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本真的语文课堂 灵动的文字世界

栏目: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时间:2019-03-20 20:57:49

《本真的语文课堂 灵动的文字世界》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语文课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看起来“环环相扣”、“滴水不漏”,但这种呆板的课无视孩子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将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而另一些语文课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看起来“自由民主”、“热闹纷呈”,但这种活跃的课实质是“无的放失” 将渐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祖国下一代的素质。于是,我们被既有充分预设,又有精彩生成的语文课陶醉了。追求这种本真的语文课成了我们语文老师的目标,探讨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也成了语文老师的焦点话题。

语文教育给予学生的是什么?是为了应付考试,灌给学生系统的语文知识?还是着眼于学生内在人格的建构,使之具备健康的品性修养?我想,肢解和割裂这两个方面,或偏执于某一方面,都不具备教育的科学性。只有两方面相互融合,在探索语文知识,认识人文世界的同时,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染,不功利不短视,才是“原味”的语文教育,才能直抵语文教育的真谛。

(一)、在个性灵动的文字世界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两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心里活起来。”每一篇文章,带给每个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不同的。让学生自己读,更能使主体和客体思想相碰,情感相激,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逐步使读者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并使学生在经历读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智的启迪,知的构建,情的陶冶,能力的迁移。

能够入选教科书的课文,应该都是专家们千挑万选、千锤百炼出来的精品文章,在其灵动的语言文字里,蕴藏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一代又一代的语言文学大师和爱好者们都沉浸其中仔细品评,于语言文字的背后挖掘出文字的魅力,呈现出一幕一幕精神文化的盛宴。那么,我们的学生是否也能如期与文字有约,展现他们对文字的体悟,让我们的课堂也成为虽然稚嫩但是却充满激情的“百家讲坛”呢?
在学习《游园不值》这首古诗时,除去对诗人的简要介绍外,我不想过多的把时间花在对关键字的反复理解和背诵之上,而是遵循了“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思想,请学生反复吟诵古诗,把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诗的大意很快就有了轮廓。

在此基础之上,我撇开诗文大意串讲的环节,请学生认真品读古诗,思考:“在这首古诗里,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哪个词或是哪句话?”这是一个有层次有弹性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字词品味,也可以对同一处作出不同的解读。

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都对此很感兴趣,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同伴们更加深了其他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有的学生还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顺理成章地剖析了诗人由兴致勃勃到扫兴再到欣慰的的情感变化线索,有的学生代替诗人对“春色满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从一“关”一“出”之间,感受到春色冲破围墙,溢出园外, 的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把诗人的小心翼翼的动作,曲折的情感变化,看到红杏时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有的孩子还赞叹起诗人写“春天”时另辟蹊径的技巧与才情,感叹空白留给人们的想象的空间。

可我并不满足,又进而告之学生,其实,叶绍翁这最“最传神的一笔”——“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千古佳句并非原创,似有“抄袭之嫌”。我的一番话无疑成了一颗炸弹,引爆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既而我出示了“证据”——在叶绍翁之前,曾有两位诗人写过类似的诗句,其中有一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大诗人陆游。接着,我出示了陆游的〈〈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请学生比较,哪一首写得更好?果然,在大诗人强大的影响力下,不少刚刚还对叶绍翁赞不绝口的学生开始纷纷“倒戈”了。这正是我所期待的结局,虽然我知道我将用事实打击到他们对一代文豪的崇拜之情,但我依然这样去做了,因为我知道,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我不仅要教给他们灵动的语言文字,还要给予他们审美的眼光,批判的力量,挑战的信心。
在我的“重拳一击”之后,我的学生得以更加冷静地去感悟和分析这首古诗,于是,我请他们把自己的感悟溶入诗中,溶入诗人的情感,把古诗改写成一篇游记式的散文。课后,我在他们的小短文里,咀嚼着他们那充满个性的感悟——诗人的语言是灵动的,孩子的语言更是灵动的。

(二)在自主感悟的语文课堂上,感受学生滋生的灵气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开放教学内容,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他们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

在学习<<月光启蒙>>这篇课文的第一部分时,我请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相关部分,思考:“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歌谣的?”然后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致。有的学生选择了声情并茂的朗读,读出了母亲那深深的母爱,甜甜的嗓音;有的学生选择了画面描述,描绘出了那柔和的月色,芬芳的空气,美妙的歌声;有的学生选择了吟唱歌谣,他们有的选择了作者家乡的黄梅小调,有的选择了温婉悠扬的<<神话>>主题曲,我们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沉醉于母亲的歌声与爱意,似乎也根本无须再去解释什么叫做“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了。

