重效了解、感知文本的内容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主线。但是阅读教学的第二重功效在阅读教

    07-22
  •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彰显语文教学人本特色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彰显语文教学人本特色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 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 ,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创新意识和发展语文能力的需要。阅读要有独立的见解,指的是在读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结论不是老师直接给的,也不是拘于教科书中的现成答案,而是经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而得出来的,是学生个体对阅读材料的独立的认识和见解,这种认识和见解凸显语文教学人本特色。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鼓励学生阅读勤于思考,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是语文教师所想和所需要的,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圣人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即能说明:在阅读过程中要鼓励学

    07-22
  • 快乐在语文课堂
    快乐在语文课堂

    这几天上语文课上得很开心,很多孩子在课堂上能够比较投入的进入课堂,使我上完了课还感觉意犹未尽,乐呵呵的。 今天我们学习了《搭石》这课,重点体会了一行人走搭石的美。和我的预料一样,孩子讲到了从协调有序中感受到很美。于是我们对这个词语重点进行了感悟。我请孩子分别读前面的人怎么做,后面的人怎么做。可是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没有领会到我的意思,并没有和我顺利的完成接读任务,我带点夸张的说道:哎呀,前面的没走,后面的可一个个站立不稳摔下去了。同学们听了都乐得笑了起来,而那个接读的同学也丝毫没有感觉到难堪。当同学能够跟

    07-22
  • 追寻麦哨般的美-----忆我的语文课堂
    追寻麦哨般的美-----忆我的语文课堂

    麦哨声儿掠田野/一声呼儿一声应/湖畔孩子在割草/衬衫凉帽花肚兜小时侯在农村长大,有一种情结挥之不去,那就是对乡村生活的无限依恋,就如我现在热爱的语文课堂。 从六年级到四年级,相差一个段,只觉得有一种落差,何况又是新教材。 但一年下来,虽遗憾多多,却也有收获的喜悦。不知是新教材编得好,还是中段孩子的热情,他们点燃了我上课的激情,一年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受到了上课的快乐,上语文课的乐趣。那种和孩子一起分享文字,分享阅读的快乐,那是以前没有的,或者说从没有这么强烈过。每天到课堂中,我不觉得有压力,不觉得累。在一

    07-22
  • 语文教学联谊活动听课感受记录
    语文教学联谊活动听课感受记录

    今天去全小参加了我校与全小的语文教学联谊活动,第一环节是两个课例展示,是全小经验教师夏小蕙老师的二上《浅水洼里的小鱼》和实小新手教师蔡美亚老师的六上《圆明园的毁灭》,两堂课都非常精彩,给我们听课教师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现将自己的零星感受记录如下: 1.媒体创设,推动理解。 两堂课都恰到好处地利用了媒体,使感受更具体化、真实化。如:夏老师在开课伊始,便让孩子观看了在大海中自由自在生活的鱼群,初步让孩子们感受到鱼儿在海中的自如与幸福,这为后文鱼儿离开了海水便无法生存的理解起铺垫作用;第二处,夏老师让学生通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