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不见了——《垃圾哪里去了》第二曲:验证

栏目: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
时间:2015-07-05 17:08:56

《垃圾不见了——《垃圾哪里去了》第二曲:验证》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情景实录:一个月过去了,我们埋藏的垃圾是否向我们所猜测的那样长出来了呢?孩子们带着迫切的心情一起来到了一个月前埋藏垃圾的地点。咦?这里有变化了(原有的草坪种上了迷宫式的小树),我们埋藏的垃圾在哪里呢?
薇薇说:“老师,有白色盒子的地方。”“是的,埋了白色塑料盒的地方。”其他的孩子们附和着。哈哈,小家伙们还记得我们做的标记呢。
抵达地点后,我对孩子们说:“仔细观察,有长出苹果、花吗?”
“没有,什么都没有。”“还是那样啊!”
“在里面吧!”(糖糖说。)
我用铁锹将其翻开,孩子们挣着看,“怎么没有东西啊?”“老师,垃圾怎么不见了?”“怎么什么都没有啊?”就在大家左思又想的时候,薇薇喊道:“老师,你看!这里有白白毛毛的东西。”顺着薇薇手指的方向,大家都凑近了仔细观看。“真的,有白色毛毛的东西哎。”窈窈忽然喊道:“老师,有蚯蚓,你看,下面有蚯蚓。”小家伙们一下子兴奋了,“我也看到了。我也看到了。”东东说:“老师,垃圾变成小蛇了是吗?那是小蛇吧!”窈窈说:“那是蚯蚓,蚯蚓才在土里钻来钻去。”糖糖说:“垃圾变成了蚯蚓了吧!”我一看是类似蚯蚓的虫子,但是身体要比蚯蚓硬朗的多了,而且通体是黑白色花纹。“嗯,有可能像你想的那样,垃圾变成了类似蚯蚓一样的虫子。”
回到教室孩子们还在争论着,有的觉得那两条虫子就是垃圾变的,有的则是认为垃圾顺着蚯蚓打的洞流走了,有的则是觉得被蚯蚓吃了,还有的是觉得垃圾变成了那白色毛毛的东西。到底哪个答案才是正确的,垃圾到底哪里去了呢?带着疑问我们和绘本中的小姑娘一起在绘本中找寻答案,走进:第三曲——揭密《垃圾哪里去了》(绘本阅读)
分析与解读:
活动中孩子们对自己的猜想充满了期待,当翻开垃圾那一时刻猜想中的事情都没有发生,直接展示出来的就是垃圾消失不见了。随着细心的孩子的观察,逐步发现垃圾消失的地方有了白色的毛毛的物体还有两条虫子。这个发现引发了幼儿新的猜想,同时也让个别孩子十分地开心。因为这样的发现验证了他最初的猜测——流走了、变成了小蛇、变成了蚯蚓、腐烂了。到这里,孩子们对于垃圾哪里去了有了新的答案。这也让猜想的结果缩小了范围,但是仍然存在着争议。那么那两条长得像小蛇(小蚯蚓)的虫子就是垃圾变的吗?还是白色毛毛的东西是垃圾变的呢?这个时候孩子们对垃圾的真实去向有了极为迫切的知道的需要。而这个需要也为接下来第三曲:绘本阅读《垃圾哪里去了》奠定了良好的经验基础。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猜想的快乐,体验到了科学实验验证的快乐,同时也初步理解了自己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这幼儿科学猜想能力、质疑能力都得到了鼓励和发展。同时通过这个活动,我自己也感受到,我们的科学活动不需要特意地去寻找,刻意地去安排。我们只要留心孩子们的生活、好奇的事物,就会发现蕴含科学现象的问题。那么,针对这个发现,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合适的日常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孩子,我们老师也会带来很大的收获。因为这个过程就是科学素养提升、发展的过程。
推荐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
  •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教学活动需要不断地推敲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教学活动需要不断地推敲

    关于推敲的故事,源自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是众所周知的,当然,我也是知道的。在本次的高级教师开课活动中,我执教的是诗歌《秋天果子多》。在上课之前,我不断地在脑子中回想诗歌中的每一句话,包括每一个词语。细细分析孩子会怎么理解这句话(或这个词语)。比如“秋天像只大盘子。”我怎么把“大盘子”跟“秋天”联系起来。最后,我利用了谈话的顺序来把这两者联系起来,效果很好。又比如,“像灯笼的是橘子。”这一句,我想橘子可以像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怎样把他们引导到诗句中来,所以,我采用了用直观教具的方法。我做了一个橘子灯笼,在孩子

    07-22
  •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小小压路机》活动教学分析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小小压路机》活动教学分析

    1.《小小压路机》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活动准备中体现了简便易行性原则:垫平衡板、报纸等这些物品在都是很容易收集和操作的。垫子和平衡板在幼儿园器材室中都有,报纸就更好收集了,而且操作起来也非常容易,所以在材料准备上可以体现一点,同样适用于其他的体育活动。 2.活动过程中,教师创设情景,这里体现了兴趣性原则: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之一就是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因此小班幼儿喜爱童话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话世界之中。而教师要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这一特点,并运用这一特点进行教育。在活动中教师以故事

