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幼教论文 > 幼儿园区域活动论文 > 

《幼儿园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工作报告

栏目:幼儿园区域活动论文
时间:2017-09-13 12:51:32

《《幼儿园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工作报告》可能是您在寻找幼儿园区域活动论文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一、课题研究概述:1.课题研究背景, 幼儿园游戏以及区域活动的研究是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陈鹤琴所倡导的活教育及整个教学法,张雪门所倡导的行为课程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价值,反映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作用、内聚作用。5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课程成为幼儿园主导的课程,学科知识教育受到了特别的强调,区域游戏在课程中的作用一度被削弱,区域和游戏往往成了课程的附加物和点缀品。80年代后北京、上海、南京等全国各地对课程的开发相对比较深入。90年代起,对区域和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再次受到重视,一些幼儿园课程方案中开始体现区域和游戏的地位和作用。但总体上看,对区域和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尚未从理论上论证生活化、游戏化课程对幼儿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新《纲要》对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纲要》还指出“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同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国家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的提出的“做中学”理论无一不告诉我们要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区域活动体现了这种新的学习观,个别差异观,它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得到重视和开展。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特点和需要来选择材料进行个别化或小组化操作学习,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它更能体现当前所倡导的个别化教育理念,更能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关于区域活动的研究领域非常之广,有材料投放的研究、区域活动的指导及评价研究等,但现有研究对幼儿园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的关系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角度不够宽广,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机制、策略探索不够,真正深入下去的不太多,很多研究浮于表面。此外,对什么是对幼儿有价值的区域活动,区域活动与主题各领域的关系等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也尚待深入。于是,我园申报了《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2009年经省教科院审批立项。
  “十五”期间,我园全体教师通过对《幼儿园主题环境的有效创设》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在主题活动的环境创设、游戏活动材料的投放、指导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和成熟的经验,但是也存在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孤立存在,区域活动的研究还较为肤浅,对如何体现有效性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通过“十五”课题的实施,我们觉得设计并布置一些活动区域、制作并投放一些活动材料只是区域活动的一个起点,远不是全部。我们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概念,发挥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使每个区域活起来,让孩子们真正在探索中成长,在尝试中进步,才能完成新《纲要》赋予我们的新的责任和使命。
  2.关键词界定
  什么是幼儿园主题活动、什么是区域活动、什么是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主题背景与区域活动二者的关联度,这是我们首要弄清的问题。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中心(即主题),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它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将各领域的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的整合起来,使学习者获得与“中心”有关较为完整的经验。
  区域活动:是指一种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划分为不同区域,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得到发展。
  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是指以主题为背景,以区域为活动形式,教师依据主题目标,有目的地创设与主题相关联的区域活动,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
  二、课题研究价值
  这一课题的创新之处是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重在“效”,即通过有效的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更好地服务于主题进程,继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本课题是在“效”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其次研究的视角明确,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带有学习性质的游戏,特指学习型区域活动,概念的内延缩小了。有效性研究既包括教师层面的设置、指导、评价有效,也包括幼儿发展层面,即什么样的区域对幼儿的发展是有效的。本课题主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影响区域活动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二是如何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三是如何界定和评估某一区域活动是有效活动,幼儿的学习是否是有效学习?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实践和分析影响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理念;
