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孔子二三事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21-02-07 15:04:05

《读《论语》有感:孔子二三事》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遇到一个老丈在除草。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边说便手脚不停干活。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后来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

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

老丈并非不知道夫子,而是对孔子的底细了解的很清楚,他对孔子整天游说各国热衷政治却不事农桑很是不屑一顾。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然而当他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热情招待子路。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仕的观点。

孔子很聪明,从子路的传话里立刻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子路对丈人也是很不屑一顾的,毕竟是受自己老师影响教育很深,就把长幼有序和君臣之义放到首位。明知有些道理行不通,却还是要履行所谓职责,子路身上有读书人的迂腐,或者叫做执着。

其实孔子和老丈都有自己的选择,没有哪一种选择是高尚的,也没有哪一种选择是卑下的,只要是适合自己的,不影响他人的,都是最好的选择。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

每个人都没有权利随随便便的指责和嘲笑他人。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知不知鱼之乐?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每个人做好自己即可。

孔子做到了。


子路也是孔子很喜欢的学生之一,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也是最多的。孔子第一次见子路的时候,子路头上插着野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手里拿着一把剑!孔子说:“你怎么不来我这里学习!”

子路很有些自命不凡。他说,南山的竹子资质很好,砍下来削削就可以做箭了,可以射穿犀牛皮。

孔子微微一笑:南山的竹子如果在前面加上铁和其他的修饰,岂不更?这句话击中子路心扉,于是就拜孔子为师了。

小孔子9岁的子路,性格率真、果决、勇敢,对朋友讲道义,当然对孔子也很尊敬。

孔子赞扬子路:“衣敝縕袍,与衣狐嗠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这句话意思就是: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和穿着毛皮之类的人在一起,而一点也不觉得惭愧、尴尬的,子路完全可以做到!

在老师的心目中,子路早已不是当初的“不良少年”了。

孔子是所有老师的典范,他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骂起人来毫不嘴软。他骂原壤:幼而不逊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出自论语宪问篇)

这话就是放到现在,这样去骂一个人,也是够狠的。说人家小时候不懂事,长大了也没有什么可以诉说的成就,老了还不死,真是个害人精。

如果不了解背景,一定会觉得两个人之间应该有化解不开的矛盾吧。

事实上原壤是孔子的老朋友,他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帮他清洗棺木。原壤噔噔地敲击着棺木道:“我很久未唱歌抒怀了。”唱道:“斑白的狸猫之首,牵着你柔软的手。”孔子装作没听见而走开。随从的人问:“先生不可以使他停止(唱)吗?”孔子道:“据我所知,未失去的亲人才是亲人,未失去的老相识才是老相识。”(见《礼记 檀弓下》)

可见,在孔子心目中,原壤就是那个“未失去的亲人(老相识)”。

每个人身边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性格不一、处事方式不一,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才会获得友谊。孔子是圣人,但同时也是普通人,也有分别心,也会带着个人眼光看待人和事,能够成为他朋友的原壤,尽管有许多令人侧目而视的缺点,却也一生相伴相随。 所以,你喜欢的人未必永远陪伴你,你不喜欢的人可能时刻出现。

孔子是最好的榜样,他坦然相对形形色色的人,便成了千古圣人。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魏书生的一堂公开课引发的启迪
    魏书生的一堂公开课引发的启迪

    《魏书生与民主教育》一书中记载着魏书生的一堂公开课的片断:那时在1978年,魏书生任教了一个全年级最好的快班和一个全年级最差的慢班。就在这年的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领导通知他要他给全区的教师们上一节大型公开课,而且要求在慢班中开课。 下面是一段魏书生与学生的精彩对话: 魏书生与学生商量怎么办?学生喊:别在我们班上!到哪儿去上?到你那个尖子班上。在咱们班不行吗?不行,我们害怕。咱们打架,胆子大得很,什么都不怕,怎么上课反倒怕了呢?打架都好几年了,公开课咱们没上过,怕给你丢脸。老师不怕丢脸还不行吗?老师把讲的内

    07-22
  • 善待自己的孩子——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善待自己的孩子——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已是屡见不鲜,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也读过一些,我也是。每次读这一类书籍,总是激情满怀,并不自觉地想要仿效一番,然而人总是缺乏一种持久性,久而久之,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一套做法就原形毕露了,而心中也总不免会这样想:他的孩子可以这样教育,但我的孩子和他的孩子不一样,所以我还是用我自己的那一套教育理论吧。于是乎,一切又开始回到原点,对于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当我在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看到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首先是书名深深吸引了我,因为我兼有妈妈和老师两职,作为妈妈,我想成