我不失时机地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母亲在歌谣中唱出了什么?”孩子们在充分阅读了歌谣的基础上,对歌谣所饱含的情感有了认识,就会大胆地说出来。有的孩子说:“母亲在歌谣里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的家乡不长五谷,日子过的十分清苦。在妈妈的歌谣里却有美丽的凤凰,有美丽的云南,有一座座又高又大的房子。妈妈唱歌谣想告诉我们对美好的生活要充满向往。”有的说:“母亲在歌谣里唱出了对孩子的希望,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成为有用的人才,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有的孩子说:“母亲的歌谣里唱出了朴实的道理,母亲每天早上要在地里辛勤的劳作,晚上还要给我们洗衣裳,忙家务,真勤劳。母亲希望我们也做一个勤劳的人。”还有孩子小心翼翼地说:“母亲还在歌谣里告诉了作者许多生活中的小常识。
母亲在歌谣里教给作者一些洗衣服的常识,还告诉他关于方位的词。另外,还有一点我也说不好。我想母亲说云南有凤凰,那是不是想说云南是孔雀的故乡?”最后一位孩子的回答并不在我的预设之中,可我又不得不为他独特的想法而喝彩。孩子就应当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他们可以在属于他们的课堂上恣意绽放。

(三)在类比阅读的语文学习中,触摸社会文化的隅角

语文学习的空间十分广阔,语文能力的形成的渠道非常多。课堂学习只是给学生语文引一条路子,更多的还在课堂之外。必须为学生拓宽课外学习的渠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到生活中去解决课堂上产生的疑问。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作用,才能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才会形成有用的学习本领,才会获得成功的体验。语文教学要以课堂为依托,向课外延伸和拓展。

如学习春天的古诗,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有关描摹春天的诗文,孟浩然的<<春晓>>——作者以声写春,描写了春光、春风、春雨,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杜甫的<<春夜喜雨>>以静写春天;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描写春天阳光照射下美丽如画的江山。朱熹的<<春日>> 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白居易的<<忆江南>>以色写春天……在类比阅读中,学生学会鉴赏区分。

在学习<<半截蜡烛>>这篇课文之前,我请学生阅读了“三十六记”,许多学生不明就理,不知道这样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怎么会和我们的中国古典文化扯上关系,我故意卖了个关子,笑而不答。学完课文后,我对学生说:“人民的智慧是相通的,在‘半截蜡烛’的争夺战中,虽然没有硝烟,但却一样危机四伏、惊心动魄。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斗志斗勇,他们的办法和我国古代兵书中的‘三十六记’就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发现了吗?”学生们顿时恍然大悟,便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面红耳赤地争论起来: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巧藏情报时的“瞒天过海”; 伯诺德夫人以油灯换蜡烛,“偷梁换柱”之计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大儿子杰克想要移烛藏“宝” —— “暗渡陈仓”之计;机敏的杰奎琳“顺手牵羊”——拿烛上楼终于化险为夷,保住了绝密情报,也挽救了一家人的生命。经过一场激烈的辩论,学生不仅仅对于课文中人物的形象,斗争的残酷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也是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学习的质变点,往往就在学生猛然跳起的那一刹那间发生。
(四)在充满情感的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什么是语文的“人文性”?人文性,从感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包容、接纳、尊重、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语文教育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就是解决一个问题:给学生留下点儿什么,好在他以后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要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倩、抒情。情存在于教材,启动于老师,只有情情相激,才会使学生激动、兴奋、活跃,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气与智慧。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许多篇文章都有厚重的人文精神蕴涵其中。

对于《月光启蒙》这篇文章主旨的体悟,我没有用“母亲究竟给了作者什么启蒙?”这样的问题来让学生感受,而是抓住文中“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让孩子披文入情,用诗一样的语言来体会母亲的“启蒙”。

在读完歌谣后,我出示了填空:“ 母亲用歌谣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当孩子们深有感触时,无需再启发,优美凝练的语句就脱口而出:

母亲用歌谣把生活中的智慧,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用歌谣把家乡人民乐观的精神,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用歌谣把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语文,也只有情动才能“辞发”,想象才会展翅,真正溶入教材,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语文实践也会变得激情澎湃。

我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要求学生阅读一篇冰心的散文,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者创作一首描绘春天的儿童诗,体现春光的美好;教学〈〈半截蜡烛〉〉后,要求学生对于杰奎琳最终能够顺利地取走蜡烛的原因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在教学〈〈二泉映月〉〉后,给学生欣赏〈〈蓝色多瑙河〉〉,倾听并解析〈〈春江花月夜〉〉;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之后,组织“世界名城之旅”的介绍;在〈〈望月〉〉之后,带领学生整理中国古代文人与“月”的“不解之缘”……

也许我的语文课堂与平常相比有些“多事”,我也不知道我的做法是否是“关于语文”,但我知道,我努力寻求语文教育的“本真”,关注学生们寻求真理与智慧的背影,希望他们走得坚定,走得踏实……
推荐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通过教学细节的设计来彰显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
    通过教学细节的设计来彰显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

