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小学教师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听张祖庆《儿童阅读:教师的应为和可为》有感

栏目: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时间:2021-01-17 15:37:13

《听张祖庆《儿童阅读:教师的应为和可为》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

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狄金森

“除了生活,没有什么是可以和书并论的最好的学习载体。”这是我最近几年特别深的感悟。张祖庆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深有同感,他说:“读书最忌讳的就是把死的答案给孩子。”这不正如莎士比亚的那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阅读本就是每个人独有的感受,有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个人感受所折射出的个人体验,所以,对于阅读,我们首先应该给于孩子的是自由的空间。然而,对于阅读我们作为老师绝不能是放羊式的不管,或是口号式的布置。一直以来,我们往往迷茫怎样带领孩子们去阅读。今天的讲座中让我找到了一些可行的方法。

首先,张老师从小学语文教师的应为讲起,非常清楚的告知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建造丰饶的阅读环境。这一点在很多学校其实都止步于形式。我们看到很多学校都不缺少图书,但图书往往被深深的藏在图书馆,很少被孩子们去阅读。即使有学校开放阅览室,甚至式校园阅读长廊,但也很少见到孩子们的身影。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不是不想读,是根本没有什么时间可以坐在那里静静的读书。学校的课堂安排的满满的,总有写不完的作业,回家除了作业、吃饭时间也是所剩无几。不夸张的说,中学的孩子甚至连上厕所都是跑着、赶着的。环境,大的环境对孩子们来说太重要了。小学是打开孩子阅读之门的最好阶段。小学时期,能有丰饶的阅读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关乎一生。这既包括阅读材料——书的丰富,同时也包含这阅读时间的保证,和阅读引领的得力。

第二点,构建适切的阅读书目。我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张老师的书目的选编。我们需要制定出适切的阅读书目,在语文课之上进行深入的,实实在在的,可持续发展的阅读。通过这样的阅读,打开每一个孩子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内心对阅读的渴望。这就需要我们能为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的,并且在阅读之后能够有收获感的书籍和阅读方式。这也是我们一直所困惑的问题,是我们开展阅读的瓶颈所在。我们可以通过几本书带领孩子走进这类文本,从而打开一部分喜欢这类文本的孩子的兴趣,进而再给孩子推荐同类书目,这样他们就会自主的选择阅读。因为有了前面的引领和打开,后面的阅读便成了一种兴趣使然,效果会更好。

第三点,打造完整的阅读课程。我认为这正是阅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一个学校有了良好的阅读环境,适切的阅读书目,再形成完整的阅读课程,就成了一个完整的阅读链。只有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开展阅读,阅读才能真正的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才能扬起每一个孩子的阅读之帆,开动语文这艘大船!

最后还想结合自身读书的感受说一说。我一直是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读的书很少,惭愧的说四大名著没有认真的读完整过。这两年,随着各种读书软件的扑面而来,学校读书环境的带动,领导的时时教导,我也开始慢慢的读一些书。虽然有时还是一读就困,但还是渐渐的感受到了书的魅力,也从中收获很多,甚至也开始慢慢的觉得读书真的是一件让人精神愉悦的事,因为发现了书中的无限奇妙和无尽的人生钥匙。我常想:为什么我人到中年,才有种初尝书之美妙的感觉呢?为什么以往那么多年,我都没有发现这么一座宝藏和有趣的事情?细想之,不得不说有童年的我没有被打开这一原因。因为没有被领进这扇门,没有走进这个奇妙的世界,所以从不曾感受这其间的美好。现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果不能打开孩子的阅读之门,那将是一件多么让人痛心的事情。而我,如今感觉到自我贫乏的同时,也更想能和孩子们一起走进阅读的大门。只有扬起孩子阅读的帆,才能开动他们语文的大船,真正希望能和孩子们一起感受人类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
推荐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随笔
  • 重视教学中的情感与情境
    重视教学中的情感与情境

    一、重视教学中的情感与情境,体现让阅读成为学生有感情的生命活动的人本理念。 阅读是师生、文本形成对话,是思想与感情交流。让学生读不是让学生机械的重复的盲目的读。阅读是情感的生命活动,是有情趣的学习生活。本课以悟情为主线进行阅读,师生共同营造了一个感情丰富的阅读课堂。学生说到继父鼓励我出门一段时,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体会继父对河子的关心;继父鼓励我为看海做准备,采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说说你的父母看到你做了了不起的大事时,他们会怎么说?真正读出你真能干,河子。的语气,体会继父的内心情感;结尾处的创设情境师生