  (2)探索和总结出提高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每一个幼儿多元化地、全面性地发展。通过丰富的区域环境创设、提供材料、组织活动、有效指导,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幼儿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积极思考、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将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和区域化的个体学习活动进行有效选择和整合的能力,能依据幼儿兴趣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投放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差异性的区域活动材料,并能对幼儿园在区域活动的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做出调整与推进,使区域活动内容具有有延续性和拓展性,提高教师设计、组织、评价、推进区域活动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1)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现状调查分析,查找影响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因素。
  (2)探究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特点、提高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具体策略包括:内容选择、区域设置;情境创设、材料投放;观察记录、介入指导;评价分析、反思提高。
  (3)构建界定和评估活动有效性的体系。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观察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 文献研究法:根据研究课题,我们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通过学习理论提升研究水平,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
  2.案例研究法:我们将深入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反应和表现;观察分析幼儿对材料的反应;捕捉幼儿的兴奋点;积累幼儿智力、语言、情感、思维、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性资料。
  3.个案观察法:选择典型的、代表性的个案,研究各个体能力、个性品质、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发展规律。
  4.经验总结法:将研究成果形成文字材料进行归纳、总结、交流、推广。
  五、主要研究阶段
  本课题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09年2月——6月)
  课题前期准备主要完成:建立课题组,填写研究课题申请书、申请立项,拟定开题报告,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等工作。
  1.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课题组成员培训。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09年7月—2012年2月)
  A.加快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2009年7月---2010年1月)
  (1)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有关多元智能理论、课题研究等相关学习培训。
  (2)收集、学习有关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3)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现状调查分析,查找影响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因素。
  B.研究区域活动的有效设置。(2010年2月---2010年6月)
包括研究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如何有效设置区域,不同年龄班的区别,区域设置与主题推进之间的关系,如何因地制宜地创设与主题相一致的区域环境,如何选择适宜的区域活动内容。
  C.研究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2010年9月—2011年1月)
 (1)侧重研究、比较材料在不同的区角进行不同形式的投放的差异性变化,组织教师开展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情况的交流。
 (2)作好阶段性小结,调整下阶段的工作。主要完成理论学习、活动观摩、案例分析、收集相关照片资料、阶段经验总结等;
  D.研究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有效观察指导。(2011年2月—2011年6月)教师如何通过观察先行、指导同步、交流伴随等教育策略更好地了解孩子,更好地设计区域活动,从而使主题课程实施更加深入有效。区域游戏中师幼、幼幼如何有效互动。区域活动如何与创造性游戏相融合共同为主题服务。区域活动如何有效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个性化的学习。
  E.研究区域活动的有效交流评价。(2011年9月—2012年2月)侧重以区域活动的有效评价为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完成理论学习、教学观摩、案例分析、收集相关照片资料、阶段经验总结等。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2月——6月)
  (1)形成具体的指导方法与评价体系,用科学的指标判断指导的有效性,区域活动对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性,合理发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评价指标要体现综合、生活、生成的理念和特点。
  (2)全面总结,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并制作光盘、整理课题论文、案例等资料,对课题做出鉴定。
  六、课题研究成果
  在“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紧扣“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结果怎么样”三个最朴实的问题尝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影响区域活动有效性的成因及对策,以及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框架建构”、“有效性策略”及“评价标准”作了深入研究,从而让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焕发永久的生命力。
