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长相思》课堂实记

栏目: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时间:2021-12-07 16:41:07

《《长相思》课堂实记》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就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会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至少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要求读准字音,特别留心这首诗中出现的多音字,在读后两遍的时候,在读准确的基础上,尽量读出节奏感。

思:读,要有目的地读,先扫清障碍,再尝试读出节奏感。

师:渐渐稀落的朗读声告诉老师,你们已经认认真真地读了四遍。谁来读读这首词?(挑生读)

师:读的特别不错,这首词有个多音字,更。她读的很准。这里面唯一的生字“聒”她读准了吗?读的很准,字字落实。(再挑生读)

思:对重点字词进行点拨。

师:我们一起读,把每个字的读音都咬的清清楚楚。我来读题目,和作者。你们来读这首词。(生齐读)

师:读得真不错。读诗读词,我们不仅要把它读正确,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还要读出它特有的节奏来。《长相思》这首词,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它的节奏感。(挑生读)

师:孩子们,你们听出来没有,当他读到“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什么地方做了停顿?谁听出来了?(挑生说)你们再回忆一下,当他读到“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又在什么地方做了停顿?(挑生说)很好,他在夜深后面又做了停顿,所以我们感觉他在读的时候,显得特别有节奏。事实上。不仅身向榆关那畔行有停顿,聒碎乡心梦不成也需要这样的停顿。不仅夜深千帐灯需要这样的停顿,故园无此声也需要这样的停顿,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读出节奏来,争取读的有板有眼。(挑生读)

思:让学生尝试读出节奏,让其他学生去感受、发现。在自主中学习。

师:这才叫有板有眼地读,很好。来,孩子,我们一起来。(齐读)孩子们,读诗读词,我们不仅要把它读的字正腔圆,字字落实。而且还要读出特有的节奏和味道,其实,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内心的感受和感觉来。我想问大家一下,读到现在为止,这首词,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几个词来形容一下最真切的感受。

生:思念家乡的感觉。

生:千辛万苦的感觉。

师:其实每个孩子读词的时候,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很特别的感觉。谁还有不一样的感觉?除了思念,除了艰辛。

生:家乡和这个地方很不一样。

师:从这首词中他感受到了词人所处的地方和家乡特别不一样,所以他特别想念家乡。我们看着大屏幕,把这种思念、艰辛的感觉,通过你的声音传递出来。(生齐读)

师:老师和你们一起读,我们一起配合着,感受这一份艰辛之苦。(师生配合读)

师:我们反过来,你们先读,我后读。我们再来用心感受和体会词人的那一份思念和牵挂。(师生配合读)

思:读词是层层递进的,读准、读出节奏、读出感觉。课进行了三分之一,基本都是以读为主,读熟了,感觉就出来了。

师:读诗读词就应该读出这样的感觉,这样的味道来。刚才你们说,读这首词的时候,带给你的感觉是思念、是牵挂、是艰辛。我就很奇怪,这种感觉你是怎么产生的?这首词哪些字眼带给你这种感觉?请同学们静静默读,再次体会带给你这种感觉的词语,如果有必要,可以在旁边进行批注。

师:转了一圈,发现每个孩子都在细细品读,而且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的圈点,应该有收获吧?收获到底如何,现在我提两个问题,来考考大家。

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在什么地方?

生:榆关之外。(继续思考)

生:在去山海关的路上。(继续思考)

生:在山上。(是怎样的山?)

生:陡峭、雪花乱舞。

生:在军营的帐篷里。

生:在水路上。(那一定是在船上)

师:如果把这八位孩子看成作者经过的,一个又一个点,连在一起,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跋山涉水。(连在一起,那个词语还可能是?)

生:南征北战。(连在一起,那个词语还可能是?)

生:翻山越岭。

思:由点到面,由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去感受“山一程,水一程,”的含义。

师:这就是纳兰性德,他的身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的身经过了大河小船,他的身在烈日之下,他的身在月光之下,他的身在风雨之中,他的身在雪花之中。一句话,纳兰:身在征途(板书)

师:一个身在征途的人,他有多少艰苦啊,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这就是词人所处的心境和环境。谁再来读一读这一首词,把身在征途的那种艰辛读出来。(挑生读)

思:在理解“山一程,水一程,”含义基础上去读,感觉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师:是啊,一道道的山,一程程的水,多少的艰辛,多少的苦难,那就是词人的身所经历,所感受,这是我提的第一个问题。现在,我提第二个问题,我们知道纳兰身在征途,那他的心呢?

