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典同行,大步向前——记海南省2019年小学经典诵读教师示范性培训》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六月,骄阳似火。我怀惴如火的热情,怀惴期待赶往海口市二十五小,参加海南省2019年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师示范性培训活动。一、关于课程
四天时间,课程安排满满。专家报告,专家授课,都是干货。
海口音乐广播著名主持人严传海老师。他的声音深厚响亮清澈,一开囗就让人陶醉。他给我们做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报告:如何诵读古诗文。他教我们如何区别“朗诵、朗读和说话”,又从“语气”和善于运用“节奏”、运用“情景再现”、“对象感”、呼吸法和口腔控制几个方面为我们做详细解读和示范。与学员们进行诵读实战训练。互动过程精彩纷呈,教室里掌声雷动。
海口市第25小的副校长朱巧执教三年级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她带学生读书,反复读,读到能背诵为止。并教会学生借课文中的注释,去理解词语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句的意思!最后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反复读,能背诵。看注释,解诗意。
福建特级教师,全国知名专家钟振裕执教四年级古文《铁杵成针》。幽默和轻松是钟老师课堂的特色。他教学古诗文的三大秘诀是:熟读成诵有节奏;逐句理解讲故事;古今联系说启发。先读后理解,由易到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兴趣非常浓,争着举手读文,回答问题。钟老师的表扬语也是独具一格!
海南省特级教师林尤雄执教六年级古文《书戴嵩画牛》。林老师和学生一起回忆了学习古诗文的方法1、借助注释;2、扩词理解;3、同义类推;4、异义牢记。接着学生小组合作理解古诗意思,进而感悟古诗文蕴含的的道理。
福建名师,金牌儿童阅读推广人陈秀娟老师执教六年级古诗词《渔歌子》《天净沙·秋》。 陈老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找《渔歌子》中9个景物的词,研究诗中景物的色彩,研究青若笠和绿蓑衣,了解张志和的故事,走进诗人的内心。最后比较两首诗的不同之处。话筒在传递,学生在倾听,参与度高。这就是课堂的魅力。
江苏常州溧阳燕湖小学,全国知名专家彭峰老师执教二年级古诗《元日》。彭老师范读,学生模仿读。接着理解诗题。又讲到爆竹、屠苏酒,让学生感受正月初一的喜庆热闹的气氛。角色扮演更是把整堂课推向高潮。
彭老师执教一年级阅读课《咕咚》。彭老师的导入是让学生学动物的叫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在学文的过程中随机学习生字,并指导学生读出当时动物的语气。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学文的趣味性,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二、关于幽默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
纵观名师的课堂,幽默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拿钟振裕老师来说。他的语言就很幽默。比如背诗的时候,考虑到有学生还不会背。他说可以偷偷看一下课本。他加了个“偷偷”,显得有趣多了。学生笑,听课的老师也笑。又如他知道学生刚开始学古文,有畏难心理。因此他激励学生挑战闭眼背诗,告诉学生说我们现在要踩它。让学生很有安全感。只有深谙学生心理的老师才会如此操作。还有古诗学习的三个方法,他说成是三个秘诀。又让人耳目一新。我认为专家老师就是心理学家。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放松,调节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学生更乐于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幽默从哪里来?我认为来自于老师思维的敏捷,表达的流利,更重要的是知识的丰富。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多年的教学磨炼,广泛阅读的滋养。
三、关于成长
名师的课堂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成长。
如钟振裕老师的课堂,有个女生第一次读《铁杵成针》。翘舌音读得好,音色也好。但停顿太久,字断声音不连接。钟老师范读后,又让那个女生跟着练读。女生读得很好。在学生自由读后,钟老师又让那个女生第3次读文,不负众望,比前面两次读得还好!
我想,这就是成长。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少耐心地去指导学生,往往是一次回答不上来就让另一个同学回答。应该给他成长的时间。
培训在比赛后落下帷幕,有不舍,有遗憾,更多的是反思。反思不足,反思差距。国学经典是老祖宗留下的烂灿文化,我们要传承,要发扬,任重道远。这是一条崎岖的路,庆幸的是有专家引领。始终坚信我们披荆斩棘,攻艰克难,终将到达“经典”的远方。其实,我们一直在路上,与经典同行,大步向前!