研究幼儿园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有效性理念的主要成果
  (一)课题研究丰富了课程观
  几年的区域活动有效性研究拓展和丰富了《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我们在目前幼儿园普遍使用的主题课程基础上,研究形成了一套综合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园本课程。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把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实现主题课程与区域游戏课程相为融合,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课题研究更新了教育观
  幼儿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如何组织、指导、评价幼儿的游戏,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一直是广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我们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课题研究,从实践层面诠释了区域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明确了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提出了如何看待和评价幼儿的游戏,课题研究总结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和方法。我们控制每周课时量,避免集体等待和时间的隐性浪费,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游戏,使幼儿在多样性的、自主参与、独立决策的活动中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通过参与游戏、支持游戏、关注游戏的进展,通过赞许幼儿的新思路、鼓励幼儿的新探索,给幼儿提供机会和条件上,培养幼儿的自律性和责任意识,让幼儿感受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是受到重视的,游戏的过程是积极的、有吸引力的、游戏中的快乐和满足是值得留念的。
  (三)课题研究明确了环境观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知识构建,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只有孩子自己才能激发其心底深处的活动愿望。因此,认知活动的活动环境应突出活动自主、情绪愉快、身心舒展、个性张扬、大胆探索、成功分享等特点,环境不仅吸引每个孩子,还应适合每个孩子的发展。把活动环境还给每个孩子,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积进、生动、富有挑战的环境,让每个幼儿拥有创作、表达、表现的平台,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会自然地表现出兴趣与需要,这样就为幼儿园课程的形成、发展和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形成了评价观
  通过研究我们解决了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为什么评价、评价什么、何时评价、怎么评价、谁来评价等问题,适宜地运用评价策略,调节、指导我们的工作,提高区域游戏水平,在评价中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开放式的评价,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升华、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学习成效的加深。幼儿自主评价、教师全面评价、小组评价、情境化评价、展示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都不仅仅只侧重于结果,而更侧重于活动的过程。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更为科学有效地引领幼儿游戏发展。
  研究幼儿园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有效性实践的主要成果
  成果之一:寻找到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低效的成因及对策
课题组老师们在了解课题研究的背景,理解课题内涵,明确研究目标后,深入进行了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现状调研,采用观摩评析、集体研讨的方式,采集了大量的常态区域活动实录,并进行多次的分析、统计,形成了若干份调研分析报告,为课题研究寻找到着力点与突破口。我们主要从观念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和归纳了幼儿园区域活动低效问题主要原因。
一是教育观念上依然存在重集中活动轻区域活动的倾向。教师们对集体教育活动和区域活动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认识模糊,导致两类问题的产生:1.区域活动目标与主题教育目标难整合。不能将主题目标较为准确地分解落实到集体教育活动目标和区域活动目标中。绝大多数区域活动的目标偏离主题教育目标,与主题教育目标缺乏内在的联系;有一小部分区域活动目标虽能围绕主题教育目标进行,但目标只定位在集体教育活动之后的巩固性练习上。主题教育目标还是通过单一的集体教育活动模式来完成,不能充分发挥区域活动自主化、个性化方面的独特作用。2.区域活动内容与主题活动内容相分离。目前,幼儿园使用的教材都是以省编《幼儿园课程指导》为蓝本,由于在省编《幼儿园课程指导》中,找不到主题目标下具体实施的区域活动目标及具体内容,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区域活动内容与集体教育活动内容、区域与区域之间内容相互割裂的状况,幼儿不能获得与主题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的经验,同时区域也不能随着主题的进展而随之得到推进。
二是在教育实践上缺乏全面的研讨。幼儿园普遍开展区域活动的历史相对较短,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专业性技能不强,幼儿园的指导力量不够。通过对苏中地区若干所优质幼儿园进行调查发现,在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中,研讨区域活动的时间大大少于集体教学活动。导致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设置 材料投放、指导策略、交流评价等缺少经验,甚至根本无法开展区域活动。
要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认识到区域活动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教师有意识创设的环境中进行操作、探索、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也可以在这里选择同伴共同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的过程,是促进幼儿自主发展比较理想的形式。