    07-22
  • 乡下人家给我的触动
    乡下人家给我的触动

    今天,我们班级轮到学习《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我很没有把握,教案不是很满意,尤其听过两位老师的合作上的完整课,因为是研讨课,听后没有很多的收获,反而觉得课文有点难以琢磨,或者是钻在她们的思维中不能自拔了。 这篇课文文笔十分清新,语句十分简洁,通俗易懂,学生自己学习就会,该怎样上才有点意思,课堂上让学生有话说呢?沉闷的课堂可不是成功有效的课堂。 走进教室,往黑板上书写课题后,我问孩子们:有多少同学是乡下出生的?唰一下子举了很多的手,还真不少,你瞧她们,一说起乡下,个个脸上露笑意,看来是感情深厚啊!我接着问:你

    07-22
  • 谈低年级的古诗教学
    谈低年级的古诗教学

    我最近听了师傅的两节古诗教学课有了很大收获。王老师的课给人感觉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抓住文中主线,板书言简意赅,课堂气氛融洽,学生特别容易理解!下面我就结合《锄禾》谈谈我的一些收获吧。 1、 尽情释放,先背后学。 现在的家长都很注重孩子的培养教育,在家经常给孩子唱唱儿歌,背背古诗。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认为古诗很简单,课上也没有了兴趣。于是王老师在一开始就先让孩子背一背我们要学的古诗,还背了你自己学的古诗,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再由这个转回到课文中,学习的心情平复了,也全部的投入到今天学的古诗中了。 2、

    07-22
  • 通过教学细节的设计来彰显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
    通过教学细节的设计来彰显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

    教学细节设计指的是教学中的细小环节以及其中的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细枝末节。细节虽小,却能以小见大,透射出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看到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精彩的细节设计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特定教学情境中的最佳选择,细节与细节上下贯通,前呼后应,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恰如其分,构成和谐的教学整体,细节与整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关注课堂有效的教学细节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

    07-22
  • 在铺垫中解决难点——三年级《秋天的雨》教学
    在铺垫中解决难点——三年级《秋天的雨》教学

    《秋天的雨》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的文章。题目虽是《秋天的雨》,其实写的是秋天。作者只不过是以秋天的雨为线索巧妙地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文章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美丽与丰收的画面。 在这节课中,潘老师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找找作者对秋天的雨是社么感受,把感受的句子划下来,在交流后,板书也有意识的以总分的结构展示,为下节课的概括训练做了很好的铺垫。要知道概括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从三年级起,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练习概括就是在训练抽象思维。三年级抽象思维刚起步,特别需要形象

    07-22
  • 作文教学:教学生会选材
    作文教学:教学生会选材

    经常会看到一些作文教学的,和学生一起做个活动或游戏或实验,然后让学生将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写下来。这样的作文由于基于现实,再说刚刚经历过,学生写时容易得手,中年级时,搞几次这样的活动是可以的,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从根本上领会写作文时需要的感官配合,但到高年级还是这样做的话,就已经有些降低学生的要求了。高年级要学会写身边的事,写生活中的事,如果还是先搞个活动,然后再进行写作的话,那写作的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习作的根本问题包括两大块:一是阅读积累,一个是生活经验积累。阅读积累,是阅读教学中的事,平时教学

    07-22
  • 课堂“静”界——四年级语文《鱼游到了纸上》听课感受
    课堂“静”界——四年级语文《鱼游到了纸上》听课感受

    《鱼游到了纸上》这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王崧舟老师丰盈充实的学养,最重要最直接就是体现在他对于教材的解构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同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出了淫,才子佳人看出了缠绵,易学家看出了八卦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其实就是自己涵蕴的体现。王崧舟老师并没有把主题解读成身残志坚,而是解读出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文中两个静静地,一层层地引领学生感受,最终体会出正是因为青年的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最终达到了物我两忘,笔下的金鱼才能游到纸上。王老师能有如此深刻的解读离不开他的饱读诗书

    07-22
  •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深刻含义的句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深刻含义的句子

    《唯一的听众》教后 《唯一的听众》讲述的是一个被家人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虽极大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但是并没有泯灭他对小提琴的爱好。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学生都没有问题。但对课文中一些重点句子的深入领会,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六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本领,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领。 文中对老教授的眼神描写,共有三次,而且用词一样,都是平静地望。而这看似相似的三次平静所包含的意义肯定是不一样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找出这三次眼神描写的句子划下来,认真地读一读。再联系上文想想,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