    07-22
  • 爱的基石——读《感悟父爱  感悟母爱》后感
    爱的基石——读《感悟父爱  感悟母爱》后感

    父亲、母亲爸爸、妈妈,简简单单的两个名词却道出了儿女几多依恋,几多牵挂。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念我者还是父母。父爱是人世间最具力量的爱,母爱是人世间最无私的爱,父爱同母爱一起构筑了人类社会爱的基石。 一、《感悟父爱》 父爱是理性的、内敛的,是智慧之爱、责任之爱。达芬奇曾说过:父爱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当我看完《感悟父爱》后,被文中那一位位伟大的父亲震撼了,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血债》中的父亲为了给上大学的儿子生活费,竟然去卖血,可儿子请同学去卡拉OK厅唱一次歌就花了346元,这让父亲哑口无言;《爱

    07-22
  • 最震撼心灵的教育读后感
    最震撼心灵的教育读后感

    好长一段时间没看书了,心灵快干涸了,人快麻木了。国庆前夕有幸借到《最震撼心灵的教育》感动中国的100个教师故事一书。这样抨击人心的书名,使我一翻开书就舍不得放下了。每一个故事每一位平凡教师的不平凡事迹,深深得打动着我。每个故事总有一位名师留下了他的品读赏析,从他们的话道出了深深的敬意。 在讲台上,怀揣着氧气袋上课;在山道上,不分昼夜、四肢爬行的身影;在高原上,拄着双拐、骑着毛驴33载的教师;这一幕幕勾勒出一幅幅绝美的风景。我孤陋寡闻,他们中大部分的名字我不曾听说,但今天看了他们为了教育而做出感动你我的事迹

    07-22
  •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读“让双脚落在地上”有感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读“让双脚落在地上”有感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阿荣旗王杰小学 史金凤 读让双脚落在地上有感 近日,我在工作之余,拜读了内蒙古教育新视角栏目:作者高波写的一篇文章让双脚落在地上看到这个题目,我感到很好奇,怀着好奇读了下去。原来是作者偶然翻阅入学新生的未来展望,不禁被他们的一、雄心壮志深深吸引,他们憧憬着自己能成为商界巨子、政界精英、学界翘楚,以及各个领域的接触人物。几十份展望中,作者看到了志存高远的自信,却很少看到脚踏实地的态度,看到了对成功者的仰慕,却很少看到对如何成功的思考,一些不易出彩而有为社会必需的平常职业,更是完全不

    07-22
  • 眼泪只能流一滴——《小小的我》观后感
    眼泪只能流一滴——《小小的我》观后感

    无意间同事给我推荐了一部电影《小小的我》。看时眼泪一次次情不自禁地留下来,看后让我为之感动。这部电影主要讲一个伤残儿童栗欣短短的一生,人物微小,如沙海中的一粒,但却给人留下无限深思。为什么?影片从童心这个角度,做了大大的开掘。是童心焕发出的光彩,照亮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久久未被触动的地方。 一场车祸,让一个如花儿童栗欣成了残疾人,让她的生命只剩下短短几年。这个打击是致命的,但小小的她却坦然面对,不被任何困难打倒。 她要上学。为了能上学,栗欣咬牙学走路,一次次跌倒,一次次拼命爬起,终于学会走路了,当她艰难地走到

    07-22
  • 教和学于共同体中理解现实
    教和学于共同体中理解现实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感受颇深的是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美丽所凝聚。在这一章中,现实是共同体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教和学就是一个无法割分的共同体,我们寻求的共同体模式是一个能拥抱指引和优化教育的核心使命也是认知、教学和学系的使命。我们将从最具挑战的教学概念的核心教学就是开拓一个时间真正共同体的空间,来寻找这一概念多方面的线索。 师生共同学习,是一种氛围,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因为老师是一个引导着,教育者,很多时候,学生就是围着老师的思路来进行

    07-22
  • 读《孩子为何失败》有感
    读《孩子为何失败》有感

    我们大部分教师认为:孩子的失败主要指学习成绩差,或者是这个学生行为品行差,故意在班级里捣乱。这样的学生,教师看见了都非常的头疼,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选择了放弃。学生觉得老师既然放弃了自己,他就更加放纵自己,恶性循环,导致这帮孩子无法拯救。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不能放弃这些孩子,要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家长、教师和孩子都要努力,孩子才不会失败。 一、家长的责任在于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行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受父母的影响最大。平时多指导孩子的品行,能够正确区分好与坏。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