其次要重视区域活动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区域活动的设置、区域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的指导和区域活动的分享交流,以幼儿发展为本,认真落实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区域活动应有的作用,使幼儿在活动中得以有效发展。
  成果之二:架构了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框架结构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要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主要要把握好四个关键环节:
  (一)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要以丰富的环境为基础
区域活动的环境和材料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必备条件;是教育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师幼互动的基础和媒介。因此,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积进、生动、富有挑战的环境。
  (二)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要以多元化材料为支撑
区域材料是教师借以促进、改善幼儿有效学习的媒介。我们选择投放的材料要蕴含不同的目标,包含特定的信息,能引发幼儿特定的操作、探索,具有间接暗示、调整、调节幼儿活动的作用,只有这样的材料投放在区域中,幼儿活动的自主自发才有可能,在这个选择和投放材料的过程中,教师的支持指导策略也就自然渗透其中了。
  (三)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要以有效性指导为核心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活动质量,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准确,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在区域活动中应十分关注教师的指导策略,通过有效的指导策略来支持幼儿的多种学习方式。
  (四)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要以科学性评价为保障
  成果之三:形成了区域活动四大模块的有效性策略
  我园于课题开展以来多次成功举行了与课题相关的市级、园际培训活动;每学期开展一至二次课题专题讲座;每学期进行一次大型区域活动观摩与展示,在这些活动中对区域活动各环节的有效性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课题组成员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观察记录和相关案例,每一篇观察记录,都源于日常细致入微的观察,每一篇活动案例,都给予理性的有效性分析,每一篇实践论文,都有以小见大的经验提炼。
  三年多的研讨与实践,我们围绕总课题分解了许多子课题,各课题组成员围绕区域活动的内容选择、区域设置策略;情境创设、材料投放策略;观察记录、介入指导策略;评价分析、反思提高策略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提炼,形成了区域活动四大模块有效性策略。
   模块一[内容选择、区域设置策略]
  1.选择活动内容,体现教育整合
为改变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内容与集体教育活动内容、区域与区域之间内容相互割裂,区域活动内容只是集体教育活动内容的巩固性练习的现状,促使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内容与集体教育活动内容的有机整合,通过对不同班级同一主题背景下的同一区角活动内容中幼儿的表现和活动后的成效比较,得出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内容选择适宜性策略。
首先,合理选择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内容。主题内容的预习、主题内容的巩固和拓展、主题内容的下放、主题内容的提升都是区域活动内容选择的效途径。在具体实施主题过程中,还应动态调整区角活动内容。另外把握兴趣点使区域活动更具成效,学习游戏化使区域活动更精彩。
  2.确立适宜目标,凸显和谐发展
  区域活动的目标突出以“主题活动”教育内容为核心,以“项目支持”为内容,以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并注重幼儿年龄的连续性。根据区域活动整体性、层进性等原则,我们将主题目标逐层分解,依据集体教育活动和区域活动不同的教育功能,将主题教育目标分解为集体教育活动目标和区域活动目标;再根据各类区域的不同教育功能,将主题性区域活动目标转化为各区域活动的发展目标,使各区域保持内在的联系。确定近阶段幼儿应该获得的关键经验,将具体的关键经验转化为层次目标。
  3.优化区域设置,合理利用空间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科学合理地分配活动区域,使得活动中动静皆宜、各得其所、各取其乐。
区域活动设置的全面性,区域活动包含内容的全面性不是说形式多就是全面,不但要形式多,内容也要丰富,能够涵盖主题的方方面面,并且能够生动有效地体现主题。不但要严格避免形式多样而内容片面,而且也要避免内容全面而形式单一。
  区域活动设置的合理性。尤其在对区域空间位置设置时,要将区域设置的内外因素考虑全面,既要保持相关联区域的链接,也要避免无关区域的互相干扰。
  区域活动环境的教育性。在创设区域活动环境时,要发挥环境的暗示、引导作用,规范和控制幼儿行为。在一些需要限定人数的区域设有相应的标记,引导幼儿自己调整人数,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规则意识,使整个游戏过程活而有序。
  模块二[情境创设、材料投放策略]
  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有利于活动有效开展的材料。材料是影响幼儿游戏、学习和探索的重要因素,是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灵魂。教师在设计投放材料时要突出材料本身的安全性、科学性、教育性、综合性、主题性、多元性及功能性,其次在材料投放的趣味性、层次性、递进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考虑幼儿与材料的“互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1.材料的探究性。为了避免区域成为幼儿单一技能的练习场所,我们认为提供阶段性的材料能满足幼儿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需要,有利于将单一的操作学习转向操作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自然整合。由于在不同的阶段教师一次次的调整和增加活动材料,以材料来间接地暗示、调整、调节幼儿的活动,更大程度地促进幼儿进一步探究,促进幼儿认知的主动建构。
  2.材料的引导性。材料的引导性就是体现在材料上或材料之间设置的一个个可以保证幼儿做对,保证幼儿达成教育目标的控制点上。探究性的材料给幼儿动手操作、动脑留有余地,而引导性的材料则能保证探究活动不流于形式,不会出现为了探究而探究的情况,才能真正做到支持幼儿的有效学习。