    教学细节设计指的是教学中的细小环节以及其中的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细枝末节。细节虽小,却能以小见大,透射出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看到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精彩的细节设计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特定教学情境中的最佳选择,细节与细节上下贯通,前呼后应,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恰如其分,构成和谐的教学整体,细节与整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关注课堂有效的教学细节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

    07-22
  • 五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布置
    五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布置

    假又来到啦!希望同学们每天能坚持锻炼身体,多阅读有益书籍,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并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 五(3)班语文暑假作业布置 1 、制订一份科学、合理的暑假计划张贴在房间。 2、多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并制作20张阅读笔记。(要求:上面四字词语,中间佳句,下面读后感)推荐书目:(1)《鲁滨逊漂流记》(2)《青铜葵花》(3)《小兵张嘎》 (4)《红楼梦》少儿版 (5)《汤姆索亚历险记》(6)《老人与海》(7)《童年》等一些健康的书籍。 3、完成10篇日记,每篇400字以上。

    07-22
  • 略读课《松鼠》让高段孩子同样感受童趣
    略读课《松鼠》让高段孩子同样感受童趣

    今天给小人们上略读课文《松鼠》。打开课文,一只漂亮、乖巧、驯良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它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乖巧的行为,清晰地定格在眼前。可是,早自修,学生的机械化的朗读,让我这个旁听者怎么也欣赏不出小松鼠的可爱,更别说能听出孩子们的喜爱之情了。我该怎么让高段学生也那么感兴趣地,那么享受似的阅读本课,感受小松鼠的可爱,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方式呢?我的脑细胞开始不停地运转,昨天看过的教案需要推翻和重整。 上课了。我先和孩子们简单回顾了一下上一篇说明文《鲸》,然后问: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动物世界里,还有一些比较

    07-22
  • 三年级教研课《秋天的雨》听课反思
    三年级教研课《秋天的雨》听课反思

    10月中旬,我们听了三年级的一节教研课《秋天的雨》。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11课,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把秋天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课堂教学中,在初读课文后,老师大胆地设疑:小作者对秋雨有什么感受?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把描写小作者感受的句子划下来。这个问题的提出,在全文中有统领的作用。它就像一条线穿起了个个珍珠。在引导学生读课文后,交流反馈时,学生从文中读懂了秋天的雨 ,是

    07-22
  • 层层推进 图文并茂 突破难点——《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层层推进 图文并茂 突破难点——《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潘虹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一课,给人的感觉就如同秋雨般诗情画意!潘老师根据三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期这一特点,在 教学过程中通过层层推进 图文并茂来突破课文教学的难点。 我认为,潘老师的这堂课充分地凸显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因为她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的过程中,总是先让孩子们理解重点词的含义。然后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重点词。在理解的基础上,潘老师还总是辅以与重点词句相关的图片来让学生有一个感官、形象的认识。最后,她再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了读这些重点句。此时,孩子们总能声情并茂地

    07-22
  • 听《特迪的礼物》后所想到的
    听《特迪的礼物》后所想到的

    上星期五,有幸听到了许雅娟老师执教的《特迪的礼物》这篇课文后,思绪久久不能平静。许老师用温柔的语言细细道来,思路清晰,使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得予启迪,作为学生十分意愿为许老师的学生。更主要的是那个毫无表情、目光呆滞、性格孤僻的特迪,与那个成为医生准备结婚的神采奕奕的特迪,不断交织的出现在我的眼前,是什么力量改变了他的一生呢?我想,那应该是爱。 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石。夏丐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风格可以各有千秋,但爱却是永恒的主题。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是教师义不容辞的天职。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其

    07-22
  • 《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学习笔记——《言语教学论》第六章
    《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学习笔记——《言语教学论》第六章

    价值是一种可能。是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客体的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 目的是一种需要。是指主体对满足需要的一种憧憬、预想和设想。 目的是对值值的超前反映。 语文课程的价值:语文课对人有什么意义? 语文课程的目的:我们学习语文为了什么? 一、理论的清算:一元化目的论 近十多份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的表述可以归结为五种: 1、语文知识教育 2、语用能力培养 3、思想政治教育 4、发展学生智力 5、提高审美情趣 五目的论内涵、层次混乱,它把目的与效果,目的与手段混为一谈,这是语文教学整体上呈现无序状态的主要原因

    07-22
  • 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学习笔记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行为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对西方学校课程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20世纪在美国兴起,60年代之前一直在西方心理学界占据主导地位。其观点如下: 1、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局限于有机体可观察的外在行为,反对研究内在的意识活动或心理过程。 2、主张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学习结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3、行为主义也正是由于囿于刺激与反应联结这一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