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论》读书心得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20-09-08 17:26:26

《《课程理论》读书心得》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谈及教育,就不能不说课程。任何教育过程都涉及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或情感等方面的因素,即都涉及到“教什么”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的问题是教育上的一个永恒的课题。我国现代教育界关于课程问题研究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当属施良方教授。其编著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对课程的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这是我国第一本提供了课程理论分析框架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深化与发展我国课程教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该书在梳理了课程理论的历史和现状之后,重点论述了四方面的基本问题:(1)三大基础学科对课程理论的影响和意义;(2)课程编制的要素、过程及原理;(3)几种主要课程编制模式的理论和特点;(4)课程理论的基本问题及发展趋势。从而确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理论的框架。 

第一编:课程的基础

这部分主要从三个基础学科——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方面加以剖析,从其与课程关系的历史考察、现代理论流派的分析以及它们对课程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论述。作者认为,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总是与当时所流行的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课程的时间,必然会受到这些学科中某些观念支配的。这部分的研究,为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框架,让后来的研究者和学习者对课程的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其课程关系有较全面的了解,为研究者和学习者做出明智的课程决策提供了帮助。

第二编、课程编制的原理

在《课程编制的原理》这一部分,施教授主要从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四根方面进行阐释,给读者展现了一项完整的课程编制过程。

在“课程目标”一章中,作者明确了一个观点:所有教育目的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那么,如何把教育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进而用来指导课程编制工作呢?围绕这一问题,本章首先分析了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即行为目标、展开性目的和表现性目标。对三种课程目标取向进行了反思,指出了这三种目标取向对课程目标制定的长处和不足之处;其次,着重梳理了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接着,从学生、社会、学科三个因素,分析了课程目标提出的依据;最后介绍了确定课程目标的一种模式,即需要评估模式。

在“课程内容”一章中,主要探讨了四个问题:课程内容的取向,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以及课程的类型与结构。首先,介绍了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分别为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作者认为三种取向各有优缺点,不能用对立或形而上学的方式看待它们,应该兼顾到各方面的因素;其次,简要阐述了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基本准则: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接着,分析了组织课程内容时经常碰到的几种关系: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和螺旋式;第四,探讨了课程内容实际组织时涉及到的课程的类型与结构。

在《课程实施》一章中,首先探讨了课程实施的界定与三种不同取向;然后论述课程实施的两种基本方式——变革与教学,采取何种实施方式,与政治体制和教育制度有关;最后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五种因素。

在《课程评价》一章中,作者明确了课程评价的目的后,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一是课程评价的取向,列举了比较典型的集中取向:科学主义取向与人文主义取向,内部评价与结果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第二,介绍了课程评价的几个常用的模式: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外观评价模式、差距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和自然式探究评价模式等七种评价模式,分析了每种模式的长处和短处。第三,课程评价的过程。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课程评价过程的基本步骤,以供课程工作者参考。

这一编,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论述课程编制的完整过程。主要参照了泰勒为代表的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并对其原理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第三编、课程探究的形式

本编的三章,实际上是对第二编各章所代表的传统课程编制模式的一种挑战。主要论述并分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课程编制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批判模式。

在《过程模式》一章中,重点介绍了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首先,着重分析了斯腾豪斯对目标模式的反思,“我自己的研究和编制工作是针对我所认为的目标模式的缺陷而作出的”。斯腾豪斯认为,目标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条理性和简易性,然而,其有显著的五个缺陷,所以在反对目标模式的同时,提出过程模式;其次,作者对过程模式的原理进行梳理,并对斯腾豪斯归纳的12调准则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接着,详细介绍了过程模式的实施;最后对过程模式进行了总结和评论,作者认为,斯腾豪斯对过程模式的论述还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之上,过程模式还处于过程之中,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实践模式》一章中,对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提出的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进行了分析。先顺着施瓦布对时间和理论的区分,然后分析他对传统的理论模式的批判,接着再来探讨实践探讨的新主张——集体审议,最后对实践探究模式的形成作些分析和批判。

《批判模式》一章中,作者首先对起伏跌宕、错综复杂的有关批判模式的认识进行梳理和辨析,尽力理清批判模式形成与发展的脉络;然后论述了批判模式的一般原理;作者探讨了课程批判探究的过程;最后,对批判模式进行了客观的批判和评价。

第四编、课程理论与研究

前三编各章主要是从课程理论体系的角度,分别阐述课程的基础、课程编制过程的原理、课程探讨的方式。本部分主要探讨课程理论本身的建构,课程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以及课程理论发展的趋向。