  3.材料的可变性。我们提供的材料应尽可能有多种功能,材料种类之间应没有固定搭配,材料的投放应不受教师局限在某个区角使用,也不应设定统一玩法。要引导幼儿在自由操作、试验、即兴扮演的过程中将材料进行转换、添加、组合,在探究材料的玩法中隐含合作、学会迁移。这样,孩子们才能大胆选择、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并用自己的理解、想象、愿望去操作材料,通过自己与材料、与同伴的互动获得发展。
  4.材料的合作性。投放能引发幼儿合作探索的材料又是教师一种隐性的指导策略。在材料的细节处理中,促进幼儿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幼儿知道两个人的智慧比一个人大,同时幼儿合作、模仿、迁移等多种学习方式就自然融入其中。
  模块三[观察记录、介入指导策略]
  老师的适时、有效的指导是幼儿成功进行探索活动的助推剂。教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适时的介入、适当的指导能充分发挥材料与环境的教育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幼儿发展的资源。教师应采取支持、引导、互动、协同的活动方式,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受到教师的关注。
  1.有效观察策略
  游戏是教师解读幼儿的窗口,幼儿的游戏行为折射着幼儿的情感、个性、经验和智慧。在每天的活动中,幼儿会发出最频繁、最平常、最真实的信号来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而观察则是教师指导的利器。观察让教师找到幼儿的兴趣与关注,观察也让教师真正走近每个幼儿。教师应掌握好三种观察的方法,即全面观察——巡视;重点观察——看内容;个别观察——看幼儿;把握好观察要点:看与看到、解读与判断、适时介入。
观察活动离不开记录与分析,科学设计图表,能客观、动态反映幼儿的发展与变化,我们常用的方法有平面图法、比较记录法、个案分析法。下面几种图表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记录分析表。
  (表一)幼儿游戏活动观察记录表
观察实录 特点分析
日期:     姓名:
内容: 1.兴趣的;一般的;犹豫的
    2.有计划的;一般的;随意的
    3.自信的;一般的;试探性的
    4.模仿的;一般的;创造性的
  (表二)幼儿进区活动观察记录表(对个体)
观察日期  班级  指导教师  观察者 
幼儿姓名  观察线索提示 
幼儿所用材料 所在区域 
 名称 
幼儿操作 兴趣点 
 使用情况 
 持续状况 
 言语表现 
幼儿交往 与教师关系 
 与同伴关系 
 能否发起活动 
当日活动总体状况评析 
(表三)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
观察对象  班级  时间 
观察内容  来源  观察者 
过程描述 
分 析 
(表四)区域活动中幼儿活动情况观察记录表(对群体)
观察时间  班级  指导教师  观察者 
活动区  观察线索提示 
活动主题 
活动材料 
典型行为 
交往情况 
持续状况 
简要评析 
  2.适时介入策略
  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开展的活动,在幼儿顺利进行游戏并积极投放其中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幼儿的游戏动机和分析幼儿的行为水平。然而,当幼儿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帮助时,教师应当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为前提,把握时机,适时地介入指导,以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游戏构思,实现“在最关键的时刻给予帮助,在最恰当的时候给予提升”。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及介入策略
  游戏时机 介入策略
当幼儿主动寻求教师帮助时 迅速辨别,积极回应
当幼儿的游戏行为或游戏材料有不安全隐患时 阻止发展,及时保护
当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过激行为时 共同讨论,一致解决
当玩伴之间出现游戏纠纷无法自行解决时 判断原因,有效调解
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而准备放弃原来构思的游戏情节时 给予引导,适当提示
当幼儿表现无所事事的状态时 角色介入,唤起注意
当教师发现游戏可以提升幼儿经验且不影响幼儿游戏意愿时 接纳暗示,提升经验
当教师遭遇特殊个案时 创造条件,行为帮助
  3.适度回应策略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游戏,除了关注介入的时机,介入游戏的方法也极其重要,在长期的观察中,我们发现教师因介入游戏时不同的角色、地位、行为和态度,会导致幼儿游戏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大量事实表明:介入,只有“适宜”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回应幼儿游戏的策略
回应策略 使用技法
平行游戏 隐性介入,适合小年龄幼儿。
  言行暗示 显性介入,从暗示中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不将教师意愿强加幼儿
角色参与 与幼儿共同游戏,引导幼儿游戏行为,但要掌握适时退出的时机
即时表扬 及时激励强化幼儿正向的行为,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提供帮助 重燃幼儿游戏兴趣,使幼儿想像得以实现,心里得到满意足。
示范演示 保障游戏继续进行,让幼儿获得新经验。
  模块四[评价分析、反思提高策略]
  对区域活动进行评价,是提高活动质量的重要一环。它既是孩子活动的终端,同时也是孩子活动的始端,对孩子的活动具有反馈、强化和调节的作用。在评价内容上,有整理经验、拓展经验、传授经验、解决纠纷、征集方法、纠正错误等。评价中对象有自我、有同伴、有老师,在评价方式上我们要抛弃“划一性”,追求差异性,摒弃肯定性,追求开放性。在交流评价环节具体要做到“三性”:
  (1)评价对象的主体性
  教师应该将话语权留给孩子,让他们尽情地表达、感受、发现、思考。教师可以是一个旁听者、一个欣赏者,穿针引线,充分发挥幼儿在游戏分享交流中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游戏分享交流的主人,这样不仅能加强幼儿对游戏活动的认识、纠正其在游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游戏做好准备;还能培养幼儿的语言概述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评价形式的灵活性
  评价形式灵活多样,我们可在区域活动结束后,进行集体式的分享交流。集体的讲评人数较多,孩子间的想法也多,遇到问题时,组织起来群策群力,能广收思源。小组式的分享交流,因人数少,幼儿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讨论的气氛比较热烈、融洽,讨论的问题更深入细致。个别式的分享交流更适宜低龄幼儿,教师可以灵活选择交流分享的形式,尝试多钟形式互补,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到交流分享之中,感受到交流分享的快乐,达到交流分享的目的。
  (3)评价策略的多元性
