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知识,通达智慧——读《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有感

栏目: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时间:2018-02-13 15:08:17

《教授知识,通达智慧——读《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当人类因技术的进步而“新”“旧”对峙,生活因群体的多元而“义”“利”相争,社会因跨文化融合而“危”“机”并存……学校,这个推动着时代又被时代推动的教育场,在不远的将来究竟将去到哪里?
戴维·珀金斯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零点项目”创始人。他在力作《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中旗帜鲜明的指出: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我们需要以一种“未来智慧”的新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在今天这个复杂而多变的世界中,努力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启发智慧、增进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广泛、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知识也是用进废退的。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作者多次提到“二次方程”的问题,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学过二次方程,可是,成人之后,除了专业的教师,很少有人用过二次方程。生活中,有很多学历不高却事业成功的例子。并不是这些人特别幸运,而是他们虽然失去了我们所谓的常规学习,却学到了很多意外的知识,他们的学习目的性更强,更能够学以致用。而我们做了许多没有生活价值的学习,更忽略了大量极有价值的知识。
长期不用的知识渐渐会被大脑遗忘,无论知识本身具有多么重要的内在价值,只要它被大脑遗忘,就不可能再具有生活价值。我们今天的传统教育有太多“了解性教育”,背、练、重复,使我们失去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有一种教育,其中的大部分课程都能带来全局性理解,能够给这样的理解带来生命力,使其长存,并且支持终生学习。大部分人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对基本的政治活动、个人健康护理、经济行为、生态责任、人际社会交往,以及其他许多概念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发展方向。那么,我们的社会该多么不一样!戴维·珀金斯多次科学调查统计,发现“思维能力、自我理解、同情、伦理道德、交流、学会学习”等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素质,那么,学校教育是否足以帮助学生发展这些能力呢?
我不由想到我们学校历史上的“整个教育”,其理念真的是非常先进,突出了学校育人为本的特征。整个教育,就是儿童整个生活的教育,也就是:在生活的中心目标之下,指导儿童参与适当的、永恒进步的、复杂和谐的、共同生活环境,以健全的体魄,由自我的兴趣意志和经验,自发自动自理的相互设计各种整个合理的活动,继续地改造他们的整个经验,进修现在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知识、技术、能力、习惯、思想精神……来逐渐养成他们的整个的、进展的、圆满的社会生活的教育。
整个教育的八大原则,更是强调了学校教育要“以圆满生活作考核”。
我也想到了我们学校正在进行的省前瞻性项目“深度学习的自由课堂”。 “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真正从尊重每一个儿童出发研究教与学;研究“学习程序设计”,设定自由的“规则”,教师为学生自由学习提供良好的策略、广阔的空间、合理的次序和具体的方法;强调“自由表达 自主交往”,促进学生交流互动走向深入,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和教师观点提出质疑和批判……通过以上策略,努力创造开放的空间,强调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我们的教科研理念,很多都与戴维·珀金斯的理念方向一致。可见,我们现在缺的不是理念,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各种理念平稳着地,引导教学改革,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个人觉得,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根本,还是聚焦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通过教授知识,让学生通达智慧。更要突出“关键少数”素养,一是创新能力,二是民主素养。我们要树立为未来而教的意识,开展朴素而扎实的素质教育。在开发课程时,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整体性之课程培育整体性之素养。在教学时,要力图做到教学设计与课程相匹配,由教师引导转向学生独立应用、说明和解释,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参照每个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他们独特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并确保学生有真实的机会去运用和证明他们的想法……
所幸,太仓实小有着一群有志于开创“有生命的教育”的行动者,当教育改革的大潮席卷而来时,大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压力,更是责任。在学习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在今天及未来的学校,是什么越来越重要!
是个性化的学习比标准化的学习更重要;
是课程融合比学科分割更重要;
是资源共享比发展绝技更重要;
是创造比记忆更重要;
是智慧的评价比空洞的说教更重要;
是文化的建构比豪华的装修更重要;
是成为教练型导师比成为赛课型名师更重要;
是还原教育的复杂性比创造一种模式更重要;
……
社会的变迁,教育的改革,挡不住,留不下,回不去。在现在与未来之间,我们更需要的是行动。
推荐小学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
  • 让写作不再流于形式——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让写作不再流于形式——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那么,写作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了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我想其中的症结在于教师本身,在学生的写作中我们还是缺乏了一种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没有把事情做细、做精。且来看看雷夫老师的做法: 一、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这是雷夫老师写作四部曲中的步骤一:写作之始语法。我们每个早晨都是从语法练习开始,学生会进行找出合适的名词或选出正确的时态等练习。[雷夫语] 另外,雷夫老师喜欢让孩子们在教室里完成作业,一般不带作业回家,因为他认为在教室写出的作业质量比在家里写的好。而且,对于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进行恐怖重写的惩罚,目的在于让孩子们

