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怎样滚得远》教学反思

栏目: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18-01-15 16:55:10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怎样滚得远》教学反思》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99页、怎样滚得远?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问题的过程,积累实践经验,体会什么情况下圆柱形物体能滚得比较远。
2. 探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实验的过程,正确把握实验方法,得出实验结果。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三角尺、胶带圈,小衬板、卷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汽车图:
从图书你看到些什么?人们是怎样能卸下汽车上的油桶的?这样滚动有什么好处?
2. 课件出示林场图:
你知道森林里的伐木工人经常用什么方法将山上锯下的原木运下山?
3.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用到物体在斜坡上滚动的方法,使搬运省力、方便。
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就一起来实践研究怎样滚得远,板书课题:怎样滚得远
二、实践探究:
1. 介绍活动要求:
    在下面的实践活动中,请每一小组利用木板搭建一个一定角度的斜坡,把胶带圈轻轻放在斜坡顶上,让它自动往下滚。
在滚动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滚的距离?
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木板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
为了使实验的数据,更具有可比性,所以我们同组的同学在实验时要采用同一的标准,如:在同一块地面上,用同一个胶带圈,从同一个高度来实验。
2. 具体操作方法:
用三角板上的某个角搭成一定度数的斜坡,在斜坡上可事先做一个记号。这样做可以提醒组内同学,注意每次滚的高度是同一处。
胶带圈轻轻放在斜坡顶上,让它自动往下滚,等它停止滚动后,从木板的底部开始测量出胶带圈在地面滚动的距离。
3.如果在滚动的时候遇到了障碍物,那该次实验不算,所以实验时要找比较开阔的地方。
4.课件演示滚动及测量过程,全体学生认真学习滚动方法。
5.看书本第29页表格,电脑读出要求后,指名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做几次这样的实验,并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做的次数越多,得到的数据就越准确。
6.学生分组实验,完成4份表格。
    完成后,各小组投影仪上交流,注意区分一般情况与等90°或大于90°的特殊情况。
比较每次得到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三、你知道吗?
电脑介绍后,指名交流,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比较两种楼梯,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这是一节活动课,我按小组分工,将准备好的实验器材搭好,用三角尺量好木板与地面的角度并记录,然后实验记录下球滚下来的距离。学生兴趣很浓,最后整理汇报,发现了什么?有的小组是角度60度时比45度时滚的远一些,有的则反之,这些都是可能性的一种,但我们最终发现并不是角度越大滚的就越远,每一个小组实验都发现了,90度时,反而滚的距离很短。最后大家讨论,为了实验的准确性,我又让学生多测试了几次,有的学生发现0-45度时,角度越大,距离越远,45-90度时则相反,所以得出45度时,距离相对远些。
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了,学生的知识才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知识才能被他们内化。
在活动课中,组织与分工很重要,所以这一课我的分工中,没有让组长分工明确,导致有的小组实验过程中乱
推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期中试卷 (期中评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期中试卷 (期中评估)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期中评估试卷 分数: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18分) 1、算式80+808-81,先算( )法,再算( )法,最后算( )法,结果得( )。 2、328=4,那么( )能被( )整除。 3、( )不能做除数。 4、两个因数的积是12,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那么积是( )。 5、等边三角形每个内角是( )度。 6、三角形具有( )性。 7、根据3、12、36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8、如图: 小牛位置在第( )列,第( )行。如果它向( )走( )m,再向东走

    07-21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听后感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听后感

    首先介绍一下这节课,这节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的意义,常见数量关系、运算律、周长和面积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字母表示数,更能概括的理解、表达和应用这些知识,并为以后教学有关方程的知识做必要的准备。 几位老师,都注意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出发,从最简单的开始,循序渐进、逐步递进,注重让学生自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每位老师的思路不同,教学设计,侧重点也不同。三位老师都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围绕重难点展开教学。但因为想法

    02-02
  •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七、八单元测试卷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七、八单元测试卷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七、八单元测试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我是计算小能手。(30分) 1.直接写出结果。(6分) 524= 32+68= 165= 906= 1320= 8414= 786= 430-170= 3618= 5030= 319= 32020=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18分) 65+58+35 4925 28+(167+72) 4(725) 256-143-37 251542 3.列式计算。(6分) (1)24的8倍再加上8,和是多少? (2)6个15的和,再除以5,商是多少? 二

    02-19
  • 两个“图形与几何”教学片段——听王文英校长讲座有感
    两个“图形与几何”教学片段——听王文英校长讲座有感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和形。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发展空间观念是重要的目标之一。空间观念是一种数学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思考必须以丰富的直观形象的积累和体验为基础,并在自主性的探究过程中得到发展。 在关于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例中,有两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获益匪浅。 片段一就是王文英校长在讲座中推荐的,吴冬冬老师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中通过对棱的变式呈现,认识长、宽、高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首先调动学生的直观感知和生活经验,让他们选择合适的小棒去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在实践操作与观察中进行思考、分析,

    02-20
  • 2018四年级下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
    2018四年级下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例1和练一练,第30页1~4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 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

    06-28
  • 四上《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四上《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昨天学习了四年级上册的《积的变化规律》,一步步引导学生,最后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一个因数是没有变的,另一个因数乘几,然后积也乘相同的数,当时的我特别惊讶,认为这些孩子还

    03-31
  •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教学反思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教学反思

    | By: 18刘秀荣 ] 在本课教学前,我进行了一次课堂前测,随机抽取了二(3)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折、剪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活动,发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有点差,一个折、剪等腰三角形活动如果能照顾全体同学的话就需要15分钟,况且还有等边三角形折、剪活动。就此,我课前制作了一个关于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折、剪的微课,微课中先分别出示图例,让学生试着折一折、剪一剪,然后由教师作示范,如果学生对于图例有疑问的话,可以跟着视频一

    06-07
  • 自编校本教材《生活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自编校本教材《生活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课为自编校本教材《生活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块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9加几、8加几、7加几算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排时与之前几课较为相似,强调6与4凑成十。而学习本课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20以内进位加法相关内容,进一步巩固凑十法。 学生 水平分组 本节课需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分与合以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但是特殊学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在能力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