  不同的活动区,培养幼儿能力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教师在组织分享交流时,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游戏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形式,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提高。
展示式评价:将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成功作品、积极的行为表现,直观、形象地再现给幼儿,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幼儿融入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式一般适用于操作区、建构区、美工区等动手一类有作品成果的活动区。
  研讨式评价:针对幼儿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等典型事例,充分运用集体的教育资源,引发集体发散性的讨论,在“讨论”中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使每一次区域活动在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的兴趣和自信的感受中结束,并能激发起下一次继续活动的愿望。
  点评式评价: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点评式评价,让幼儿获得共享、互补、促进。
  区域活动的分享交流环节,通过师幼的热情参与,汇集了活动中有价值的信息,将幼儿个体在活动中的成功体验和焦点问题放到集体层面上进行讨论、交流,让幼儿在分享快乐、交流经验、解决困惑中获得更多有益的经验,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游戏水平,帮助幼儿建构认知,促进了幼儿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
  成果之四:形成了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为了体现区域活动的效度,几年的研究,我们经过反复提炼,构建了界定和评估活动有效性的评价标准,用科学的指标判断区域活动对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性,合理发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区域设置、材料投放、观察指导、交流评价四个大块,在一级指标中有关键词突出评估重点,二级指标中逐项有明确细化的要求。幼儿园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主题背景突出。区角设置突出主题教育目标,创造性地开辟区角领域,体现生活化、教育化、游戏化,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环境设置独特。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兴趣及活动主题的需要,科学利用场地的不同空间精心构思,巧妙设置,体现科学化、课程化、个性化、美化,有效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3.内容形式丰富。所设区角主题鲜明,内容及形式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区角设置要根据各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游戏材料,数量充足、种类丰富、安全环保、趣味性强。
  4.教育价值凸显。充分发挥区角活动在一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为各阶段的主题活动开展服务,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陶冶幼儿情操,达到促进幼儿认知、个性、情感和社会性等多方面发展的教育效果。
    5.幼儿兴趣浓厚。区角活动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蕴涵新颖、时尚、现代的社会信息,能够充分调动幼儿活动兴趣,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游戏和玩伴,并能以积极愉快的情绪专注地参与活动,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
  6.教师指导适宜有效。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敏锐的观察能力,针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予以科学、适时、有效的指导。要有教师跟踪指导情况分析记录,包括幼儿表征特点、相应指导策略等基本情况记录。
  成果之五:促进了师幼、家长的共同发展
  (一)研究与实践为教师们提供了专业成长的平台
  在“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他们在实践中用活动教育的理论与观念培养着每个孩子、指导着各项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全体教师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为提高幼儿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教师们学会了“顺”——顺应幼儿的需要;“引”——运用恰当的机会,巧妙的方法,适时引导;“助”——在需要时“助”幼儿一臂之力,即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把幼儿兴趣推向高潮。课题研究获得了骄人的成绩,有几十篇论文在各级别获奖与发表,编纂了研究专刊,有多位教师分别被评为市名师、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
我们在开展区域游戏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初步形成了幼儿园区域游戏的园本特色,开辟出一条以区域游戏为特色的教育之路,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适合本园实施的区域游戏活动。研究中,我们多次成功地接待了来自省、市区幼教专家及同行的莅临指导,获得好评。并逐渐成为践行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精髓的示范园,实现了幼儿园“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
  (二)研究与实践促进了孩子们的素质发展
  我们发现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活动中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主动性。具体表现在:
  1.对新鲜事物能较快地产生探索的兴趣,并付诸以大胆的实践操作。
  2.幼儿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对于问题和困难,能自己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并尝试通过同伴的合作和成人的帮助解决问题。
  4. 区域活动使幼儿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各种需求得到必要的满足,幼儿在满足需要、发展个性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对未知事物的积极的探索态度,并对自己的探究能力充满自信。