生:纳兰性德的心在故乡。

生:在故乡。

生:纳兰性德的心在故乡。

师:用词中的一个词来说,纳兰性德的心就在他的故园。你们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狂风大作,雪花飞舞。(风雪交加,天地一片寒冷)

生:纳兰性德的军队在跋山涉水。(跋山涉水,翻山越岭)

生:北风呼啸。

师:是啊,你再次看到了一个转转反侧,难以入睡的纳兰性德。此时此刻,在你眼前,出现的画面,然而,我们都知道,那样的画面,在纳兰的故乡,在纳兰的故园是不会出现的。在纳兰的家乡,我们又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放飞想象,拿起笔写一写,在纳兰的家乡,你又会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配乐写。

师:现在咱们一起来听一听。

生: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纳兰的母亲正在月光下一针一线,仔细地缝补着。她的妻子正抱着他的孩子,在院子里仰望天空。看着月亮,而他的父亲,此时刚刚从田里回来,正准备将老黄牛关进牛栏里。(好一幅温馨的画面,是的,就是这样的画面,让身在征途的纳兰魂牵梦萦。在纳兰的家乡,你又将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纳兰一家吃完午餐,她的妻子坐在织布机旁,边哄着孩子睡觉边织着一块块的布,他的儿子与邻家的孩子放风筝,捉蝴蝶,一片宁静祥和的画面。(是啊,正是这一片宁静祥和的画面,让身在征途的纳兰朝思暮想。那还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的家乡,他的妈妈在为他修补鞋子,这时妈妈的针头没有以前那么娴熟了。(是的,这样的画面让我们想到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正是这样的画面,让身在异乡的纳兰牵肠挂肚。)

师:然而,我们谁都知道,这样的画面只在纳兰的心中。这样的画面只在纳兰的梦中。然而就在那样风雪交加的晚上,这样一个温暖的、祥和的、宁静的梦,却也做不成了。“聒碎乡心梦不成。”在征途之上,没有老母为他密密缝制鞋子衣服画面,在征途之上,只有这样的画面。(挑生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是的,在这样的征途上,没有和妻儿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温暖的画面,只有这样的画面。(挑生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是的,在这样的征途上,没有和朋友在一起策马扬鞭,欢快喜乐的画面,只有这样的画面。(挑生读)

师:是的孩子们,千言万语,千愁万绪,都化为了我们眼前看到的《长相思》,来,我们一起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孩子们,这首词读到这里,我想你的心中一定会冒出一些问题。你一定会有问题,想问一问这位身在征途的纳兰。

思:梦中的故园有亲人、有朋友,往日的温馨相伴与现实进行对比,更能激发学生的感受,将这种感受化为力量,带入文中再读。在古诗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去联想诗词之外的作者的经历,也许会更有感受。

生:纳兰,在路途中,你遇到的山和水是不是特别多?(你担忧着他的安危,对吗?)

生:你在帐篷睡觉时,有多么寒冷?(好一个知冷知热的孩子,他在关心纳兰的温暖。)

生:你思念自己的家乡吗?

师:当然,你既然这么思念自己的家乡,那么你——?谁来接着往下问?

生:既然这么思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不回去呢?(谁能接着往下问?)

生:既然这么思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不快点打好仗,回去呢?

生:你既然这么思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会去从军呢?

师:对呀,你既然这么思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还要在征途之上呢?其实,孩子们,这样的问题不仅你们现在在问,当时的纳兰性德也曾经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他还曾经写过一首词《菩萨蛮》,其中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读。

问君何事轻离别,

一年能几团圆月?

——纳兰性德《菩萨蛮》

师:你们看,纳兰也在问自己呀,圆月呀,谁来问一问?(挑生读)谁再来问一问,你来。(挑生读)孩子们,这样的问题,除了纳兰外,还有谁也可能要问一问纳兰。

生:朋友。

师:看,杨柳依依。纳兰就要从军去了,这个时候,他最好的朋友在问他。(挑生读)

生:亲人。

师:此刻你就是他的母亲,你来问问儿子,我们也到一个地方去问。古道边,芳草萋萋。这个时候纳兰就要从军去了,只见白发苍苍,颤颤巍巍的老母在这样问纳兰。

师:是的,朋友会问,母亲会问,还有谁?

生:还有纳兰的妻子。

师:纳兰的妻子当然想问了。现在,你就是纳兰的妻子,我们也到一个地方去。夕阳下,秋风瑟瑟,纳兰就要从军去了,他那位美丽,又带着哀怨的妻子,正在问纳兰。(生读)

师:是的,朋友在问,母亲在问,妻子在问。你们可千万别忘了纳兰的膝下,还有谁?

生:儿子。

师:没错,你就是他的儿子,你来问问父亲,我们也到一个地方去。纳兰的儿子拉着父亲的收,流着眼泪问他的母亲。(生读)

师:孩子们,你们看,朋友在问,老母在问,妻子在问,儿子在问。我们再来一起问一问纳兰。(齐读)

师:你们说我轻离别,你们竟然说我轻离别,我轻离别了吗?我真的是轻离别吗?你们读读我写的长相思,读。(生齐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这是我替你们写下的长相思。我来问问的的朋友,我是轻离别吗?(不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是重离别呀。

师:其实,纳兰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大内高手。所以他责任在肩,重任在手。当皇帝有令的时候,他不得不随从。但是他的心中,永远装着他的故园。于是在为国和思乡之间,他永远是那样的纠结,那样的难受。再读:(齐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看,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爱家乡,爱亲人,字字化作——长相思。
推荐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绘本)听课感想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绘本)听课感想