    07-22
  • 再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感悟
    再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感悟

    欢欢喜喜过完牛年后,就得为自己接下去的工作充电准备了。在表姐的书架上看了好久,决定再去品读《心和气和的一年级》。记得上次看这本书是因为急切地想知道如何管好一年级,那是就走马观花迫不及待地看完了此书。现在一年级的上半学期结束了,我想再来看看这本书,和自己刚走过的教学路途对比一下,让心灵彻底反思。 花了二天时间一字一句地看这本沉甸甸的书。一边翻阅一边思考,还不忘对比着。思绪又回到了课堂,那些难忘时刻像快照一样在我脑海中一一跳动。看到感动之处嘴角不自觉地往上翘,一个人偷偷乐着。心平气和就是一种心态,一种方式。对

    07-22
  • 读赢在校园有感
    读赢在校园有感

    《赢在校园》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坚守在这一平凡的岗位上,但我们的目标矢志不渝,那就是赢在校园,做一个平凡而卓越的教师!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要做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我们要上好每一堂英语课,课堂40分钟是教学的主战场,如果抓不

    07-22
  • 后进生与潜能生
    后进生与潜能生

    下午上网时看一篇教育文章,说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称为后进生是不合理的,这种称谓极大地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和自信,为了孩子们的发展计,改称他们为潜能生会比较好。 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对这类学生的称呼比较直接,就叫差生,甚至对某些孩子称之为双差生品学皆差的意思。差这个字眼确实刺眼,所以后来改称后进生了,表示这些孩子们并不是很差,他们只是进步得比较慢而已,终究还是会进步的,只是那要等到很久以后。于是很多班主任写论文,将题目也由《师爱无敌浅谈差生的转化》改为《师爱无敌浅谈后进生的转化》了。现在大约觉得后进还是会伤害到

    07-22
  • 我看《沉思录》后感
    我看《沉思录》后感

    想说的第一句话:入社真好,梁先生送书来了;于是,案头有了《沉思录》;随时翻翻,偶有所得;牵强为句,缀连成文;以书名为线,串联了三篇;聊以自嘲,敷衍塞责。 开首之篇:沉 马可奥勒留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年代,以其坚定的精神和超人的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在沉思中感悟人生。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笔、简洁的表述,历练成动荡砥砺沉思、苦难造就伟大的杰作一本智慧之书,一本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何怀宏教授,以他洞察的眼光、睿智的思维、深邃的理性,悟其真谛,得其精髓,权威译作,把《沉思

    07-22
  • 激发想象,培养创造能力——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
    激发想象,培养创造能力——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一书中,提高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策略方法一章中,提出诱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创造能力。我深受启发。 黑格尔就曾说过: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和可挖掘的空间。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的任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歌德母亲教育孩子的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她讲故事的方法很独特,总是讲到一半的时候就停下来,余下的故

    07-22
  • 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有感
    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有感

    阅读了本书中的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这一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贯穿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主动性,最终使学生依据自身的差异,实现阅读有效教学的最优化。 第一,根据个体水平,确定层次差异。实现阅读的有效教学,首先要确定差异层次。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因反映主体的不同而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解读同样存在主体解读的差异。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一锅煮的现象

    07-22
  • 请还给学生快乐的童年《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请还给学生快乐的童年《建设理想课堂》读后感

    陈大伟老师在《建设理想课堂》一书中提到:一位家长的信《重提鲁迅的救救孩子》引发了我的思考。信中提到了他三年级女儿的遭遇,孩子不愿意去考试,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每天面对的不是快乐成长,而是陷入题海之中。孩子没有了童年的快乐,一天中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了,她又怎么愿意去学校呢?难怪有学生会把歌词改成:我去上学校,拿了炸药包,隆隆一声学校没有了。 暑期期间青少年活动中心那繁荣的景象是不是也说明一些问题,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经过孩子的同意更不要说和孩子商量了。课家长问什么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呢?还不是现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