  5.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大大提高。
  (三)研究与实践促进了家长的成长
  合作,是研究的主旋律。师师合作、师幼合作还有家园合作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目标。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家长的成长。在我们的引领下,家长也参与到了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实施中。家长欣赏活动室被老师和孩子装扮成童话世界,称赞老师穿梭于孩子中间充当着多种角色,认同“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的科学观念,惊叹于老师制作游戏材料时的匠心独运,欣慰于孩子要和他们一起在班级的区角里玩一玩……对于孩子的快乐,他们感同身受;对于班级活动的开展,他们出谋划策;对于课题研究的需要,他们鼎力相助。我们走过了“拽着家长走”、“顺着家长走”到今天“引领家长,家园协同齐步走”,在互相启发、相互借鉴、了解与支持中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育。
  七、体会与思考
  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让全园老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反思、学习、进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在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思考问题、寻找内容、设计方法、反思策略、提升理念的过程中,反复实践、交流讨论、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转变观念,使自己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教师逐渐向研究者的方向发展。全体师幼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取得了丰硕成果。
我们对区域活动的研究与实践,旨在如何以最优化的教育去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实施是可行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为使其更富有教育价值和生命力,让每个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快乐中成长,我们将以此次结题为新的起点,认真总结提高,继续完善和做好各项工作。我们对进一步研究作出如下思考:
  (一)进一步更新游戏观念。我们要避免走入误区,将区域活动当成幼儿纯粹的学习活动。即关于如何真正落实“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是以幼儿发展为目的,并以幼儿发展为前提的,而幼儿游戏的过程,展现的是幼儿的内心世界,虽说我们很最准确地知道幼儿的内心世界,但我们却能不断地走近一些,更近一些,直到真正走进幼儿的游戏。
  (二)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教师指导幼儿区域活动的水平仍有待提高。如何树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落实“追随幼儿,师幼同行”的过程,追求“从游戏中来,到游戏中去”的方向,我们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三)进一步促进家园共育。幼儿园的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得到了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长是幼儿教育资源之一,父母对幼儿的区域活动所持有的态度正确与否,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我园几年的区域游戏中,我们发现:有些家长持不理解的态度,错误地认为幼儿园应该多教幼儿一些知识,免得上了小学跟不上;有些家长缺少指导方法,对幼儿的好奇心缺乏耐心,有些家长对探索行为、动手操作包办代替……由此,在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中,引起我们对相关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如何向家长宣传游戏对学前儿童的重要性”将会产生新的研究课题。
总之,我们对”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的探索与研究,就是要以最大的热情去关注孩子们的发展,以最大的期盼盼望孩子们的成长。让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用他们的智能去学习和成长,促进其在原有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这将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2.张玲译:《多元智能与学习风格》 由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3.兰祖利、里斯著:《丰富教学模式》 由华东示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4.方富熹、方格、林佩芬编著:《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 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5.B.莫海尔德等著:《学习与认知发展》 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6.方富熹、方格著:《儿童发展心理学》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7.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2006年7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8.徐则民  洪晓琴编著《走进游戏  走近幼儿》2010年12月上海教育出版社。
推荐幼儿园区域活动论文
  • 关于幼儿操作、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幼儿操作、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具有不同的方面和层次,创新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也是幼儿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从教育的源头―幼儿教育开始抓创新教育,也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活动。 幼儿园进行创新教育的途径是十分多样的,而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其操作性、自主性、象征性、愉悦性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可创性,为此,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依据我园的课程特点,我们尝试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其中尤以区角活动为首选基地,即通过幼儿的观察、操作、思维、讨论等实践活动,让幼