在《课程理论的构建》一章中,作者从如何营造课程理论的体系,以及课程理论与教育科学中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出发,企求从历史“原脉”和课程理论当今取向的考察中,把握以往和现在人们在课程理论构建上已经做了些什么;通过对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关系的分析,稍稍理清课程理论应该着重研究些什么;通过对课程理论发展的辨析,明确了我们在课程理论构建方面还应该再做些什么。

《课程的基本问题》一章是对课程领域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一些理论思考。这些问题都是课程工作者将会面临、必须以某种方式予以回答的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包括包括:一、核心课程与隐性课程;二、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三、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四、课程与价值;五、课程的一元化与多元化;六、课程中文理分科问题;七、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独立的章节列出来,专门加以探讨的。

《课程的未来》是本书的最后一章。本章中,作者表明了一个基本的观点:课程的本性是未来定向的。课程不仅要适应未来,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未来。作者明确指出:课程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用静态的观点来看待社会,看待课程是危险的。所以,作者着重分析未来对课程提出的挑战,提出研究未来课程的种种方法,探讨如何应对未来课程将会面临的问题,提供了课程工作者预测未来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并对学校课程及课程理论发展趋势作了一些分析,以便课程工作者能把握机遇,为培养人才做出贡献。

三、个人的一些思考

1、要加强理论学习

坦白地说,我是排斥理论学习的。一方面与求学的经历有关系。我是98届的中师生,那个时候的师范学习,很少有老师提醒我们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与自己的工作环境有关。一线的老师很少有人主动地阅读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的,大家更多关注的是课例、教学法、课堂等方面的一些技法,甚至是拿过来直接使用的一些技法。第三,与我的一次外出学习的经历有关。那是2002年,在徐州三中的一次学习,某一位专家的报告从一开始,就是中国教育问题重重,看看人家美国的怎么样,英国的怎么样,日本的怎么样,新加坡的怎么样,然后屏幕上都是外国教育理论的术语,也不展开分析,只是大量地罗列。让我和周围的老师很反感,进而厌恶。于是直接起身走人。从此,对那些高谈理论的专家,莫名地抵触,就不重视理论学习了。

后来,在2014年参加徐州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的时候,看到参赛的选手既有教学能力,又有理论水平的时候,才真切地为自己对待教育理论的态度,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后悔。于是开始阅读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

说实话,拿到《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这本书,看到这是一本纯理论的书籍时我的心里还是有一些的不情愿的。但是,我督促自己一遍一遍地读了下来,由一开始的不知所云,到现在的懵懵懂懂,让我第一次对课程有了一些思考。后来读到了美国学者马尔库塞一句话说:“理论是不能改变世界的,只有人能改变世界,但理论能改变人。”理论岂止是改变人,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引人,塑造人,能让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优秀。所以,在理论学习的路上,我会坚定地走下去。

2、要不断地思考课程的意义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平时更多关注的是课堂,即 “怎么教”。而对于“为什么教”则很少考虑。《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等教育理论,就是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让我们追根溯源,回归到教学的本真。伟大的乔治·奈勒说:“那些不应用理论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是的,学习学习课程理论,不断思考课程的意义,才能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四、近期阅读计划

施良方教授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我读了三遍后,对课程的相关理论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是的,懵懵懂懂的、迷迷糊糊的了解。知道这本书的价值,也懂得这本书的理论意义,就像知道前方有一处美景,心中也是无比的向往,但是因为相隔太远,无法真切地观看到此处景物的美。我只有坚持继续地走过去,走过去,直至走到它的身旁,走进美景之中,才能感受和领略到它的不一样的美。所以,我会继续阅读此书,慢慢地咀嚼和领会书中的精妙之处。以便对课程理论有一个清晰地完整地认识。

除了《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外,施教授还写作了《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和《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两本书,是《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的姊妹篇。可以陆续阅读,了解学习论和教学论的相关理论知识。

因为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阅读越是多,内心越是沉稳。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曾经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因为气质是岁月长期沉淀的产物,是漫长时光所赠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所以,我加持着从所教的学科领域读起,累土成丘,积微成大,广泛阅读。教学相长,教书就是读书的接力。读书是教学流程中最广博的备课。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最自然、最亲切的依赖途径。阅读,让我们在浮躁与激荡中,始终保持读书人的良知和文化的高贵。

