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进一步追问:“凌乱就是杂乱无章。这个词是有点贬义的,作者为什么说它增添了水泥道的美呢?”这一问,学生有了深度的思考和理解:“这是落叶铺在水泥道上的自然的美。”“活泼的,不死板的美”……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这种自然的、活泼的美,张老师让学生把视线准备好的一片片金黄的落叶随意贴在黑板的“水泥道”上,马上,一幅清新活泼的画面出现。老师充满感慨地说:“哇,真的好凌乱啊!太好了,谢谢同学们,你们代替秋风把落叶铺到了水泥道上,落叶尽管凌乱,但他却是大自然带给我们最好的恩赐啊。”把词语的理解放置于文本,并让学生亲自体验,以促进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甚妙。
此时此刻,我感觉学生对“凌乱”一词所表达的含义已经了然于胸,但张老师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语素”所呈现的自然之美(
幼教sMtxjs.com)
,接着又展示了“天空凌乱的白云,山谷里凌乱的五彩池,海边凌乱的鸥群,海面凌乱的小岛,还有水泥道上凌乱的落叶。”此时此刻,我想,这种“凌乱”的自然之美的画面将深深刻画在学生的脑海里。
围绕“凌乱”,来来回回,一来二去,既帮助学生学习了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又带着学生体味了景物之美,自然之趣。两者,没有割裂,达到高度且自然的融合,这种训练理解词义的方法有层次有梯度,真正帮助学生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第四.阅读赏析,凸显主体。
统编本教材彰显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主体意识”,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语文的训练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体现学生自得、自悟、自能的过程。张老师在执教《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风格非常清新,画面感极强,非常适合调动学生绘声绘色、有滋有味地朗读,于是在这节课上,张老师就特别关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秋景的喜爱、赞美之情。比如在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