    真好,又有机会听了两节语文课,围绕着口语与习作为主题的两场盛宴,让我喜欢得不得了。 一看到严老师教学的课题《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绘本)就觉得特新鲜,自己孤陋寡闻,不知绘本所谓何意,就万分渴望听这节课了。这种看图、说话、想象三者合为一的教学方式,让我大饱眼福。课堂上严老师那充满童趣、亲和力的声音无不吸引着每一位小朋友。孩子们在严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仿佛就是那只不肯放弃非得吃到苹果的鼠小弟了。孩子们喜欢这种语文教学方式,想把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和同伴们交流,想说,愿表达,就愿驰骋在想象的天地里,说着他们眼中的鼠

    07-22
  • 第八册语文园地四习作(人教社新课标版)
    第八册语文园地四习作(人教社新课标版)

    【习作提示】本次习作要求同学们依据教材提供的照片写一篇看图作文。 这张照片照的是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站被日本侵略者轰炸后的惨状。我们小学生对70年前的国情、民情知之不多,不了解时代背景成了写这篇文章的障碍。建议同学们认真倾听老师对照片的背景介绍,争取看一些当年日本轰炸我国的新闻记录片或反映抗日战争的影片、电视剧。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写作肯定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写看图作文离不开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是写好本篇文章的另一个关键。 了解背景,大胆想象,同学们只要把握住这两点,这篇看图作文一定

    07-22
  • 在铺垫中解决难点——三年级《秋天的雨》教学
    在铺垫中解决难点——三年级《秋天的雨》教学

    《秋天的雨》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的文章。题目虽是《秋天的雨》,其实写的是秋天。作者只不过是以秋天的雨为线索巧妙地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文章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美丽与丰收的画面。 在这节课中,潘老师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找找作者对秋天的雨是社么感受,把感受的句子划下来,在交流后,板书也有意识的以总分的结构展示,为下节课的概括训练做了很好的铺垫。要知道概括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从三年级起,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练习概括就是在训练抽象思维。三年级抽象思维刚起步,特别需要形象

    07-22
  • 作文教学:教学生会选材
    作文教学:教学生会选材

    经常会看到一些作文教学的,和学生一起做个活动或游戏或实验,然后让学生将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写下来。这样的作文由于基于现实,再说刚刚经历过,学生写时容易得手,中年级时,搞几次这样的活动是可以的,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从根本上领会写作文时需要的感官配合,但到高年级还是这样做的话,就已经有些降低学生的要求了。高年级要学会写身边的事,写生活中的事,如果还是先搞个活动,然后再进行写作的话,那写作的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习作的根本问题包括两大块:一是阅读积累,一个是生活经验积累。阅读积累,是阅读教学中的事,平时教学

    07-22
  • 评王老师的《北京》
    评王老师的《北京》

    我们这次的教研主题是关于词语教学,整堂课教师比较注重对词语的了解和掌握,评课时很多老师针对词语方面的教学谈得也非常细致,在这里我想针对教师评价和朗读方面说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 教师评价语言及时准确,起到了激励指引作用。 当老师让学生到导游来介绍北京,学生读完了课文,教师是这样说的:你的语言清楚,声音响亮。这样的评价不仅激励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也对后面的小导游提出要求,起到了指引作用。再如:当学生读完立交桥的句子,教师评价:你的朗读用上了表情和眼神。当学生读完描写草坪的句子,教师评价:你的朗读把老师带到

    07-22
  • 听课随感(教学语言是课堂的生命)
    听课随感(教学语言是课堂的生命)

    吕叔湘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艺术的课堂。教师与学生接触得最多的是在课堂上,课堂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启发思维,与学生沟通情感的最直接的工具。因此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言表达更是教学艺术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今天听了陈洁琼老师的《孙权劝学》,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必须讲究课堂语言

    07-22
  • 小学诗歌教学经验:诗歌重在“悟”
    小学诗歌教学经验:诗歌重在“悟”

    这是一首描写祖国大好河山,颂扬中华民族祖先智慧和勤劳的优美诗歌。全诗分别通过描写长城和运河两处景观,突出长城的宏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灵动。在具体描写方面,诗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长城比作巨龙,将运河比作绸带,形象生动。了解到学生的实际知识积累,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切地了解到长城和运河的特点,我出示了几幅长城和运河的图片,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知两者的特点,从而让他们有一些感性化的认识。在图片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长城和巨龙、运河和绸带存在的相似性,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只有两种事物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才能作比

    07-22
  • 课堂的优化与创新
    课堂的优化与创新

    11月4日,五队小学与百禄小学就全优课堂进行了交流活动。在交流活动中,我聆听了百禄小学的施海丽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听完以后让我感想颇多,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施老师上的是四年级的《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的第一课时。她是运用灌南县提出的全优课堂的教学模式。本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认识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整个教学内容来看,她主要安排了学生认读生字,理解几个词语,指导学生读好课文(重点是指导读好几句话)。 纵观教学流程,她的课让人觉得很实在:为了让学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