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中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游戏活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不断推进,在太仓市、中心领导的引领下我园也初步尝试了课程游戏化内容的实施,在项目起步初期,学习必不可少,从虞永平教授对课程游戏化项目的解读到外出观摩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学习,从最初的距离感到如今的自身实践,多少也积累了一些个人的想法,现分享一二。项目园参观后心得:
⒈走进生活,幼儿更加自主、愉悦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意味着我们不能拿一个买来的本子教到底,二十要进行适合园本化的改造。在项目园的参观中,每个幼儿园都充分利用了园内的环境作为幼儿学习的资源,有丰收季枇杷的采摘活动,小麦的收割活动等,再自理来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他们往往是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劳动,枇杷虽然长得比较高,孩子来说有一定采摘的难度,但是每个孩子都拿着工具一遍遍地采,乐此不彼,没有哪个孩子因为自己采不到而放弃采摘的活动。这种坚持吗?再来看看小麦的收割活动,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三三两两各自分工,有专门收的,有专门剪断茎的,还有负责整理整齐这些麦穗的,孩子们之间商量合作,对自己劳动后的成功与我们观摩的老师进行分享,丝毫没有见到陌生人的距离感。这种热情、把愉悦的情感与他人的主动分享不正是孩子们成长路上需要的情商的吗?在课程游戏化的活动中,每个孩子都是游戏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会主动的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这种学习是快乐的,是自主的。与原来传统的坐在教室里面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反差。课程游戏化是更加关注了生活中的教育价值,从书目的只是转向孩子的生活,从成人期待转向儿童需要,从简单接受转向在行动中学习。生活及多样化的活动,才是儿童不断成长的基础和前提。
⒉内容丰富,活动形式更加多样、灵活
在项目园的参观中,很好地体现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实现的。艺术的区域活动的展示,向我们很好地展现了幼儿的经验的积累,打破了原来集体教学为主的活动形式,落实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在多样化的活动区域,支持幼儿建构、探索、阅读等活动,孩子们在这些个别化的学习中都能够投入地游戏,自己制定规则。在双凤的恐龙乐园里,围绕恐龙的话题老师收集了孩子们各种问题,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在整个活动中,围绕问题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活动,有纸浆制作恐龙造型、恐龙磨具拼搭、纸箱恐龙制作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灵活化,满足了幼儿小组化、个别化学习的需要。如果说传统的教育是一刀切的传授式活动,那么课程游戏化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地机会满足幼儿个体的需要,更加的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静下心来的思考:
⒈课程游戏化不等同于户外游戏
改革是新旧理念的冲突与碰撞,没有指引与方向的实践会让人走过多的弯路。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的项目园的课程游戏化开放都是户外游戏,不禁会让人把课程游戏化与户外游戏划上等号。旁观者往往也会提出质疑,整天的户外游戏玩是真的合适吗?能够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吗?课程游戏化就是幼儿游戏人生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那为什么我们的课程游戏化会给人留下这种印象而产生质疑呢,难道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方向没有偏差?真的把游戏化的精神落实到了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吗?对于这些疑问我个人也持保留意见。那就必须再回过头来细细品读虞永平教授的解读:课程游戏化是一个综合进程,不是改改教案就完了。综合性表现在课程建设工程,强调适宜性,每个幼儿园都要进行课程改造和完善,涉及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根本问题。这里谈到改造和完善,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课程中观念的后的改造,对课程内容的局限性进行完善。
⒉课程游戏化是合理优化现有课程的过程。
课程游戏化是审议和改造课程方案,使之园本化。园本化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更适合本园孩子的需要。审议和优化一日生活,减少幼儿的等待时间,给予幼儿更多自发活动机会,注重动静交替,形成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和日常生活等各类活动科学组合的一日活动流程。我们常常会发现在半日活动中,我们的老师不敢放手,整个半天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一个又一个环节,幼儿真正自主活动的时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老师原有课程模式的固话,课程游戏化精神是鼓励老师在观察了解幼儿兴趣、经验的基础上来生成和优化课程,从而形成一定个性化的班本活动,让幼儿的生活、幼儿园的环境等都成为课程的内容。
⒊课程游戏化中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游戏化能否深入进行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于老师的专业能力,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转变教师的理念,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提升老师的观察能力这是目前老师们需要努力的方向。我们的观察室需要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用便捷的方式对幼儿日常行为做简单记录,并尝试解读、努力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与过程,尝试对他们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回应。这里提到回应就不得不说一个现象,就是老师往往会把观察幼儿解读成站在一旁拍照或者记录,但是当幼儿遇到问题时也不敢及时地给予回应。观察记录固然是一种形式,但是老师真正有效地回应还是应该及时,观察不等于不问不管,观察与观看是带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这里提到了教师专业能力之观察。还有一个老师需要提高的是课程建构的能力,当然这里的课程可能就是指班级中生成的班本化的微课程。首先老师要有课程建构的意识,能够抓住幼儿的兴趣来深入挖掘课程生成的价值,从而为幼儿“搭桥、铺路”通过不同材料、形式的提供来满足幼儿需要,建构新的经验。但是我们有时也会看到老师在和幼儿建构课程的过程中往往会找几个孩子拍几张活动的照片写几句感想便生成了课程,那么试问这个课程是来源于幼儿本身的兴趣和需要?还是来源于老师的需要?这个课程是老师的课程还是幼儿的课程?这些都是值得让人思考与辨别的。
课程游戏化是一个质量提升的工程,只是我们在落实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学习与思辨的能力,只有当自身能力提升时才能没有偏颇地进行尝试改革。
改变需要勇气,更需要三思而后行。学而思,思而行,行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