    06-26
  • 区域活动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区域活动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实验幼儿园文化分园 李俊勤 关键词:区域活动、问题、问题意识 区域活动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是为孩子们自由选择、自主探索、自主活动开启的另一扇门。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与操作,可以对已有经验加以巩固和扩展,可以对感兴趣的问题作深入的探究。 2l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在这种大容量的知识面前,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个体产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

    06-22
  • 浅谈小班幼儿撕纸教学的组织与指导
    浅谈小班幼儿撕纸教学的组织与指导

    摘要:撕纸活动是一种造型简洁夸张、富有情趣,材料简单、经济,深受到幼儿喜爱的艺术活动。在撕纸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灵活运用双手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发展不完善,动手能力较弱。在进行小班撕纸教学中,通过激发幼儿兴趣,进行行之有效的组织与指导,促进其动手能力的提高,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撕纸、小班幼儿、组织指导 作者简介: 于志芳,1992年毕业与胜利油田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幼儿园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现任现河幼儿园教研员。在教育教学中

    07-20
  • “小不点儿”笑了——幼教反思
    “小不点儿”笑了——幼教反思

    湖北长阳教工幼儿园 覃遵秀 教师在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注视和科学引导,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如果稍有不慎就会给幼儿造成心理伤害。 本学期我担任小班生活老师,虽然整天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感到很快乐很充实,但有时面对那些情绪不稳定的 孩子 还是有些急躁,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记得在一次生活指导课上,我教幼儿穿鞋子。首先教孩子们认识鞋子的反正,引导孩子们观察把一双鞋子放在一起像小娃娃的脸,鞋子上的毛刺搭扣就像两只小耳朵,小耳朵在左右两边才是对的,否则就放反了

    07-20
  • 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想到的玩具新玩法(一)
    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想到的玩具新玩法(一)

    今天小朋友们还是在玩积木区,我事先跟小朋友强调了,每人要选择一种积木玩,不要把多有的积木都拿出来。这回他们都知道了,而且我把小朋友按照自然的作为分成了两组,每组各玩一种积木,他们基本上能遵守这个规则。 玩了一会儿之后,有几个小朋友开始不想坐在座位上了,首先是严俊杰离开了座位,我没有阻止他,想看看他到底想去干什么。只见他离开了座位之后,走到了放 玩具 手机的篮子跟前,从里面拿了一只玩具手机,又走到座位上玩了起来。这是夏玥也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她也走到篮子跟前,向从篮子里同样拿一只玩具手机,但是她没有动手,只是

    07-20
  • 区角活动中蒙氏数学材料的准备与投放
    区角活动中蒙氏数学材料的准备与投放

    区角活动是一个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而活动中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 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教育目标,是否符合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就成了影响区角活动质量的关键。我们本学期在区角活动中主要开展的是蒙氏数学的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使每个幼儿在与材料愉悦的互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首先,我们注重投放材料的适宜性,使材料与孩子本阶段发展的目标保持一致。区角活动中的材料投放应是具有目的性的,并不是随意投放,应充分让操作材料满足幼儿实际发展的需要

    07-20
  • 区域材料投放的一点想法
    区域材料投放的一点想法

    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最开心的,而区域布置是老师们最头痛的。开学了,又要开放各个区域,而区域材料在哪呢?以前,我总是请孩子们一起来收集,于是一个通知下去,第二天,每个小朋友都大包小包的带来了许多,各种盒子,瓶子,小布头什么都有,然后,我就把这些东西放进了各个区域里。就这样,各个区域里满满的,都是材料,其实有些东西放在里面,我自己也不知道可以用它来干什么,有时只是为了检查而已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收集材料,投放材料都是盲目的,没有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投放相适宜的材料。 这次布置区域,我没有发通知,没有让孩子们一下子把所

    07-20
  • 区域活动是幼儿生活经验展示的平台
    区域活动是幼儿生活经验展示的平台

    黄玉娥 今天,区域活动在幼儿园越来越多地被大家所认识,它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并引导幼儿自主探究的活动。区域活动也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 能真正满足幼儿的需求,是幼儿生活经验展示的平台。 蒙台梭利说过,学校的转型必须和教师培养同步进行。事实上,已经对代表传统教师观的四种隐喻: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教师是一桶水作了肯定地回答,教师的重要性。而现代社会对教师角色转换的要求,在二期课程改革中,幼儿园教师必须成为引导型导师,即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研究者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