我会一直坚定地读书,然后,在教育的道路上优雅地行走。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读《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有感
    读《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有感

    【简介此书】《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薛瑞萍著),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教育随笔(第二辑)中的第一本。作者薛瑞萍老师,网名看云,是安徽合肥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信奉缺乏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一过的人生信念,她的职业观是:爱读书、爱学生同样重要。 全书分三个专辑: 第一辑 教育,对成长的迷恋 以24个小故事阐述了她作为班主任的育人理念和育人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以及取得的效果等; 第二辑 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 以15篇文章亮出了作为语文老师的教学观点和主张等; 第三辑 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 以

    07-22
  • 我们没有理由懈怠——读《小豆豆和小豆豆们》有感
    我们没有理由懈怠——读《小豆豆和小豆豆们》有感

    【引子】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同是一杯咖啡,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乐之境。 摘自《读书之乐》 【简介】 1984年,联合国的官员在读完英文版的《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后,认为再也没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因而任命她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第4位、亚洲历史上第1位亲善大使。 担任亲善大使后,黑柳彻子陆续访问了坦桑尼亚、尼日尔、印度、莫桑比克

    07-22
  • 再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感悟
    再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感悟

    欢欢喜喜过完牛年后,就得为自己接下去的工作充电准备了。在表姐的书架上看了好久,决定再去品读《心和气和的一年级》。记得上次看这本书是因为急切地想知道如何管好一年级,那是就走马观花迫不及待地看完了此书。现在一年级的上半学期结束了,我想再来看看这本书,和自己刚走过的教学路途对比一下,让心灵彻底反思。 花了二天时间一字一句地看这本沉甸甸的书。一边翻阅一边思考,还不忘对比着。思绪又回到了课堂,那些难忘时刻像快照一样在我脑海中一一跳动。看到感动之处嘴角不自觉地往上翘,一个人偷偷乐着。心平气和就是一种心态,一种方式。对

    07-22
  • 高度尊重学生——读《幸福地做老师》有感
    高度尊重学生——读《幸福地做老师》有感

    荆志强的《幸福地做老师》一书中,结合自我实践中一个个鲜明的案例,使我对生本有了新的认识。之前只是能熟练地说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口号,但在实际教学中总会产生偏离。 学校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们,发展学生的智慧与能力。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学校更应该肩负起促进与指导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职责。荆老师的生本便能起到德育和智育的完美共生,在他生本实验班中的学生每一个都能充满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发言,课后更能充满自信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整个集体呈现给人一种良性竞争的和谐氛围。 在

    07-22
  • 紧抓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紧抓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一直是一线教师相当关心和研究的一个话题。读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一书,找到了更多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如能用心、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学生们一定能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 书中提到的方法有发散提问法,兴趣激励法,集体讨论法,结果预测法,喜爱联想学习法,理论、实践结合法文体表演法,分合法和延迟评价法。每一种方法都针对教学实

    07-22
  • 教育的终点——听唐江澎讲座有感
    教育的终点——听唐江澎讲座有感

    听了唐江澎的讲座,感动,崇拜。而后热血澎湃。 我从来没有认真而理性地思考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也只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或者片段中经过着,将我学来的零乱理念拼凑着指导着我的工作,在这个功利而纷乱的社会中,我以为我坚守了教育的底线,但是和唐校长相比,我很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对我以及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一句口号,耳熟能详,确从来没有去追究它真正的意义。而唐校长对它的诠释是:一种谋划教育的眼量、一种思考教育的角度、一种认识教育价值的历史尺度、一种判断教育功效的时间和标准。如果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真正地理

    07-22
  • 利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利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有感(2)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产生了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获得成功的快乐,再借助教育技术这个桥梁纽带,切切实实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

    07-22
  • 在这样一个寒假里阅读着过生活
    在这样一个寒假里阅读着过生活

    每每与旁人闲聊时,提及自己的职业:我是教师,对方便会投射过来羡慕的目光。这是个好职业呀!每年都有近3个月的带薪假期,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爱干嘛就干嘛,能天天休息,有多么得幸福。被人这样一美言,往往也会心头一热,到了放假的日子,便给自己开列了一箩筐那么多的计划:阅读专业类的书或杂志;上网搜集论文资料;整理这学期的教学心得,写点反思、随笔什么的;准备下学期的教案;每天临帖写几个毛笔字;学画中国画然而随着时光飞逝,日子一天一天过去,胸中所怀的那点举世惊人的计划在时间的流里,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了。放假这人便在浑浑恶恶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