    07-22
  • 语言《秋妈妈与果娃娃》活动反思
    语言《秋妈妈与果娃娃》活动反思

    孩子是最好的演员,教师为他们创设怎么样的情景,幼儿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恰如其分地表演。本次活动中,教师穿上贴有枯叶的披风扮演秋妈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秋天的情景,一下子激起了幼儿学习的欲望。 本儿歌的难点就是果娃娃的名称和顺序,我就利用实物和图片的摆放来突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念儿歌时当念到相应的水果名称时就出示相应的水果和图片,这样有利于孩子记忆水果名称的先后顺序。 另外,在目标中有一个是有节奏地朗诵,要突破这个教师必须要言传身教,自己要说的有节奏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幼儿,在幼儿的心目中留

    03-12
  • 大班科学《蚕的一生》活动反思
    大班科学《蚕的一生》活动反思

    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在课程审议时将这一活动安排在了还没有蚕宝宝饲养的季节。由于这次的活动安排的时间还不是蚕宝宝饲养的季节。所以没有蚕宝宝可以让小朋友饲养,因此对蚕宝宝的生长、活动等习性不熟悉。 农村本是家家户户都饲养蚕的,但是现在饲养蚕宝宝的家庭越来越少。所以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没有接触过蚕宝宝,对于蚕的生长过程一点都不了解。在出示蚕的生长过程图后,我先让孩子们猜蚕宝宝最初的样子,小朋友都猜错了。但是由于请小朋友自己自由的猜蚕的生长过程,小朋友对这个活动非常的感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回答问题。还会因为自己

    03-15
  • 大班绘画反思《大风》不一样的绘画风格
    大班绘画反思《大风》不一样的绘画风格

    在给孩子选择图画书时,我们都知道图要美丽、文本要优美。第一次接触《大风》这本书,我有些排斥。还没来得及细看文本,就对夸张、丑化的画面产生了抵触。这么难看的书,怎么可以给孩子。与孩子们以往接触的画面非常的不同。 想起去年看的康长运著的《图画书的阅读》一书,应该让孩子接触不同绘画风格的图画书。当时,我相当赞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应该接触多元的东西。绘画风格,体现的是多种文化。前几年日本动画片千篇一律的可爱造型,确实是让我们的孩子视界禁锢了。抱着对康老师观点的支持,我认真地读起这本书。 文本的内容非常美。大风

    04-14
  • 及时提供帮助,将惩罚变为正面引导和纠正
    及时提供帮助,将惩罚变为正面引导和纠正

    涵涵这个小男孩,比较好动,不爱遵守规则,自控能力较差,也不喜欢接受命令,因此,我就将他归入了上进心较弱的孩子那一档,很少对他进行表扬和鼓励,自然而然地将他从好孩子的名单上剔除了,对他的需要和关注相应也就少了。 实录: 那天上午,教学活动后,与往常一样,我带孩子去进行户外活动,大家都显得异常兴奋。我选择了卡通攀岩的活动项目,与以往不同的是,为了奖励今天表现好的孩子,达到激励表现一般的孩子的目的,我就让表现好的孩子先来一试身手。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我请其他孩子分坐在两旁,耐心等待一下。孩子们一个一个地被点到名

    05-04
  • 引导幼儿有目的性的去玩颜色
    引导幼儿有目的性的去玩颜色

    观察记录:又到了玩区域活动的时间,孩子们都特别的开心,等待着老师点名去玩各个区域。当我问到谁要去玩颜色对对碰的时候,好多小朋友都举起了手,喊着我我我,我就请了豪哥和贝贝去玩,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宝宝正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但是她没有举手。这时候,小文对我说:再请宝宝去玩吧,她上次就想去玩了,因为人满了,就没去,后来玩其他的区域也心不在焉了。于是,我就再请了宝宝也去玩颜色对对碰。听到老师点到自己的名字,宝宝别提有多开心了。 宝宝来到梦想已久的区域,就先拿了一个大的纸盘子,放在桌子上面。然后又拿了一张空白的填色

    06-04
  • 地摊式种子拼贴活动反思
    地摊式种子拼贴活动反思

    在亲自然餐后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拾落叶、赏菊、种植等活动,孩子们都乐在其中。在近阶段我又根据行事历上安排的内容,让孩子们进行了地摊式的种子拼贴活动。 种子是孩子们较熟悉的,如圆溜溜的黄豆、又黑又细的芝麻、大而扁的豇豆、红艳艳的赤豆等。这些琳琅满目、颜色各异的种子汇集在一起,就已给孩子们带来了欢喜。 第一次地摊式活动是在让孩子们猜一猜怎样与种子互动中导入的,当来到阳光明媚的户外,孩子们一眼就看到了塑胶场地上早已为他们准备好的拼贴材料时,孩子们都高兴地叫了起来。活动中,我放手让他们进行自由选伴自由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